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CULTURAL TOURISM


鬱山鎮位於重慶渝東南地區,與湖南、貴州接壤,隸屬彭水縣。從水路出發,沿著百里烏江畫廊往酉陽龔灘上行,當你的眼前漸漸出現一個橄欖球模樣的小鎮的時候,鬱山鎮就到了。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鬱山鎮面積雖然很小,不足150平方公里,但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卻記錄了5000年的風霜歷史。在古代,鬱山因鹽興鎮,鹽業曾經是整個巴國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正是由於鬱山鹽的質優量大,才讓後來的巴國一躍成為諸侯大國,得以和齊國聯盟,而巴國人也因此過上了很多年遠離戰爭、安逸舒適的生活。

歷史上,鬱山鎮不僅僅是巴國的經濟支柱,也是著名的文化大鎮。時間進入到大唐時代,隨著李承乾、長孫無忌、啖庭瑤、李唐、陳仙甫、黃庭堅等著名人士的到來,鬱山鎮儼然成了一座繁華的“小長安”,那些被貶或被罷的皇親國戚、文人騷客謫居鬱山鎮,或者修廟建祠,或者寫詩題詞……從而使得鬱山鎮聲名鵲起,文脈綿延。

當時間進入21世紀,這個曾經的經濟文化重鎮早已凋落,鬱山鎮低調而古典地活在水邊,不爭不奪,只是偏安一隅地享受著寂寞而悠長的時光。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1

古鎮巷子裡的廟宇

鬱山鎮沿河而建,依山而築,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街,從岸邊蜿蜒伸向小鎮的深處。在這條青石板路的兩邊,沿著山的走勢,高高低低建起來一幢幢磚木結構的民居。我們在青石板路上隨意漫步,整個鬱山鎮都很安靜,你甚至能聽見下一個巷子口有人走過來的腳步聲,而懷抱孫子的老嫗,就坐在一棵碩大的黃桷樹下,曬著從葉縫裡灑下來的陽光。旁邊一條忠實的大黃狗,守著一桌麻將牌,4個老人圍坐在八仙桌前,漏風的牙齒,時常蹦出來許多土語,而風輕輕吹過,偶爾有樹葉飄落下來……一切都顯得安然而恬淡。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除了漫不經心的生活,鬱山鎮還有許多秘密藏在被遺漏的時光裡。

古鎮的中心,有一個建於一千多年前(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的寺廟:開元寺。由於年代久遠,開元寺前那些依山而上的石梯,早已被朝拜的人們踩得光滑平順。這其實是一個四合院模式的廟宇,正殿供奉著佛祖釋加牟尼,兩側陪伴著200尊佛像。在四合院裡,一口唐代的銅鐘佇立在封火牆內,十幾棵古榕樹異常繁茂,長得遮天蔽日……

儘管鬱山鎮不大,但寺廟卻特別多。彷彿三五步間的另一條小巷裡,就隱藏著另一座小廟宇。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壁山廟就在一條老街邊。據說廟宇裡供奉的“壁山神”,就是銅梁人趙延之。歷史上,趙延之曾經擔任過四川巴川縣長,因為平寇有功,後來升為合川刺史,死後人們感念他的功德,於是建廟紀念。在傳說中,趙延之廟很是靈驗,曾經有賊匪逼到城下,老百姓們向趙延之廟禱告,求他保佑……後來果然來了兵丁,將賊匪徹底趕走。事後,百姓奏報朝庭,趙廷之被封為了“威烈侯”。

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這三個日子,鬱山鎮的山民就會舉行祭祀活動。人們準備好紙錢舊飯,去野外迎接壁山神像。其中,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動最為壯觀。在這一天,鬱山鎮的山民會把壁山神像抬起來在街上游行,這個過程中,10多個山民會扮成乞丐的模樣,或者扮作各種傳說中的鬼相,大夥敲著鑼鼓、穿著灰衣白服尾隨著壁山神像行走……寓意鬼魂們安分守已,不會出來擾民。遊行結束後,當地的山民還會在沙柳子的河壩上,進行設壇祭祀。

