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蘇聯力壓美國,為何還是被美國活生生的給拖垮?

迷路的安然


蘇聯之所以被壓垮,大概有三個原因:

其一,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從此深陷泥潭,這讓蘇聯損失慘重。在197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在越南遭遇慘敗,被迫採取守勢,所以冷戰局勢發展為“蘇攻美守”。因此,蘇聯取得短暫的優勢,此時正值巔峰期,如果保守一點,或許可以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優勢。但是,蘇聯人胃口大開,他們認為美國即將崩潰,想要趁勢爭奪地區霸權,繼而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從而贏得冷戰。然而,蘇聯人做夢也沒想到,竟然被阿富汗絆住了。

其二,美國的里根政府,搞了一些“陰謀詭計”。首先,里根搞了一個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此舉嚇壞了蘇聯。在蘇聯人看來,如果美國成功建立太空軍事體系,則蘇聯取得的優勢,將立即消失。因此,蘇聯不甘落後,也要與美國在太空領域搏一把,但此舉正中美國下懷。在里根看來,蘇聯的弱點就是經濟,把蘇聯經濟拖垮,美國將不戰而勝。他搞的“星球大戰”計劃,究竟是否是騙局呢?這個不好說,但從事實上來看,美國人好像真的沒怎麼上心,他們做了很多樣子,牛皮吹上了天,聲音喊得很響,可主要的目標,卻是要嚇唬蘇聯人。

其三,蘇聯內部存在一些問題,最為主要的問題,是長期奉行斯大林體制。早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人就計劃改革,可由於種種原因,赫魯曉夫的改革計劃,只進行了一半就夭折掉了。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想進行改革,尤其是在經濟層面,蘇聯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他們都沒有對斯大林體制進行全方位改革,蘇聯一直在固守計劃經濟,不願意搞市場經濟,加之其它因素的影響,蘇聯的體制日益僵化,財富創造力不斷降低,而軍備競賽力度卻沒有減小,這讓蘇聯面對極大的財富消耗。最終,蘇聯的經濟體系運轉失靈,由此引發政治危機,被壓垮也是必然的。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聯崩潰是自行崩潰,和美國沒有太大關係。

蘇聯之所以崩潰,關鍵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出現瓶頸和倒退。

用數據說話,

經濟上,由七十年代開始,前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每況愈下:1971-75年,蘇聯只有百分之五點七增長,而且基本都是軍事工業拉動的。

1976-80僅有百分之四點三、而 1981-85年則下降到百分之三點六的增長。同樣地,國民生產淨值由1971-75年的百分之四點四增長下降到1981-85年的百分之二點一。

蘇聯原本是產糧大國,在沙俄時期也毫不費力的完全實際糧食自給。但到了1963年,卻因為糧食產量下降,連糧食也實行了配給制度,也就是按票供給。從1970年代後期,蘇聯終於承認缺糧,並開始進口糧食。

在蘇聯的最後幾年裡,幾乎每年都要進口4000萬噸糧食蘇聯人為食品必須花費月薪的百分之30到35以上,而西方人僅僅花費百分之10左右。這也是一個國家人民窮困的標誌。而老百姓必須的生活用品也出現困難,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低於西方國家,尤其質量上差距很大。

在蘇聯解體後,蘇聯人到西方國家,幾乎所有蘇聯人第一件驚歎的就是在西方國家買東西不要排隊。尤其進入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玲琅滿目的大超市以後,蘇聯人一般都會驚呆。因為蘇聯時期基本都是小商鋪,少數大商場裡面的物資也非常有限。

這樣鬧過很多笑話,比如駕駛米格25逃到西方的別連科上尉。他到了美國以後,也被大超市震驚了。當晚他買了一批東西回去,第二天FBI特工來到他的住所,發現有很多吃光的貓食罐頭,但沒有發現別連科養過貓。這主要在蘇聯僅僅看過1,2種貓食,別連科做夢也沒有想到貓食也可以有幾十種之多,所以當做午餐肉買回去了。

