诸葛亮王朗撕逼,我感觉王朗说的好有道理,怎么办?

时蜂lelm9585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诸葛亮与王朗的口水战,在闪三国中,仅次于诸葛亮舌战群儒。

但是孔明论战王朗这一段,有一个亮点,就是诸葛亮把王朗气的吐血身亡,可谓翘舌如剑,杀人无形。

让我们先回放一下那个经典场景。

王朗一开始就质问孔明:你既然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发无名之师,来侵犯我疆土?

孔明说:我是奉诏讨贼,怎么是师出无名呢?

王朗就说:天命有常,世道轮回,天下从来都是有德之人居之。

诸葛亮回复:曹贼篡汉,霸占中原,怎么能算是有德之人呢?

王朗针对诸葛亮的这个观点,很客气地讲述曹操和曹丕的治乱之功,并且强调,汉国运已衰,要顺天应命。大魏势强,必能一统,如果孔明你愿意归降,魏国会以礼相待,封你为侯,不以善哉。

王朗可谓讲情讲理,甚至连诸葛亮的退路都安排好了,试想如果孔明此时倒戈,那曹操必定是大喜过望,封侯都是小事,得一孔明,更胜百万雄师。

可能是这句话说到了孔明的痛处。

孔明直接就开骂了:王司徒你身为汉臣,说话怎么像驴叫一般,汉末天下大乱,你们朝廷这些狗官,不去安抚天下,虫子一样只知道吃,让百姓受尽了苦难!你王朗本是海边一白丁,承蒙汉室不弃,让你做了个不小的官,可是你为汉朝做了什么?还跑到曹操逆贼这里恬不知耻的混饭,真是天理不容。

王朗刚反驳一句:诸葛亮你这个村夫!你。。。

然后诸葛亮就又开怼了:我奉汉昭烈帝之旨讨贼,你这个窝囊废,大可以躲在屋子里别出来,你这逆臣竟也恬不知耻来劝降我,这可笑,你这把老骨头也快下地了,你有什么脸面面对列祖列宗。你这个贰臣奸贼,白活了七十六,一辈子没有一点建树,只会像狗一样摇尾巴伸舌头。

最后下结论:真是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人啊!


然后王朗听罢,一口老血喷出,气死了。

当然,这就是小说里的情节。不过诸葛亮这次骂的确实有点狠了。王朗来好心好意的劝说孔明,但是孔明这明显就是人身攻击了,直接扒王朗之老底,骂了个惊天地泣鬼神,一般人谁受得了这等气。

所以感觉王朗说的有理也是理所应当的。

孔明之所以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真的投降了曹操,历史和个人的命运,就真的不一样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饮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三国演义》中一段著名的戏码。

我们先看看两人骂战的具体内容

王朗: “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亮:“正是。”

这是正常地打招呼。

王朗: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亮:“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这里也算正常的对质,辩论,算不上“骂”。

接下来的就是高潮部分了。

王朗: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我个人认为,王朗此言的某些部分的确有些道理。自从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一方混战不已,给国家、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就像曹操的《蒿里行》说的那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面对这种异常凄惨混乱的景象,曹操能够逐渐统一北方,重视农业生产,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百姓逐渐安居乐业,这份功劳是不可抹杀的。曹氏替代东汉是大势所趋,王朗在这里用“天命所归”言之也不无道理,毕竟古人信奉天道天命之类的说法。

至于后部分劝降诸葛亮的话,也是有理有据,最起码也是中规中矩的说辞。

诸葛亮:“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诸葛亮说王朗之言是“粗鄙之语”,也算不上骂,有时候辩论就是要贬低对方,语出惊人的。

诸葛亮下面的话在语言上算得上是骂。

“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

他直接否定,曹魏政权是“天命所归”的言辞。把曹操和董卓一类的作比,至此朝廷中都是“朽木”、“禽兽”、“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

