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引發賈樟柯拍攝《二十四城記》的是一則新聞。其實並不僅僅是新聞事實,如果沒有對民生熱忱的關注,沒有對歷史敏銳的觸覺,也沒有賈樟柯電影,更沒有《二十四城記》。該片故事基本是架構在新聞事實之上,而表現方式有點另類,介於故事片、紀錄片和新聞訪談之間,片中人物又生活中真實人物,也有職業演員扮演的虛擬人物,他們一起講述了真實的 420 廠的故事,有人稱之為“偽紀錄片”。影片的類型不管怎麼歸類,這部電影仍然延續了賈樟柯電影寫實主義的特點。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2006 年賈樟柯看到的新聞是:成都有一家擁有三萬工人,十萬家屬的工廠“成發集團”(又名 420 廠),將土地轉讓給了“華潤置地”,以年之後整座承載了三萬職工,十萬家屬生活記憶的工廠將會像彈菸灰一樣,灰飛煙滅,而一座現代化的名為“二十四城”的樓盤將拔地而起。這本是當下社會一個很普通的房地產新聞,但由此引起的賈樟柯對時代和歷史的考察與思索成為該片的敘述動力。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這條新聞帶給賈樟柯的思考是“從國營保密工廠道商業樓盤的巨大變遷,呈現了土地的命運,而無數工人生生死死、起起落落的記憶呢?這些記憶將於何處安放呢?”賈樟柯於是決定拍一部關於新中國五十年工業記憶的影片,關於體制的故事,關於全體中國人集體記憶的故事,電影是承載個人化記憶的最好方式,因為電影既可以是藝術也可以是文獻。為了拍這樣的電影,賈樟柯去過山西的太鋼、上海、東北、武漢的多個大型工廠。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看到這則新聞之後,賈樟柯說:“我毫不猶豫地去了成都,徘徊在這家工廠周圍,決定一部新電影的拍攝。”在採訪了近百名的 420 廠職工之後,於是有了影片《二十四城記》,並出版了 20 萬字的《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在當前世界電影著意於製造超現實夢幻的同時,賈樟柯帶著我們一起再次直面小人物慘淡的人生現實,傾聽他們的歡樂和悲傷。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片中 420 廠是建立於解放後的一個軍工廠,在經歷了從 1958 年到 2008 年半個世紀的歷史的變遷之後,它也光榮地從“錦官自昔稱繁華”的成都市中心退隱,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片商住樓“二十四城芙蓉花”。但 420 廠以及生活在 420 廠的這些人們的幾十年的辛酸和快樂,則通過片中數個人物的口述永久地撰寫在了膠片上,成為 420 廠工人精神的豐碑和記憶。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小人物的真情訴說

​同時,影片將 420 廠的歷史變遷有幾個普通人物講述出來,也是對底層人物的話語權的尊重,也印證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一名言。誰能說電影只是“白日夢”?電影也是生活和情感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