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勝利後,沒有起訴裕仁天皇?

用戶153624


日本投降後,廢除天皇制度,把裕仁天皇送上軍事法庭,貌似已經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兒了。尤其是被日本轟炸虐慘了的澳大利亞,一直跳著腳的要把裕仁當戰犯判死刑,提前送他去見“天照大神“,一副“裕仁不死就跟你沒完”的架勢。甚至,早在戰爭結束前,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70%美國人要求絞死或嚴懲裕仁。

畢竟,無論裕仁是不是真正的“好戰分子”,他是當之無愧的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這點無可爭議。戰爭中,日本軍中上級給下級的每一道命令,包括自殺式的“萬歲衝鋒”,都是以報效天皇的名義進行的。日本兵高呼“板載、板載”,像被收割的麥子一樣,倒在美軍的交叉火力下,此起彼伏的送死,唯一的信念就是為“天皇”而戰,為皇國“玉碎”。在日本人心中,戰場上下,只要是跟“天皇有關”的,似乎都是玩命的理由,都跟打了雞血一樣。甚至在南京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中,日本兵屠殺無辜平民的理由也是——為了報效天皇。

所以,這麼來看,無論裕仁天皇自己的真實立場是什麼樣,他起到的作用已足夠被定義成戰犯。而且,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承擔戰爭罪行更是理所應當。

此時,戰敗的日本已經成了美國刀俎下的魚肉,裕仁天皇每天過的戰戰兢兢,要想活命,只能寄希望於美國大爺們的發發慈悲。

據裕仁的身邊侍從回憶,此時的裕仁甚至曾悲觀的說,萬一真給定成了戰犯,皇位也不保的話,希望有機會再做個自由人,專心搞海洋生物學研究。

然而,最後的結果是,裕仁不但沒給認作戰犯,皇位竟然也給保留下來了,家族得以延續至今。當然,肯定不是因為洋大爺們“發了慈悲”。這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利己主義發揮作用的結果。不管你是黑的白的,我需要黑的,就把你整成黑的;要白的,就把你整成白的,正義、民主這些都是”託詞“,和利益比,根本不值一提。

實際上,戰後初期,對天皇是否也按照戰犯懲處,美國軍方和國務院出現了爭議:美國國務院,遠在大洋對岸,僅僅仔細研究討論了紙面材料,總結了裕仁天皇的罄竹難書的罪證。因此,比較理想主義,想要徹底改造日本,把日本整成美國模式的共和國,廢除天皇,把裕仁也送上東京審判的法庭;

而美國軍方已經深刻見識過死戰的“武士道精神”,比較現實,認為保留天皇能夠更有效得控制日本。

麥克阿瑟給美國參聯會和白宮提出報告中分析道:日本人戰場上最具特色的行為——腦門兒上捆個白布條,高呼“板載、板載”,發起“萬歲衝鋒”,爭著搶著去送死......此番表現,並非日本人不怕死,而是他們認為,這種死不叫死,叫“為皇國玉碎”,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比傻活著有意義多了。麥克阿瑟強調,在日本軍民心中,天皇就是人間的神。日本人有極度強烈的從眾心理,天皇對日本人的感召力和強制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領袖都無法比擬的。

他對比了美軍太平洋戰場上遭受到的重大傷亡與拼死抵抗,和天皇發表了一分多鐘的“終站宣言”廣播後,日本迅速和溫順地投降的表現,提出了要改造天皇,使其成為美國人的工具;並且分析如果追究日本天皇會嚴重激怒日本人,將導致難以收拾的混亂。

此外,日本政體不宜有巨大改動,以免在陷入混亂之時,蘇聯扶持的共產勢力崛起。

美國政府權衡再三,覺得麥克阿瑟說的挺有道理。至此,忐忑不安好幾個月的裕仁得以續命。

(1945年9月,正在忐忑中的裕仁天皇親自拜訪麥克阿瑟,留下合影。神一般的天皇在這個衣著隨便的美國老漢面前,顯得好小一隻,表情還有點驚恐)當然,留著裕仁是為了把他當工具用,發揮“餘熱”。於是,裕仁天皇被美軍脅迫著,公開發表全國講話——《人間宣言》,承認自己是人不是“大神”,忠君思想走極端害處多;之前發動戰爭是軍部逼的,勸人們都往前看,別再想不開。

