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豁达的词是哪一首?

谢小楼


这首《西江月·平山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其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这是平山堂之所以为名的原因。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刘敞迁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八月,出使契丹,在契丹一年。嘉祐元年(1056)出守扬州。刘敞与欧阳修关系密切,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欧阳修便写了一首词酬赠于他。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

苏轼的这首词十分简单,却拥有极强的感发力量。它没有特殊的手法,像《词学十讲》中"直是盘空硬语,一片神行,而层层推进,笔笔逆挽,真是'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却又泯却转、接、提、顿的痕迹"所评价的《永遇乐》;亦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在这里,苏轼是奔波的游子,在外的宦客,冷静思考人生的智者。



<strong>

一、文史中的苏欧情谊

杨万里的《诚斋诗话》里这样记载:"欧公知贡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为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公问:"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已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可见欧阳修的气度,苏轼的学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谈,每每见到,总是叹其风流雅致。这两位大文豪从第一次见面便相互吸引,成为挚友,不可不叹缘分之妙,他们必是为对方某一方面的才华所吸引。他们的相聚相知,在几千年后的既喜欢苏轼又喜欢欧阳修的我们的眼中又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欢喜。那样两个皎皎清朗的两个人,我们喜欢的人,他们也曾在光阴的某一个刻度里把酒言欢、以心换心。虽然相遇如此美好,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份悲哀,一个人的脚步已走向孟婆忘川,另一个人的脚步却还在繁华尘世。面对曾经光景,苏轼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一首《西江月.平山堂》留下当时的心迹。


二、苏轼《西江月.平山堂》之解读

上半片是"兴",下片是有兴而感。"三过平山堂下",直到作此词为止,苏轼曾三次路过扬州。第一次,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州通判,南下经过维扬;第二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维扬;第三次,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三过"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宦海生涯,而此时的苏轼已经四十二岁了。"半生弹指声中"用夸张的比喻来表现时光飞逝。"弹指"佛教用语,比喻时间的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苏轼在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已经九年,十年举成数,故为"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是苏轼看到了欧阳修曾作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留下的墨迹给人的感受。"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是欧阳修《朝中措》中句词。在平山堂下,仍可以听到当年的歌,堂前垂柳依旧,太守何在?苏轼总是在不经意间思考自然永恒和人生短暂之间的矛盾。"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黄楼依旧、吴山依旧,东坡何在,太守何在?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而苏轼则更进一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欲吊""仍歌"均采用原句,重现当时欧阳修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存留世间,可堪慰藉。然再深想一层,和桓温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相似却又有更深的感慨。欧公早已离开人世,苏轼心中的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与欧阳修亦师亦友,他们二人才华斐然、文人相倾。

"万事转头空"是安慰,是放弃,还是一份感慨。在战乱的年代,这种寂寞的声音便在世间回响。《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这是一种意识,在苍茫中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苏轼可能是落寞的、压抑的。半生弹指而过,他胸怀天下,想要治国平家,却一贬再贬。他说"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也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的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文字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事物,一旦变成文字,也许和作者有关系,也许就无关了,它已经自我完成了。读作品可以如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上文所说。更特别的是读者可以进行再创造。即文字接受和读者批评,可谓"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说人间如梦,万事转头空。可是我们毕竟是处在梦中的人,梦中的欢笑和泪水都是真的,即使是梦,我们也都真实的存在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被生活撞的头破血流,当我不得不放弃执念,当我不再年少轻狂,我会对自己说"万事转头空",不要空执人生。


一往文学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因此世人又称他为“苏东坡”。祖籍四川眉山,生于公元1036年,死于公元1101年,活了六十四岁。

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在官场上颇为不得意,但是在其他领域却建树颇丰。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和画家。

苏东坡尤其擅长写词,将宋朝年间柳永等人吟唱的花前月下的风月之词,一变而为豪迈旷达的文学表现形式,开一代之先河。苏东坡直接开创了和后来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形成鲜明对比的“豪放词派”,与比他晚了几十年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所以苏东坡不仅是“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还是“豪放词派”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在他一生写过的无数诗词之中,其中以“豪放”著称的词主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首。

1、《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在密州担任太守期间。

词的上片,写的是一次外出打猎的场景,苏东坡亲自带领打猎的队伍,浩浩荡荡,声势雄壮的场面历历在目。为了答谢全城军民相随而来的深情厚谊,苏东坡甚至想要像孙郎那样弯弓射虎,博来阵阵喝彩声。

下片主要抒发了自己虽然已经年老,但是依然不改杀敌报国之心的愿望。如果朝廷此时能够派遣来使,让自己领兵打仗,苏东坡还能够弯弓如满月,一路追杀敌人到西北方,建立不朽的功业。

苏东坡一改宋词低吟浅唱,风花雪月的柔媚和婉转,将一腔爱国热情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通过词来表达爱国热情,直接影响了后来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人,为“爱国词派”和“豪放词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期间。在这首词的正文之前,苏东坡写了一个小引——

三月七日的这一天,苏东坡和朋友出去游玩,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雨具被仆人先行带走了,同行人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忧反喜,泰然处之。

苏东坡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是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对待“乌台诗案”,苏东坡就像对待这场意外的雨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躬耕黄州,无官一身轻,苏东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终于可以像他的偶像陶潜那样,隐居田园。到了这个阶段,苏东坡的文风和性格已经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老练和达观,所以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他在《江城子》那种“狂”气。

《定风波》通篇表现的是一种旷达超逸的胸襟,同时又寄寓着他独到的人生感悟——宠辱不惊,潇洒自然。

3、《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和《定风波》这首词一样,都是在黄州期间,而且是同一年。

词的上片,主要通过眼前波涛汹涌的赤壁景象,联想到三国时期周瑜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典故,进而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历朝历代,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也这样意气方遒呢?