实话实说,诸葛亮这里说的有些过了,不过东汉中后期以来,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他们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权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是不可辩争的事实。

东汉后期,京师就流传着一句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由此可见,在朝廷的官员的确没有多少是好货色的,诸葛亮这里说的“朽木”、“禽兽”、“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并非没有道理。

这时诸葛亮的骂只算是热身。

接下来,诸葛亮将矛头指向了王朗,开始“骂”他了。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里诸葛亮利用王朗在汉朝是以“孝廉”走上仕途的特点对他进行攻击。汉代以孝道治天下,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也并非一味的世袭,一般百姓走上仕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举孝廉。孝与廉都是人的一种品质,是受世人赞誉的。

汉朝因孝廉起用王朗,王朗应该忠君为国,然而他背弃汉室投靠曹魏,成为曹魏篡汉的“同谋”,这的确是他的一个污点。

所以面对诸葛亮的这番估计,王朗气急。

王朗: 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诸葛亮以话逼人,根本不给王朗还口机会。而且这时候诸葛亮对王朗的攻击开始升级了。

“无耻老贼”、“谄谀之臣”、“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些词汇是真正的骂人之词了,算是人身攻击了。

王朗: 我、我、我……
诸葛亮: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最后更是说王朗是“断脊之犬”,说他是失去脊梁只知道卑膝奴颜。

临了,还有一句后世被玩坏了的表情包名言“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 你、你……啊……

至此,王朗被活活气死。

诸葛亮骂王朗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桥段,正史中的王朗可是正常寿终正寝的。

罗贯中在这里虚构这个判断,很明显是为蜀汉正统做辩护的,为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做辩护的。

后人会觉得王朗那段话说的很有道理,主要是受后来发生的事实影响。三国最终一统,而统一的是晋,晋正式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

可以说曹操曹丕父子为最终天下的统一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当我们带着这种已经形成的历史事实看待某一问题是自然而然地有先入为主的认知。

我是微史春秋,学识有限难免不足,欢迎各位交流探讨。


微史春秋


辩论也就造势,有没有道理还得看谁的拳头硬。

君不见当年骆宾王《讨武曌檄》那叫一个义愤填膺,讲得那叫一个义正辞严,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到了武则天这里,武则天听到什么“狐媚偏能惑主。”听着听着就笑了:“你就不能来点新鲜的,骆宾王也是个拾人牙慧的主。”辩解都懒得辩解。

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她说:“哎呀,丞相这么好的人才,你咋就没让他来我这上班呢。”

全是谈笑之词。

因为她挥手之间就把对方灭掉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逻辑,也是世界历史的逻辑,更是现实世界的逻辑。

拳头硬说了算。

说回三国战场。

王朗为什么会来骂阵?

是因为诸葛亮连下三城,一出祁山,还有姜维也是这时候收的。

曹魏于是就派曹真和王朗前来迎战。

这时候蜀军士气大盛,魏军却大有馁气。

王朗身为军师原想在阵前发表一番演讲,鼓舞士气。

他的武器其实就是一个“天”。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他的这个天,一是指你们汉朝不行了,这是你们的天命完了。二是我们曹魏顺应历史规律,登上皇位。证据就是我们武皇帝(追认的)曹操多厉害扫清六合,天命所归。二是我们文皇帝曹丕是禅让得来的天下。

这就是睁着俩眼说瞎话了。

你们扫清六合?哎呀,那刘备为啥还在四川?那孙权为啥还在江南?

哪儿扫清了?你们要扫清了,就不用你在这里哔哔哔哔了。

再说禅让,你还好意思说?那是拿着刀子逼着禅让的,别人不知道,你他妈能不知道?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了婊子也就算了,立了牌坊也就算了。

你还恬不知耻在这吹。

再说了,谁说汉朝气数尽了,四川还有个大汉皇帝的至亲中山靖王之后在为汉朝奋斗着。

所以天这玩意琢磨不定,如果你真的扫平天下了,拿着枪对着别人说:“你看我是上应天命。”

对方肯定会跪下来喊:“1313113(用英语读)”

当然也有个别人不跪下来,开枪就是了。

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游戏,也是现在的真正游戏(见叙利亚)。

王朗的错误就是你处在弱势的位置上你说强势的话。

诸葛亮当然有话讲了。

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你说天意灭汉,我们老大是谁?

