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广元: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广元: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广元: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广元:加快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2016年12月28日,广元市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决定: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时间过去了两年又四个月,这项战略推进如何?2019年4月,一连串喜事作为注脚:剑阁县荣登“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榜单,青川县、朝天区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之列,青川县被列入全省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单位……

回看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5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9亿元,分别增长11%、25%,连续两年保持10个、20个百分点增长。

广元文旅何以跑出这样的加速度?

□向铭(图片由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旅游+生态 扭住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大山大水大森林,遗址遗迹文物多,地处秦巴山区的广元,嘉陵江贯穿南北,大蜀道穿山越岭,大熊猫栖息唐家河,剑门关屹立剑山,曾家山横卧朝天,鼓城山对映大巴山,还有皇泽寺、千佛崖、昭化古城、红军战斗遗址等。

是的,这些资源很丰厚,但在没有挖掘和打磨之前,就如埋在泥土里的珍珠,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属性”,那么广元旅游的突破点在哪里?

7年前,广元市把“文旅兴市”纳入发展战略。2016年12月,广元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到2021年,基本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游客接待量超过6500万人次,生态康养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

这是广元旅游发展的关键节点,广元旅游从此开启“旅游+生态”快速成长模式。

建设“绿色广元、康养之都”,广元在生态、资源、物产、交通、医疗等方面具备优势。广元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带,兼具南方的湿润温婉和北方的天高云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18%,境内水质大部分是一类水,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95%以上,经过认证的无公害耕地达95.24%。广元由此提出,要打造中国最干净城市。在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后,广元又明确提出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市区4条铁路3条高速9条航线穿梭,4家三甲医院聚集,在同等城市中领先。

2017年,广元编制出台“一核、一极、两带、四区、五廊”规划,即建设中心城市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打造剑门蜀道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增长极,建设大蜀道和嘉陵江生态康养旅游经济带,建设唐家河、米仓山、曾家山旅游区和苍溪红色经典与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大旅游区,打造辐射大九寨、大秦巴地区五条外向廊道。

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的生态旅游画卷徐徐展开。在广元市决策者看来,生态是最大的公共产品,是旅游发展的根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推进广元旅游高质量发展。

旅游+文化 为旅游注入文化的灵魂

广元旅游“块头大”,有46个A级景区,在全省排在前列。而国家级旅游资源多达81处,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10余个。

“块头大”不等于实力强,特别是过夜游客少、入境游客少、人均消费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元。广元市决策者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全链条深度融合,让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有效破解旅游“两少一低”问题。

广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翻开广元2300年建制史,大蜀道和巴蜀文化演绎历史华章。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南北交流的经济大道、文化大道、诗歌大道、军事大道。古蜀道文化、先秦栈道文化、三国历史文化、女皇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等,交相辉映。作为上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的后期首府和主要活动区域,红色文化遍及七县区。

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如何相加相融?广元提出,内在,深入挖掘景区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文旅产品,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外在,从交通、通讯、游览、卫健、安全、购物、管理、环保等方面入手,完善设施,导入文化因子。内外联手,强化现代旅游的时尚化、体验化、创意化和国际化。

引入外援,培优做强。近3年,广元招引文旅项目12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华侨城、新华联等知名大企业纷纷落地。蜀道三国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60余个文旅项目在建。大蜀道剑门关旅游区、昭化古城旅游度假区、黑石坡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康养示范产业园、天曌山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综合体、新华联曾家山旅游综合开发、广元机场改扩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凤凰小镇、劳特巴赫啤酒小镇等十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广元鼓励各县区、景区和文艺工作者对接,创作本土特色文艺节目,在主要景区演出,目前全市20个4A级以上景区部分拥有自己的特色文艺节目。同时,开展一批节会、展会,如女儿节、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促进文旅相融。

旅游+扶贫 坚定旅游惠民的担当

作为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广元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旅游+扶贫”,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

空间地域上,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涵盖七县区。提升剑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统筹旧城与新区协调发展,建设中心城市“康养之都”;建设醉美梨乡水墨苍溪、绿谷红城幸福旺苍、蜀道雄关大美剑阁和熊猫天堂生态青川等特色县城和深呼吸小镇、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城镇以及特色村落集群。目的是,让更多人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五个目标”: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

特色产业和配套服务上,用产业、服务带动就业增收。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业、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健康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完善交通集散服务,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开发特色商品和美食,提升智能服务水平。预计到2020年,康养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康养旅游收入占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助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达20%以上。

广元文旅推出“四大行动”,帮扶贫困地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夯基础。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有条件的村建“微广场”“微博物馆”,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农居民宿化、村落特色化,推动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力争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省级乡村民宿达标户60户。

二是强队伍。针对旅游致富带头人、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分批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农家乐打造等培训,每年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人次。

三是育品牌。依托农业园区开展农事体验和采摘活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力争将青川白龙湖幸福岛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朝天曾家山创建为省级旅游产业园区、昭化牛头山和红军山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利州龙潭山地农业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是大融合。文旅融合建设一批“花乡、茶乡、果乡、菜乡、药乡、文创之乡”等特色乡镇,力争2019年创建3个乡村旅游类3A级景区,吸引游客3500万人次。

目标在前,号角声声。距离2021年基本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目标还有两年多时间,广元文旅将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文旅惠民水平,为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向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贡献力量。

剑阁县

打造“天险蜀道 雄关剑门”超级IP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提升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贡嘎、大蜀道、茶马古道等市场影响力。其中,大蜀道精华段主要位于广元剑阁境内,这为剑阁县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提供了参照。

