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賈樟柯電影中國傳統藝術的迴歸 呂世宏

讚美人民,從人民利益出發是中國文人的優良傳統,也是多年來我國文藝理論界的一貫主張,我認為賈樟柯的電影秉承了中國傳統的現實主義,是中國傳統電影藝術的迴歸,是當代中國的現實主義。在他的電影裡可以看到唐詩的線條和明清小說的白描,可以看到解放初電影的影子,讓人看到了《柳堡的故事》《淚痕》《人生》等傳統電影的影響。

賈樟柯電影中國傳統藝術的迴歸  呂世宏

《小武》等幾部電影被稱為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早期作品,幾乎就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寫真,儘管電影比較單調,但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導演為我們留住了那一種記憶,那種“自行車”王國,“萬元戶”時代。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茅廬草舍,泥路簡巷,越來越離我們遠去的時候,這些失去的生活元素就變成了藝術,深深的感動著那一代人。於是《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應運而生。

賈樟柯電影中國傳統藝術的迴歸  呂世宏

人民更多的表現為小人物,小人物的背後是整個世界,就像一滴水可以反映海洋一樣。小人物是一個國家的主體,所以小人物的未來就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這種電影手法,其實來自於古老的唐詩。謝晉等著名導演就是這一路戲法。《三峽好人》的親民思想和文化思考,不是沉悶,而是嚴肅。《二十四城記》的史詩記述,必將永載史冊。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更多地體現在現實白描中。歌頌一切的藝術是最大的誤導從而也是最大的誤國。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不能將個人的沉浮作為奮鬥目標。《三峽好人》的戲路要一直堅持下去。

表達理想是一切現實主義的靈魂,賈樟柯的電影也不例

賈樟柯電影中國傳統藝術的迴歸  呂世宏

外,正是這一點他的電影激發了電影人的思考,體現了電影的真正價值,所以也感動了世界,東方的理想主義與西方的民主主義得到了共鳴,這正是賈樟柯電影在國際上屢獲大獎的內在原因。當一匹快馬飛奔的時候,我們顧不上看看周圍的風景,激起的灰塵讓我們不辨東西,這時候我們最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理想。在這知識橫流,信息爆炸的時代,賈樟柯幫助我們看清自己走過的路,也知道了自己的未來。

賈樟柯電影中國傳統藝術的迴歸  呂世宏

當我們沉醉於東風的時候,必然忘記西風。當我們盡情娛樂的時候,必然冷落思考。現代中國電影深受香港娛樂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搞笑。中國年輕一代,特別是80後及其啃老族,沒有經歷過艱苦的生活,自然喜歡看搞笑片。看多了街頭搞笑小說的當代年輕人,不知含蓄美,娛樂無極限,與賈樟柯的電影難免產生代溝,年輕人是電影院的主力軍,而中年人幾乎很少能抽出時間去電影院浪漫,自然賈樟柯電影的票房不會理想了,這正是中國電影的悲哀。中年人有更多的生活理解,很容易看懂賈樟柯的電影。由於經歷了文革乃至於中國改革開放的艱苦歷程,賈樟柯電影裡的鏡頭,往往是他們生活的再版。所以我說賈樟柯的電影很適合中年人。

電影應該是社會思考的集中體現,是浮華中的實在,是流動裡的靜止。政治家要從電影中看到國計,學者要從電影中看到民生,年輕人要從電影中看到理想,電影絕不能是一味的搞笑。賈樟柯電影中的強國夢,其實更適用於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