至於一些較為先進的東西,比如電話,錄音機,照相機則更難搞到,往往需要長時間等待,甚至開後門,找關係。在蘇聯人為一個錄音機等待一二年的時候,西方社會早已開始大面積普及錄像機了。

在西方家庭已經使用多年的彩色電視以後,蘇聯才逐步開始淘汰黑白電視,但色彩電視仍然是極難搞到的,是每個蘇聯新婚夫妻最大的夢想。

住房上,1985年蘇聯全國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米,比如普京全家,包括普京的父母,普京夫妻和兩個女兒,6口人僅僅住在77平方米的一個破舊的公寓房內。而這在蘇聯還屬於很好的,因為普京的父親是立過戰功的二戰殘疾老兵,又是火車工廠的一流技師。而戈爾巴喬夫在1955年結婚的時候,夫妻兩人僅僅居住在一間11平方米的破爛小房子裡。

當年跟隨毛澤東訪蘇的中國官員也去蘇聯人家做過客,他們感覺是蘇聯人住的不怎麼樣,很多人住在小房子裡面,還不如北京的四合院。而西方發達國家人均住房達到30平米左右,是蘇聯一倍以上。

對於蘇聯人最驕傲的重工業上,蘇聯每百戶家庭只有14輛小汽車,而發達國家為60到80輛。 鼎盛時期的1990年,蘇聯小汽車的產量僅僅為126萬輛,而美國為605萬輛,日本為995萬輛。這還僅僅是數量的差距,質量差距更大。蘇聯的小汽車是拉達,這是二戰結束以後意大利菲亞特公司的一種汽車型號,除了廉價和比較省油以外,其他都無法和西方同時代的任何汽車相比,類似於中國的夏利。

換句話說,在蘇聯人最驕傲的方面,他們和西方差距也是極大的。以上眾多數據,還是蘇聯自己公佈的官方數據,有很多水分。如果除去軍事工業和好大喜功的一些政績工程,蘇聯經濟實際早已停頓。經濟上的蕭條早已存在,只不過由於發達的重工業和不斷的軍備競賽拉動了GDP,從而掩蓋了老百姓生活貧困這一根本問題。

早在赫魯曉夫時期,赫魯曉夫訪美的時候已經見識到美國的富裕,由此知道美蘇實力上的差距,開始從對抗走向緩和。

據說赫魯曉夫訪美時候見識到美國普通家庭的富裕,由於富裕程度太高,讓赫魯曉夫不能相信,一度認為是美國人故意裝樣子給他看的。尤其參觀一個美國人標準的廚房設施以後,赫魯曉夫認為美國普通老百姓絕不可能用這麼好的廚房,出言不遜的隱射美國總統造假。

這讓蘇聯駐美國大使深感驚恐,事後大使告訴赫魯曉夫美國人並沒有造假。

赫魯曉夫震驚之餘,用鄉下的俄語當著美國接待人員的面罵了一句:美國人真他孃的富裕啊!由此,赫魯曉夫緩解了和美國的關係,一般認為,這對蘇聯後面20年和平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實際上,所謂的震驚並不在赫魯曉夫一個人。

70年代末,時任中國副總理王震訪問英國。他帶著“訪貧問苦”的明確意向要求訪問一位失業工人。中國駐英大使柯華陪同王震來到一個失業工人的家。

王老有點眩暈,這是失業工人嗎?

