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千里房陵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多年来,地处秦巴腹地的房县虽以 “诗祖故里”“诗经之乡”“黄酒之乡”“香菇之乡”等美誉而闻名,却因版图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因素,成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

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如何寻找一条顺应县情民意的脱贫之策?这是房县始终在探索尝试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该县人社部门坚持以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积极作为,从就业创业中寻找突破口,通过强机制、近就业、输技能、搭平台、促创业、强带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创新举措精准施策,让百姓不出大山也圆了就业梦、致富梦和幸福梦。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召开在外成功人士回归创业大会

耕耘无声,收获有期。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032户107838人,出列贫困村56个。目前结存贫困人口14971户3457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5.96%降至2018年底的8.5%,下降27.46个百分点;农村常住户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78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00元,增长45.39%。2017年先后接受国家、省第三方评估,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A等次,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集体。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清洁用品扶贫车间

先手布棋构建就业扶贫新格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精准扶贫怎么扶?房县紧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目标,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县精准扶贫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形成了“一项工作、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县281个行政村配置了精准扶贫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村村有服务的工作格局,为就业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8年,该县结合县情,制定并印发了 《房县劳务产业扶贫·就业创业到户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要求为指导,扎实推进了“七大工程”和“十个一批”方案的落地,推进了全县就业扶贫工作的全域化开展。其中,围绕“七大工程”具体开展了以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创业帮扶、实习实训、品牌培育、转移就业以及权益保障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工作。围绕“十个一批”则相应落实了包括农业生产留住一批、产业进村消化一批、电商旅游影响一批、中微企业吸收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技能培训稳定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能人大户帮助一批和灵活就业解决一批两者的合力推进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朝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更进一步。

精准策略向民生倾斜,百姓是最大的受益人。对此,房县青峰镇祥磊服饰扶贫车间负责人尚正斌深有体会。去年,其车间开始投建,规划占地800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青峰镇政府不仅为他提供房屋、设备,还帮忙协调贷款80余万元,并出力解决务工人员就业培训问题。在镇政府的积极帮助下,尚正斌的扶贫车间短短数月就建成投产,还吸纳了48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2人。

在房县窑淮镇的扶贫车间,镇上依据政策给予企业3年免房租政策;员工前3个月培训期间给予“321”补贴政策,即前3个月每天每人50元的补贴中,当地政府第一个月补贴30元、第二个月补贴20元、第三个月补贴10元;对于成立满3年、安置就业30人以上、人均年工资2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设备补贴。

这只是该县精准施策就业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接地气的工程,精准的扶持举措,将全县就业扶贫带动效应最大化发挥了出来,突破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工产能向农村转移,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率的上升。2018年,全县实现转移就业1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累计16867户55186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原统计在册的3682户5718人零就业贫困劳动力,现已全部消除。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开展创业培训

授之以渔激活就业脱贫新动力

“原来葛渣还能再利用!这堂课没白上。”今年年初,野人谷镇村民余行富在听完县农业部门专家讲授的新型农业培训课后,意识到自己研发的葛根粉还有利用空间,大发感慨。

在房县,让余行富这样的村民受益的技能培训讲堂、课程还有很多种形式,它们是宣讲扶贫政策、培训就业技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主阵地。“全县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等培训资源,开发17个大类、30多个培训项目。”房县劳动就业管理局2018年的工作总结上有这样的数据。

变“输血”为“造血”,为贫困群众铺设就业脱贫路。近年来,房县坚持“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下乡”理念,组织相关单位先后深入九道乡、姚坪乡、大木厂镇、沙河乡等地,把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土城镇通省村食用菌产业园

为适应市场化需求,近年来,房县人社部门还适时开展美容师、家政服务、中式面点师、中式烹饪师等培训。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壮大培训力量,引进湖北慈卫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与房县就业培训中心联合开展育婴员(月嫂)、中式烹饪师、中西式面点师、美容师、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同时,实施技能扶贫行动,服务精准扶贫,联合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出台《房县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培训主体、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目标任务、完成时间,扎实开展建档立卡“两后生”培训工作,培训率达100%。2018年,累计完成技能培训4343人、创业培训691人、扶贫车间农村劳动力培训604人;组织15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农业、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人才之成出于学。该县切实抓好大学生实训工作的开展,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目前,全县范围内已征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2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岗位1800个,为1339人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同时,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人岗核定工作,深入实习实训单位开展人岗核查1200多人次。通过这些举措,达到了应培尽培的目标,为社会输入“第一生产力”。

“摘穷帽”和“斩穷根”双管齐下 房县依托创业就业推进扶贫工作!

