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當時李淵皇帝應該權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封建王朝中的帝王家,永遠都離不開“權力”二字,而任何關係在權力面前,都顯得靠不住,親情在權力面前,也是顯得慘白無力。

宋太祖趙匡胤當年還是一個武將的時候,隨著部隊進入了汴梁城,當時他家就在汴梁。

而此時主將下達了命令,那就是允許士兵劫掠汴梁城,也就是允許士兵屠城。

趙匡胤在當時,便直接按劍站在自己家門口,不離不棄的保護著自己的家人。

然而當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其弟弟趙光義卻是上演了一出燭光斧影,他在殺他哥哥的時候,是否想到過當年他哥哥為家人做出的壯舉呢?

同樣李世民三兄弟和李淵,本來都是和和睦睦,父慈子孝。

在沒有起兵之前,相信李世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要殺害自己親兄弟,同樣的李淵也沒有想到。

正是因為相信這三個兒子,所以李淵才沒有過度的限制李世民的權力,事實上當時李淵認為權力在兒子手上,多少比在外人手上要來的可靠。

只不過李淵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會造反,更沒有看到三個兒子的明爭暗鬥。

李淵早早確立李建成為太子,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防止因為奪嫡導致慘禍。

而李建成為太子,本就是符合禮法,且李建成也不是一個平庸之人,所以李淵沒得選擇,不能廢長立幼來增加奪嫡的鬥爭。

事實上當時若是李淵不立李建成為太子,麻煩更甚,因為新朝初定,就做出有違背禮法的事情,勢必導致出現黨爭局面。

李淵並不是不高明,只不過李淵沒有想到李世民敢起兵,其實玄武門之變說的難聽一看就是一場造反。

當時李世民兵權在握,幾乎沒有給李淵和李建成太多機會,一出手便先是讓人控制了李淵的行宮。

然後李世民便是在玄武門斬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隨後再是報告李淵關於太子謀反已經被鎮壓的事情。


小司馬遷論史


皇帝確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並不代表權力長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況下,皇帝的權力也會處於真空狀態。這種特殊情況通常就是受到一種武力脅迫,歷史上這樣的例了並不少見。比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是何等的雄才偉略,當時他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趙國變為一個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大國家,甚至一度都有消滅秦國的實力和雄心壯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爭,被困於沙丘宮,最後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鳥窩而活活餓死。慘不忍睹,讓人唏噓。
(唐太宗李世民)


同樣,安史之亂爆發,玄宗皇帝倉慌出逃,當走到馬嵬驛時,部將陳玄禮發動了兵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且逼殺了玄宗皇帝的愛妃楊玉環。當時玄宗皇帝老淚縱橫,心如刀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現過激行為,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協退步。所以,並不權力大小的問題,在特定的條件下,平時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也會受制於人,反而變得與常人沒什麼兩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從一個極端,從入另一個極端。
(李淵劇照)


李世民逼李淵下臺,完全是有預謀的、一步一步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唐朝統一之後,浴血奮戰7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後,處處坦露出想當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覺。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淵就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來的皇帝繼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時的李建成已經為繼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進入了坐皇帝位的狀態,如果讓位於兄弟,實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雙方明爭暗鬥、互不讓步,最終兄弟倆矛盾還越來越深。

後來,李建成還拉攏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陣營,一起對抗李世民。李世民針鋒相對,暗中積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帶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卻奏請李淵讓四弟李元吉出征,並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將全將帶上戰場。其實,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將李世民及同黨一網打盡。就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太子還讓太史令奕傅向李淵湊請“太白經天,秦王當有天下”,用意就是說秦王李世民要造反,為自己將來誅殺李世民做鋪墊、找說辭。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李世民通過眼線,獲知了李建成的這一險惡用心,於是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一、李世民借父親質問其“太白經天”一事的時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為放縱,淫亂後宮。做為父親的李淵怎麼能允許自己的兒子如此的大逆不道,於是傳命兩兒子第二天朝堂對質。李世民不動聲色,實施了引蛇出洞之計,因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門設埋,誅殺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連夜策劃,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當李建成出現的一剎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見勢不妙,連發三箭做掩護,撥馬便跑。尉遲敬德拍馬上前,結過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後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登上城樓,向聞風而來的東宮兵馬出示人頭,並大聲喊話。東宮兵馬見太子已死,嚇得如鳥獸散。


