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这一年的饥荒,饿殍遍地,人人相食,人肉贱于狗肉

小说:这一年的饥荒,饿殍遍地,人人相食,人肉贱于狗肉

刘知远留下的所谓顾命大臣大多私心甚重,寡于谋略,真正富有才干,堪当左辅右弼的只有郭威而已,所以当朝廷进剿行动受阻时,刘承祐决定请郭威亲自领兵出征。

九四八年八月,郭威接受了平叛的使命,他再次跨上战马,率军讨伐三镇。

朝廷平叛之所以久战无功,跟不合理的军事策略有很大关系。

刘承祐先前派出三支人马分别讨伐,试图同时扑灭这三处大火,但三路兵马没有一个统一主帅,讨河中的白文珂跟讨永兴的郭从义又不相容,两人推推诿诿,消极怠工,自春至秋不肯用心攻战,而三镇仗着城池坚固,顽强抵抗,岿然不动。

面对僵持的战局,郭威没有急于求功,他调整了平叛策略,决定集中力量,先击河中。

名将的水平就是高人一等,只要我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一决策的英明所在。

地图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永兴府(今陕西西安)、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各自相距数百里,同时进攻三镇,多线作战,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如果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处,则存在一个先攻谁的问题。

攻凤翔,要绕过东面的河中、永兴,李守贞、赵思绾一定会从背后袭击,左右夹攻;攻永兴更是自讨苦吃,分居两边的李守贞和王景崇各自出兵,就把后汉军包了饺子。

这样看来,除了攻击河中,郭威别无选择。

主攻方向确定后,接下来是战术选择。

郭威没有强攻城池,他的战术是围城。他命常思建栅于城南,白文珂建栅于城西,自己建栅于城东,又征调两万壮丁修筑防护工事。

李守贞明白“郭雀儿”(郭威脖子上有一只飞雀文身,因此得名“郭雀儿”) 是要用围而不攻的战术硬生生把自己耗死,他的应对策略是坚持固守城池,不时派兵出城骚扰,破坏郭威搭建的违章建筑,牵制对方兵力,然后等待盟友的援军,来个内外夹击,扭转战局。

但很可惜,这一切算计都在郭威掌握之中。

凤翔、永兴两地确实如李守贞所望,几度出兵救援河中,但都被郭威布置的军队打了回去,就连王景崇从后蜀争取来的外援也多次被汉军打败,干脆放弃了援助。叛乱的三镇被分割开来,被迫各自为战。

失去援助的李守贞依然在坚守,但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派兵外出骚扰的次数越来越少,弃城逃跑和主动投降的士兵却越来越多。郭威在城西和黄河边上布置岗哨巡兵,专门玩官兵抓俘虏的游戏,一抓一个准儿。李守贞早把郭威祖宗三代骂了个遍。

城外的郭威依然故我,不管部将如何激烈请战,他始终严令各路兵马不得妄动,战局一时陷入僵持。

正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中,赵匡胤来到了河中府,这里将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两年游荡生涯的终点,也是他传奇事业的起点。

在赵匡胤看来,正在进行的平叛战争就是那个等待已久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郭威的部队,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赵匡胤本不想当兵的。从儿时起,他就与困顿结下不解之缘,从洛阳夹马营的童年,到汴京开封府的少年,再到闯荡江湖、一无所成的青年,赵匡胤从没享受过安宁富足的生活,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普遍实行募兵制,参军门槛被大大降低,大量流氓无赖进入军队,军队流氓化、流氓士兵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士兵向来都是无组织无纪律,打了胜仗则大肆劫掠以示庆功行赏;打了败仗则四处奔逃,还骚扰百姓,这些都是赵匡胤亲眼所见。

深受战争之苦的赵匡胤自然不愿做战争的参与者。事实上,如果他真想投身军旅,家门口就能提供大把的就业机会,根本用不着出来跑江湖。

然而,不想当兵的赵匡胤还是选择了参军,促使他改变初衷的是两年的游荡见闻。

在民间传说中,赵匡胤仗着一身绝世武艺行走江湖,结交各路好汉,杀贪官,除恶霸,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什么驼峰山义结金兰,什么勇斗恶霸韩通父子,什么千里送京娘坐怀不乱……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给赵匡胤增添了不少人气。

但真实的历史一点也不浪漫,生活在五代十国的百姓更是不幸。藩镇割据、战火不断,大旱、水涝、蝗灾、河决……天灾人祸轮番上阵,蹂躏着天下苍生。自从汴京出走,赵匡胤整整闯荡两年,辗转数千里,眼中所见皆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耳中所闻,尽皆生民悲泣,百姓哀号。最让他震撼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怪现象——狗肉贵于人肉。

有人可能会问,人肉真的能吃吗?

能吃,当然能吃。支配人类吃人肉的是最基本的欲望——生存。

但这里的人肉是从死人身上剥下的肉,这些死人大多是无家可归的难民,饿死了、病死了,就那么倒在路边,无人理会,成为人肉的主要来源,他们有一个凄惨的名字叫“路倒”。

买卖人肉的双方其实对肉的来路心知肚明,但大家谁也不肯说破,只不过是借此果腹,在自欺欺人中寻求心安理得罢了。

要不是亲眼所见,赵匡胤真的难以相信社会最底层、最贫困的百姓境遇竟是如此悲惨,这个世界竟是如此残酷。

赵匡胤又发现,这个世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人间天堂。就拿王彦超、董宗本来说,还达不到封疆大吏的层次,但无不是高宅大院、锦衣玉食,闲暇时可以读经论史、指点江山。

他们绝不会去关注另外一个群体,一群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的人,哪怕这些快要饿晕的穷光蛋哀求施舍,他们也只会昂起高贵的头颅,露出厌恶的表情,招摇过市,扬长而去。

最令赵匡胤痛心的是,这种两极分化绝不是一时一地。自己走过的地方,政府官员和豪门贵族哪个不是如此模样?更别提那些雄踞一方的藩镇守将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呢?是高高在上、昏庸无道的皇帝,还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大臣?是恃强凌弱、肆意妄为的契丹军队,还是割据一方、攻伐不已的地方节度使?抑或是降下灾祸、荼毒百姓的老天爷?

这些都是,又都不是,这些人都要为眼前的一切承担责任,却绝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一切的直接造就者是战争和分裂。

正是战争让国破家亡,正是战争让妻离子散,正是战争让生灵涂炭,正是战争让悲剧重演。这可恶的战争!这像恶魔、绞肉机、吸血鬼一样的战争!

骂完娘的赵匡胤没有停止思考,既然是战争造成了这一切,那有什么办法阻止战争,结束混乱分裂的局面,拯救万民于水火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那就是和平。

当人类对和平的爱好胜过对发动战争的需要时,战争就会受到抑制,和平就会得以维持。

但是,当世界失去和平,战争成为主旋律时,又能拿什么换回和平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攻伐不断,秦以最强军力削平六国,统一海内;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息,魏、蜀、吴各以战争吞并诸侯,成三国鼎立之势,魏又因军力最盛,吞灭吴蜀,南北混一,三家归晋;隋末群雄并起,李唐东征西讨,南伐北战,终于统一宇内,四海臣服,八方来朝。

想到这里,赵匡胤豁然开朗!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和平。

赵匡胤大步向前,推开了这扇门,然后他遇见了郭威,这个带给他机遇和希望的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