之後,美國還是不放心,乾脆來個徹底的,帶著裕仁天皇搞了長達數年的“全國巡視”,犄角旮旯都遛了個遍。名義上是重振日本,安撫百姓,考察民生;真正意圖之一就是,把天皇打下神壇,生動的向日本老百姓“科普”——這個四肢短小的男人是跟你我一樣的”人“,不是用來效忠玉碎的“大神”。

於是,裕仁在美軍的安排下,深入日本各地的街頭巷尾,小學課堂、雜貨店、菜市場.....與小學生歌唱,跟菜販子交談,在各種市井場所留下了不少照片和錄像。

不到一年的時光,裕仁從高高在上的“玉碎、死戰”的效忠對象,變成了噓寒問暖,人畜無害的鄰家大叔....

這放在幾年前,簡直是不敢想的事。

戰敗前的天皇,就是神,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強調的就是和普通人的“距離感”,顯得異常神聖和神秘。所以,日本國民們只能通過精修過的畫像和照片來認識和膜拜天皇。全國百姓頭一次聽到裕仁的聲音就是1945年8月15日,他親自發布的《終戰宣言》,頭一次看到他老人家的“未P圖”的真實照片,就是上面那張與麥克阿瑟的合影。

然而,現如今,全國各地老百姓竟然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天皇,可不得激動壞了。結果,還真有日本群眾當場激動的哭暈了過去(據說咱們隔壁的鄰國百姓,看到小恩恩後,也有高興過度,現場昏厥的)。戰後,裕仁天皇在巡視之餘,開始重拾自己的愛好,在東京皇宮內建了生物研究所,專心當“海洋生物學家”。據說,裕仁天皇在海洋生物學方面有不少科研成果,出了多部專著,英國皇家科學院還授予了他名譽會員稱號,儼然一副科學家的人設。

關於裕仁科學家的人設,有言論也提出了質疑,他們表示,裕仁天皇科學研究的動機不純,可能是以生物戰爭為目的再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驗”,甚至有人懷疑,侵華戰爭期日本使用的各種致命毒菌,就受到裕仁的愛好和研究的影響。這個大家當戲說隨便聽一下就行了,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的支撐材料。

至今,裕仁天皇是否為真正的法西斯,還是如同他說的一樣“只是個紙糊的擺設”,仍是個迷,正反兩方為此爭執了七十多年,三代人的功夫。看樣子,這個話題,還得接著再討論個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

期間,對裕仁持反對聲音的竟然有皇室的自己人——裕仁天皇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作為反戰派和平派,三笠宮堅持認為自己的哥哥是個好戰分子,發動戰爭不僅是法西斯軍部的意向,更是裕仁的諭旨。

日本投降之後,他積極化身為庶民,每天擠公車上下班,甚至以日本皇室成員的身份為恥。三笠宮崇仁親王終身堅持反戰思想,多次向中國人民、亞洲人民道歉。三笠宮比他得天皇哥哥多活了20多年,夫妻和諧,家庭幸福,直到2016年才去世,享年整整一百歲。對於三笠宮對裕仁的“指控”,日本方面只是輕描淡寫的解釋道:“自古帝王家就有兄的弟不和的傳統,他的話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信。”

更有意思的是,與海洋生物學家裕仁一樣,三笠宮崇仁親王也是走的學者人設。戰後,三笠宮進入東京大學,開始了研究生學習,成了一位頗有建樹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其中,他的一個科研成果就是,參編了《徐福入日本建國考》一書,提出——徐福就是日本人的國父。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二戰後沒有起訴裕仁天皇是以美國為首的盟國之間博弈並最終達成一致的結論。

澳大利亞曾經主張在追究天皇責任,並蒐集證據向聯合國起訴,時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最高法院院長的威廉·韋伯蒐集了日軍在南太平洋殘暴行為的1000多件證據,並向澳大利亞政府和位於倫敦的聯合國戰犯委員會提交了報告。1945年澳大利亞在東京審判上提交的戰犯名單,裕仁天皇位列第七位。