他看到了什麼呢? 大使柯華在他的著作《在馬克思的墓前》寫道:這個失業工人住著一棟一百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有餐廳、客廳,有沙發、電視機,裝飾櫃子裡有珍藏的銀器,房後還有一個約50平方米的小花園。由於失業,他可以不納稅,享受免費醫療,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王震看後感慨良多。

原來想當然地以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英國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國隊副總理都高。‘’

柯華大使告訴他:“我曾經問過一個清潔工人,他每週 的收入約一百英鎊;一個開電梯的工人,每週收入為一百五十英鎊。”按照當時英鎊對人民幣匯率1:5.91概算,清潔工的周工資相當於人民幣591元,電梯 工周工資相當於人民幣886元。王震那時的每月工資不到 400 元,周工資不到 100 元,相當於英國一個清潔工周工資的六分之一,電梯工周工資的八分之一。‘’

中國的貧窮社會主義太相形見拙了。如果不是拿中國高官與英國工人相對比,而是兩國百 姓作對比,那差距就更大了。據專家計算,1978年中英兩國人均國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參見劉國平:《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比較》,湖南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175-176頁)‘’

就是說,英國普通百姓的收入比中國普通百姓的收入高42倍。


薩沙


蘇聯的經濟並不是被美國拖垮,而是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蘇聯經濟實際上是被蘇聯人自己搞壞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以其較早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從1946年到1960年蘇聯的經濟增長率都在10%到14.4%之間,經濟發展強勁且後勁十足潛力巨大。其經濟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的美歐國家,使蘇聯經濟迅速趕上和超過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極大地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蘇聯國民收入佔美國的比重已經從1950年的31%上升到1975年的67%,蘇聯成了幾乎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在當時,由於蘇聯優秀的經濟表現,在社會主義正營國家成為最優秀的發展代表。




但很快的,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並沒有維持太久,進入七十年代,蘇聯的經濟便疲態盡顯缺乏後發動力。各項經濟指數全部下降,1981年至1991年蘇聯經濟增長率更是降到只有1.5%遠低於同期的七國集團和美國3.1%和3.2%的增長率。從1981年起蘇聯的經濟總量便被日本超越退居世界第三,其過於與美國縮小的差距現在也在不斷拉大,其趕超美國的希望正在不斷破滅,蘇聯式的經濟奇蹟正在不斷消失。


蘇聯一昧追求經濟高速發展趕超歐美髮達國家,卻忽視了很多看不見的問題,蘇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犯下了很多致命的錯誤:

一:過度依賴重化工業等增加GDP效果顯著的行業,而輕工業、服務業等創造GDP效果較慢的行業備受忽視,資源投向過度集中城市,而忽略農村,經濟增長和收入出現城鄉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

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能源消耗問題。蘇聯單位產出的能耗要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與美國相比,蘇聯經濟投入的勞動力和工業投資總量分別高出45%和40%,農業投資高出4倍多,但其國民收入的生產量僅相當於美國的2/3左右。僅在熱能、電能、焦炭生產和石油加工中,就損失了4億噸標準燃料(1976年),佔當年燃料消費總量的約1/3。能源消耗屬於不可見的開支,實際上對蘇聯的經濟影響巨大。

三:缺乏對外開放的力度而習慣了“閉門造車”,想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就要有包容的心態面對世界。蘇聯實際上在這一方面發展非常有限,無力面對全新的經濟改革。


蘇聯,是被自己人玩壞了。


大國布衣


曾幾何時,蘇聯何等威風,與美國平起平坐,平分秋色,在世界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由此令西方國家瑟瑟發抖,心有慼慼。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也就搖搖欲墜,終於在九十年代初分崩離析,四分五裂,一去不返。

那麼,當年實力與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蘇聯,為什麼後來被對手拖垮了呢?

顯然,這是美國抓住並充分利用蘇聯的軟肋,進而多管齊下的結果。

美國搞冷戰,加強軍備競賽,導致蘇聯在軍事上投入多,經濟發展乏力,其他社會事業舉步不前,這就讓“民以食為先”的社會基礎受到了威脅和動搖,以致於民怨沸騰,暗流湧動。

美國善於搞“糖衣炮彈”戰術,以此來拉攏腐蝕那些意志不堅的人,結果趁機利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進行發難,使得機體本已遭到侵蝕的蘇聯岌岌可危。

再者,美國還將情報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深入蘇聯內部,散步假消息來蠱惑人心,導致民心渙散,國家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

經過這樣多番折騰,蘇聯已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加上戈爾巴喬夫政治經驗不足,自然在美國的逼迫下解體。

蘇聯曾是一面旗幟,他的隕落使得美國從此一手遮天,對世界和平構成了挑戰,難怪世人還會不時懷念他。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我來從“被坑了”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招,新遊戲,你玩不?

