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豁達的詞是哪一首?

謝小樓


這首《西江月·平山堂》:“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蘇軾《西江月·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當時任揚州太守的歐陽修,極其欣賞這裡的清幽古樸,於此築堂。《輿地紀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故名。"這是平山堂之所以為名的原因。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劉敞遷右正言、知制誥。次年八月,出使契丹,在契丹一年。嘉祐元年(1056)出守揚州。劉敞與歐陽修關係密切,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歐陽修便寫了一首詞酬贈於他。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歐陽修《朝中措》

蘇軾的這首詞十分簡單,卻擁有極強的感發力量。它沒有特殊的手法,像《詞學十講》中"直是盤空硬語,一片神行,而層層推進,筆筆逆挽,真是'有大氣真力斡運其間',卻又泯卻轉、接、提、頓的痕跡"所評價的《永遇樂》;亦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在這裡,蘇軾是奔波的遊子,在外的宦客,冷靜思考人生的智者。



<strong>

一、文史中的蘇歐情誼

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裡這樣記載:"歐公知貢舉,得東坡之文驚喜,欲取為第一人。又疑為門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議,抑為第二。坡來謝,歐公問:"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見何書?"坡曰:"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歐閱之,無有。他日再問坡,坡雲:"曹操以袁熙妻賜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已賜周公。'操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歐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可見歐陽修的氣度,蘇軾的學識。古代文人之間的交談,每每見到,總是嘆其風流雅緻。這兩位大文豪從第一次見面便相互吸引,成為摯友,不可不嘆緣分之妙,他們必是為對方某一方面的才華所吸引。他們的相聚相知,在幾千年後的既喜歡蘇軾又喜歡歐陽修的我們的眼中又是怎樣驚心動魄的歡喜。那樣兩個皎皎清朗的兩個人,我們喜歡的人,他們也曾在光陰的某一個刻度裡把酒言歡、以心換心。雖然相遇如此美好,卻又不得不面對這份悲哀,一個人的腳步已走向孟婆忘川,另一個人的腳步卻還在繁華塵世。面對曾經光景,蘇軾怎能無動於衷,於是一首《西江月.平山堂》留下當時的心跡。


二、蘇軾《西江月.平山堂》之解讀

上半片是"興",下片是有興而感。"三過平山堂下",直到作此詞為止,蘇軾曾三次路過揚州。第一次,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由京赴杭州通判,南下經過維揚;第二次,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經維揚;第三次,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三過"濃縮了蘇軾近十年間南遷北調的宦海生涯,而此時的蘇軾已經四十二歲了。"半生彈指聲中"用誇張的比喻來表現時光飛逝。"彈指"佛教用語,比喻時間的短暫。《翻譯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又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蘇軾在熙寧四年於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已經九年,十年舉成數,故為"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是蘇軾看到了歐陽修曾作揚州太守時在平山堂留下的墨跡給人的感受。"文章太守,楊柳春風"是歐陽修《朝中措》中句詞。在平山堂下,仍可以聽到當年的歌,堂前垂柳依舊,太守何在?蘇軾總是在不經意間思考自然永恆和人生短暫之間的矛盾。"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覓吳山橫處來",黃樓依舊、吳山依舊,東坡何在,太守何在?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而蘇軾則更進一層"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雲:"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痴愚不少。""欲吊""仍歌"均採用原句,重現當時歐陽修風流自賞之態,又有歐公手植楊柳、所題詩詞存留世間,可堪慰藉。然再深想一層,和桓溫說"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相似卻又有更深的感慨。歐公早已離開人世,蘇軾心中的緬懷之情溢於言表。蘇軾與歐陽修亦師亦友,他們二人才華斐然、文人相傾。

"萬事轉頭空"是安慰,是放棄,還是一份感慨。在戰亂的年代,這種寂寞的聲音便在世間迴響。《古詩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忽如寄";建安時期的慷慨悲涼,這是一種意識,在蒼茫中看到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蘇軾可能是落寞的、壓抑的。半生彈指而過,他胸懷天下,想要治國平家,卻一貶再貶。他說"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人生在世,也未嘗不是幻夢一場。也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的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

文字真是一個很奇妙的事物,一旦變成文字,也許和作者有關係,也許就無關了,它已經自我完成了。讀作品可以如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如上文所說。更特別的是讀者可以進行再創造。即文字接受和讀者批評,可謂"一千個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儘管說人間如夢,萬事轉頭空。可是我們畢竟是處在夢中的人,夢中的歡笑和淚水都是真的,即使是夢,我們也都真實的存在著,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被生活撞的頭破血流,當我不得不放棄執念,當我不再年少輕狂,我會對自己說"萬事轉頭空",不要空執人生。


一往文學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因此世人又稱他為“蘇東坡”。祖籍四川眉山,生於公元1036年,死於公元1101年,活了六十四歲。

蘇東坡一生起起伏伏,在官場上頗為不得意,但是在其他領域卻建樹頗豐。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和散文家,還是第一流的書法家和畫家。

