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人类共有的精神建筑:巴黎圣母院

01 巴黎圣母院

1944年8月25日,德国人放下了武器,向盟军投降,巴黎重新回到法国人的怀抱。

法国抵抗力量的领袖戴高乐将军重回巴黎,他带领着法国民众第一时间穿过凯旋门,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来到巴黎圣母院做感恩弥撒。然而,正在此时,圣母院的钟楼里还藏着一名德国狙击手,戴高乐将军的头颅已经稳稳地映在狙击步枪准星的十字线中。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法国重回人民的怀抱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巴黎圣母院钟楼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千钧一发之际,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德国狙击手没有扣下扳机。或许是被戴高乐将军伟岸的形象和魅力所感召,狙击手泪流满面,走下了钟楼,向盟军投降。法国的历史在此刻被改写了,然而是向好的方向。

75年后的一个下午,巴黎圣母院燃起大火。由于这座古老的建筑含有大量木质材料,火势迅速蔓延。为保护文物,消防队员们不能使用强力灭火设备,否则会造成圣母院整体垮塌。于是,这座人类共有的精神建筑,就在世人的瞩目下,浴火燃烧。

我相信,在那一夜,无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巴黎人。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巴黎圣母院尖塔在烈火中倒下,无数民众为之心碎

02 金阁寺

在烈火中倒下的,除了巴黎圣母院的尖塔,还有日本最著名的建筑——金阁寺。

提到“金阁寺”,你脑中出现的画面是不是这样的?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金阁寺,建于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

这是一幅金阁寺秋日美景的照片。日式建筑与周围的山林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既精美又含蓄,处处体现着东方古典美。

特别是寺庙主体建筑前面的水潭,既映衬出金阁寺的倒影,又点缀出园林的灵性。

然而,你所看到的金阁寺是1955年复建的。原建筑于1950年被寺庙内一个叫做林承贤(时年21岁)的学僧放火烧毁。纵火原因是他过于嫉妒金阁寺的美,多么匪夷所思的理由。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被焚毁的金阁寺,屹立500余年,未毁于战火,却毁于痴念

无论是金阁寺,还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这些人类共有的精神建筑的遭遇让我们不禁发问:“毁灭!难道是人类精神建筑的宿命?

也正是基于金阁寺被毁并重建的事件,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于195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金阁寺》。这部作品被公认为三岛由纪夫的重要代表作。

03 小说

也许有读者与我一样,在刚听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介绍金阁寺历史的书,而并不会想到是一本小说。

【日本还有一个名字很像也颇负盛名的家族企业,叫做金刚组,是专门营建寺庙的。

这个金刚组也是一个传奇,创办于578年(南北朝末期,3年后隋朝建立),直到1955年才转为有限公司形式继续经营。有关金刚组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金刚组,日本古建专家

小说中,作者虚构的主人公叫“沟口”。遵从父亲遗愿的安排,到金阁寺出家修行。沟口的父亲曾是金阁寺的住持。在日本,僧侣可以娶妻生子,更像是一个职业。

由于沟口家境贫寒,所以他几乎没有其他的人生选择。出家之前,父亲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

沟口时常想象金阁寺的美,当他见识到真正的金阁寺后,这种美具象化了。

沟口性格内向,而且有口吃的疾病,这使得他的性格更加自卑。如果说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那么沟口特殊的社会身份和先天疾病对他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偶然地与金阁寺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将金阁寺和主人公推向了毁灭。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04 主人公

从懵懂无知的内向青年,到金阁寺纵火犯,沟口是如何一步步转变的?这必然有个过程。

首先,是沟口的母亲。

沟口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就变卖了财产,而且怂恿沟口以后要谋求金阁寺住持之位。在其父病重期间,沟口的母亲还与其他男人苟且,全然不顾丈夫及沟口的感受。这种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和对情欲的放纵,对沟口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后来,沟口喜欢上了一个叫做“有为子”的年轻女孩,并向她表白。有为子拒绝了沟口,这让他觉得有为子与其他嘲笑他口吃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喜欢随即转变为诅咒。一方面,这是沟口自卑、阴暗心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沟口消极性格的一次助推。