(李世民劇照)

三、李世民為了防止局勢有變,派尉遲敬德武力挾持李淵。當時李淵正和大臣等候三個兒子前來對質,手持長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突然闖入。李淵忙問:“外面何人作亂?”尉遲敬德回答:“作亂謀反者太子與齊王,已被秦王誅殺,並派臣前來護駕”。李淵馬上就什麼都明白了,於是問左右大臣如何是好。於是有人建議讓李世民當太子,李淵只能順梯子往下爬,說:“這也是我長久的心願啊!”

四、尉遲敬德還不罷休,要求李淵交出軍權,讓東宮兵馬聽命於李世民指揮,李淵一一應允。於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勢,將太子黨骨幹一一抓獲,並派兵將太府及齊王府圍困,然後將10個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處死10個侄子,李淵無可奈何,眼見無辜的親孫子落難,因為他已經繳械投降,沒有了權力。

五,兩個月之後,玄武門之變善後工作結束,李淵也沒有心思在這個有名無實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擔心夜長夢多,說不準李世民對他也會下狠手,於是李淵很識相的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將皇位讓了出來。從此李淵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

總結:李淵身為皇帝,權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後,他就成了任由擺佈的無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將父親趕下臺,就是他出奇制勝,殺了大哥和四弟,然後將李淵控制,逼迫父親交出權力。既然大權在握,李淵下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只有早,沒有晚。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李淵是皇帝,權力無邊。李世民不過是個皇子。就算他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說,李淵畢竟是皇帝,他要對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淵卻一直認慫,當時他就交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接著,三天後,他又把李世民立為太子。再接著兩個月後,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淵怎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到當時的現場,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李淵不想吃眼前虧。

本來,玄武門政變那天,李淵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臨湖殿來,想當著一幫大臣的面,化解他們三兄弟矛盾的。沒想到只一會兒,外面就殺聲震天。接著尉遲恭就身穿鎧甲,手持長矛,滿身血汙地衝了進來,說來保護李淵。

要知道,古代大臣見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鎧甲,則是堅決不允許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你這個大臣會對皇帝進行防範。當年漢文帝的使者去見周勃,周勃因為害怕,穿上鎧甲見使者,就被漢文帝嚴肅處理了。現在尉遲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見,已經完全不把李淵當成皇帝了。

也就是說,尉遲恭當時的作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麼李淵如果不答應,他肯定就會有生命危險。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李淵顯然是不想冒這個險的。

(尉遲恭劇照)

二、李淵已經交出權力。

尉遲恭進去找李淵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李淵給控制起來了。李淵沒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監督之下。而且,當時尉遲恭還對李淵說,為了保護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餘黨”對李淵不利,請求把兵權交給李世民。(《資治通鑑》記載:“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也就是在當天,李淵宣佈把軍政大權交給李世民,三天後立李世民為太子,並說,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彙報後,再向他彙報。

當李淵已經被控制起來,手中沒有了權力的時候,他又還能做什麼呢?

