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共和國

南非共和國(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英語:Republic of South Africa),通稱

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交會處的共和國,國土面積超過122萬平方千米,其面積和人口均位居世界第25名,在南部沿著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延伸的南非海岸線長達2,798千米。南非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千米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千米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千米長邊界),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千米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千米長邊界)相鄰。至於“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千米長邊界)則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為開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為布隆方丹。但由於每個國家的大使館都是設在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因此國際社會公認其為代表南非的首都。至於南非最大的城市與經濟、文化中心則是約翰內斯堡,而其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第二大城市以及非洲第三大城市。南非是非洲以至世界上種族和文化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擁有超過5,770萬人口,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

南非共和國

多元的種族和種族的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南非人口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著近代南非歷史、政治等各方面。早在荷蘭統治時,荷裔的白人移民阿非利卡人就已經透過非正式立法來試圖希望維持歐洲移民的少數統治,並且與處於不利地位的黑人展開漫長而激烈的鬥爭。在1948年大選後,南非國民黨開始執政,阿非利卡人更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而建立了一套種族隔離制度。在1948年到1990年代初的種族隔離時期中,南非的種族衝突和鬥爭達到頂峰。雖然在種族隔離時期中大部分白人都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是仍然有20%的白人並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的壓力則是最終使種族隔離結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逐漸廢除,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卻是以相對和平的方式來實現的。而南非亦是在非洲以至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中,少數沒有發生政變的幾個國家之一。1993年的多黨談判會議促使新的南非政府制定和實施擁有堅實人權保護的憲法。

南非共和國

現今的南非經常被人譽為“彩虹之國”,這個名稱最初是由開普敦聖公會的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構思,後來由時任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是作為南非終止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的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是寓意和希望不同種族的人們都可以共同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之中。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自行發展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南非是世界第三十二大經濟體,為非洲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並擁有全非洲最高的發展水準及最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而且更加是非洲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至於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重要因素則為其擁有非洲以至世界上最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金礦和鑽石。長久以來,南非是一箇中等強國]和非洲地域大國,也是聯合國、世行集團、世貿組織、國際貨幣組織、英聯邦、南同盟、南共體和環印聯盟的創始國,而且更是非洲唯一的二十國集團成員國。雖然近年南非經濟增長呈現放緩跡象,惟情況已有所好轉。現時,南非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製造業技術等均位居非洲前茅,並遠遠拋離其他非洲國家,這主要是奠基於南非在1942年到1982年的40年間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世界銀行將南非劃分為中高收入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2017年南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6,180美元左右,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處於中高水準,而人均國民收入則在6,080美元左右,同樣處於中高水準。至於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中等水準。

“南非”這個名稱來自南非在非洲南端的地理位置。自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後,“South Africa”(南非)就已經開始作為南非的英文簡稱,這反映南非的統一是源於4個英國殖民地。自1961年以來,南非共和國的英文正式官方名稱一直是“Republic of South Africa”(南非共和國)。在荷蘭語作為南非官方語言的時代,其荷蘭語國名為“Republiek van Zuid-Afrika”(南非共和國);1983年,南非語完全取代荷蘭語官方語言的地位,其南非語國名為“Republiek van Suid-Afrika”(南非共和國)。而自1994年以來,南非的11種官方語言中都有正式的官方名稱。

“Mzansi”源自科薩語,意為“南方”,是南非的俗名,而一些泛非主義政黨則更喜歡“阿扎尼亞”這個詞語。

南非位於非洲最南端地區,海岸線沿著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兩個大洋延伸,並伸延超過2,500千米(1,553英里)。而國土面積則達到1,219,912平方千米(471,011平方英里)。根據《聯合國人口年鑑》,南非是世界上第25大的國家。南非的面積與哥倫比亞差不多大,相當於法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意大利的四倍或英國的五倍。

位於德拉肯斯堡的馬法迪海拔高達3,450米(11,320英尺),是南非最高峰。不包括愛德華王子群島,南非位於緯度範圍南緯22度至南緯35度以及經度範圍東經16度至東經33度之間。

