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之陶謙與胡人

後漢書有明確記載:《後漢書·五行志》: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服妖也。其後董卓多擁胡兵,填塞街衢,虜掠宮掖,發掘園陵。……靈帝於宮中西園駕四白驢,躬自操轡,驅馳周旋,以為大樂。於是公卿貴戚轉相放效,至乘輜軿以為騎從,互相侵奪,賈與馬齊。

在寫到 佛教歷史之東漢末年(徐州)的時候 笮融 這個人與佛教的關係,但是在寫的時候,發現笮融這個人是一屆武將,而且他的種種行為也不能體現出來他對於佛教的認可,後來繼續挖掘相關的歷史資料,發現笮融對於徐州的管理是來自於陶謙

陶謙

陶謙把徐州自己治下四分之三的土地都交給笮融,而笮融在這麼大的地盤上做了什麼呢?他用三地錢糧在下邳大興廟宇,鑄造佛像,廟宇大到能夠容納三千人。然後他讓遠近之地喜好佛教的人都來這研誦佛經,由此吸引了五千戶人前來居住。每到浴佛大會的時候,他還要沿路擺下食物和水,鋪設的坐席連起來足有數十里,每次都能吸引上萬人前來觀賞就食。如此聲勢浩大的禮佛活動,陶謙不可能不聞不問。顯然,這似乎是陶謙和笮融心照不宣的推廣佛教。

朝以徐州有黃巾軍興起任陶謙為徐州刺史。陶謙到任後,在臧霸等人的輔助下組織人馬終於基本剿滅了徐州的黃巾勢力。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後與州郡斷了聯繫,

陶謙並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戰爭,而是依舊通過各種方式向長安的漢獻帝上貢。我們不知道漢獻帝是怎麼看待陶謙的這種行為的,只能推測漢獻帝應該是希望陶謙加入盟軍與“官軍”直接對抗,而不是這種無意義的上貢的,但是對於董卓來說,他必須表彰這種效忠的行為,於是就以朝廷的名義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溧陽侯。其實就算不能討好董卓,也可能可以討好靈帝,看下引用的文字“《後漢書·五行志》: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這樣就說明,靈帝實際上對於胡人的很多東西還是很喜歡的,我們後面講胡人跟佛教的關係。

從人性上面來說,他們不太覺得宗教信仰的絕對可能,那變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或者是討好上司,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笮融的做法對於陶謙並沒有什麼壞處也就放任他這樣做下去了,也許在後面還可能對於自己有利。

胡人與佉盧文

東漢末年正逢貴霜帝國迦膩色伽一世執政,當時印度大乘佛教高僧馬鳴、世友被封為國師,隨著迦膩色伽的霸權擴張,佛教從西域進入關中。當時有相當一批著名佛教僧人都是貴霜人或西域人,如支讖、支曜即為貴霜國人(月氏人),安玄為安息國人(波斯人),此外還有一部分河中人(粟特人)。上面可以看出來,胡人實際上是一系列外國人的統稱。在以上寫的文章裡面講過,當時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多來自於外國的商人,以及在洛陽及長安的外國僧人。所以可以在某種 程度上來,靈帝及董卓對於佛教文化也會有一定的認可。

佛教歷史之陶謙與胡人

上面這張圖片,是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斯坦因在洛陽發現一塊東漢後期的佉盧文碑銘,其文寫道“唯…年十二月,……此地寺院祈願人們向四方僧人敬奉一切”,才證實了這波西胡文化潮流的源頭是貴霜帝國。

佉盧文是起源於古代犍陀羅,後來流行於中亞廣大地區的一種文字,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在東漢末年,伴隨著貴霜王朝的日趨瓦解,貴霜難民遷入塔里木盆地,佉盧文開始在於闐、鄯善等地傳播。佉盧文字大約和印度的婆羅米文字的出現時間相近,但婆羅米文字在印度和東南亞的許多文字中派生,而佉盧文沒有什麼後繼文字,最後被婆羅米文字取代。然而,佉盧文使用時正是佛教發展時期,有許多佛經是用佉盧文記載的,並通過絲綢之路向中亞和中國西部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