鹤川是沟口的一个朋友,家境殷实,为人正面、阳光。沟口曾一度在鹤川身上感受到温暖与光明。如果这种状态能够持续,也许沟口的命运会被逆转。但不久后,鹤川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这使得沟口与光明世界的唯一联系被截断了。

鹤川去世前,沟口便认识了他的另一个朋友,柏木。如果鹤川是白的代表,那么柏木就是黑的化身。与沟口一样,柏木也有先天性疾病——足内翻。

但与沟口不同,柏木对先天缺陷的态度既不是消极自卑,也不是接纳和解,而是要以此为自身存在的根据。换句话说,柏木是以对自己加倍的丑化来实现自我的极度神圣化。他以不良少年的恶行与周围其他人周旋,玩世不恭。柏木的所作所为,让我想起中学时代见过的某些“留级生”,终日里好勇斗狠骚扰同学,破罐破摔。

在柏木的“帮衬”下,沟口最终彻底沉沦。

05 金阁寺的劫难

金阁寺的形象在沟口的心中是不断变化的。

起初,金阁寺存在于父亲的描绘中,那是世上最美的事物。初见金阁寺,也印证父亲所言不虚。

所以,在沟口心中,金阁寺虽然是完美的化身,但与他从始至终是有距离的,是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的。

沟口生活的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后期,日本本土面临着随时被美军轰炸的危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沟口开始经常幻想着金阁寺在轰炸之下毁于一旦的情景。如果金阁寺被毁灭,那么这种美不再与他有莫大的距离,他将与金阁寺同时化为灰烬,融为一体。

战后,金阁寺安然无恙。这让沟口内心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这种失落让沟口对金阁寺的态度由仰望变为憎恨。特别是在柏木的引导下,沟口企图与女孩发生关系时,脑中立刻出现了金阁寺的画面。这让沟口觉得是金阁寺妨碍了他,憎恶感进一步加深。

由于沟口自暴自弃,放弃学业,所以金阁寺的住持终于忍无可忍表示也放弃了沟口。但住持相对沟口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的形象,在沟口发现住持嫖妓后荡然无存。这件事,最终促使沟口下定决心要焚毁金阁寺。

归根到底,沟口对金阁寺的仇恨就是对美的仇恨,是自惭形秽发展到极致的彻底报复。

在大火中,金阁寺熊熊燃烧。作者对这一画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讽刺的是,金阁寺浴火的场景又构成了一幅涅槃之美的画作,让沟口的私心化为泡影。

06 两种解读

关于这部小说以及主人公沟口,我看到两种解读观点。

一种,认为这是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另一种,认为是人性的黑暗与堕落。

总体来说,我较为倾向于后者。

日本的民族性格中,本身就有极端又纯粹的一面。这种极端化的表现,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日本服务行业刻板又一丝不苟的待客礼仪。再比如,日本匠人对工艺吹毛求疵的追求。这些对精致的极高要求,是积极方面的表现。

消极方面的表现,比如日本兵在战争中的残暴。又比如日本人看待“侵略者”的态度。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促使现代日本开国的“黑船事件”

极端的国民性格加上个人的境遇,最终成就了主人公的命运悲剧。

07 作者及其他

本书作者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作家。

他一生著有多部长短篇小说、剧本、散文。他的作品被多次搬上舞台和银幕,也多次获得文学奖项。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及少数胁从者绑架了日本自卫队一名师团长。随后三岛向自卫队官兵发表演说,煽动兵变,企图推翻日本和平宪法,但没有人响应。

政变失败后,三岛由纪夫羞愤至极,退入后室切腹自杀。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

我始终觉得,三岛由纪夫和他笔下的沟口有着许多灵魂上的共通之处,即极端与自我。

如果说沟口焚毁金阁寺是追求自我救赎和解脱,那三岛由纪夫的自裁更多的是对幻想破灭的失落,对现世的绝望与愤恨。

他的死,让他由一名作家变为右翼分子供奉的偶像。这固然是作者的悲剧。而对三岛的作品,也希望读者能够客观立体地看待。


今天,金阁寺早已重建,巴黎圣母院也一定会重启修复工作。我忽然想起电影《一代宗师》里宫老爷子的一句话:这世上的好东西,你不看,它就没啦。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珍惜呢?


除了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还有金阁寺,难道这是精神建筑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