二戰結束後,美蘇開啟了長達45年的“冷戰”,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宣佈,將斥資10000億美元建設“星球大戰計劃”。為了保證在“博弈”的過程中不落下風,蘇聯在經濟規模不如美國的情況下,加大軍費支出,在1985—1990年間,蘇聯的軍費支出幾乎和美國相同。(1980年:蘇聯GDP,7054 億美圓,美國GDP,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蘇聯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達到美國的兩倍。



第二招,我無所謂,你呢?

沙特是石油產出大國,石油開採量大但成本極低,大概在5—7美元。石油產業也是蘇聯的經濟命脈,但是蘇聯的石油開採成本要遠遠大於沙特,西伯利亞的油田大概25美元一桶,沿海的油田大概30美元一桶。1985年開始,大量增產石油進入市場,同時“歐佩克”沒有控制價格,石油市場一片混亂,價格從每桶40美元左右一路狂跌至每桶10美元,蘇聯經濟一下子崩潰,入不敷出。直到蘇聯解體,石油價格都沒有回升太多。



第三招,我有錢,你要不?

為了維持國內政府運轉,蘇聯就要借錢,誰有錢?當然是美國英國了!咋辦?借吧!但是有條件。因此,就有了198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波羅的海三國等國的獨立,史稱“蘇東劇變”!



此後的蘇聯積重難返,一個國家的坦克大炮、軍工實力、科技工業實力再厲害,但是老百姓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這樣的國家也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佈解體,一個國家、一段歷史就此消亡!


BV瘋言瘋語


這個問題有瑕疵啊!

首先,所謂的蘇聯“力壓”美國在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史上根本不存在。

之所以出現“蘇強美弱”、“蘇進美退”的格局,是因為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深受1961-1975年抗美援越戰爭、1973年石油漲價導致的經濟危機以及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影響,使得美國在美蘇爭霸中不得不由攻勢轉為守勢,並不斷謀求與東方大國恢復正常關係。

而同時期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重拾斯大林模式,使積重難返的蘇聯走上了迴光返照的道路。

但此時的蘇聯,綜合國力仍然遠遠不及美國,根據以往統計資料,巔峰時期的蘇聯GDP也不過是美國的80%。

而這樣的蘇聯也絕對不是“活生生”的,而是“死邦邦”的。由於積重難返的內部矛盾是瓦解蘇聯的最大推手,所以蘇聯也不是被美國拖垮的。

根據世界歷史的發展經驗,小國家是難以誕生戰略級大師的,例如德國和日本。但蘇聯用活生生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領土面積世界第一的蘇聯也不可能誕生戰略級大師。

勃列日涅夫的上臺是在赫魯曉夫被政變趕下臺後,互不相讓的蘇聯高層內部派別相互妥協的結果。也就是說,此時的勃列日涅夫是最沒有能力和影響力的人,更是大家都放心的人。

有這樣的蘇聯最高統治者,蘇聯的命運可想而知,而蘇聯解體的禍根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種下的。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經過激烈爭奪,成為蘇聯的新任領導者。針對斯大林模式逐漸阻礙蘇聯發展的現實,雄心勃勃的赫魯曉夫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在政治上全面否定斯大林,經濟上實行玉米革命,外交上主張與美國分享世界霸權等。

但赫魯曉夫的改革太過激進,難以扭轉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且觸犯了斯大林時期培養起來的特權階級利益,這使得赫魯曉夫在1964年被政變趕下臺。

