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書籍應該怎麼讀,是照著原著讀還是看著註解讀?

鵬輝說


國學經典書籍該怎麼讀?

首先,當然是照著原著,持之以恆地讀。但是,我要強調一個重點,就是要讀到熟誦的程度!熟誦古文的意思就是把原文讀得朗朗上口,順溜無礙,毫無生澀之感。關於熟誦,要幾點是要注意的。

1、熟誦經典的目的,是讓自己在語境、句讀、語義方面與古人的感覺相契合,從譴詞造句的咀嚼裡,儘量拉近自己與古人的距離,長時間地與古人貼著心,是會興起學習文化精華的興趣的。這是持續學習經典,得益提升的內在動力。明確這一點,很重要!

2、熟誦,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脫口而出的朗讀,但不要求背誦。只管持續多次地堅持熟練地讀出古文原文就可以,不要有去背誦的想法。一想去背誦,就有壓力,就有急於求成的心理,往往很難背下來,反而把學習經典的事早早就中止了。而耐心持之以恆的誦讀,其結果往往是水到渠成地實現了背誦。

3、要熟誦,首要的就是要掃除文字的語音障礙,但不要過早地試圖去理解文字的含義。國學經典書籍,很多有注音版本的,就買它,可以省去許多查字典注音的繁瑣事。沒有熟誦的基礎,疑難、晦澀的語音還是攔路虎的情況下,既陌生,又沒有好感,卻急於理解原文,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其次,在熟誦原文的基礎上,找一本相應的權威註解的書,把它逐一地理解下來。當然,一本註解做完,還有餘力和必要,可以多找幾個註解本來做拓展和深入的理解。

再次,在看註解版本的時候,有一點要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多查古漢語的字典、詞典!說實在的,很多現代的解讀本,就算是專家級別的,仍然有不少望文生義的情況!要從多字詞的本義去理解古典原文,才不會出現一些低級的想當然的錯誤。

我再次想強調的是,讀國學經典書籍的方法,首要的就是安心耐心地熟誦原文!其他的做法,都只能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效果。這是很多現代人不知道的地方,而古人培養孩子讀書的童子功,就是隻教音不釋義的做法。很多人以為這是讀死書,不以為然。而我說呢,這叫做讀書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啊!年紀大的人,仍然是這個道理。所以,讀經典的切入方法,就只有一個,即熟誦的做法;而切入的時機卻有兩個,一個是小時候,另一個是現在。


郭三滿


對於傳統經典,是照著原著讀還是看著註解讀?對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兩難的問題。直接照著原著讀,基本讀不懂;看著他人的註解讀,往往又會被引入歧途。

根據個人的體會,剛開始要參考前人的註解,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下功夫。逐字逐句到整章整篇,一遍又一遍,不斷否定、不斷修正,直到徹底貫通。

有一天,當你不再認為古人幼稚膚淺,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常識,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邏輯,當你對傳統文化架構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解後,你一定能體會到什麼是感動,什麼叫震撼!也一定會為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無比驕傲和光榮!

自此以後,你會清醒地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往後的路該怎麼走,不再迷惑於是非、善惡、美醜、利害的判斷與抉擇;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執著自信--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從容安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仁愛親和--民吾胞也,物吾與也;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堅毅勇敢--雖千萬人,吾往矣!




淡漠千里1


當學生的時候,最苦惱的事就是無法過目不忘。明明看過的部分,並且畫了重點,寫了眉批,等到下一次再翻閱時,竟然像是素昧平生。後來我聽到語言專家的說法,才算恍然大悟。這種說法簡單表述,就是一句話:「一個單字要忘記六次,才會被人記得。」然後,且讀且忘並不礙事,最重要的是要且忘且讀,過了六次以後就大功告成了。孩子認真誦讀國學經典譬如,我想研究《老子》,那麼能否全靠王弼註解的版本呢?王弼是魏晉時代的學者,上距老子的春秋時代,少說也有七百多年,中間經過多次傳抄,對於《老子》一書「究竟」說了什麼,恐怕就有值得商榷之處。果然,七十年帶大陸學界所公佈的「漢墓帛書老子」,提供了漢代中期的材料,到了九十年代更有「郭店竹簡老子」的發表,又找到了漢初的版本,但是內容缺漏不全。許多專家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就是要讓我們讀到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因此,閱讀首先要找到可信的版本。其次,老子「想要」說什麼?這就涉及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老子顯然生於亂世,舊有秩序瓦解,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因此,他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天下不要因為混亂而陷入毀滅。亂世最容易流行的是虛無主義。老子號稱「道家」,他所謂的「道」是什麼?是要讓人們不能因為人間的痛苦、罪惡、死亡而放棄求生的意志。能夠與道契合,展現獨特高明智慧的是「聖人」。這種聖人與儒家所謂德行完美的聖人,大不相同。老子想要說的是:除了修德行善,人生還可以靠著覺悟什麼是道,而獲得解脫。第三步,談到老子「能夠」說什麼,在此「能夠」二字代表「可能性」。歷代許多學者深入研究老子,但是心得未必相同。譬如,戰國時代的莊子與韓非子,都曾浸淫老子學說,但是這二人,一是道家,追求心靈上的逍遙境界;一是法家,運用老子的權謀思想,以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兩千多年以來,老子的面目幾乎成了萬花筒。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輕易錯過任何一種「可能的」解釋。閱讀(其實已經是在作研究了)的壓力主要在這裡。如果你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就只能慎選值得信賴的專家了。最後,要問: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所謂「應該」,當然具有讀者主觀上的判斷。一個人二十歲時閱讀《老子》,與他六十歲時再去閱讀,心得可能一樣嗎?唸書不能抵達「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這個地步,就表示自己缺少見解。一旦突破這一步,情況將會豁然開朗。這等於是書本被消化了,轉變為我的思想。孟子說的「左右逢源」,就是指在應用人生智慧時有原有本,因為自己心中的人生圖像經由閱讀之後,已經趨於完整了。以上所說,似乎專指閱讀經典而言。事實上,閱讀一般的作品也有類似的步驟,只是過程簡化了。譬如,我常為翻譯的書寫導讀,其中所談到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屬於「想要說什麼」的層次;此外還會稍加強調作者「能夠說什麼」,提供一兩種比較重要的解釋。但是,除非你拿起書本,親自去讀,否則如何得知作者「應該說什麼」。閱讀可繁可簡,我們取法乎上,或許將可得乎其中。