英國反對起訴天皇,並向澳大利亞發出電報,認為起訴天皇是不明智的,天皇應當作為控制日本人的手段。




中國軍令部擬定的戰犯名單中,首位就是裕仁天皇。但最終行政院、外交部、司法部共同決定:是否起訴裕仁天皇跟麥克阿瑟的佔領政策相關,待與美國取證磋商。最終決定不起訴。

蘇聯對美國主導的東京審判強烈不滿,但當時正忙於在東歐的擴張,為了爭得美國對其勢力範圍的認可,最終選擇避免和美國發生衝突。

最重要的決策方美國由麥克阿瑟主導,他認為天皇在日本民眾心目中地位太高,如果對裕仁天皇進行審判,將迎來日本民眾的強烈反抗,因此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大批軍隊。這無疑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實際上,不對裕仁天皇進行起訴,是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美國利益集團為了最方便最小成本控制日本而作出的決定。


魚兄讀歷史


天皇是日本的君主稱號,如同中國的皇帝。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即從來沒有改朝換代過。但一直以來,天皇只是日本象徵性的一國之君,實際權力大都掌握在擁有強大軍隊的大名和幕府手中。直到1867年,第122代明治天皇睦仁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實行“王政復古”。

天皇由此真正掌握實權,建立君主立憲制,推行“明治維新”,日本自此才日益強大起來。明治天皇去逝後,繼位的是大正天皇嘉仁,因體弱多病,僅在位15年便因病去世,由兒子裕仁於1926年繼任第124代天皇,稱為昭和天皇。昭和天皇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執政時期長達63年。在位期間發動了罪惡的侵華戰爭,日本方面稱之為大東亞戰爭,包括日中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昭和天皇也因為這場戰爭成為臭名昭著的天皇。

1945年,日軍在各地戰場上節節敗退。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歷史上第一枚原子彈,3天后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造成日本國內一片恐慌。8月14日,昭和天皇在皇宮防空室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發佈《停戰詔書》。


8月15日,裕仁通過廣播發表《停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美國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抵達日本後,裕仁親自前往官邸與麥克阿瑟舉行秘密會談。在會談中,裕仁態度誠懇,坦然承認自己是歷次侵略戰爭中“惟一的責任者”。

但他對原本的無條件投降卻提出了一個隱晦的條件,那就是“不廢除天皇”。除此之外,裕仁對麥克阿瑟提出的肅清國內黷武精神,去除天皇的神聖性,由神迴歸為人等要求全部接受。1946年元旦,裕仁發佈《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是人,而不是神。1946年10月,由麥可阿瑟主持修訂的《和平憲法》中規定,日本“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

麥可阿瑟在通盤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和盟軍面臨的形勢後,認為主要目的已經達到,因此對天皇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問題也就不再深究了。在向總統杜魯門的彙報中麥可阿瑟聲稱“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犯逮捕”。基於長久以來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對日本民眾的影響,保留天皇有利於幫助盟軍佔領和控制日本。在麥可阿瑟的授意下,1946年4月3日,遠東軍事法庭委員會決定對天皇不予起訴。

因此在遠東軍事法庭受審的212名戰犯中,職務最高者為首相。麥可阿瑟在日本期間儼然如太上皇,日本舉國上下對其卑躬屈膝,唯唯諾諾。

美軍在日本期間更是奉若上賓,日本政府甚至組織年輕女子成立“特別挺身隊”,供美軍士兵消遣。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政府組織的“挺身隊員”人數高達數十萬人,導致二戰後日本出現了15-20萬混血兒。這從側面反映出日本大和民族的劣根性,即“對弱者的肆意凌辱,對強者的無限跪舔”。


歷史茶坊


這個問題曾經也他評論了很多次,關於“二戰天皇”裕仁為何沒有被制裁,最大的原因莫過於美國背後的操作。“天皇無責任論”在二戰後期的日本炒得沸沸揚揚,關於“責任”的問題日本人的認識總有些“曖昧”。

1975年10月31日,訪問美國的昭和天皇(裕仁)對於記者的“關於戰爭責任是怎麼想的”的這個問題,回答如下:

「そういう言葉のアヤについては、私はそういう文學方面はあまり研究もしていないのでよくわかりませんから、そういう問題についてはお答えが出來かねます」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方法,我並非是文學方面的研究人員。關於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

對於這樣的回覆也是讓人“心碎”,在亞洲造成了兩千多萬人犧牲的日本軍國主義最高責任人竟是如此說明,可以說是刻意的避免“攬責任上身”。

天皇為何沒有成為戰犯?