而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因為能力有限,選擇了重回斯大林模式的道路,這讓蘇聯經濟出現了一定的恢復。

再加上此時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因以色列問題與美國交惡,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掀起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靠出口石油資源創匯的蘇聯因此受益,蘇聯經濟獲得了更大幅度的增長。

但蘇聯國內問題並未得到改善。相反,延續斯大林模式的勃列日涅夫培養了更大規模的特權階層,大大激化了蘇聯社會矛盾。尤其是進入7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得到緩解,石油價格回落,蘇聯經濟增長再次陷入停滯,國內矛盾開始集中爆發。

在無力解決內部問題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想到了通過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國內視線的方式。於是在1979年,蘇軍大規模入侵阿富汗,但很快陷入10年戰爭的泥潭。

在蘇軍侵略阿富汗的時間內,蘇軍鼎力支持的越南還在中南半島與東方大國進行著長達10多年的輪戰,越南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同時,蘇聯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支援越南越來越成為蘇聯的沉重負擔,蘇聯也最終在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拖拽中轟然崩塌。

可以說蘇聯的最終解體,和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密不可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等蘇聯領導人的“倒行逆施”,蘇聯的最終垮塌勢在必行。

而美國在蘇聯解體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聯合東方大國制約蘇聯。

東方大國在50年代後期與蘇聯關係惡化,並在1969年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珍寶島事件爆發後,蘇聯一度想要對東方大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雖然因美國的核威脅,蘇聯最終作罷,但兩國關係從此跌入冰點。

以珍寶島事件為契機,東方大國和美國關係逐漸正常化。1979年,兩國建交,東方大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通過越南拖垮蘇聯的戰爭也在這一年爆發。

正是兩國的默契合作,蘇聯最終崩塌解體,橫在我國頭頂的紅色帝國煙消雲散。

其次是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總統里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即利用美國的高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系統,將美蘇爭霸的領域由地球引向外太空。

但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文件,“星球大戰計劃”不過是美國為拖垮蘇聯而採取的宣傳手段而已。但事實證明,蘇聯確實上了美國的當,在經濟捉襟見肘的同時上馬如此高投入的項目,蘇聯必定很快入不敷出而最終崩潰。

再次是操縱全石油價格調戲蘇聯。

雖然蘇聯重工業發達,但石油出口仍然是創匯的重要手段。而美國在二戰後雖然沒有大量出口石油,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市場掌握了石油的定價權,這意味著美國能夠在石油出口上卡蘇聯的脖子。

而美國也正是通過影響全球石油價格的漲跌,不斷壓縮蘇聯的資源優勢,最終讓蘇聯轟然崩塌。

最後是扶持代理人瓦解蘇聯。

勃列日涅夫之後的戈爾巴喬夫,在經濟和軍事改革等<strong>通通宣告失敗後,轉而尋求在政治改革中有所突破,但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蘇聯加盟國開始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中離心離德。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見縫插針,扶持葉利欽等代理人成為瓦解蘇聯的急先鋒。

當葉利欽等代理人推倒蘇聯這個紅色帝國後,西方資本趁機大量低價收購蘇聯國有資產,完全摧毀了俄羅斯的工業體系。

所以說,導致蘇聯瓦解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自身積重難返的內部問題,而美國在蘇聯解體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們無法討論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為蘇聯從始至終沒有力壓過美國。

有句話叫做“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個冷戰時期,甚至說從蘇聯建立一直到解體,始終是美國力壓蘇聯。