你说你们曹魏是天意,我说我家刘大哥才是天意。

因为我们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汉朝为什么遭到厄运?那是因为有乱臣贼子。

你们家就是乱臣贼子的一部分(三国演义上人人都会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乃汉贼)。

你们家曹操本来就是我们汉朝的人,给我们家打工,拿着我们的工资,吃着我们的饭,最后砸了我们的锅,你居然说这是天意?

你王朗本来是汉朝的人,拿过我们汉家工资的人,现在背叛了汉朝,却他妈拿老天爷为你背书,你无耻不无耻。

其实王朗也罢,孔明也罢,都是当时的精英阶层,既然都是精英阶层,你为啥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家谁也没把那个”天“当回事,大家都知道谁的拳头硬,谁最后才给天当儿子——天子。

俩人都剑拔弩张了,抡圆了胳膊准备开打了。

王朗你不想着怎么排兵布阵,使出什么计谋打败对方。

居然站起来要讲道理,这不是搞笑吗?




锦翼


泻药!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分析这场骂战,要从战略和战术上分析。这场骂战中,王朗先出招,一出手便是大招: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这段话,放到当时的对话情景中来细细分析,可以说所运用的战术很高明,威逼利诱都用上了,乍一听很有道理,总结一下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傻子都知道,你们乖乖投降吧。但是他的战略上却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一昧采取攻势,吹嘘自己的实力,却忘了天下仍然是老刘家的天下,曹操这边名不正言不顺,“逆天理,背人情”的大帽子随便甩给人家,有一定实力的老刘家代表诸葛亮当然立刻便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来看看诸葛的反击:

“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诸葛亮的策略便是反击,他先抓住王朗的漏洞,你曹操不是很强大吗?在我看来,和董卓、李厥、郭汜这些狼心狗行之辈没什么分别,天下大乱也都是因为这些人劫持汉帝,心怀不轨引起来的,如今造成遍地的生灵涂炭,你眼瞎吗?亏你还是打着孝廉入仕的名头,没想到却干出反助逆贼这等不要脸的事来。分析诸葛的反击,不难发现诸葛用天下生灵,百姓社稷为切入点,一下子就把王朗给怼得哑口无言。

但是诸葛亮这边得理不饶人,立刻又将对王郎的人身攻击作为切入点:

住口!你这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还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舞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就不用讲什么战术了吧,反正什么不好听就来什么呗,王朗失了先机,本就急怒攻心,一大把年纪又被诸葛这么辱骂一番,不死才怪!题主说王朗所说很有道理,其实就像是两个人吵架,貌似谁说的都有道理,就看如何运用战略了吧!


史不语


诸葛亮、王朗骂战是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即然说的是演义就别扯什么正史。就书中内容来论,且看王朗的论点中的错误:“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王朗所言中的扫清六合、席卷八荒这绝对是吹牛,曹操在位时有孙权、刘备,一据江东一夺荆、蜀之地,两者是都有基业的霸主类人物,何谈扫清六合八荒?二则曹操在位时有屠徐州、威汉帝的恶劣行径,万姓倾心、四方仰德绝对是笑话吧。再来说天命,中国历史中的文人多好以天命来说事儿,就算是蒙元入主、满清进关也大多以天命来说话,其实此时哪怕以天命来论,但事实上是此时天下三分,天命之说不足。