日本明治憲法有明確的規定,日本的主權在於天皇。戰後是美國GOQ統治日本,如果向天皇問罪的話,就相當於視1億日本人為敵,對於美國後續的統治不利。其實在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的時候,就已經有美國的“身影”,當時宣佈投降的時,有一句這樣的話:我“儘ナル軍國主義的助言者”,結合上下文的,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明: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參謀者,引領著日本走向了帝國主義道路。換句話說,“裕仁”天皇只是一個聽信“讒言”的君主,日本發動戰爭只是受到了小人挑唆。

而美國這樣做,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日本軍隊已經註定失敗,剩下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盟國的約定就是:誰先把日本打投降,誰就佔領日本。這和處理德國的方式是一樣的,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美國考慮到戰後在遠東的利益,就不得不加緊時間攻佔日本,於是就有了原子彈投放日本的事件。而蘇聯也知道,如果美國佔領日本以後後續對蘇聯肯定不利,所以就緊急從北路攻佔日本,這也是現在日本和俄羅斯爭論北方四島的起因。

就是這樣的盤根錯節的關係之下,美國考慮未來統治和順應日本要求的情況下,最終以強大的實力為依靠,在盟國中通過“天皇無責任”的想法。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PS:近期有很多讀者私信詢問關於日本的問題,這裡再次說明:免費為在日本或者即將到日本的讀者提供各種諮詢,如簽證、入管等,有任何問題可以私信或者留言,任何以諮詢收費的人都是耍流氓!


日本二三事


作為盟軍在日本的最高司令,麥克阿瑟要求裕仁天皇承諾了很多事情,包括肅清日本的黷武精神,否認天皇神聖性等。

在會談結束後,美國改變了對裕仁天皇的態度。由於美國態度的改變,致使對天皇的軍事審判不了了之。就這樣,裕仁天皇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很明顯美國似乎在操縱著一切。

自古以來,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是至高無上的神,受到民眾無條件的敬仰。戰後,天皇地位有所動搖,但其影響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日本之所有能夠“萬世一系”,不會出現內部分裂,全靠這個天皇制。

保留天皇有利於更好地控制戰後日本的國內局勢,也有利於更好地控制日本。

早在德國投降時,美蘇之間的矛盾就已顯露出來,兩個超級大國都在謀求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雙方都在積極地培植自己的勢力。在歐洲,美國主控西歐,蘇聯主控東歐,算是平手。那麼,誰能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佔據主導地位,誰就佔據了稱霸世界的主動權。而日本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扶持日本的關鍵就是控制裕仁天皇。所以,為了自身利益,美國同意不把裕仁天皇送上軍事法庭。

正是由於美國的干預,1946年4 月3 日,遠東委員會決定對裕仁天皇不予起訴。6月18 日,遠東審判首席檢察官基南在華盛頓宣佈不對裕仁天皇以戰犯論處,同時遠東審判日本辯護團一致通過決議,不追究天皇及皇室的戰爭責任。




歷史的歲月如歌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如果論起二戰時期日本的頭號戰犯。那麼就非裕仁莫屬了。裕仁在位期間指揮策劃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說他是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屠夫一點都不過分。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在二戰後堂而皇之的逃過了審判。而裕仁之所以能夠逃過審判。全都是美國在從中作梗。


盟國原本對於軸心國的態度是必須無條件投降。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是沒有資格談條件的。而日本其實在美國扔下原子彈之前就已經扛不住了。但為什麼還是不投降就說因為裕仁的緣故。在日本天皇就是整個民族的象徵。他們認為裕仁不可以被審判。也不可以有罪。所以日本唯一的要求就是赦免裕仁。而美國權衡利弊決定同意日本的要求。就這樣裕仁才得以逃脫。

二戰後蘇聯,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堅決要求處置裕仁。但美國就是不同意。沒辦法美國當時很強勢。所以其他國家只有接受。因為美國也清楚的瞭解到天皇對於日本人的意義。而美國戰後是要佔領日本的。美國必須要使得日本主動親近自己。而赦免裕仁就是一步妙棋。直接使得日本接受了美國的統治。而且還沒有任何的抵抗。這就使得美國省了很多功夫。美國駐日本前大使格魯曾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天皇是蜂窩裡的蜂王,只有不瞭解日本的人,才主張把天皇幹掉。