蘇東坡尤其擅長寫詞,將宋朝年間柳永等人吟唱的花前月下的風月之詞,一變而為豪邁曠達的文學表現形式,開一代之先河。蘇東坡直接開創了和後來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詞派”形成鮮明對比的“豪放詞派”,與比他晚了幾十年的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所以蘇東坡不僅是“豪放詞派”的開山鼻祖,還是“豪放詞派”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在他一生寫過的無數詩詞之中,其中以“豪放”著稱的詞主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三首。

1、《江城子·密州出獵》全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寫於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蘇東坡在密州擔任太守期間。

詞的上片,寫的是一次外出打獵的場景,蘇東坡親自帶領打獵的隊伍,浩浩蕩蕩,聲勢雄壯的場面歷歷在目。為了答謝全城軍民相隨而來的深情厚誼,蘇東坡甚至想要像孫郎那樣彎弓射虎,博來陣陣喝彩聲。

下片主要抒發了自己雖然已經年老,但是依然不改殺敵報國之心的願望。如果朝廷此時能夠派遣來使,讓自己領兵打仗,蘇東坡還能夠彎弓如滿月,一路追殺敵人到西北方,建立不朽的功業。

蘇東坡一改宋詞低吟淺唱,風花雪月的柔媚和婉轉,將一腔愛國熱情直抒胸臆地表達出來。通過詞來表達愛國熱情,直接影響了後來南宋詞人陸游、辛棄疾、岳飛等人,為“愛國詞派”和“豪放詞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擔任團練副使期間。在這首詞的正文之前,蘇東坡寫了一個小引——

三月七日的這一天,蘇東坡和朋友出去遊玩,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雨具被僕人先行帶走了,同行人狼狽不堪,只有蘇東坡不憂反喜,泰然處之。

蘇東坡寫作這首詞的時候,是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對待“烏臺詩案”,蘇東坡就像對待這場意外的雨一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躬耕黃州,無官一身輕,蘇東坡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終於可以像他的偶像陶潛那樣,隱居田園。到了這個階段,蘇東坡的文風和性格已經發生了轉變,變得更加老練和達觀,所以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他在《江城子》那種“狂”氣。

《定風波》通篇表現的是一種曠達超逸的胸襟,同時又寄寓著他獨到的人生感悟——寵辱不驚,瀟灑自然。

3、《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和《定風波》這首詞一樣,都是在黃州期間,而且是同一年。

詞的上片,主要通過眼前波濤洶湧的赤壁景象,聯想到三國時期周瑜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的典故,進而寫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歷朝歷代,有多少英雄豪傑,曾經也這樣意氣方遒呢?

下片遙想周瑜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正是建功立業的壯年生涯,談笑間就讓曹操的數十萬軍隊灰飛煙滅。蘇東坡既羨慕又感嘆,自己過了那樣輝煌的年紀,連頭髮都白了。人生就像一場夢,不如對著明月,舉酒一杯。

寫景雄渾蒼涼,大氣磅礴,寫人筆力遒勁,境界宏闊,一首詞裡面,不僅寓情於景,而且詠史懷古,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豪放詞中首推第一,而且是宋詞以來豪放詞中首推第一的千古佳作!


END.


博書


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流放,在官場上歷盡坎坷,然而他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性情最豁達的文人了。

文如其人,蘇軾創作的詞中有許多篇章都體現了他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有書君認為,其中最豁達的是下面這一首: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首小詞是蘇軾貶居黃州期間,於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蘄水,縣名,就是現在湖北省的浠水縣,距黃州不遠。

如詞前小序所言,清泉寺門前,有一條蘭溪,溪水西流。蘇軾賞景感懷,寫下這首詞。

此前,蘇軾因寫詩被人羅織罪名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最終,蘇軾於元豐三年二月被貶到黃州。在貶謫期間,蘇軾吟唱出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非常典型地體現了他坦蕩豁達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寫清泉寺優雅的風光和環境,令人心曠神怡。詞的下片,則抒發了感人的議論。詞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書寫人生哲理。

“誰道”兩句,以反問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東流水,匆匆流逝,一去不復返。

古人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青春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青春不單是一個年齡階段,青春更是一種精神狀態。

人也可以憑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精神,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詞人說,誰說青春不能回覆呢?你看門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嗎?此詞稍後詞人就吟過“我老多遺忘,得君如再少”(《吊李臺卿》)的詩句。

可見在特定條件下,人是未嘗不可以“再少”的。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頹的悲吟。

詞人則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

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爽健歌曲,集中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豁達樂觀的品格。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蘇軾是歷史上難有的才子,他之所以詞作豁達,跟他屢次受挫有關。可以說人生的挫折磨礪出他豁達的品行。

蘇軾有首詞名為《定風波》是他在被貶黃州時所寫,在黃州做團練副使,並無實權。想想一個科舉的榜眼(實際上原本應該是狀元),被丟去做團練副使,是多麼大的羞辱。這時蘇軾無錢無權,生活都成了問題,跟人去買田時偶遇風雨做了這首詞。

定風波

宋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界有急雨撲面的遭遇,人生中也不乏風雷蓋頂的險境,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對,豈有闖不過的人間風浪?這是詞人承受風雨洗禮之後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經歷陰霾壓頂的政治風雲後所萌生的人生反思。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態度,體現了詞人坦蕩的襟懷。

