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種很有名的政權交接制度叫作“禪讓”,這是指在上古時代,君王通過認真篩選,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和確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然後通過一種和平和隆重的形式把最高執政權力交給繼承人的過程。這是一種與世襲制度完全不同的選人用人制度,後被世人廣為稱頌。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講到禪讓,在歷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堯帝和舜帝之間的政權交接。那麼堯為什麼會選擇舜這個人呢?是通過什麼手段來衡量舜的德才呢?堯的選人和識人路徑給我們今天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通過現有史料,我們看到堯對舜的選拔和任用經過了三個階段:

廣開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

當堯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需要務色接班人的時候,他在全國範圍內發出通告,希望朝中大臣和各諸侯國積極推薦天下有至德和至才之人,不要顧及出身,要打破門戶之見。除此之外,詔告天下,任何人都可以毛遂自薦,向國君和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才能。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經過層層推薦和篩選,舜最終浮出水面。大家一致認為,舜的品德和智慧都很突出,可堪重任。為什麼呢? 在當時有一個關於舜的故事廣為流傳。舜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她的父親為他娶了一位後媽。這位後媽經常虐待舜。後來,這位後媽生了一個兒子,叫象,有了兒子之後,後媽對舜的態度就更加惡劣,並且與象聯合起來對付舜。有一次,後媽讓舜到房頂上給房子蓋一些茅草,舜到房頂之後,後媽便將梯子撤了,並且命象將茅草點著,想燒死舜。舜對這點早有防範,當時穿了一件很肥大的衣服,舜象鳥一樣從房頂“飛”下來,逃過一劫。又有一次,後媽和舜講自家的水井被汙染了,讓舜到井下面淘井,舜下井後,後媽和象在上面扔下很多石塊,將舜埋在井裡,想置舜於死地,正所謂落井下石。舜對此也早有防範,之前在井下挖了一個斜井通往地面,最終逃過了一死。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總之,舜在受到各種虐待,甚至在生命面臨威脅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後母和兄弟仍然沒有怨言,一如繼往地對他們好。經過長時期的磨合,舜的後媽與弟弟終於被舜的真誠和高尚的品德所感動,一家變得和睦而融洽。在這一過程中,舜所表現出來的堅韌、博大、高尚與智慧讓世人稱道,天下人幾乎都認為,這樣的人有資格成為一國之君。所以,用今天的話講,舜是海選的結果,沒有這種客觀公正全面的選拔,舜就不可能脫穎而出。當然,也只有這樣選出來的人,才具有較渾厚的群眾基礎,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度,對有效履行社會管理職責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後來講,“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凡也是從這一歷史故事中受到的啟示。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深度考察,事實勝於雄辯

儘管舜脫穎而出之後,大多數人都表示贊成,但是,堯仍然非常謹慎,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於是堯做了一件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事,他決定將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都嫁給舜。其目的很明顯,通過女兒與舜一起共同生活,真正瞭解舜在真實生活中是個什麼樣子,是不是這個人很有心計,當著人一套,揹著人一套,所以,必須把握住舜更真實的一面。

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站在舜面前的這兩個人又不是一般的人,既是堯的女兒,又是自己的老婆,還是親姐妹,這個關係可不好處。但是,舜在這個過程中,以禮行事,嚴謹遵守道德的尺度和倫理的要求,按原則辦事,按規律辦事。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結果,幾年下來,堯的兩個女兒生活得很快樂,都覺得舜是一個君子、一個好丈夫。舜聽了之後很滿意,因為我們中國人看人有一個基本的準則——“修齊治平”。修就是修身,一個人要重視學習,通過學習要成為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一個人成為君子之後面臨的第一項工作是齊家,也就是說能夠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家庭關係處理不好,家庭的事務經營不好,說明這個人的道德和能力是有缺陷的,經營好家庭之後才能出來治國平天下。所以,千百年來,那些在為官和做事過程中出了問題的人,很多都是沒有把家庭的問題處理好,這種例子,古往今來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我們今天社會弘揚家風建設,很重要的原因是讓我們堅守家庭的道德與責任,這是一個人做官做事的重要價值約束。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按崗考能,先試後用

在用人問題上,我們常講“人人都是人才”,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愛好、興趣,經歷不同、閱歷不同、學歷不同,所以,善長的方面也自然不同。因此,用人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做到因崗選人、因能定位。說的通俗點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堯在當時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對舜接班還是沒有足夠的信心。因為堯很明白,自己選拔的不是一般的幹部,將來是要當國君的,要治理天下,要為天下人謀福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係甚大,必須對天下人負起責任。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舜在處理家庭的問題上雖然表現出很高的道德水準和智慧能力,但是,他沒有當主官的經驗。是否具有治理一個國家的能力和水平,能不能當好“一把手”,還不敢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堯決定讓舜來代替自己全權處理國家要務,自己在後面攝政,觀察舜做事的行為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一來又過了19 年。19 年裡,舜一方面向實踐學習,一方面向有經驗的大臣學習,遇到重大問題及時向堯請教,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學習意識、實踐意識,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堯對此很滿意,既培養了人,又考察了人。堯的實踐在今天看來儘管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在選人問題上,特別是關係到民富國強的問題上,無論什麼時候都需要慎之又慎,應該具有政績和相應的任職年限,不能為年輕化而年輕化,不能把社會的有效治理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當兒戲。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經過三階段的考察之後,堯很高興,懸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的日子裡,舉行了隆重的交班儀式,把最高行政權力交給了舜,實現了政權的和平交接,舜也因此留名青史,成為歷史上受人敬仰的賢德之君。中國社會的文明進程也從此開啟了新的一頁。

“堯舜禪讓”廣為流傳,但為什麼皇帝要退位,會去找一個農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