而且在美國赦免裕仁的事情上。麥克阿瑟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裕仁曾經和麥克阿瑟會面。表示如何赦免他的話。他會盡一切能力幫助麥克阿瑟統治日本。所以麥克阿瑟對美國國會說,想要順利的佔領日本,讓他們心服口服的話,只有赦免裕仁,利用日本人民對天皇的絕對服從崇拜,可以節省無數的時間和精力來佔領改造日本。美國也採納了麥克阿瑟的建議決定赦免並且保護裕仁。


說白了裕仁被赦免就是一場政治妥協和利益交換。美國用盟國的利益換取了自己的利益。而裕仁用日本的利益換取了自身的利益。在政治方面,一個活生生臣服於美國的裕仁比一個死的裕仁強一百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當時美國逼迫日本投降時,已說明如果日本投降,天皇可以免於審判。
有的人可能會說,美國已經打到日本得家門口了,為什麼這時要和日本妥協呢?


首先,美國在太平洋現場上已經損耗了大量財力物力和兵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硫磺島一戰,美國就有6821人陣亡,21865人負傷。硫磺島上的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戰鬥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消耗,有時一整天只前進4米。

士兵們已經身心俱疲。其次,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勢必會與世界上另一個社會屬性不同的大國–蘇聯相抗衡。所以美國有必要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或許也是盟軍讓蘇聯紅軍攻打柏林的原因)

在遠東地區拉攏一個一起對抗蘇聯的盟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在日本國家群眾中,天皇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整個國家的信仰。藉助天皇的名義,美國也許可以更好的控制日本。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派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去管理日本。

表面是說是把日本將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改造成民主國家,其實就是把日本當做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而且,日本還是美國為遏制蘇聯海軍發展而設置的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

由此可見,日本在美國的戰略地位中的重要性。所以,裕仁天皇免於審判,可以說是美國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了全世界同盟國,尤其是中國的利益。


勝龍1020


首先,日本二戰時期,皇國思想十分盛行。

美軍不對裕仁審判,主要基於兩點。

一、美日妥協,日本答應無條件投降,但是必須保證天皇制度,已經裕仁地位。美軍為了快速結束戰爭,並且減少傷亡,美日達成妥協。

二、日本天皇在日本影響力巨大,美國為和平接受日本,更好在日本進行駐軍,必須要利用裕仁日本天皇的身份。

因此裕仁能逃過審判。


木易中則歷史堂


為了獨佔日本美利堅不可能處死舔磺滴!更不可能讓日本賠償哪怕一分錢給戰勝國那些嚷嚷著讓日本賠錢的應該找美帝去要戰爭賠款因為掌管日本的佔領軍是美利堅不是日本說的算滴!這一點委員長心知肚明即使羅師傅三次要把琉球送給我天朝也是決心不收因為委員長看透了美帝的野心如果接收肯定會被駐軍那要琉球何用?還是攘外必先安內來的實在嘛!控制日本就可以鎖住整個亞洲地區控制日本就能遏制蘇聯的東擴和我天朝的崛起這一點我們不瞭解所以大國之間不是過家家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滴!


阿波菲斯110455581


一句話簡單的概括的話,是當時的美國(佔領軍)政府,根據自身對日本的粗淺理解和自身實際利益的需要而決定了天皇的去留。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美國佔領軍當時在日本做的是過去從未有人嘗試過的實驗——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軍事為後盾的強制力量發起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徹底改變(至少是嘗試改變)一個社會的整體結構、經濟、文化、政治均包括在內。解除報禁、集會與言論自由、反壟斷與土地改革、選舉制、婦女平權、教育改革...幾乎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在極短的幾年內加以實施,並且其成果一直保存到今天,應該可以認為,這個實驗是成功的。

在此基礎上,不管是剛從監獄和地下走出來的激進左派、自由主義者還是普通大眾,都更多地將美國視為了“解放軍”而非“佔領軍”,麥克阿瑟在離開日本時,甚至作為“民主的化身”受到了空前規模的歡送和挽留(過了幾年又被淡忘了)。在戰後崩潰的經濟、民族整體的幻滅之下,任何改變似乎都是可以(並且不得不)接受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個人認為如果美國在當時選擇廢除天皇制的話,並不會激起過大的社會反響。劇變之下的民眾對天皇的信仰已經不再那麼牢固,甚至裕仁和近臣都認真考慮過宣佈退位(通過犧牲自己以圖保留下天皇制本身)的舉措。

