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我們回顧一下賈樟柯在他的電影手記《賈想》中所記錄的「江湖」,以及22年時間的記憶與雕塑。

「小山回家」

- 1996 -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1995年元旦,北京。

在北京宏遠餐館打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闆趙國慶開除。回家前他找了許多從安陽來北京的同鄉,有建築工人、票販子、大學生、服務員、妓女等,但無人與他同行。

他落魄而又茫然地尋找尚留在北京的一個又一個往昔夥伴,最後在街邊的一個理髮攤上,他把自己一頭城裡人般凌亂的長髮留給了北京。

「小武」

- 1998 -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1997年,山西汾陽。

小武是個扒手,自稱是幹手藝活的。他戴著粗黑框眼鏡,寡言,不怎麼笑,頭時刻歪斜著,舌頭總是頂著腮幫。

他常常撫摸著石頭牆壁,在澡堂裡練習卡拉OK,陪歌女枯燥地軋馬路,與從前的“同事”、現在的大款說幾句閒言淡語。

他穿著大兩號的西裝,在大興土木的小鎮上晃來晃去。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站臺」

- 2000 -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1979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汾陽縣文工團的崔明亮、張軍等年輕人在舞臺上排演詩朗誦《風流歌》。

進入80年代。大家在髮廊裡聽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崔明亮收到張軍從廣州寄來的明信片,望著畫面上的高樓大廈,崔明亮徹夜難眠。

張軍從廣州看望姑媽回來,帶回了電子手錶、錄音機以及一把紅棉牌吉他。

文工團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排演了一臺輕音樂節目,並要巡迴演出。清晨,一輛汽車拉著崔明亮和張軍等人向遠處駛去,開始了他們的演出之旅。

「二十四城記」

- 2008 -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1958年,一家東北的工廠內遷西南。三代廠花的故事和五位講述者的真實經歷,演繹了一座國營工廠的斷代史。她們的命運,在這座製造飛機的工廠中展開。

2008年,工廠再次遷移到新的工業園區,位於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產公司購買,新開發的樓盤取名“二十四城”。往事成追憶,斗轉星移。

時代不斷向前,陌生又熟悉。對過去的建設和努力充滿敬意,對今天的城市化進程充滿理解。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三個女人的虛構故事和五位講述者的親身經歷,共同組成了這部電影的內容。

同時用紀錄和虛構兩種方式去面對1958年到2008年的中國歷史,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對我來說,歷史就是由事實和想象同時構築的。

「天註定」

- 2013 -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山西,一個憤怒的男人決定採取個人行動。重慶,一個遊子發現了槍的無限可能。湖北,一個女人被逼到牆角,她忽然想起自己有刀。廣州,一個總在換工作的少年飛向自己的綠洲。

縱高鐵出沒、私家飛機遨遊,只要山河大地在,俠義就在。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賈樟柯的導演成長史

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取材於近幾年發生的一些真實事件。

這些事件涵蓋了山西、重慶、湖北、廣東四個地區,從北到南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