七十年代所謂的蘇攻美守,只是同之前美攻蘇守相對的,美國攻勢放緩了。而且七十年代中美建交,蘇聯東西方全是壓力,蘇聯外交已經崩了。

整個冷戰都是美國佔優,蘇聯是唯一能抗衡美國的超級大國,注意是抗衡。

美蘇兩國實力對比,主要還是從陸海空及洲際彈道導彈四個方面對比。

1. 陸軍對比。

毫無疑問這點上蘇聯從始至終都是佔優的。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紅軍規模接近1000萬,集團軍協同作戰經驗豐富,後勤供應完備,火力發揮堪稱極致,鋼鐵洪流一線平推無人可擋。但是由於美蘇領土不接壤,蘇聯唯一佔優的陸軍和鋼鐵洪流至少對美國變得沒有意義。

2. 海軍對比。

同樣的由於美蘇領土不接壤,雙方海軍只能通過航母戰鬥群在遠洋對抗。在航母這點上,蘇聯一直是個跛腳巨人。雖然擁有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但其思路仍然停留在以海制海的時代,上面的戰機主要用於防空,對海攻擊靠巡航反艦導彈,其實庫茲涅佐夫號和基洛夫巡洋艦沒有太大差別。其600KM的作戰半徑對比美軍航母1000KM的作戰半徑,顯得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3. 空軍對比。

戰略轟炸機對比上,蘇聯有圖95,美國有B52;常規空軍由於航程的原因,只能藉助航母這個移動的機場才能發揮作用,因此這裡只對比艦載機,美國以空制海的思路完勝蘇聯,毫無疑問美國佔優。以至於古巴導彈危機時赫魯曉夫面對美軍航母編隊的封鎖,在關鍵時刻無牌可打,只能認慫。

4. 洲際彈道導彈。

從洲際彈道導彈數量上看,蘇聯確實有段時間是壓制美國的,從70年代末一直到蘇聯解體。

有句話叫做毀滅地球10次和1次沒有什麼區別,最近幾年有專家推測正是由於盲目發展核武器才拖垮了蘇聯。

雙方都有三位一體的核威懾手段,並且為了防止蘇聯突然發動核戰爭,美國從1960年開始永遠保持一部分B52戰略轟炸機掛著核彈頭飛在天上。也就是說,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管美國老百姓在吃飯還是在睡覺,軍方永遠有一部分戰略轟炸機在空中巡邏——不為別的,只為萬一下一分鐘核戰爆發,他們可以立刻調轉方向奔赴蘇聯投下機上的核彈。

因此,這個問題就像討論“為啥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不直接幹翻美國”一樣沒有意義,蘇聯從頭到尾都沒有壓制過美國,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從未改變,一直延續到今天。


大月滿弓刀


七十年代的蘇聯是不是力壓美國?

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後的七十年代,蘇美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蘇聯的擴張勢頭咄咄逼人!<strong>

七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因受危機的衝擊而增長緩慢,又因在越南戰爭中遭受了重大挫折,軍事實力被蘇聯超過,因而對蘇聯的攻勢反應軟弱,在戰略上處於防禦低位。

一般來說,但凡在七八十年代的人,都基本同意這種看法,我是同意這種定義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點,反對此看法的人也並不在少數!

他們的看法是:一所謂的力壓美國這種概念是荒繆的,原因是蘇聯的經濟總量在最盛時還不及美國的百分之八十。

二是所謂的蘇式武器性能簡陋、傻大黑粗,不足以與製造精良、先進科幻武器形式的美國相提並論!

那麼七十年代的蘇聯是不是真的力壓美國?

不要總拿什麼經濟總量不及美國,用來說明蘇聯力壓美國是不存在的事情,軍事實力上的較量、全球霸權的爭奪,本來就是軍事上說了算,一味的拿經濟來遮遮掩掩幹什麼?

如果你真的一味的較真的話,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如果翻開七十年代的美蘇兩國的工業產值統計表的話,你就應該發現蘇聯的工業產值綜合指數是超過美國的!

此外,蘇聯的九年義務教育是全部免費的,每個公民享有全部免費的醫療服務,在住院期間免費享受一切飲食服務!


在美國的公民能不能享受到這一切服務,它收不收費?

如果收了費的話,它是不是要算在經濟的總產值中?

