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人類共有的精神建築:巴黎聖母院

01 巴黎聖母院

1944年8月25日,德國人放下了武器,向盟軍投降,巴黎重新回到法國人的懷抱。

法國抵抗力量的領袖戴高樂將軍重回巴黎,他帶領著法國民眾第一時間穿過凱旋門,並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巴黎聖母院做感恩彌撒。然而,正在此時,聖母院的鐘樓裡還藏著一名德國狙擊手,戴高樂將軍的頭顱已經穩穩地映在狙擊步槍準星的十字線中。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法國重回人民的懷抱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巴黎聖母院鐘樓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千鈞一髮之際,歷史是否會被改寫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德國狙擊手沒有扣下扳機。或許是被戴高樂將軍偉岸的形象和魅力所感召,狙擊手淚流滿面,走下了鐘樓,向盟軍投降。法國的歷史在此刻被改寫了,然而是向好的方向。

75年後的一個下午,巴黎聖母院燃起大火。由於這座古老的建築含有大量木質材料,火勢迅速蔓延。為保護文物,消防隊員們不能使用強力滅火設備,否則會造成聖母院整體垮塌。於是,這座人類共有的精神建築,就在世人的矚目下,浴火燃燒。

我相信,在那一夜,無數人和我一樣,都是巴黎人。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巴黎聖母院尖塔在烈火中倒下,無數民眾為之心碎

02 金閣寺

在烈火中倒下的,除了巴黎聖母院的尖塔,還有日本最著名的建築——金閣寺。

提到“金閣寺”,你腦中出現的畫面是不是這樣的?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金閣寺,建於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

這是一幅金閣寺秋日美景的照片。日式建築與周圍的山林和諧地融匯在一起,既精美又含蓄,處處體現著東方古典美。

特別是寺廟主體建築前面的水潭,既映襯出金閣寺的倒影,又點綴出園林的靈性。

然而,你所看到的金閣寺是1955年復建的。原建築於1950年被寺廟內一個叫做林承賢(時年21歲)的學僧放火燒燬。縱火原因是他過於嫉妒金閣寺的美,多麼匪夷所思的理由。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被焚燬的金閣寺,屹立500餘年,未毀於戰火,卻毀於痴念

無論是金閣寺,還是巴黎聖母院,還是圓明園,這些人類共有的精神建築的遭遇讓我們不禁發問:“毀滅!難道是人類精神建築的宿命?

也正是基於金閣寺被毀並重建的事件,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於1956年創作了長篇小說《金閣寺》。這部作品被公認為三島由紀夫的重要代表作。

03 小說

也許有讀者與我一樣,在剛聽到書名的時候,以為這是一本介紹金閣寺歷史的書,而並不會想到是一本小說。

【日本還有一個名字很像也頗負盛名的家族企業,叫做金剛組,是專門營建寺廟的。

這個金剛組也是一個傳奇,創辦於578年(南北朝末期,3年後隋朝建立),直到1955年才轉為有限公司形式繼續經營。有關金剛組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金剛組,日本古建專家

小說中,作者虛構的主人公叫“溝口”。遵從父親遺願的安排,到金閣寺出家修行。溝口的父親曾是金閣寺的住持。在日本,僧侶可以娶妻生子,更像是一個職業。

由於溝口家境貧寒,所以他幾乎沒有其他的人生選擇。出家之前,父親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世上沒有什麼比金閣更美的了。

溝口時常想象金閣寺的美,當他見識到真正的金閣寺後,這種美具象化了。

溝口性格內向,而且有口吃的疾病,這使得他的性格更加自卑。如果說人物的性格決定人物的命運。那麼溝口特殊的社會身份和先天疾病對他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這種影響偶然地與金閣寺建立了聯繫,並最終將金閣寺和主人公推向了毀滅。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04 主人公

從懵懂無知的內向青年,到金閣寺縱火犯,溝口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的?這必然有個過程。

首先,是溝口的母親。

溝口父親去世後,他的母親就變賣了財產,而且慫恿溝口以後要謀求金閣寺住持之位。在其父病重期間,溝口的母親還與其他男人苟且,全然不顧丈夫及溝口的感受。這種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和對情慾的放縱,對溝口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後來,溝口喜歡上了一個叫做“有為子”的年輕女孩,並向她表白。有為子拒絕了溝口,這讓他覺得有為子與其他嘲笑他口吃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喜歡隨即轉變為詛咒。一方面,這是溝口自卑、陰暗心理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對溝口消極性格的一次助推。

