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後農民打工是主業,種地是副業,您對此說法認同嗎?談談您的看法?

用戶5656673097051趙


魯迅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我們的祖先在古代經過了失敗磨難,等等的問題,開拓出了一條條正確的道路,南方種水稻,因為南方雨水較多,水稻喜水,北方種小麥玉米,因為北方四季分明,利於這兩種作物生長。這些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我們無法違背也無法改變。

南方人性格溫柔調和,比較有閒情逸致,多有商業頭腦,北方人性格豪爽直快,比較喜歡用飽滿的活力去完成任務。所以除了一部分特殊的人,大部分的南方城市小鎮的人們都喜歡經商,農村的人民就喜歡耕作,種地。北方由於平原較多的緣故,人們都大多選擇耕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工作的方向越取向時代前沿,獲得的薪酬就越多,因此,農村耕作的作物除了自給自足的一部分剩下所賣掉賺的錢遠遠低於在城市小鎮工作的錢。況且耕作還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天災,自然災害。因此,在我近些年來的觀察,現在農村種地的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人種地的越來越少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起來一些小生意,甚至是四五十歲的很多也出去打工了,留在村裡種地的都是老年人或者承包商了,這也是近幾年農村最顯著的變化,但是這種情況在農村也是很普遍的情況,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從小就是在黃土地上成長出來的,現在看到一片片荒廢的土地,心中有著莫名的傷感。但我們這樣盲目的出去發展,把大片的土地荒廢真的是正確的麼,我們應該有所認識與反省。

我認為村民們放棄農村的種地無非是這幾個條件,第一就是農民們受夠了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整天在田地裡忙活,受盡了風吹日曬。第二,耕作的收益太低,成本卻搭上了很多,澆水費,農忙時請人來幫忙收作的費用,施肥的費用,耕地的費用,都是一筆筆不小的開支,萬一再遇上自然災害,旱澇災害真的是讓收入微薄的農村人負擔不起。所以村民們寧願去城鎮裡露宿街頭,租房子住,能夠拿到固定的收入,也不想在那一片小地方擔驚受怕了。但話說回來這樣做真的值得麼?

答案當然是不,首先,人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提高了,自然都想吃到優質的產品,但一片片地就這樣荒了下來,怎麼去種出優質的糧食作物呢?而且農民們到了城鎮裡,只能去工地下力,因為農民們的知識水平畢竟是不高的,高端的工作根本做不了,只能是憑藉一身的力氣去工作。而且這也是有風險的,拖欠工資,卷錢走人,一個工程要好多個月,萬一力氣也下完了,結果一分錢拿不到,這更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你起訴人家吧,法律也不懂,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所以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事。況且現在也下發了農民扶持法律,保證農民的基礎收入,加大對農民的扶持,讓農民有希望,看到種地的希望。政府也來干涉市場,為的就是讓農民能獲得最大的收入,所以農民們不必再擔心種地的各種風險。咱們大中國,不會虧待每一個農民!


話說農村那些事


農民種地是副業,打工是主業。看現在農民外出打工數量逐年遞增的趨勢 ,打工將來將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我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因為我深有感觸。我就是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家四口人,倆個大學生。土地卻只有十五畝來地。2000年以前還行,因為孩子小,種植十五畝地還能維持生活。可隨著孩子長大上學,單靠種地已不能維持四口之家日常開銷。所以 ,迫不得已我選擇出外打工。第一年打工下來,年底一算,比種十五畝地收入多兩倍多。很是高興。所以就一直堅持打工到現在。是靠打工供兩個孩子上的大學,維持家用。像我一樣經歷的,在我們村有十之七八,並且還在增長。

種地,在我的家鄉已漸成副業。也已是老年人的專利。農民打工大軍在不斷的增加。打工成為農民的主業已突顯而出。


用戶5656673097051趙


以後農民種地是副業,打工是主業。這種觀點我贊同,適用於百分九十九農民。

中國人多地少,靠一畝三分田根本無法養家餬口。現在全球己進入一個地球村的時代,各行各業都是國際化競爭。特別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仍然很落後。就算以後機械化,現代化農業了。打工仍然是絕大多數農民的出路。因為中國地少人多,從事農業的人口太多,比很多大國家總人口還多。越是發展,從事農業種田地的農民會越少。