来看武侯的反击:“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

这就有理有据了,众所周知汉室衰落于十常侍,宦官酿祸才引起的黄巾大乱以至国祚几终。董、李、郭劫持汉帝也是事实,但这个等字是否包含了杨奉和曹操呢,恐怕也是吧。至于残暴生灵这恐怕不止说董、李、郭三人吧,个人以为诸葛亮还是给曹操留了点面子。屠徐州十数万百姓这事儿是曹操作的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干的吧与董、李、郭何异?不但如此三国时的许多名士也死于曹操之手吧,就连荀彧都看不惯曹操的作法,也死于曹操之手是真的吧。

至于后面王朗吐血是由于这段话的后面几句“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这些话是直接说的王朗世受汉恩不思回报,反而狼心狗肺、奴颜婢膝,以至于王朗无话可说,愤懑交加吐血而忘。武侯反击的话用之于南宋投蒙元、东林诸君降满清、汪伪政府降日都再合适不过了,何谈王朗这等人物。

就算扯三国志这正经史书,王朗的话也站不住脚,反而武侯的话里面处处有根据,处处有实证。如果说觉得王朗的话有理,无非是曹魏势大,曹操够狠而已,再加上信奉天命理论罢了。

如果是这样就不难解释自宋以降汉奸何其之多的原因,因为只要对方势大就可以投降,无论汉、满、蒙理论基础就有了啊,抗日也没有必要,因为天命在日、势如燎原啊,当时的中国抗战形势还不如魏蜀形势呢,至少蜀汉势弱而持攻势,王朗的洋洋大言与汪先生的曲线救国论有何区别呢?


互未实业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舌战: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王朗在阵前欲劝降诸葛亮,不料反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他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不过居士我看了他们舌战的原文后,深深的感觉:王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相信很多网友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吧。下面居士我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王朗说的有道理,已经为什么他会被诸葛亮骂死。

王朗提出的第一个论点是:天下自桓灵二帝以来,群雄割据,盗贼蜂起,“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而曹操(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是天命所归。

王朗这么说,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专权等一系列事件后,东汉已经算是灭亡了。汉献帝有名无实,既没有兵马,又没有地盘,只能带着一帮同样有名无实的官员大臣东躲西藏,最后在洛阳讨生活,日子过得很苦逼。而曹操作为一方诸侯,他的兵马、地盘全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并不是从汉献帝那里夺过来的。曹操虽然是权臣,但他与之前的王莽、之后的司马懿不一样,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更像是合伙开公司:曹操出钱,汉献帝出招牌,虽然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是汉献帝,但公司里的资产全是曹操的。就算没有曹操,汉献帝也没有权力,说不定哪天饿死了都没人管。

王朗提出的第二个论点是:曹魏代替刘汉乃是禅让,并非篡位,所谓“应天合人,法尧禅舜”。

王朗的这个说法,也难以反驳。因为曹魏代汉之事,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从程序上看确实是没问题的,是汉献帝主动禅让。就算诸葛亮有不同意见,可汉献帝还活着呢,汉献帝都没说什么,哪里轮得到诸葛亮着急呢?

所以,王朗的话看上去确实很有道理,较难反驳。如果诸葛亮就此跟王朗展开辩论,必然夹缠不清,很可能导致士气低落。所以诸葛亮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直接对王朗展开攻击。

诸葛亮一上来就点明了王朗的弱点:“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王朗的身份是汉臣,所以有些话别人能说,但王朗不能说。

接下来诸葛亮指出,为什么汉朝最后衰败了呢?就是因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诸葛亮的言下之意是,你王朗这样的汉臣就是朽木、禽兽,狼心狗行,奴颜婢膝,就是你们这帮人不干人事,才让社稷倾覆,生灵涂炭。

正如诸葛亮接下来说的,王朗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怎么能得意洋洋的说出曹魏代汉乃是“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呢?这一下击中了王朗的软肋,可谓精准打击,斩首行动。