青峰镇产业园

因村施策创新扶贫车间新模式

在房县青峰镇新城小区里,一栋居民楼的一楼门面上挂着道诚鞋业、雄耀体育、兄弟电子等多个扶贫车间的牌子,每天有120多名员工在此上班,有的员工就居住在居民楼上。

“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模式,使留守儿童不再远离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贫困户可在家门口务工,每天务工收入在50元至100元之间,熟练工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该镇党委书记戢运斌介绍说,“扶贫车间是一个以扶贫为己任的生产生活场所,是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最佳途径。”

在房县,扶贫车间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规模也在扩大,模式更加灵活。在该县化龙堰镇,针对各村村情不一、特色各异的现状,该镇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三种扶贫车间建设模式:

第一种是“厂房式”扶贫车间,结合易地搬迁政策,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充分利用镇、村集体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先后在长望村、上营村、高桥村等建成“厂房式”扶贫车间6个,引导周边村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就近就业。

第二种是“作坊式”扶贫车间,结合部分村土地有限、贫困人口较少的现状,采取利用闲置农家庭院、农户宅院开办分散加工式扶贫车间,譬如,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麦登汽配有限公司在上湾村开办 “扶贫作坊”1处,带动50余人就近就业。

第三种则是 “家庭式”扶贫车间,通过将扶贫车间建在普通群众的家里,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带动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具备劳动能力以及为了照顾亲属无法离家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同的建设运营模式,承载的是全县上下力战贫困的决心,带来的是共赢的致富效果。近年来,按照集中与分散、车间与作坊、工业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该县将就业扶贫作为推动扶贫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整合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提高就地就近就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乡镇和村组,确保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厂房式”扶贫车间和“合作社式”扶贫车间两种模式,在全县12个乡镇共建设81个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涉及电子科技、清洁用品、服饰、鞋业、农业、酒业、体育用品、园林、卫浴、药品、五金、汽车配件等行业,累计吸纳5265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01人,月平均收入可达1800余元。如今,建在田间地头和贫困群众身边的扶贫车间已经成为推进工农产业融合、助推房县脱贫增收的重要力量。

引雁归巢打造就业振兴新引擎

输出一人可以致富一家,一人返乡创业就能带富一方。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大打“亲情牌”“资源牌”,巧借房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的东风,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成功吸引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更成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

张安明就是房县返乡创业的能人代表之一。他是大木厂镇东河村人,15岁便外出务工,经过艰苦奋斗积累资产数千万元。2015年,响应家乡精准扶贫的号召,他投入了返乡创业的浪潮中,先后在大木厂镇成立牵亿肉牛养殖合作社,在东城工业园创办湖北雄耀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能人引路,有效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自2015年以来,张安明一手创办的合作社,带动周边21户贫困农户养殖肉牛,吸纳本地贫困户116户发展牧草及青贮玉米种植,户均年增收万余元,年均带动务工280人次,为社员年分红58万元;他经营的新公司,在大木厂镇、化龙堰镇、青峰镇、窑淮镇开办4个扶贫车间,累计招工近3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0余人。

生于斯,报于斯。在房县,还有很多个张安明们,在他们致富思源、反哺乡梓的义举下,一个个偏僻的山村重焕生机,一个个创意项目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一个个原本落后的村镇正崛起为新经济创业高地。

筑巢引凤,培育创业热土,不仅把本地的能人引回来,还要把外地的企业召进来。为了整体推进返乡创业工作,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连续四年召开“房县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大会”。受到家乡的热情召唤,2018年,325名房县能人返乡创业,124个招商项目落地,31.65亿元产业资金到位,带动6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去年8月及今年1月,房县人才超市分别被省人社厅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评定为全省优秀人才超市和市级示范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并获40万元奖励性建设补贴。东城、北城、西城工业园区和土城黄酒民俗村确定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并已挂牌。期间,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房县还上门服务,向基地内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人力资源招聘、免费创业培训、贴息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的房租、水电等补贴,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激发了创业热情,获得了创业者们的广泛好评。

就业创业挑大梁,一枝一叶总关情。决线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房县还将继续用担当、创新与实干的勇气和魄力,书写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答卷。

END

来源 | 十堰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