中國城市化進程以後會越來越高,農民進城定居,但無固定工作,收入,只好打工。

國際總體也是農民太多,從事這行業的人整體都是低收入階層。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破滅他們靠田地生存的夢想。

農業是個高投入,低效益的行業。農業的生產資料貴,農業產品價廉傷農,甚至滯銷。將在很長一個時期困擾農民。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將迫使很多農民棄田地打工。打工雖苦累,比種田地有保障。

賤作小農不自哀,安貧逍遙桃花源。

忽如一夜妖風來,萬戶千家棄家園。

久居鬧市虎困籠,鮑魚不如土雞香。

得閒常思泥土芳,衣錦樂為鄉村郎。









湘男闖天下


農民就是農民,如果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那他就是種地的,他也不會出去打工的,以後會有很多農民出去打工的,出去打工的農民就不能在種自己的承包的土地了,他就會把他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或者轉包出去,這樣他在得到了土地的流轉費,或者轉包費後,就會安心的出去打工,他也不會再惦記他家裡的那一畝三分地了,對於出去打工的這些農民,打工是他們唯一的主業的!

這樣在家裡種地的農民,也就可以去轉包已經出去打工農民的土地,那麼在家種地的農民的種植的土地也就多了,他們也就會安下心來在家裡耕種著自己的土地,和轉包過來的土地,土地多了,種植土地的勞動量也大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也不會出去打工了,種地是他們唯一的主業,而也不會有精力出去打工了!

慢慢的,這些留在家裡種地的農民,都成了職業的農民,種地也就是他們唯一的工作了, 他就會把心思全部的投入到種地工作中,去鑽研農業生產技術,去研究怎樣能多打糧食,去琢磨怎麼通過種地得到更多的收入,所以說種地是他們唯一的職業,也是他們唯一的主業,而不去在搞打工或者其他的副業的!

而那些出去打工,或者外出創業的的農民朋友們,也會把他們自己的心思全部都投入到打工,創業賺錢的事業上去了,因為他們的承包的土地已經流轉或者轉包出去了,他們也再不用惦記他們已經收到了流轉或者轉包費的土地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反正他們已經拿到了土地流轉或者轉包費,他們種我的土地賺錢不賺錢我就不管了,也與我沒有一分錢的關係了,我只安心的打我的工或者創我的業,賺我的錢就行了!

所以,以後種地的農民就是職業的農民,以後出去打工的農民就變成了城市的居民,如果他們不把自己的戶口遷入到城市的話,那他們在農村的承包土地永遠是他們的,當他們想回到農村在種地的時候,想回到農村養老的時候,他們也就可以回到農村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結合當下,外出務工確實是農民的主業,而種地也確實是副業,有點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種地每畝地一年收入不過幾千元,同樣是起早貪黑,而進城務工,一年收入少則一兩萬,多則還幾萬,這足夠解決上有老下有小的問題。

自剛剛改革開放,一些膽子大的農民便開始嘗試進城務工,而留守婦女和父母則在農村繼續種地。當最先外出的農民掙到了錢,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也開始進城務工,從而催生出了一個新名詞,即農民工。農民工的出現,代表著農民開始扮演著兩種社會角色,一是農民,繼續堅持著傳統的土地情結;二是農民工,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背井離鄉。

結合我們地方上,一般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靠外出務工掙來的,好點的可以就近就業,每天起早貪黑奔波在工地上,差點的就來到大城市住工棚。而就近就業這部分,在務工的同時,還可以兼顧種地以自給自足,農忙時節在家種地,而農閒時節就外出打工。長久以來,他們都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雖然農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但樸實的農民始終堅持著這兩份職業,因此,作為基層的勞動人民,永遠都是值得尊敬的。