然后诸葛亮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说“他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说他“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说他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一下一下都戳在王朗心里,所以骂得他死在马下。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会感觉王朗试图与诸葛亮论说道理,而诸葛亮却直接辱骂王朗,一点风度也没有。但是要知道,这可不是辩论比赛,而是另一场战斗——宣传战。既然是战斗,所谓“兵者,诡道也”,就需要出奇制胜,虚虚实实。王朗的言论,就好像摆开战阵,想要正面决战,而诸葛亮却是直接派出刺客刺杀地方主将王朗。你可以说诸葛亮的行为不够光明正大,但确实有效,一击制胜。

而且王朗的身上确实有污点。当时的人们讲究忠义,你王朗身为汉臣,就理应为汉室尽忠,不能改换门庭投到曹魏麾下,更不能替曹魏来劝诸葛亮投降,毕竟诸葛亮代表的是蜀汉,而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王朗说这话理不直气不壮,被诸葛亮抓住了弱点。哪怕是曹丕来了,也无话可说,因为曹丕也不能否定忠义。

王朗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换个人来说可能就没问题了。比如曹真,他没做过汉室的官,一直跟着曹操打天下,只需对曹魏政权忠义,无需对汉室效忠,这叫各为其主。但是王朗做过汉室的官,身为汉臣,却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得意洋洋地想要劝降诸葛亮,最终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


诸葛亮是个愚昧而凶残的大奸臣,好战主义者,中华民族灾难制造者,蜀国势力远不及魏国,但他却五次伐魏,均以失败告终,劳命伤财,人民生灵涂炭,尸骨露野,水深火热,使得蜀国势力日益衰落,最终亡国,不得不说,被诸葛亮打败的不是魏国,而是蜀国。

诸葛亮是个非常令人恶心的东西,年年月月日曰时时算计,无一算计成大器,心胸狭窄,凡与他意见不同者,均被打击埋没,无人能幸存。

其实,诸葛亮骂死王郎纯属一段虚构的故事,历史上根本无此事,目的是为美化神化诸葛亮,增加小说的神话色彩,整个三国演义,一半的故事是虚构的。

只有那些愚人才使劲崇拜诸葛亮,诸葛亮被后人严重神化与夸张了,误导了国人。正如国人相信人是猿猴变化成的,煤是植物变的一个道理。被误导又深信不疑,正如人进了传销组织。



用户创维


本来就好有道理啊。

当时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正面回应王朗的质问,而是对王朗本人进行人身攻击,最后把王朗给喷死了。

王朗的观点是:东汉末年从汉恒帝到汉灵帝,黄巾军大起义让国家动乱不止,老百姓生灵涂炭,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需要一个有德之人重新将国家统一起来。汉朝末年,唯一有这个能力的人就是曹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曹操已经统一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说明曹操的做法是得人心的。发展到今天,魏国拥有战将千员,雄师百万。诸葛亮应该顺应天命率领蜀国归顺,早日完成国家统一,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自己也能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

王朗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王朝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既然汉朝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就应该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者,魏国在当时确实是继任汉朝的第一人选。从硬实力来看,魏国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蜀国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与之相比的,蜀国的抗争,除了让动乱时间延长,让百姓受苦,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王朗希望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以百姓为重。

说的很好。


所以,当时诸葛亮也没有反驳的干货,蜀国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自认为汉朝的继任者,不过在汉献帝禅让皇位的背景下,魏国比蜀国合法性更强。所以,诸葛亮没有正面回答王朗,而是避重就轻,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

诸葛亮认为:王朗没有资格在两军阵前说这番话(虽然很有道理)。因为王朗现在是魏国大臣,也曾是汉朝的大臣。在汉朝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王朗作为汉朝大臣他的责任是安汉兴刘,帮助汉朝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边领着汉朝的俸禄,一边在看热闹,更不应该在汉朝需要他的时候投靠别人。在诸葛亮看来,王朗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而王朗竟然是举孝廉入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忘记了初心,背叛了信仰。

王朗一向自命清高,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指出了自己身上的槽点,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就死了呗。