值得一提的是,鬱山人的祭祀供品非常豐富。一般情況下,用於祭祀的食物在祭祀完後通常由各家分掉,那些沾了所謂神仙靈氣的食物自然很受大家歡迎。其中,一種叫做“鬱山擀酥餅”的特色食品歷史最為悠久。清道光元年,四川學政使吳慶坻路過鬱山鎮,一口氣吃掉兩個“鬱山擀酥餅”,當即感慨天下美食佳餚都不及鬱山鎮的這塊酥餅;清光緒三十年,四川學使鄭沅經過鬱山鎮,食用一個之後,甚至覺得遠勝一切魚肉佳餚……從此,“鬱山擀酥餅”就逐漸成為當地人祭祀和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

2

唐朝廢太子墓之謎

儘管今天的鬱山鎮還能從開元寺、璧山廟、擀酥餅中找到曾經的輝煌,然而,就像歷史正在漸漸被人們淡忘一樣,鬱山鎮的許多秘密也早已悄然被埋葬到了地底……其中,最大的秘密來自於一座地下皇宮——唐朝廢太子李承乾之墓。

在一座被鬱江三面環繞、呈圓型的小山的山頂上,隱藏著以山為陵的唐代太子墓。時至今日,一塊古舊墓碑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唐廢太子李承乾之墓。”據說,這個廢太子墓是一座耗時一年修建的宏大墓葬,僅墓道就有43米長、4米寬。墓葬裡有4個天井、5個過洞、6個便房、前後通道、前後墓室,以及象徵著國公王府的殿堂和庭院,它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地排列著。

墓室中最為精美的,是墓牆上氣勢磅礴的壁畫《儀葬圖》——200個文武官員組成儀仗隊伍,有步行衛隊、騎馬衛隊、馬車衛隊,浩浩蕩蕩,井然有序,從壁畫的馬車裝飾上看,應該是規格很高的皇太子金輅車。《儀葬圖》上的人物等級森嚴,分為唐太子、親王、貴妃、公主和三品官員,他們在墓葬的壁畫中都有站位的級別體現。《儀葬圖》的後甬道上,還刻畫著一群恭立門前的男女僕人,分別承擔著守門、傳喚、迎來送往的職責。壁畫蔓延到寢宮墓室的石刻棺槨上時,出現了頭戴鳳冠霞帔的女官,以及一群手拿盤、杯、瓶、盒、扇的宮女……壁畫上的宮女,懷抱古琴、梳著高高的髮髻、身著掐腰短衣和拖地長裙,體態婀娜、神情嫵媚,既有皇宮女子的恭謹端莊,又有民間女性的清純秀麗。

按照當地的風俗,鬱山鎮的墳墓大多是墳頭向東或者向南,視野比較開闊。但是,“太子墳”卻恰恰與之相反——面朝西北,墳頭直面山脊,視野狹窄。據史學家解釋,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墓葬形式,可能與他流放到鬱山後,日夜思念身在西北方的父皇不無關聯,他在死前曾說“吾之身於黔州,魂必之於長安,侍奉父皇,以盡人子之責”。然而,有人認為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更多的人懷疑這個太子墓的真偽,因為很多人都不相信,李承乾居然會被流放到這樣一個偏遠小鎮上來……

但實際上,唐代的鬱山鎮其實遠非一個小鎮這樣簡單。當時的鬱山鎮是道、州、縣三級政府所在地,更是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李承乾謀反,唐太宗雖然氣憤,但其畢竟對兒子不想趕盡殺絕,就將李承乾流放到這樣一個既遠離京城,又比京城生活環境差不了多少的鬱山鎮來。

