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文|纯狐公子

众所周知,在三国之后的西晋年间,大肆推广门阀制度。门阀士族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有着一个巨大的特权,轻易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朝堂上一举制造出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新局面。赵云身为一名非常强大的武将,为何没能获得君主的重用呢?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赵云没有获得赏识,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出身布衣,并不是名门望族中的一员。

这一方面,和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门阀制度” 有着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末乱世,群雄四起,门阀制度也因此受到了一个不小的冲击,不过它的生命力还是非常顽强的。袁绍身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份也是一个带有决定性的因素。在三国时期,曹瞒对门阀制度并没有一个太大的兴趣。

他手底下的战将除去曹氏和夏侯氏之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则是降将。然而刘备在最早期处在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根本顾及不上所谓的门第。不过卧龙倒台之后,这一系列的制度又起死回生了。魏国蜀国吴国中,只有蜀国对门阀制度的坚定是最明显的,这样一来也让赵云成为了“倒霉蛋”。 同时孔明在当时的任人唯亲,也是有着一个不小的历史定论,马谡、杨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刘备对外称帝,大臣官员纷纷上贺表,把前五十人的名字一一列举了出来,在最后加上了“等一百八十人”。那么大家知道处在榜首的人是谁吗?征西大将领都亭侯马超,原因非常简单,“马孟起世代公侯”。法正排在第二,孔明排在第八,那么武将赵云则排在“等一百八十人”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清清楚楚的列在贺表上。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赵云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在刘备平定益州的期间,想要大赏封地,众多将领选择沉默,然而赵云却在这时直言道:“益州人民,惨遭兵火,田宅丧尽,应当归还给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稳住民心,不可以夺地赏私”。赵云仍旧是一副忠君救民的样子,忠心耿耿,刘备很是兴奋。只因为这一番言辞,赵云却把蜀国满朝文武得罪了一个遍。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没有一个强大的野心,又不懂得稳定自己的势力,并且没有属于自己的亲信与家将,在当时那一个混乱的期间,关张结成一派,家将众多,就比如关平、周仓等人。马超世代公侯,投靠刘备时又带着自己全部的家教,黄忠曾经有为长沙太守,身边的亲信肯定也有这不少。唯独只有赵云一人,向来独来独往单枪匹马,自然而然在朝堂中也就有一些人微言轻。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赵云时运不济,投靠刘备时,正是刘备处境最低谷的时期根本没有军兵可以派上用场,一直等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处在寄人篱下的状态,所以赵云数次充当警卫长的这一角色。

等到刘备拥有大量军兵时,已经是在十年之后了,好像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赵云警卫长的这一角色。因为自己没有统兵的经验,蜀国又有着大量的将领,自然而然赵云没有获得一个绝佳的统兵机会。一直等到蜀国的后期,诸葛亮实在是无人可用了,这才派上赵云身为主将上场征战。然而在这一个期间的赵云,已经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关于赵云的统帅实力,他性格成熟稳重,品性谦虚有礼,非常擅长内政。从选定君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忠心耿耿中我们不难看出,赵云的确有着一个非常强大的智慧。假如赵云获得了统兵的机会,辅佐一智谋之士,笔者认为谋事之言赵云一定能够听得进去。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身为将者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可以士卒用命。古代明将吴起亲自代替士兵吸脓,为的就是可以士卒用命。然而赵云英勇善战,数次身先士卒,最难能可贵的是,赵云有着大赏却又不独自享用,反而是分与诸军。这样一种态度的人不是帅才,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帅才呢?

统兵征战的能力与经验尤为重要,然而经验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是将军的。假如赵云最开始的定位就是在统帅在这一位置上,笔者认为他带领军队征战的能力,丝毫不比关羽逊色。

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纵观赵云的整个一生,他犯下了做官的几大禁忌,同时又时运不济,所以虽然他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奈也只能是历史之后封侯。假如他当时主动投靠的君主为曹操,或许他最后的结局也不会这般的凄惨。对此大家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赵云做战英勇,身先士卒,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为何却不受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