南非內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是由廣闊平坦的高原組成,海拔在1,000米(3,300英尺)至2,100米(6,900英尺)之間,東部地勢最高,西部和北部平緩傾斜,而南部和西南部則沒有明顯的地勢變化。大陡崖包圍著這座高原,其東部和最高峰的延伸部分稱為德拉肯斯堡。

在高原的南部與西南部(海拔約1,100米-1,800米)以及下面相鄰的平原(海拔700米-800米左右,見右圖)稱為大卡魯,其由人口稀少的灌木叢組成。在大北部,大卡魯北部地區的卡拉哈里沙漠最終成為乾旱的叢林地帶。高原的中東部和最高部分稱為高地草原。豪登省這個相對溼潤的地區是南非大部分商業農田及最大城市的所在地。在高地草原的南緯25度30分向北延伸,就會到達灌木叢草原,並最終到達位於林波波省的低地及其草原。

位於大陡崖下的海岸帶由林波波省低地草原組成,並從東北部往順時針方向延伸,該海域與普馬蘭加省德拉肯斯堡(即大陡崖東部)之下的低地草原匯合。低地草原比斷崖上方的高地草原更熱、更乾燥,而且更加不適合植物生存。位於南非東北部的林波波省和普馬蘭加省的克魯格國家公園佔據了低地草原的大部分,面積達19,633平方千米(7,580平方英里)。在低地草原南部,年降水量隨著進到達誇祖魯-納塔爾省而增加,尤其是在亞熱帶的溼熱海岸附近。誇祖魯-納塔爾省與萊索托之間的邊界由大陡崖的最高部分和德拉肯斯堡組成,達到海拔3,000米(9,800英尺)。德拉肯斯堡山脈的山腳氣候溫和。

位於大陡崖南部和西南部延伸部分下方的海岸帶包含幾個與海岸平行的開普褶皺山脈,將大陡崖和海洋分隔開。(這些平行的褶皺山脈顯示在地圖左上方,注意這些山脈北部的大陡崖走向)。這兩個山脈之間的陸地(海拔約400米-500米),南部的褶皺山脈(即南部的奧特尼誇和蘭格伯格山脈和北部的斯瓦特山脈之間)稱為小卡魯,它由半沙漠的灌木叢地帶組成,類似於大卡魯,它在斯瓦特山脈山腳下的北部地帶的降雨量較高,因此比大卡魯更適合人工栽培。小卡魯在歷史上以養殖奧茨胡恩鎮周圍的鴕鳥而聞名。由斯瓦特山脈北部到達大陡崖山脈以北的低地地區(海拔700米-800米)是大卡魯的低地部分,氣候和植物學幾乎無法區分在大陡崖上方的卡魯。向海部分的開普褶皺山脈(即蘭格伯格-奧茨胡恩山脈),特別是在稱為花園大道的喬治-克尼斯納-普利登堡灣地區,其與海洋之間的狹窄沿海地帶的全年降雨量適量地高。其作為南非最多原住民的森林地區而聞名。

在南非西南部的開普半島是南非沿海地帶與大西洋接壤的最南端,並最終在奧蘭治河的南非-納米比亞邊界上終止。開普半島屬地中海氣候,使開普半島及其周圍地區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冬季降雨量最大的一個地區

[198][199]。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位於開普半島的開普敦大都會區擁有370萬人口。其為南非的立法首都。

開普半島以北的沿海地帶西面是大西洋,而東面是​​一排南北向的開普褶皺山脈。開普褶皺山脈位於南緯32度附近,而大陡崖則圍繞著沿海平原。該海岸帶最南端的部分稱為斯瓦特蘭和馬姆斯伯裡平原,是南非一個重要的小麥種植區域,其依靠冬季降雨。更北的地區稱為納馬誇蘭[200],隨著接近奧蘭治河而變得越來越乾旱。小雨傾向在冬季降下,草原在春天(8月 - 9月)的花卉為世界上最壯觀的花卉景色之一。

在印度洋,南非還擁有一個名為愛德華王子群島的小型群島,其與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省同名,由馬裡恩島(290平方千米或110平方英里)和愛德華王子島(45平方千米或17平方英里)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