聞道國學


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您是翻新華字典呢?還是按自己猜測進行理解呢?

兼而有之!先是猜測最可能的含意,然後翻開辭典進行求證。

閱讀古代典藉更是如此。

論智商,我們不會比古人強。論才學,我們肯定比古人弱。而且那些典藉自帶哲學屬性,或儒,或道,或史,或文。而後期為其做註釋的也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但是,你也應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古代每一個重新對典藉進行註釋的人,都是有了新想法,新發現才重新做的註釋。我們可以拿詩詞打一個比方。王安石有一首詩《書湖陰先生壁》,全詩如下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如果你上網查找這首詩的翻譯和註釋和賞析,大多數是錯的,因為王安石實際上在第三,第句用了典故。護田,指護衛園田。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闥指小門,排闥指開門,也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樊噲)乃排闥直入。”

但是這個典故的巧妙之處就是看起來不像典故,更不會產生因為讀不懂典故而弄不明白這首詩的含義。懂不懂這個典故並不妨礙讀懂這首詩。所以,當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略過這個典故,註釋的時候,似乎也可以略過,但賞析的時候不可能,因為這種不影響閱讀效果的用典方式是寫作技巧的一種。它可以增加詩的異樣魅力。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無非就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以為的可能只是一個點,但無數古人累計起來可能看到十個點,百個點。無論是肯定,還是質疑,或者否定,懂得才有資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亦有所思


國學經典千萬不要看解讀的和翻譯的,寫經典的人都是悟了“道”的,也就是所謂的“覺”者,而翻譯的人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悟道,更別說入“道”了。所以學國千萬不要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就好比中庸的中字,原文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唯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而照現在的主流意思是不偏不倚唯之中,這個是錯誤的。原文的意思其實是,我們喜怒哀樂沒有的時候,那個時候心是平和的,這個是中,中其實就是覺,覺就是和,庸就是平庸,天地生養萬物,所有的生物都是天地的孩子。

我們現在所有的國學的幾乎都是偽國學,因為根本沒有人懂什麼是道,什麼是覺,道都不懂何來學懂國學?懂道是學國學的基礎,只有明白了什麼是天人合一或者什麼是覺,學國學才能學懂。

我們很多人罵孔子,其實根本沒有人懂孔子講的什麼。我們被統治者所需要的儒家思想和孔子幾乎根本沒有多大的關係,有的只是拿了一張為自己謀利的皮而已。


身隨心動195411828


最好的就是看文言文原文,聽別人給你解釋(音頻),可以喜馬拉雅搜“文言文學習”,有很多經典的文言文直接解讀。


飆叔講故事


從基本的學起走,先把教材裡的文言文摸熟,也就是文言的基本知識,比如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基本斷句,能夠較熟的讀通教材文言文,然後再擴展開來,比如《論語》就楊伯峻的,邊讀邊翻譯,對照翻譯比較,這樣以後,就能自己讀了,再結合名家的解讀學習。原著和解讀不是割裂的,名家就是名家,古人我們不能摸透,就應該尋找助力,不然沒有三傳,有幾個敢說讀懂《春秋經》,藉助解讀不矛盾,而且可以縱橫比較著各種版本讀,有自己的思考。


吾友于


從題目上看,你是不瞭解古人怎樣讀書的。兩千多年來,中華讀書人翻來覆去,世代子孫讀的就是核心的一根、六經、八典、九要、十四蒙這三十八本書!無數優秀中華兒女也是這三十八本書滋養出來的!至於怎麼讀,先賢也告白了:誦讀、學貫、涉獵三步走!至於方法嗎,先賢的經驗是:春誦、夏玄、秋學禮、冬讀書這四循環節!我的經驗是這四循環太重要了!尤其是對於文化三十八本書的道有極大助宜!


魯中居士


我是@萬象小書社 直接讀原著還是註解版呢?建議先自己去讀原著,看個三五章感覺一下閱讀難度,難的話,就參考註解,不難就讀原著。

例如《鏡花緣》這樣的小說,讀原著沒問題的。但是像《文心雕龍》這樣的就得一點點扒著讀啦,當然,我這個是從自己角度來講的。我古文功底不好。功底好的,可以參照第一行來讀。


萬象小書社


1、小學以下以背為主,不用要註解,字大帶拼音就行了。

2、如果是中學生以上,剛開始學可用帶註解的有助於理解其大概意思。

3、大學以後,基本意思都理解了,再讀經典用不帶註解便於領悟其深層本意,因為任何註解都有可能誤解、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