但是當時的美國佔領軍並不這樣認為。佔領軍政府的統治高層對日本明顯缺乏瞭解,據說麥克阿瑟作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在日本數年間一共只同七位日本人有過兩次以上的交談(具體數量可能記錯了),他和他手下的軍官們根據美國戰時的刻板印象,錯誤的認為天皇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對於麥克阿瑟來說,徹底廢除天皇始終是在考慮範圍之外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膚淺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部分美國人自身持有的,典型的”白人心態“。戰後佔領期在麥克阿瑟看來,是領受了基督的”開化使命“來挽救”黃猴子“組成的東方社會的任務。日本人被普遍認為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只能被訓練遵從領導者“的次等民族,或者像是受指導學習新事物的兒童——因而他們愚蠢地認為,保持天皇,對於控制日本來說是必要的。

當然了,更加不可避免的是,在戰後最初幾年過後,很快共產主義在東亞的一系列擴張使得日本在美國的戰略中有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因而保存一個”去神格化“(穿著西裝而非元帥大禮服)的天皇,就顯得更加必要,而理想主義的改革也就順理成章地讓位於戰略利益的實際需求了。

佔領軍雖然進行了大量堪稱激進的改革,但其本身是作為軍政府存在的,和美國國會的民主黨議員不同,軍人天生是趨向於保守政策的。很快軍政府高層就發現,比起日本本地的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顯然舊有的文官系統和門閥政治家們更合他們的胃口。

在以上種種因素(顯然我的敘述仍然不是全面的,並且可能存在事實性錯誤)的綜合作用下,美國佔領軍所塑造的民主成了獨裁的民主(自由的限度是不損害美國的利益)和天皇制的民主——以東條英機為首的軍國主義分子被描述為不僅愚弄了民眾,也背棄了天皇的惡棍化身,而受到“矇蔽”的天皇也就成了新國家的元首,逃過了在東京審判上被起訴的命運。 這幾天知乎上似乎又掀起了討論日本戰敗責任與反思程度的熱潮,不妨從天皇展開稍微再說兩句。

美軍的佔領與天皇制的保留,兩者都極大的破壞了日本對戰爭的反思進程。前者使得日本以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並獲得亞洲霸權為目的發起的主戰場在中國內陸的“大東亞戰爭”,泛化成了美國主導的敘事下同美軍打的主戰場在大洋上的“太平洋戰爭”。因而日軍在東亞的侵略罪行被置於了次要的位置之上,東亞地區的受難者在他們的眼中成為了單純的數字,在半個世紀之後,已經被日本民眾普遍性的遺忘了,更不要談深刻的反思與悔過了。 而後者則更進一步使得天皇在日本的侵略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從未真正被追究——在以他的名義發動的戰爭不需要他本人負一丁點責任的時候,如何能指望其他的戰犯得到真正的懲罰呢?如果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都不需要為發起和領導戰爭負責的話,憑什麼指望普通民眾認真思考自己的責任呢?

與此同時,天皇未在東京審判被起訴,是東京審判的政治意義要高於法律意義並破壞了法律意義的證明。這是一場在美國主導下的、工作語言只有日語和英語的審判,主要根據美國相關人士的心情與對珍珠港偷襲的責任來確定戰犯名單,並且在曠日持久的審判過後未能對多數犯罪者實施有效的懲罰。所有這一切都嚴重損壞了審判的合法性——一個扔了原子彈的國家有權審判其他國家的反人道罪嗎?為什麼戰勝國一邊指責戰敗國的殖民侵略,一邊又泰然自若地在東南亞和中東繼續進行殖民戰爭?戰勝國自己打破了自己的理想主義信條,從而為戰敗國樹立了“好榜樣”,正如同一戰戰後戰勝國用民族自決原則劃分整個中歐,卻唯獨不允許德意志族依樣畫葫蘆一樣。

這一切必然導致日本人心中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逐漸模糊,並且讓位於”戰勝與戰敗”的區別。懺悔和反思不可避免的讓位於了更實際的力量與強權。寫到這裡不禁會想到,歷史合法性的基礎,當真總是由勝利者的價值與正義觀念衡量的嗎?誰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