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有天看到一篇文章說高元鈞當年要痛打劉寶瑞一事,事情沒問題,就是稱呼有點兒問題,文中說高元鈞這位耿直的山東漢子。。。人家雖然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但卻是實打實的中原漢子,河南寧陵縣和莊村人。

要說相聲隊伍裡常連安真是一個很奇特的人,連收的徒弟都奇特,直接把山東快書這一門的大宗師收成了徒弟,而且晚年還跟徒弟學山東快書。這徒弟收的挺合適。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今天就說一說這位和筆者還有點兒淵源的高元鈞

一、 悲慘人生

看標題,高元鈞窮過朱元璋,真沒說錯。高元鈞老家那個地方在舊社會隔三差五就要鬧災,人民生活很貧苦。高家有七個孩子,五男二女,高元鈞是老么。他七歲時,河南發大水,二哥出去要飯失蹤、三哥被人販子騙走,三姐餓死,二姐送給人家當童養媳。為了吃口飯,高元鈞跟著雙目失明的四哥出去賣藝勉強餬口。這一來也打下了他表演的基礎。

高元鈞十一歲時,河南大旱又有瘟疫流行,高元鈞父親母親大哥大嫂全都病死,家破人亡之下他和瞎眼的四哥亡命天涯逃到徐州府賣藝為生。都說相聲行裡藝人出身苦,而搞快板藝術的更苦,像王鳳山出身北京貧民家庭就算不錯的了,高鳳山是流浪兒出身,李潤傑窮到要上吊。比起他們高元鈞的童年似乎更悲慘一些,名人裡有如此悲慘出身的筆者能想到的只有朱元璋。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二、 偷藝拜師

高元鈞和筆者有點兒淵源,一是他後來成為山東快書宗師,而筆者籍貫山東。更重要的是他的師父戚永立和筆者是同鄉。

山東快書這門藝術起源比相聲早,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不過在接近一百年的時間裡這門藝術都叫另外一個名字:“說武老二的”,說字發音是“fo”,蓋是 因為山東快書起源的作品就是《武松傳》。

戚永立正是“說武老二”行裡的宗師,高元鈞和四哥在徐州遇到他立刻成了戚永立的粉絲,一方面他們愛聽另一方面他們想學,因為這個東西真的太招人愛聽了。但是當時兄弟倆沒錢沒介紹人沒法拜師,於是他們倆就分班偷聽偷師,這一點跟侯寶林類似。

戚永立經常走穴,哥倆就千方百計跟著,沒錢就鑽火車,用繩子在火車底下做成網,兩人就躺在網裡面跟著火車跑。經過蚌埠再到南京,戚永立早發現他們倆了只是看他們可憐沒在意。終於在南京夫子廟,戚永立正式收了兩位偷師的粉絲為徒,高元鈞四哥得藝名高元財,高元鈞也終於有了正式的藝名。

跟著戚永立,高元鈞學會了全本的《武松傳》,還有《魯達除霸》《李逵奪魚》《趙匡胤大鬧馬家店》等段子,後來四哥去世,高元鈞開始沿著津浦線到處賣藝。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三、 革新除舊

之所以說高元鈞對於山東快書藝術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將原來的說武老二的藝術進行了內容淨化,表演升級的過程。同樣的事情侯寶林在相聲行裡做了,趙本山在二人轉行業裡也做了,所以說他們都是本行業的大師,所謂大師絕不是說你能賣多少票有多少擁躉,很重要一點就是對行業的改革,讓整個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高元鈞改革前,像《武松傳》其實是存在大量葷口的,比如武松進孫二孃黑店那一段,那中間有很多葷口,所以之前表演的時候都要提前清場讓老人小孩姑娘家出去。這種表演方式在鄉下還可以,但是要進入大城市的話就很困難,於是高元鈞在一些同行的支持下排除另一部分同行的干擾進行了改革。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高元鈞經常和京劇、大鼓、相聲和評書藝人同臺演出,他熟悉這些曲藝形式的特點,於是他就將京劇裡的身段,尤其是蓋叫天等人的表演經驗吸取進來,同時融入了評書的扣子,相聲的鋪墊等,最終將這門藝術完成了一個系統升級。

淨化後的山東快書迅速走入各大城市,高元鈞甚至在1946年參加了左翼劇團紀念魯迅逝世十週年演出,還參加了反內戰演出。如果沒有改革,這些場合是絕對不會有高元鈞和說武老二這門藝術的。

1949年(還有說1951年)高元鈞在錄製《魯達除霸》時正式給說武老二的這門藝術定名為山東快書。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四、 桃李滿天下

開頭說的高元鈞要揍劉寶瑞那事也發生在這之前不久,他和劉寶瑞蘇文茂在香港跑碼頭時因為劉寶瑞帶著蘇文茂抽大煙,高元鈞差點痛打劉寶瑞,最終帶著兩人返回了天津。在之前賣藝時,高元鈞就經常和相聲藝人尤其是劉寶瑞合作,他能逗也能捧,所以他1950年拜師常連安也屬正常。有意思的是後來他的兒子高洪勝又拜師常寶華進入相聲門。

1951年高元鈞參加志願軍前往抗美援朝前線,他出身貧苦和戰士們能迅速打成一片,山東快書不論是《武松傳》還是《魯達除霸》內容又比較適合前線,再加上高元鈞擅長根據臨時素材編詞現場創作,他在前線受到了戰士們空前的歡迎。性格隨和的高元鈞即使面對一個戰士也都願意說幾段,結果等到他回國之後很多戰士向部隊反映還沒聽過山東快書,於是高元鈞先後四次趕赴前線為戰士們表演。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部隊首長意識到高元鈞和山東快書的重要性,當即邀請高元鈞正式入伍,而他每到一地當地部隊首長都會派一批戰士跟他走去學山東快書。

1953年解放軍建立了第一個曲藝專業團隊—總政文工團曲藝隊,高元鈞任隊長。他之後在崗位上陸續為全軍培養了一大批山東快書演員,算上軍外的,他總共有二百多名徒弟,其中像劉學智、劉洪濱、李立山、石小杰都在全國聞名。

出身窮過朱元璋,藝術不輸侯寶林,他是民族藝術一面旗幟

1958年周總理在接見高元鈞時當面稱讚他為“民族藝術的一面旗幟。”

晚年的高元鈞和侯寶林一樣從事於藝術總結和研究,他出版了一系列的關於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和研究叢書。

1993年3月3日,在侯寶林大師去世剛剛一個月之後,高元鈞也因病去世,一個月之內相聲和山東快書失去了兩位宗師,嗚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