但是,最终历史的发展还是朝王朗所说的脉络在前进。诸葛亮后半生试图再造大汉,数次北伐失败,不仅给战区百姓带来了灾难,还让蜀国国力每况愈下,以至于到灭亡时,户籍人口已经不足百万。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更是反映出了蜀国这些年人才培养制度的缺失。可见,诸葛亮一味诉诸战争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假如诸葛亮换一种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一方面发展生产,另一方面鼓励生育,大力开发西南地区。虽然最终蜀国很可能还是被魏国吞并,但那个时候的蜀国地区一定是不一样的结果,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地区。



历史风暴


很可惜诸葛亮和王朗这一震烁古今的精彩骂战并未在历史记载中体现,只不过是小说中的情节而已,《三国演义》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口舌之利。

想要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完整的回顾一下双方“对骂”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降姜维后,蜀兵势盛,魏帝遣大将军曹真率兵二十万拒蜀,年已七十六的王朗主动请缨,并放出大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 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次日两军对垒,魏兵请“对阵主将 答话”,诸葛亮飘然而出见到司徒王朗的旌旗心中已然知晓,一番唇枪舌战在所难免。

王朗率先发难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诸葛亮答曰:

“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一问一答只是双方试探性的交锋,王朗表现得还是比较有礼貌,除了简单得问候外,先将“魏代汉”称之为天命使然,摆明了自己的论点。而诸葛亮则毫不客气的称曹魏为汉贼,上来就话中带刺。

随后王朗一口气陈述了大段论据,不得不佩服王朗的学识,下面这段话实在是无懈可击。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 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 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 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 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 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这段话王朗先是将朝代更迭归为自然之理,天数尚有变化更何况朝代更迭,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乱群雄割据,社稷不保,民不聊生,正是太祖武皇帝(曹操)挽救社稷于危亡,以魏代汉并不是以权势取之,而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

随后又对诸葛亮恩威并施,说你既然有自比管、乐之才,怎么能看不出天意,如今我大魏国力强盛,如果你及时醒悟尚不失封侯之位。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王朗这番话说的入情入理,毫无破绽,从当时的形式来看即便不是曹氏篡汉,汉朝社稷也不可能保全,而刘备似乎更应该感谢天下大乱,不然他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支宗室怎么可能过一把皇帝瘾,诸葛亮似乎更忘了,汉朝的老祖宗刘备也是灭秦后而得天下。

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回答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 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 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 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 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 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 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这段回答前半段是强词夺理,将汉朝的灭亡归结于”宦官酿祸“,将汉室衰微归结于乱臣贼子,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殊不知造成宦官之乱和大臣专权的正是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朝政腐败才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民怨沸腾。

诸葛亮这段话的后半段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脱离的辩论的本质,”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类用语恐怕是王朗在辩论之前没有想到的,一时间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王朗年事已高,本想着是一场就事论事的辩论会,未曾想到诸葛亮会发动人身攻击,最终突发脑溢血(猜测)而亡。

所以说我也感觉王朗说的很有道理,而诸葛亮除了强词夺理外更加不守规则,发动人身攻击骂死了王朗。


一点点历史


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更是被很多网友截取,甚至被恶搞。

那么,诸葛亮和王朗究竟谁说的更有道理?

其实,我觉得站在双方的角度,都各有道理。这段对话堪称是中国古代诡辩的最高境界。只不过,罗贯中的立场是“扬刘贬曹”,所以才故意杜撰出这样一个情节,其目的是凸显诸葛朗的英明智慧,也借诸葛亮之口说曹魏政权来得不正。

王朗的发迹史:脑回路奇怪,先投孙吴又投曹魏

查《三国志·王朗传》,并没有这段情节,而且王朗也不是死于阵前,而是病逝而亡。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王朗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他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学者,从小就阅读经书。

因为学问好,所以在东汉末年被推荐为茂才(其实就是秀才,因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王朗这个人比较死脑筋,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开始的时候就打算保护汉献帝。