據野史記載,李承乾到達鬱山鎮後,被安置在設施簡陋的民房,經常生病,長期中熱毒,拉肚子。尤其是聽到開元寺的鐘聲,就會想起長安,想起父皇,想起昔日所擁有的一切。這位末路太子在鬱山鎮終日以淚洗面,閉門不出,茶飯不思,身如枯槁,一年後就命歸黃泉。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實際上,李承乾只是第一位被貶到鬱山的皇親國戚。這之後,長孫無忌、李忠、李明也相繼到來;公元688年,越王李貞與四川青州刺史李元軌也被流放鬱山;公元760年,唐代史官太常博士柳芳被貶,發配鬱山鎮;公元762年,朱光輝、啖庭瑤、李唐、陳仙甫等20名中央任職官員被流放鬱山鎮……那時的鬱山鎮,儼然成了唐代的流放之都,朝廷官員紛紛談“鬱”色變。

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鬱山鎮融入了宮廷色彩,慢慢誕生了包括萬壽宮、文昌宮、紫雲宮、玄天宮、天池寺等在內的 “九宮十八廟”。

3

巴寡婦的丹砂王國

時間的奇妙之處在於:當許多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沉入歷史的長河,慢慢變成了傳說或者故事的時候,突然之間,它又被好奇的掘沙人從河底翻起,讓故事和傳說得到真實的印證。

2006年秋天,小小的鬱山鎮炸開了鍋——遼寧電視臺《秦始皇陵地宮之謎》攝製組抵達這裡,他們要拍攝當地的硃砂洞、硃砂窩、銀洞子、銀砂岩、硃砂溪、硃砂岍,以及後照河摩崖石刻、巴人鹽丹的發源地中井河、後照河等等……實際上,這些拍攝地都是古人採丹的遺址和盛產丹砂的寒武紀岩層。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攝製組的到來讓恬淡的鬱山人在猜想:秦始皇陵地宮和鬱山鎮真的有什麼關聯嗎?

其實,秘密還要從司馬遷的《史記》說起。《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厚葬,以水銀來代表川流不息的江河大海……這裡記載的水銀所用的原材料,其實就是丹砂。丹砂又稱硃砂、辰砂,是一種無機化學礦物,是提煉水銀的重要原料。而坐擁汞礦、來自巴郡枳縣(重慶鬱山鎮人)的巴寡婦“清”(據《華陽國志·巴志》),不僅能為秦始皇提供提煉“長生不老丹”的原料,還可以為儷山地下皇陵提供大量水銀作為保鮮“龍體”之用。

重慶藏著一座“小長安”,曾是唐代流放之都!


有傳說,“清”是巴寡婦的姓。她雖然出身寒微,但自幼跟父親學習詩書,相貌氣質出眾,成年後嫁給了巴國的一位大土官。然而不幸的是,坐擁丹砂“長生不老丹”資源的丈夫卻並不長壽,很快就英年早逝了。巴寡婦“清”不顧世俗的偏見,毅然挺身而出,主持丈夫留下來的汞礦煉丹業。

秦始皇兼併天下之後,有兩大夢想:一個夢想是想找到“長生不老丹”;另一個夢想是找到可以保鮮皇陵地宮裡龍體的足夠的水銀——這其實也就是擁有大量硃砂資源的巴寡婦“清”,能夠被秦始皇特別尊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巴寡婦清的“丹砂產業”,與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有著密切關聯也不無道理,而考古研究發現也力證了這一推測——在鬱山鎮,的確擁有著十幾處的秦朝丹砂點……

或許從今以後,低調、閒散的鬱山鎮將會繼續沿襲著它的“與世無爭”,繼續選擇在歷史的波濤中偏安一隅。然而,那些飄蕩在鬱山鎮歷史長河裡的點點波光,仍舊在提醒著我們,這座小鎮,其實永遠是一座讓人無法遺忘的璀璨大城。

作者◎陳與

圖◎蔡永紅

出品◎攝程網

封面地標簡介

重慶 · 南山一棵樹觀景臺


南山一棵樹觀景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南山上,因保留一棵重慶市市樹黃桷樹而得名。整個觀景臺由“前臺後閣”組成,它們各有分工,由人行天橋貫通。“前臺”由一個600平方米的主平臺和兩個500平方米輔助平臺組成,並裝有輪廓燈550盞,水銀燈90盞;“後閣”6層,高28米,具有觀景、攝影、休閒娛樂功能,可同時容納500餘人。南山一棵樹觀景臺是觀重慶夜景的最佳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