在蘇聯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美國人端茶送水都可以收小費,而在蘇聯修一臺機車有時都是義務!

能比麼?

所以,在此我提醒一下那些老是拿蘇聯經濟總量不如美國的人,別再在此事上去丟人現眼!

軍事上的較量,總離不開武器性能的優劣。

總有人喜歡拿蘇聯製造的武器說事,認為它傻大黑粗、性能落後,甚至於不堪一擊。

傻大黑粗?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大,的確實不假,但卻並不傻。

核導彈本來就不需要像穿針引線那樣的精度,只要能投入到敵方上空就行了。一米的誤差和十里的誤差又有何不同?在爆炸以後的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再者 ,蘇聯的核彈頭當量大,即便是打不準也能炸的到!

所以說,你根本就沒有資格說什麼蘇聯的武器性能落後不及美國!

在武器整體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之下,那麼數量上的優勢和軍隊員額的多少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而這卻正是蘇聯力壓美國的地方,在蘇聯最強盛的七八十年代,它的核武器略超美國。

陸軍的裝甲力量,空軍和防空軍的戰機數量都大大超過美國。

然而真正更可怕的還是,蘇聯軍人的那種戰鬥精神和意志要比美國不知要強大多少倍。

要不為啥叫戰鬥民族呢?

有誰不信可以站出來說明一下,蘇聯能不能力壓美國?

八十年代的蘇聯海軍,那可是一支唯一能夠抗衡美國海軍的強大力量,它除了在航母和水面作戰上稍遜美國海軍之外,它的總噸位是要超過美國海軍的,更厲害的還是它的潛艇部隊,如果在航空兵的空中保護之下,它的潛艇採用狼群圍攻戰術攻擊美國航母,誰勝誰敗還真的不好說!


所以說,七十年代的蘇聯在軍事上力壓美國絕非誇張!

然而,令美國人高興的是,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不復存在了!

蘇聯的解體,大多數人把它歸咎於經濟崩潰、阿富汗戰爭和被軍事競賽拖垮了整個的國民經濟。

此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遠遠不是它的全部!

其實因軍備競賽吃不消的何嘗只是蘇聯,同時也包括美國。

但真正的問題是,美國硬挺下來了,而蘇聯卻昏了過去!

它其實就是善良有餘、魄力不足的戈爾巴喬夫操盤不善一手造成的失敗!

十月革命以後的蘇維埃、二戰中的斯大林時代,比戈爾巴喬夫時期艱難的不知有多少倍,都沒有垮臺、都沒有解體,

蘇聯的解體是跟經濟因素有關,但不是決定因素。

真正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操盤不善和無能造成的!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是其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我再次告訴你,整個的蘇聯部隊在解體時有430多萬,侵阿部隊才15萬人。

它只佔整個蘇軍部隊的很小的一部分,費用比起整個的軍費開支不及九牛一毛。

何來的阿富汗戰爭導致蘇聯解體一說?
是戈爾巴喬夫的錯誤思維和操盤不善導致了整個蘇聯大廈的垮塌,與體制無關、與人民無關!

為什麼一個曾經眾志成城的抗擊納粹德國的一個強大民族,在轉瞬之間就崩潰了呢?



東方中華不敗


蘇聯並不是被美國拖垮的,蘇聯的問題是內部的問題,比較複雜,各種問題都有。但是導致蘇聯最終解體的直接原因,是蘇聯改革之下的集權的瓦解。

眾所周知,蘇聯是一個聯邦國家,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蘇聯的這個“聯邦”,是人為製造的聯邦。他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俄羅斯是主體,其他14個共和國,其實歷史上都曾經屬於沙俄。

蘇聯建立以後,重新通過合併、吞併或者升級自制地區,建立起了16個加盟共和國的形態(後來取消了1個)。蘇聯使用加盟共和國的方式,其實是為了吞併其他國家和地區做準備。各加盟共和國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共和國,實際上還是牢牢被控制在蘇聯之下的。