三、李淵害怕殺戮擴大。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後,他的兵將隨即衝進太子府和齊王府,想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斬盡殺絕。是因為尉遲恭說,最好只殺首犯,不要濫殺無辜,因此,李世民才覺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殺掉。

正因為沒有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斬盡殺絕,這便意味著,如果自己繼續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一定會希望他為這兩個兒子平反,一定會利用他,繼續生髮事端。這樣一來,殺戮將變得無休無止,沒有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李淵還會面臨著無盡的煩惱。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報仇,李世民絕對不會善罷甘休。這樣,衝突還會延續,戰爭會因此持續不斷,親人的血還會流。李淵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李世民劇照)

四、李淵無法善後處理。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淵繼續在位上,他該怎麼來處理這件事呢?總不能說,這件事殺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來說,李世民殺得好。畢竟那是他的親兒子啊,這樣的話,他怎麼說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說得出口,別人又該如何評價他呢?歷史又該怎麼評價他呢?

但他也不敢說李世民殺得不對啊。說李世民不對,李世民對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對待他這個當爹的,能饒過他嗎?還有,李淵已經死掉兩個兒子了,他可不願意再死一個啊。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權力讓出去,把皇位讓出去。讓出去了,李世民當皇帝了,就該由他來對這段歷史做評價。不管他怎麼評價,別人也不會說他李淵的不是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李世民膽敢逼皇帝李淵讓位,究其原因,有四:1、府兵制的原因;2當時幾大勢力集團爭奪的結果;3、李世民下轄天策府,有將有兵,而且都是驍勇善戰之輩;4、李淵自身的原因。這四個原因,互相影響,互相支撐,最終成就了李世民的千秋威名。我們下面來仔細看看這四個原因:

1、先來看看府兵制,源起於北魏時期,在唐初為全盛時期,特點是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出兵徵防則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淵時期,如果有人造反,想調動部隊進行防守反擊,手續及時間比較繁瑣,還無法做到保密。說白了,李淵無法及時調動足夠的部隊勤王。

2、當時除皇權外,還有關隴集團、山東集團和江南文士集團幾大勢力,李淵奪得皇位,得利於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即位後,為了削弱威脅皇權的關隴門閥勢力,來謀求國內的各個貴族集團之間的相互平衡,李淵讓大兒子李建成娶了山東門閥貴族(山東集團)鄭氏女為妻,二兒子李世民娶了關隴門閥貴族(關隴集團)長孫氏女為妻,三兒子李元吉娶了隋朝宗室楊恭仁(江南文士集團)的侄女楊氏為妻,而國都長安處於關隴集團的勢力範圍之內,唐朝當時大部分武力也掌握在這個集團的手裡。

3、天策府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被封為天策上將後在洛陽所建的府邸。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下轄天殺、天槍、天盾、天弓四營,這四營,對內,是混跡江湖的武林人士;對外,又是大唐官府的維護者,所以在當時府兵制的情況下,李淵的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手裡的兵力最強,而李淵當時手裡的禁軍,多是老弱之輩,論力量還不及李建成手裡的私兵。

4、建立政權後,李淵將內政交由太子李建成,“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軍權則交給二兒子李世民,並授權建天策上將府,自署官員,聽任李世民勢力坐大。以至於滿朝文武,只有一個裴寂算是李淵親信,其餘人早就各自站隊。而長安作為帝都,城中軍事力量理應是天子絕對掌控,除了禁軍不應該再有其餘武裝,但當時除了禁軍,還有太子府的私軍、秦王、齊王兩府的王府兵。尤其重要的是,負責宮禁安全的武士彠(武則天之父)本是從龍元勳,卻被他莫名其妙的打發離開了長安,以致於後來的不可收拾。

所以說,李世民敢逼李淵下臺,根本原因用後世的一句話來概括“槍桿子裡出政權”。


張良自掛東南枝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大量歷史事實,導致後人解讀困難。但無論他怎麼篡改,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史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零星的證據,試圖復原歷史原貌。

玄武門之變兩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顯,李淵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那麼一個皇帝,為什麼竟然被兒子逼下臺呢?玄武之變後,李淵為什麼沒有懲治李世民,反而受制於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已經控制了部分禁軍,政變中,他以武力挾持了李淵,逼李淵交出了實權。政變後的兩個月,只是父子間故意演給後人看的一出溫馨戲!

