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文|純狐公子

眾所周知,在三國之後的西晉年間,大肆推廣門閥制度。門閥士族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經濟方面,都有著一個巨大的特權,輕易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朝堂上一舉製造出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新局面。趙雲身為一名非常強大的武將,為何沒能獲得君主的重用呢?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趙雲沒有獲得賞識,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出身布衣,並不是名門望族中的一員。

這一方面,和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門閥制度” 有著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漢末亂世,群雄四起,門閥制度也因此受到了一個不小的衝擊,不過它的生命力還是非常頑強的。袁紹身為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份也是一個帶有決定性的因素。在三國時期,曹瞞對門閥制度並沒有一個太大的興趣。

他手底下的戰將除去曹氏和夏侯氏之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則是降將。然而劉備在最早期處在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根本顧及不上所謂的門第。不過臥龍倒臺之後,這一系列的制度又起死回生了。魏國蜀國吳國中,只有蜀國對門閥制度的堅定是最明顯的,這樣一來也讓趙雲成為了“倒黴蛋”。 同時孔明在當時的任人唯親,也是有著一個不小的歷史定論,馬謖、楊議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劉備對外稱帝,大臣官員紛紛上賀表,把前五十人的名字一一列舉了出來,在最後加上了“等一百八十人”。那麼大家知道處在榜首的人是誰嗎?徵西大將領都亭侯馬超,原因非常簡單,“馬孟起世代公侯”。法正排在第二,孔明排在第八,那麼武將趙雲則排在“等一百八十人”中,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清清楚楚的列在賀表上。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趙雲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

在劉備平定益州的期間,想要大賞封地,眾多將領選擇沉默,然而趙雲卻在這時直言道:“益州人民,慘遭兵火,田宅喪盡,應當歸還給平民百姓,安居樂業,穩住民心,不可以奪地賞私”。趙雲仍舊是一副忠君救民的樣子,忠心耿耿,劉備很是興奮。只因為這一番言辭,趙雲卻把蜀國滿朝文武得罪了一個遍。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沒有一個強大的野心,又不懂得穩定自己的勢力,並且沒有屬於自己的親信與家將,在當時那一個混亂的期間,關張結成一派,家將眾多,就比如關平、周倉等人。馬超世代公侯,投靠劉備時又帶著自己全部的家教,黃忠曾經有為長沙太守,身邊的親信肯定也有這不少。唯獨只有趙雲一人,向來獨來獨往單槍匹馬,自然而然在朝堂中也就有一些人微言輕。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趙雲時運不濟,投靠劉備時,正是劉備處境最低谷的時期根本沒有軍兵可以派上用場,一直等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處在寄人籬下的狀態,所以趙雲數次充當警衛長的這一角色。

等到劉備擁有大量軍兵時,已經是在十年之後了,好像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趙雲警衛長的這一角色。因為自己沒有統兵的經驗,蜀國又有著大量的將領,自然而然趙雲沒有獲得一個絕佳的統兵機會。一直等到蜀國的後期,諸葛亮實在是無人可用了,這才派上趙雲身為主將上場征戰。然而在這一個期間的趙雲,已經是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了。

關於趙雲的統帥實力,他性格成熟穩重,品性謙虛有禮,非常擅長內政。從選定君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忠心耿耿中我們不難看出,趙雲的確有著一個非常強大的智慧。假如趙雲獲得了統兵的機會,輔佐一智謀之士,筆者認為謀事之言趙雲一定能夠聽得進去。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身為將者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條件就是可以士卒用命。古代明將吳起親自代替士兵吸膿,為的就是可以士卒用命。然而趙雲英勇善戰,數次身先士卒,最難能可貴的是,趙雲有著大賞卻又不獨自享用,反而是分與諸軍。這樣一種態度的人不是帥才,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帥才呢?

統兵征戰的能力與經驗尤為重要,然而經驗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一個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是將軍的。假如趙雲最開始的定位就是在統帥在這一位置上,筆者認為他帶領軍隊征戰的能力,絲毫不比關羽遜色。

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縱觀趙雲的整個一生,他犯下了做官的幾大禁忌,同時又時運不濟,所以雖然他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奈也只能是歷史之後封侯。假如他當時主動投靠的君主為曹操,或許他最後的結局也不會這般的悽慘。對此大家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趙雲做戰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為何卻不受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