但是,在這些名義上的加盟共和國出現的時候,其實已經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隱患。當然,這個大概是所有聯邦國家的通病,只要國家強大的時候,聯邦還是穩定的,而國家一旦出現變故,則各加盟共和國的走向就非常不確定了。

蘇聯最後的總統戈爾巴喬夫,其上臺以後,對蘇聯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蘇聯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削弱了蘇聯的集權,間接等於給予了各加盟共和國更大的權力。於是,一些加盟共和國本著合併時候的“各國有自由退出蘇聯”的原則,開始謀劃從蘇聯之中退出來。

退出蘇聯最積極的國家之一,恰恰就有蘇聯的主體俄羅斯。而俄羅斯一旦退出蘇聯,則其他共和國存在於蘇聯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如果是其他國家退出蘇聯,而主體俄羅斯堅持留在蘇聯的話,蘇聯也還不至於完全解體。

因此,蘇聯的解體,完全是內部的問題,和美國的關係不是很大。


蘇綻


70年代是蘇聯的巔峰時期,他掌控歐洲,蘇聯紅軍直抵紅海海岸,黑海是蘇聯艦隊的洗澡盆,他在咆哮世界,但誰也不知道的是,這也是他的最後的輓歌,70年代也是美國最衰弱的時候,布雷頓金融體系破產,越戰失敗。美國徹底撤除亞洲。美國在國際戰略全面收縮。西歐對此也是一籌莫展。世界即將成為蘇聯世紀。在勃列日涅夫當政期間,是蘇聯最強大時候候。他在任的期間。走了狗屎運,世界原油價格全面上漲 蘇聯秋明油田開發,靠著“原油資本”得以讓蘇聯強大,但這種強大是極其“虛幻”。但蘇聯卻陷入這種虛幻不能自拔。而蘇聯高層又集體地認為蘇聯進入發達社會主義不能自拔,蘇聯官僚階層也同樣地陷入集體腐敗當中。在此期間,蘇聯將大量的物資,人才,都消耗在軍事和國防上。每年的軍事開支大約佔GDP的12%。而美國大概佔4%。但美國的GDP卻是蘇聯的150%。可見蘇聯完全是犧牲一切在和美國拼軍事。從某一個方面來說,蘇聯應該是活活被軍事給拖死的。再就是蘇聯官僚階級極其腐敗,普通民眾經濟和物質基礎十分貧乏,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不患貧而患不安,蘇聯看重工業而輕視民生,生活水平無法高提高。大炮無法代替黃油,貧富等級差距越來越大。而後又盲目迷信,自以為是導致了覆滅。蘇聯就必然解體。


我們從來不否認蘇聯的偉大,世界上第一顆衛星是蘇聯的,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的國籍是蘇聯,蘇聯15次獲得諾貝爾理工科獎金。他的衰敗和解體是遺憾的。國際地緣政治大師基辛格曾經過說: “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共總書記時,如有人談到蘇聯崩潰,一定被視為荒誕想法。,蘇聯亡在何處?蘇聯剛剛立國的時候,面對整個歐洲的制裁而不懼。二戰期間希特勒百萬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挺住了,而且成為超級大國,乃至於戰後歷任日本駐蘇聯大使都得給蘇聯無名烈士墓獻花。但為何80年,美國經濟學家看見蘇聯普通百姓排隊買麵包和牛排的時候。給里根的報告裡就一句話:不久的將來,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如果用最簡單和最膚淺的解釋就是,蘇聯的官僚階層所代表一個階層的利益,而不是代表蘇聯廣大人民的利益。套用中國古代那就話就是,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之說、而蘇聯解體以後恰恰證明這一點,在1993年,俄羅斯聯邦成立的時候,大部分有錢人都是蘇聯官僚階層。正是這些所謂的自己人要了自己人的命。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