玄武門之變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無疑是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當天值班的中郎將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圈套後發現上當了,想逃也來不及了,結果雙雙被殺。雖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兵士兩千多人救援,但為時已晚,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瞬間瓦解。

這段故事,在史書中有記載,細節描寫雖然被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難復原。不過,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變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淵介入,李世民還得束手就擒,其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挾持李淵才是關鍵一步!只要挾持了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不能得手,李世民還有翻盤的機會,政變的雙保險。那麼李世民挾持了李淵嗎?《資治通鑑》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此時正在泛舟,尉遲敬德威風凜凜地走過來,說太子和齊王作亂,我奉命來保護你!這段故事很詭異,其一,外面殺得昏天黑地,李淵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出現;其二,李淵身邊有禁軍護衛,你一個秦王天策府的將軍,隨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麼回事?

很顯然,這是一段經過精心“修飾”的故事!尉遲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負責武力挾持李淵的!李淵也不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政變是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淵!

受到劫持的李淵,無奈之下,向身邊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蕭瑀和陳叔達立刻表示:太子和齊王於國無功,還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該死,秦王功大,天下歸心,陛下應該冊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好答應了。接著尉遲敬德脅迫李淵寫下一道詔書,令所有的軍隊聽從李世民調遣。李世民這才出現,撲倒在李淵的懷裡,假惺惺地痛哭起來。

至此,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

李世民為什麼能順利控制住李淵

玄門之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幕後主要策劃人應該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將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編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淵控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驚愕之下的李淵表示第二天一早讓兄弟三人當場對質。

很明顯,所謂淫亂之事肯定是無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個,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誘騙入宮的理由。這個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緊張,沒做過這事啊,去就去,一點防備沒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個妙處就是,李淵對這種事不好聲張,畢竟是皇家見不得人的事,必須悄悄處理,不宜大肆宣傳。所以,李淵身邊只有幾位信得過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護衛。這就給李世民突襲劫持李淵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世民還早就收買了部分禁軍將領,玄武門當值中郎將常何就是其一,負責海池護衛的禁軍就沒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團的謀劃能力,肯定算無遺策!有史學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經做好了政變失敗的打算,他事先已經派張亮、溫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陽,一旦長安有失,李世民會立刻逃往洛陽,並以洛陽為基地,武裝攻伐長安!

這就是李世民集團的高明之處,政變沒開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對於李世民的精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連自己身邊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敗?


尋根拜祖


“玄武門事變”爆發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遲敬德射殺。消息很快傳到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將薛萬徹、馮立 、謝叔方等人立即率軍前來援救。

見東宮人馬大舉襲來,秦王部下登上城頭,準備迎戰。幸虧秦王府將領張公瑾膂力驚人,奮力將玄武宮門關上。東宮、齊王府兵將攻打玄武門,卻久攻不克,薛萬徹便率領他們轉攻秦王府。此時秦王府的兵將大都在玄武門,府裡只有幾位文職官員留守,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獻計,將建成、元吉的腦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懸樑示眾。薛萬徹等人見太子、齊王血淋淋的首級,登時沒了鬥志,謝叔方、馮立率眾歸降了李世民。東宮悍將薛萬徹卻單騎衝出城門,奔泰山方向而去(後來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闖入宮中面見唐高祖李淵 。《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鋼矛直入宮內,李淵見他全副武裝,殺氣騰騰,身上血跡斑斑,不由得大吃一驚,疾問:“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為何”?尉遲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按捺住恐慌對左右大臣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鐵桿“擁秦派”,於是勸說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宮了。事已至此,李淵亦束手無策,只得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於是違心地依言頒下一道聖旨。

尉遲敬德宣讀聖旨後,太子、齊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渙散,已無法收拾,最後逃散的逃散,歸降的歸降。

史載,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後仍不善罷干休,待高祖李淵下旨“赦免”其罪後 ,他又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訓、承明、承義和李元吉的五子承業、承鸞、承將、承裕、承度全部處死。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兒。