汉献帝很感动,封他为会稽太守。结果,他也是命不好,正赶上孙策率军队跨国长江攻打会稽。王朗的功曹虞翻(偷橘子那位)就跟王朗说,咱们也打不过孙策,不如逃跑吧。

王朗坚决反对,“我是汉朝的官员,应该守住城池”,于是出兵与孙策作战。你一个儒生哪里打得过孙策,最终兵败如山倒。孙策看他是个儒雅之士,没有惩罚他。于是,王朗投降了孙策。

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个人,就向征召他。王朗于是,赶忙脱离了孙吴的阵营,自己走了好几年才走到曹魏地盘。

你们看,王朗的脑回路是不是有点奇怪。你要是知道自己打不过人家,要么你就逃跑,要么你就早早投降。损失了不少人的性命,拼了个鱼死网破,既然你那么有气节,为什么不自杀呢?还最后投降了,简直无法理解。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罗贯中虚构诸葛亮骂死王朗细节,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根据他的性格。

王朗有“诡辩”气质:曾因生孩子的事跟魏明帝说了一堆废话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也记载了,王朗这个人有诡辩潜质。

话说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皇子先后死亡。后宫怀孕的嫔妃也很少,曹叡很犯愁。于是王朗就上奏折说:想当初啊,周文王十五岁有周武王,后来又有了十个儿子。武王后来生周成王,周成王也美什么兄弟。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有圣贤道德。

所以说,生育这个事有早有晚,生的孩子也有多又少。陛下您非常英明,虽然现在孩子不多,而且也比周文王生周武王年龄大。那该怎么办呢?

广娶后妃?那也不靠谱,秦汉末年很多皇帝都有成百上千的后妃,可是汉子也很少。我认为,生孩子这事,重要的是在一心一意,不在于求多。

因此,我看到皇上您儿子少,我很忧心。祝愿您能像轩辕黄帝那样,有二十五个儿子。

我觉得,王朗简直是说了一堆废话,但是安慰了曹叡,也将曹叡种种夸了一把。可见,王朗的口才不是白给的。

诸葛亮vs王朗:诸葛亮人生攻击加骂大街!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王朗那么有自信,觉得自己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让诸葛亮乖乖投降。

王朗在劝说诸葛亮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演说文章。

王朗先说了天下大势,什么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太祖武黄帝,就是曹操,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才安定了社会。

所以,曹操夺取天下是天命所归!你诸葛亮有大才,为什么要违背天命呢?

可以说,王朗这里面有三个转换,第一个是说了一个共识,也就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先奠定了大家的共识之后,于是开始第二步,偷偷加入进了主观的看法了,曹操平定天下,这个勉强也算是客观的现实。

但是,由此证明曹操是天命所归,这就完全是自己主观的推论了。

到了第三步,就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了。你诸葛亮很厉害,就应该顺应天命!

应该说,王朗的这篇演讲,在从第二步跨到第三步的时候,转换的不好,给了诸葛亮还手的余地。

我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除了腹黑之外,还有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概!诸葛亮一张嘴就先人生攻击,我们可以看到,王朗在演说的时候,没有一句侮辱诸葛亮,甚至还捧他。

但诸葛亮一张嘴就是人生攻击,什么说的都是粗俗的话,然后也说了一下客观原因,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后来就直接说他先投孙策,后投曹操不光彩的历史。然后说天下人都想吃他的肉!你还好意思在这里谈什么天命!

对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人来说,气节和面子很重要。估

计王朗此时都蒙了,你这怎么突然就骂上街了。

最后,诸葛亮说: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于是,王朗吐血跌落马下而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厉害的是,节奏把握得特别好,开头平和,然后循序渐进,节奏加快,最后重重一击。而且是不就事论事,直接人身攻击!

所以,我觉得王朗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没有诸葛亮更放得开。当然,双方各为其主,说得话都不能说客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进行辩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