正因為有這樣的胸懷詞人才得以度過一個個政治風浪而保持豁達的真我。


仲夏蒂娜



路遙lgy


看了很多答案,幾乎全部在說蘇軾貶謫黃州期間的作品。

那些作品無疑全是佳作。但我覺得真正能代表他豁達的人生觀,反而是他早期的作品。

請看這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在世,來來去去,無非就像鴻鵠在雪地裡留下一腳印而已。

留下的那些腳印,也是出於偶然,鴻鵠的蹤跡根本無法追尋。

人死燈滅,磚塔坍塌,往年的陳跡全都容易損壞。

還記得往日路途的崎嶇嗎?路長人困驢叫,無非如此而已。

這是蘇軾二十五歲的作品,這時候他經歷還遠沒有居黃州時豐富,人生感慨也沒有那麼多。但這部作品已經透露了一種人生觀價值觀。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旅途,所到之處,杭州、密州、徐州、黃州、潁州、惠州、儋州、常州,他在這些地方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旋即又振翅遠飛了。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

這才他豁達一生的寫照。


老阿難


作為蘇子的鐵粉,我以為最豁達的就是《定風波》了。但是不用看其他的回答我就知道很多一樣的答案。我覺得很多人有意思,人家問的是“最”,沒有之一。但是很多問答的人非要長篇大論,嚇得我還以為誤入《人間詞話》。

既然別人都說了,我再說也沒什麼意思。

說一個我最喜歡的蘇子的一首詩歌吧。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實在是頭條太乾淨了,我可不敢隨便開車。怎麼說呢?圖文並茂吧。

我就想看看,誰看懂了,而且是怎麼懂得?可以分享哈,清純小女生繞道。。。


一枝研學


大文豪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是一顆極其耀眼的明星。

他恣意狂傲:“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深情款款:“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他吃貨屬性:“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但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樂觀豁達的心態,讓他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依舊能笑談風月,才有流傳後世的無數詩詞畫作。

其中,三葉草認為蘇子最豁達的一首詞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時光是刀,世事如劍,蘇軾雖有經世之才,依然活在刀光劍影中。"烏臺詩案”的髒水影響深遠,蘇軾九死一生,被貶黃州,昔日的友人遠去,不明所以的世人隨大流辱他罵他。許多人會在這樣的低谷中漸漸磨滅當初的鴻鵠之志,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但蘇東坡不一樣,無論身在何種處境,他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蘇軾依舊在貶謫地黃州。他在沙湖遊玩,本該春光明媚的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沒帶傘的一行人都淋成了落湯雞。大家拍拍衣服,甩甩頭髮生的水,覺得很狼狽,但蘇軾卻不以為然。

他在雨中一邊走一邊吟誦詩歌,從容不迫。風雨又怎樣?吹散醉意讓人更加清醒,就算只有一身蓑衣,也足夠在風雨中過一生。沒過多久,雨住天晴,斜陽巍巍掛在山頭,他回看一眼來時的路,信步歸去,不覺得風雨和天晴有何不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大氣又俏皮,蘇軾以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還問一句:有什麼可怕的?”傳達出他無懼人生風雨,不懼坎坷的心態。而“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寫出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和豪邁。

最後“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大自然陰晴不定,雨晴都是及其平常之事,就如自己在政治上的得與失,如同世人在名利上的得與失,都屬尋常,又何足掛齒呢?

人生總有風雨,若是一直患得患失,就是自己畫地為牢,把自己套死。不如看開一點,用平常心對待,心態穩了,才可能否極泰來。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多以風雨抒發愁緒,謂之“悽風苦雨”。可這首《定風波》反其道而行,寥寥數語表現出詩人曠達超然的胸襟以及笑對人生的樂觀,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

每每心情低落時,三葉草就喜歡讀這首詩,簡直比開心果還奏效,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三葉草青青—


我覺得蘇軾的詞(水調歌頭)和(定風波)是比較豁達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詞即景抒情,借問天問月抒發個人懷抱,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想象設問,展現中秋一個月宮敻絕塵寰的奇景,再從景物的自然更迭到人事的流轉變遷以自然境界的澄徹遼闊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開朗廓達,語言洗卻柔靡,脫除陳套,是歷來中秋詞中意境最高,流傳最廣的一首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首詞是他對待貶謫生涯的態度,所謂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後放晴,山頭夕照相迊,也無風雨也無晴,又寫出作者心頭平靜的境地。


秋閣一憑欄


是這首:蘇軾《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一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大意:夜晚,我在東坡雪堂飲酒,酒腥了又醉。回到家的時候好像已經三更了。這時家裡的童僕已經鼾聲如雷,我敲門都沒有答應,只能拄著手杖聽那嘩嘩的江水聲了。

我常恨我自己怕的身體不能自己做主,什麼時候才能夠不為世俗名利奔波呢?夜已深,江面平滑如鏡。我真想乘一葉小舟,從此自由自在地在江海中度過餘生。

欣賞這首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