唐高祖李淵親眼看見十個愛孫全被誅殺,嚇得是魂飛魄喪,哪裡敢出面勸阻,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他自知處境危險,兒子李世民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會將鋒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於是急忙在“玄武門之變” 發生後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幾天又宣佈要退位作“太上皇”;兩個月後,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繼位為帝。是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雖然仍端坐在龍椅上,名義上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心裡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將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且大唐最能征善戰的精銳基本被他掌控,全國的局勢也被他所控制,加上兩個兒子、十個孫子被殺,那血淋淋的一幕對他刺激很大, “光桿皇帝”李淵無奈,只得主動表示願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淵徙居泰安宮,過著養尊處優的太上皇生活。

李淵禪位後,自知大權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徹底不干預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對老爹執禮甚恭,他大興土木修築大明宮,以做老爹的養老與享樂之所。李淵深諳其意,也就知趣的當起了太上皇。李淵的這種做法,雖為自保,但也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為李世民心無旁騖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環境。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歿,享年71歲。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淵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皇帝的權力在封建社會是至高無上的大,那麼一個普通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有機會把皇帝拉下馬呢?李世民又是怎麼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淵坐上皇位後,冊封大兒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因為他是長子。按古制立長不立幼。但他同時冊封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並且允許他開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軍權。這麻煩就大了。

李淵:

李建成身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為文官集團首領。李世民帶領一幫能征善戰的猛將打天下,在軍中擁有絕對的權威,是為武將集團首領。

李建成:



兩派人馬互相明爭暗鬥,而皇帝老爹李淵卻坐視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議,誅殺李世民。一次夜間,李建成宴請李世民,卻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後僥倖不死,在天策府眾人的勸說下,李世民決定策劃發動流血政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帶領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時,伏兵眾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死。史稱玄武門流血政變。

李世民:

戰事結束後,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計劃,派尉遲恭擔任皇宮警衛,控制皇宮。

當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湖上划船,看到渾身浴血的尉遲恭,手執長矛,身披鎧甲,直衝過來。李淵嚇得大驚失色,問:“今天在宮內作亂的是誰?你到這裡來幹嘛?”尉遲恭回答:“作亂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現在他們已經被秦王誅殺了。臣是秦王派來擔任皇宮警衛的。”

玄武門之變:

李淵看到眼神犀利,緊握長矛的盯著自己的尉遲恭,生怕反應遲鈍些都會被這個猛將,在身上戳上幾個窟窿。忙問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麼辦?

裴寂那幾個人也是識時務者,連忙說:“秦王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卻屢屢被太子一黨陷害,現在好了,太子伏誅,理應讓秦王繼承太子之位才對。”李淵趕忙說:好,本來就想讓他當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黨及眾多兄弟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趕下臺,自己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繼位:

那麼問題來了,他李世民只是一個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淵下臺呢?眾所周知,皇帝權力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怎麼會被自己兒子趕下皇位?

一,事發突然,毫無準備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劃過的,李淵又沒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當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後,李淵根本就是一頭霧水,連是誰在作亂都還要問尉遲恭,根本無從準備,就被尉遲恭控制了。

尉遲恭:

二,身被劫持,無從施展

當整個皇宮被尉遲恭控制了後,李淵就被架空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能出皇宮去給忠於他的軍隊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軍隊忠誠於他。而身陷皇宮,沒有軍隊的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小兵都能將他幹掉。

三,本無威望,又無軍權

玄武門流血事件發生之前,皇帝李淵,太子東宮府,天策府,三個權力機構發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門,竟然是按政令的先來後到順序辦事的,可謂荒唐之極。皇帝的威信全無。無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淵他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擁有軍權。他自己卻指揮不動那些驕兵猛將。

唐軍:

四,兄弟盡死,秦王繼位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黨,還把太子家眷和親戚,李元吉家眷和親戚,通通處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們盡數殺害。如此一來,李淵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來繼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終還是在李家的手裡,李世民身上還是留著他李淵的血,心灰意懶的李淵遂順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禪讓給了他。自己做個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說,皇帝雖然擁有莫大的權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後,依然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馬,是在這種條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這樣把皇帝李淵給趕下皇位的。順便提一下,曹丕篡漢之前,也是把漢獻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觀點跟我同不同?請在下方留言。


剛日讀史


就是這樣一樣文韜武略,雄心壯志的帝王,死後也不免被史學家詬病,而這一切還要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說起。

說起唐朝的建立,李淵是幸運的,而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有幾個十分優秀的兒子可以分擔自己的壓力,而不幸的是他對這幾個兒子又拿捏不定,最終釀成了悲劇。

當年在舉起“反隋”的大旗後,李淵兩個最優秀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負責內政,保障軍隊的後勤,一個則馳騁疆場,為大唐建功立業。而李淵居中指揮,坐鎮中樞,調度有方。他們共同組成了一臺“開荒”的機器。



可以說,在戰爭年代,李淵稍微偏向一點李世民,和平年代之後,他就轉過頭來開始偏向李建成。一方有武將支撐,一方有文臣相助,為了獲得最高權力,兄弟倆開始明爭暗鬥,最終導致骨肉相殘。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帶領兵士入宮向李淵奏報了此事,並且逼迫李淵交出了兵權,沒過多久,李淵就“心甘情願”的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難道作為皇帝的李淵就如此不堪一擊,將皇位拱手相讓嗎?



其實這裡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果敢和兇殘,對李淵和李建成來說,“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突發事件,而對李世民來說,這是一場早有預謀的連環計。

李建成雖然在建國以後備受李淵的偏愛,實力也漸漸超過李世民,但是兄弟倆為了皇位都對對方心知肚明,李建成的想法是穩固住太子的地位,等到李淵去世,自己就是勝利者,他完全沒有必要在當太子的時候置李世民於死地,就算有這個心思,那也是登上皇位之後的事情。

而李淵那天在幹嘛,在和妃子們以及親信泛舟於湖上,享受天倫之樂,對此事也毫無防備。

李世民則不同,對他來說,自己只有兩個命運,要麼奪取政權,要麼成為別人的刀下之鬼,他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與其坐等不如放手一搏。

李世民確實也有這個實力,當年打天下的許多武將都是他的賬下之臣,而且李淵為了搞平衡把許多權力分給了弟兄倆,想再觀察觀察,看誰更適合做上太子之位。

誰知尉遲恭帶著兵器的突然出現,徹底打破了李淵的美夢,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兩頭騎牆,不明確一位真正的繼承人最終給自己乃至家族帶來了大禍。但事已至此,他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其一,尉遲恭不是帶著鮮花來的,而是拿著一把血淋淋的屠刀覲見皇帝的。自己的兩個親兒子都被殺了,誰又能保證李世民不會殺自己?況且歷史上弒父奪權的案例並不少見。

其二,此時李建成宮中的衛兵和京城內的御林軍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淵真的想治李世民的罪,恐怕也找不到劊子手,對李世民來說,殺李建成只是第一步,最終當上皇帝才是他的終極目標,皇帝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一切都是空談。


其三,李淵一生雖然有22個兒子,但“玄武門之變”時,除了被殺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最大的兒子李元景也不過只有8歲。可以說,在那個情形下,李世民是唯一的繼位候選人。難道非要和李世民拼個魚死網破導致大唐後繼無人嗎?