鶴川是溝口的一個朋友,家境殷實,為人正面、陽光。溝口曾一度在鶴川身上感受到溫暖與光明。如果這種狀態能夠持續,也許溝口的命運會被逆轉。但不久後,鶴川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這使得溝口與光明世界的唯一聯繫被截斷了。

鶴川去世前,溝口便認識了他的另一個朋友,柏木。如果鶴川是白的代表,那麼柏木就是黑的化身。與溝口一樣,柏木也有先天性疾病——足內翻。

但與溝口不同,柏木對先天缺陷的態度既不是消極自卑,也不是接納和解,而是要以此為自身存在的根據。換句話說,柏木是以對自己加倍的醜化來實現自我的極度神聖化。他以不良少年的惡行與周圍其他人周旋,玩世不恭。柏木的所作所為,讓我想起中學時代見過的某些“留級生”,終日裡好勇鬥狠騷擾同學,破罐破摔。

在柏木的“幫襯”下,溝口最終徹底沉淪。

05 金閣寺的劫難

金閣寺的形象在溝口的心中是不斷變化的。

起初,金閣寺存在於父親的描繪中,那是世上最美的事物。初見金閣寺,也印證父親所言不虛。

所以,在溝口心中,金閣寺雖然是完美的化身,但與他從始至終是有距離的,是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的。

溝口生活的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後期,日本本土面臨著隨時被美軍轟炸的危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溝口開始經常幻想著金閣寺在轟炸之下毀於一旦的情景。如果金閣寺被毀滅,那麼這種美不再與他有莫大的距離,他將與金閣寺同時化為灰燼,融為一體。

戰後,金閣寺安然無恙。這讓溝口內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這種失落讓溝口對金閣寺的態度由仰望變為憎恨。特別是在柏木的引導下,溝口企圖與女孩發生關係時,腦中立刻出現了金閣寺的畫面。這讓溝口覺得是金閣寺妨礙了他,憎惡感進一步加深。

由於溝口自暴自棄,放棄學業,所以金閣寺的住持終於忍無可忍表示也放棄了溝口。但住持相對溝口的威嚴和居高臨下的形象,在溝口發現住持嫖妓後蕩然無存。這件事,最終促使溝口下定決心要焚燬金閣寺。

歸根到底,溝口對金閣寺的仇恨就是對美的仇恨,是自慚形穢發展到極致的徹底報復。

在大火中,金閣寺熊熊燃燒。作者對這一畫面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描寫。諷刺的是,金閣寺浴火的場景又構成了一幅涅槃之美的畫作,讓溝口的私心化為泡影。

06 兩種解讀

關於這部小說以及主人公溝口,我看到兩種解讀觀點。

一種,認為這是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另一種,認為是人性的黑暗與墮落。

總體來說,我較為傾向於後者。

日本的民族性格中,本身就有極端又純粹的一面。這種極端化的表現,體現在多方面。比如,日本服務行業刻板又一絲不苟的待客禮儀。再比如,日本匠人對工藝吹毛求疵的追求。這些對精緻的極高要求,是積極方面的表現。

消極方面的表現,比如日本兵在戰爭中的殘暴。又比如日本人看待“侵略者”的態度。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促使現代日本開國的“黑船事件”

極端的國民性格加上個人的境遇,最終成就了主人公的命運悲劇。

07 作者及其他

本書作者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作家。

他一生著有多部長短篇小說、劇本、散文。他的作品被多次搬上舞臺和銀幕,也多次獲得文學獎項。

不過令人唏噓的是,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及少數脅從者綁架了日本自衛隊一名師團長。隨後三島向自衛隊官兵發表演說,煽動兵變,企圖推翻日本和平憲法,但沒有人響應。

政變失敗後,三島由紀夫羞憤至極,退入後室切腹自殺。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我始終覺得,三島由紀夫和他筆下的溝口有著許多靈魂上的共通之處,即極端與自我。

如果說溝口焚燬金閣寺是追求自我救贖和解脫,那三島由紀夫的自裁更多的是對幻想破滅的失落,對現世的絕望與憤恨。

他的死,讓他由一名作家變為右翼分子供奉的偶像。這固然是作者的悲劇。而對三島的作品,也希望讀者能夠客觀立體地看待。


今天,金閣寺早已重建,巴黎聖母院也一定會重啟修復工作。我忽然想起電影《一代宗師》裡宮老爺子的一句話:這世上的好東西,你不看,它就沒啦。

是啊!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珍惜呢?


除了巴黎聖母院,被燒燬的還有金閣寺,難道這是精神建築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