作为刚刚获得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的剑阁县,剑阁旅游下一步动向如何?剑阁县明确提出,要高点定位,打造“天险蜀道 雄关剑门”超级IP。

招大引强 借智借力

剑阁县有早于古罗马大道的剑门蜀道,有蜀中四大名山之一的剑门关,有国之瑰宝“翠云廊”。普查发现,全县旅游资源涵盖8个大类、23个亚类、78个基本类型,资源单体450个。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旅游强县等省级以上殊荣33项。

招大引强,借力借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近年来,剑阁县引进华侨城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32家企业,投资330多亿元建设全域旅游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剑门关作为广元旅游发展的龙头,因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闻名于世,拥有雄、奇、险、幽的自然风光和蜀道、三国、红色等历史文化。2017年12月21日,华侨城剑门关项目签约并举行开工仪式。华侨城承诺,将依托剑门关自然及文化资源,拟投资70亿元,打造“剑门蜀道”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整个项目将依托以蜀道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养生度假、自然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剑门关旅游区,并规划布局剑门关景区及拓展区、剑州小镇、乡村旅游示范带、汉阳特色小镇、剑山旅游度假区五大板块。

文化铸魂 夯实基座

剑阁县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工程”,实施五个“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文化+景区”。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成功打造觉苑寺佛教文化等产业示范园4个、温泉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园区2个。积极打造剑门关古镇文化产业示范街区“龙剑街”。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剑门关蜀道文化博览园已启动建设。

“文化+农业”。打造一批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命名九曲山文昌寻根等20个主题文化旅游乡镇、五指山农产品观光园等文化主题示范村30个,打造文化特色农家乐500个,建成村史展览馆7个。

“文化+科技”。相继实施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0余个,培育剑门关风景旅游公司、大鲵文化养殖观光园等新兴文化业态10家,打造文化特色创意产品5件(套)。

“文化+产品”。培育豆腐干生产企业15家,开发剑门豆腐、豆干菜品200多道;每年举办城北锯山大肉会、汉阳川北鸡肉会;依托三国文化和剑门关根藤资源,年产剑杖10万件,系列旅游工艺品5万件。

“文化+演艺”。将三国文化与花灯、皮影、傩戏等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孔明北伐出征、木牛表演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全县现有雄关杂技艺术团等民营团体5家,有白龙花灯队等民间艺术团体87家,流动商演团队170余家,10类147个民间非遗项目。

青川县

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月下旬,一则消息在青川县传开:青川入选四川省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单位。与其一起入选的,还有我省的都江堰市、峨眉山市。就在4月,还有两场大型活动,热闹了青川。一是以“醉美唐家河·艳遇紫荆花”为主题的唐家河紫荆花节,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赏全国最大的野生紫荆花群落;二是以“守护水獭的明天”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国际水獭研讨暨培训交流会”举行,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獭研究专家与保护者代表150余人,利用6天时间,就《中国水獭的在地保护》《唐家河欧亚水獭的保护》等专题进行研讨培训、夜间考察,聚焦青川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进“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青川旅游正在利用后发优势,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8年,该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如何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的品质?青川祭出“三招”。

一是主动走出去招商,引入能人能企共兴旅游,去年以来主动赴浙江、台湾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0余次,与成都柒宝文化等达成合作协议,将对白龙湖、官帽山等景区进行开发,预计投资将超50亿元。

二是文创精品搭桥梁,将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深挖非遗项目川北薅草锣鼓等文化遗产,着力打造特色演艺节目,并在旅游景区、城镇进行演出,力争全县所有A级旅游景区实现文化旅游节目演出全覆盖。

三是植入文化强灵魂,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因子,使木牍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建设川北农耕文化博物馆,打造川北薅草锣鼓丰收歌、七佛贡茶手工制作等传统文化表演项目,赋予文旅融合“灵魂”,大力弘扬“两幅标语”精神,将感恩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建成县城感恩阁、感恩桥、感恩文化墙系列感恩文化景观,打造东河口故事村、枣树“感恩奋进”村等一批感恩文化村落。

朝天区

到曾家山上玩雪、避暑

4月,夏天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朝天区曾家山避暑游也越来越火。近年在曾家山旅游带动下,朝天旅游增长曲线逐年上扬,2018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74.66万人次,同比增长33.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8亿元,同比增长44.3%。

近20年前,曾家山还是一座“穷山”,如今,这个平均海拔1400米、方圆500多平方公里的台地,就像它本身的地形一样,在川北突兀而起,被称为“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带动朝天区旅游连续多年超过两位数增长。

对朝天区来说,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家山,已被旅游唤醒,冬天玩雪,夏天避暑,真是“冰”“火”两重天,游客嗨翻天。

一年一度的曾家山冰雪节,是朝天区甚至广元市冬季旅游的盛事。2018年第四届曾家山冰雪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7.03万人次,帮助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400余元。

作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这里也是避暑的好去处。夏日炎炎,山上温度基本维持在23℃左右。因74%森林覆盖率,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高达2万-10万个,以及各式地方特色美食,曾家山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上山避暑游客每年维持在20万人左右。

随着西成高铁通车,来往曾家山的交通瓶颈被打破,曾家山旅游还会大发展。

目前朝天区正在建设七盘关至曾家山22公里的旅游扶贫公路,2020年全部建成通车后,将有效辐射引领沿线8个乡镇21个精准脱贫村发展旅游,脱贫增收。

依托曾家山的强势带动,朝天区文旅迎来井喷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覆盖全区13个乡镇、104个村;建成精品旅游线路5条,建成7个旅游特色小镇、56个旅游特色村落、70余处生态微田园景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四川省省级旅游度假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