因此,李淵聽到李建成被殺後,為了大唐也好,為了自己也好,他都只能默默的接受這個現實,立李世民為太子。至於後來的禪位也就當是順水推舟的人情了,畢竟皇位早晚是李世民的,自己也沒什麼權力了,還不如當個太上皇安享晚年,以求自保呢!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李淵的權利確實在李世民之上,不光李淵,太子李建成的權勢也在李世民之上,不然魏徵在東宮任職時也不會勸李建成殺了秦王,最起碼證明李建成有能力殺了李世民。

李世民的優勢在於滅隋的過程中,建立的巨大威望,招攬的大批人才,積聚的大量錢財。但是這一切都會隨著李建成登基而化為泡影。

玄武門之變完全可以算作李世民一生的豪賭,其實他也沒有必勝的信心,形勢所迫,在皇位即將無望的時候,拉著秦王班底做最後一擊。李世民在這之前已經開始有意收買禁軍裡的一部分將領,比如說玄武門的門監,最後死在了政變之中。家人受到了優厚的封賞。

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必須同時完成兩項工作,第一,完全控制李淵,將皇帝老爹捏在自己手裡,事實上,史書上的蛛絲馬跡告訴我們李世民親自帶領精銳騎兵完成了這項工資;第二,必須殺掉李建成,李元吉,特別是李建成絕對不能讓他跑了。

在完成這兩項工作之後,作為李淵唯一在世的嫡子,手裡又攥著李淵,李唐江山自然是唾手可得了,剩下的就是要注意吃相,別吃的太難看。


醉美木瀆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在歷代開國皇帝中,唐高祖李淵是一個出類拔萃、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並不是民間傳說的那樣,是一個非常平庸之輩。隋朝末期,天下戰亂不斷,地方軍閥擁兵自重,各種起義勢力也順應歷史潮流,高舉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動。在眾多勢力中,唯有李淵起步較晚,但是李淵其人低調沉穩,含蓄而不張揚。以至於李淵在短時間內鋒芒畢露,力克長安城,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



在古代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漢高祖劉邦開闢漢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時間。而三國時期的劉備紮根西蜀之地,確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時間。在看後趙政權石勒立足中原,花費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復興故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圖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時間。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開闢西北大業,用了六年的時間。元太祖鐵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而明太祖朱元璋,橫掃天下,開闢明朝,前後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在看唐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到開闢大唐帝國,登基稱帝,僅僅也就用了一年的時間。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兵變,當上了皇帝,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未來是個未知數。後世人在說到玄武門之變,都會對李世民篡位殺兄弟這段歷史真相一窺究竟。也有人會質疑,作為當時唐朝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李淵為什麼不阻止這場手足相殘的歷史悲劇呢?而是最終選擇了默認的方式,讓位於李世民。因為,李淵年邁還患有老年憂鬱症,無法掌控事態的發生。


眾所周知,李淵其人十是一位頗有能力的帝國君王。李淵既有政治手腕,又有軍事謀略。為什麼面對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呢?一句話來說,李淵已年老體邁,已經無法駕馭文臣武將,已經無法掌控政局的發展了。

李世民公然發動玄武門兵變,堂而皇之逼迫李淵下臺。因為李世民知道,李淵的權利基本已經被架空了。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這段歷史,大唐開闢之後,由於局勢不穩,各地還有大小軍閥擁兵自重,伺機叛亂。怎麼辦呢?

於是,李淵就將兵權下派了。以至於,李世民等人的權利越來越大。所以,唐朝出現了兩個山頭,一個是秦王李世民為首的實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為首的太子黨。所以說這個期間,李淵年老體邁,長期貪慾享樂,不理政務。導致唐朝的文臣武將都分分自主站隊,而不在聽從李淵的支配。


還有一點,就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淵即使事先知道了,調動不了軍隊的話,他也就無能為了。

再有,玄武門兵變的計劃,事先僅有秦王派幾個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淵並不知情。再有,由於李淵優柔寡斷的性格【加上經常犯糊塗,用當下醫學名詞來說,李淵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憂鬱症”,】以至於在太子人選問題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之間飄忽不定。在玄武門兵變發生之後,經歷喪子之痛的李淵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於是自然而然地就讓位於李世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