Power泡兒


以後農民打工是主業,種地是副業,這樣的說話我不認同,我們放眼未來,視睹近前的身邊,現代科技的快速飛越發展,讓我見證了七十年代的紙信到九十年代的電訊代傳,短短只用了二十多年的光景,再從九十年代中期的磕機與大哥大的時代到二零零年初期的手機出現,十年不到的訊變,同時也隨著網絡的出現,新型機器人的脫變逐步取代了許多人工手勞的作業,它既省時又安全快捷,不僅增效提值,而且量大低本,這正是因此而導致了七八十年代農民工下海的熱潮到現在的激流湧退,出現了許多企業工廠門庭冷落的現實景象,知識匱乏,無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相應的成了現今社會就業難,難就業的尷尬局面,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無疑是在時刻的提醒我們農民工今後的發展方向,我們不光需要知識的武裝,我們更要具有超前的變革思想,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新型可用的農民,我深信不久的將來農村的種地將是國家重視重投的發展行業,做為擁有主權的農民工,只要你有能耐,種地一定成為你的主導產業,成了老闆,我相信以打工為主業的農民工時代將一去不再復返。


誠信永存861


我是大致,很高興回答問題。農民打工是主業,種地是副業。說實話,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了,並且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漸漸的農民也接受了,並且在以後可能還會繼續下去,以後可能會成為主流。


以前確實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很少有農民外出打工的,農民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小日子過的雖然不是很好,但是還能養家餬口。那時候很少有農民外出打工的,農民還是以種地為主。


現在情況大有不同,很多農民都去外地打工掙錢了,在家裡種地的確實很少了。家裡很多有土地的都荒了,也沒人耕種。現在農民種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不但不能養家餬口,而有可能還要入不敷出。小孩上學,老人治病,加上家庭日常開支,種地的收入根本滿足不了。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去外面打工了,種地的越來越少了,現在打工是農民的主業。

本來農民都應該以種地為生,現在卻是以打工為主了。農民出去打工也是很無奈的選擇,都是為生活所迫。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在下面留言交流討論,謝謝。


農民工大致


不是以後農民打工是主業,種地是副業,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現在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農資年年上漲,而糧食價格已降至十年前。田地裡的收入,正常年景也就勉勉強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若是遇上歉年,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不但沒有收入,還要賠本。所以,我們那兒大多數農民把地種上,一年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外務工。到收種季節回來忙一陣子,家庭百分之六七十的收入來自打工掙的錢。還有一部分腦子比較靈活的人,把田地流轉給別人,常年在外務工。


無怨無悔67041


如果現在的農民不外出打一點工,光靠幾畝地的收益,肯定會喝西北風。這幾年種子、農藥、化肥年年漲,但田地收到的農產品卻年年跌,舉一個例子,種一畝花生,收二三百斤,二元錢一斤,也就是五、六百元,不要講人工工資,去了化肥、農藥、種子的成本也就差不多了。現在農村有些老弱病殘的,沒有能力外出打工,只是守著幾畝,日子過得真是夠嗆的。所以現在的農民確實是外出打工是主業,家裡的農田只是應付而已,七荒八廢的到處可見,耕地、耕地成了不茅之地!


用戶夕陽幾許


我覺得是的,種地看季節,收入也看季節,春夏耕種,秋天收穫,賣糧食的錢剛到手就要要犁地耕地買肥料,冬季又農閒基本沒有進賬,這往往滿足不了家庭的用錢需求,能夠滿足的還是靠打工。

去外地打工,月月都有工資拿,家裡如果急需用錢,還能有點彌補。一個家庭往往男的在外打工,女的在家幹農活,照顧孩子,或者是老人在家看孩子照顧農活,兒子媳婦一起去打工。這也就造成了現在農村夫妻常年分居,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存在,而且現象十分嚴重。

在家周邊打零工也是一種掙錢方法,農忙的時候地裡忙,農閒的時候去周邊掙錢,但是這種沒有前者有保障,掙得錢往往不是很多。

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米麵果蔬是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棵棵種出來的,城市裡的那些摩天大樓、立交橋、地鐵、大馬路的建成及好多外賣、快遞員、修理工那些方便我們生活的職業,都離不開一個詞“農民工”,他們幹著最底層的工作,或許沒有社保,沒有意外險,不是996,更沒有法定假日可以考慮去哪兒旅遊,但他們都是可敬的人。我們在享受他們勞動成果的同時,更要尊重他們的人,不能因為一兩個例外事件就把這些可敬的人排斥在外,因為他們大多數是純樸而熱情的。

附兩張姥姥家地裡的小麥和小院裡的杏樹。一片綠油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