下片遥想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正是建功立业的壮年生涯,谈笑间就让曹操的数十万军队灰飞烟灭。苏东坡既羡慕又感叹,自己过了那样辉煌的年纪,连头发都白了。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如对着明月,举酒一杯。

写景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写人笔力遒劲,境界宏阔,一首词里面,不仅寓情于景,而且咏史怀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豪放词中首推第一,而且是宋词以来豪放词中首推第一的千古佳作!


END.


博书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流放,在官场上历尽坎坷,然而他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性情最豁达的文人了。

文如其人,苏轼创作的词中有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有书君认为,其中最豁达的是下面这一首: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蕲水,县名,就是现在湖北省的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如词前小序所言,清泉寺门前,有一条兰溪,溪水西流。苏轼赏景感怀,写下这首词。

此前,苏轼因写诗被人罗织罪名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最终,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到黄州。在贬谪期间,苏轼吟唱出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他坦荡豁达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写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片,则抒发了感人的议论。词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书写人生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问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东流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古人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青春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青春不单是一个年龄阶段,青春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人也可以凭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精神,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词人说,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此词稍后词人就吟过“我老多遗忘,得君如再少”(《吊李台卿》)的诗句。

可见在特定条件下,人是未尝不可以“再少”的。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颓的悲吟。

词人则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爽健歌曲,集中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豁达乐观的品格。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苏轼是历史上难有的才子,他之所以词作豁达,跟他屡次受挫有关。可以说人生的挫折磨砺出他豁达的品行。

苏轼有首词名为《定风波》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所写,在黄州做团练副使,并无实权。想想一个科举的榜眼(实际上原本应该是状元),被丢去做团练副使,是多么大的羞辱。这时苏轼无钱无权,生活都成了问题,跟人去买田时偶遇风雨做了这首词。

定风波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有急雨扑面的遭遇,人生中也不乏风雷盖顶的险境,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对,岂有闯不过的人间风浪?这是词人承受风雨洗礼之后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经历阴霾压顶的政治风云后所萌生的人生反思。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词人坦荡的襟怀。

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词人才得以度过一个个政治风浪而保持豁达的真我。


仲夏蒂娜



路遥lgy


看了很多答案,几乎全部在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作品。

那些作品无疑全是佳作。但我觉得真正能代表他豁达的人生观,反而是他早期的作品。

请看这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来来去去,无非就像鸿鹄在雪地里留下一脚印而已。

留下的那些脚印,也是出于偶然,鸿鹄的踪迹根本无法追寻。

人死灯灭,砖塔坍塌,往年的陈迹全都容易损坏。

还记得往日路途的崎岖吗?路长人困驴叫,无非如此而已。

这是苏轼二十五岁的作品,这时候他经历还远没有居黄州时丰富,人生感慨也没有那么多。但这部作品已经透露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旅途,所到之处,杭州、密州、徐州、黄州、颍州、惠州、儋州、常州,他在这些地方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旋即又振翅远飞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这才他豁达一生的写照。


老阿难


作为苏子的铁粉,我以为最豁达的就是《定风波》了。但是不用看其他的回答我就知道很多一样的答案。我觉得很多人有意思,人家问的是“最”,没有之一。但是很多问答的人非要长篇大论,吓得我还以为误入《人间词话》。

既然别人都说了,我再说也没什么意思。

说一个我最喜欢的苏子的一首诗歌吧。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实在是头条太干净了,我可不敢随便开车。怎么说呢?图文并茂吧。

我就想看看,谁看懂了,而且是怎么懂得?可以分享哈,清纯小女生绕道。。。


一枝研学


大文豪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颗极其耀眼的明星。

他恣意狂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他深情款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吃货属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他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依旧能笑谈风月,才有流传后世的无数诗词画作。

其中,三叶草认为苏子最豁达的一首词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时光是刀,世事如剑,苏轼虽有经世之才,依然活在刀光剑影中。"乌台诗案”的脏水影响深远,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昔日的友人远去,不明所以的世人随大流辱他骂他。许多人会在这样的低谷中渐渐磨灭当初的鸿鹄之志,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但苏东坡不一样,无论身在何种处境,他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苏轼依旧在贬谪地黄州。他在沙湖游玩,本该春光明媚的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没带伞的一行人都淋成了落汤鸡。大家拍拍衣服,甩甩头发生的水,觉得很狼狈,但苏轼却不以为然。

他在雨中一边走一边吟诵诗歌,从容不迫。风雨又怎样?吹散醉意让人更加清醒,就算只有一身蓑衣,也足够在风雨中过一生。没过多久,雨住天晴,斜阳巍巍挂在山头,他回看一眼来时的路,信步归去,不觉得风雨和天晴有何不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大气又俏皮,苏轼以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还问一句:有什么可怕的?”传达出他无惧人生风雨,不惧坎坷的心态。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写出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和豪迈。

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大自然阴晴不定,雨晴都是及其平常之事,就如自己在政治上的得与失,如同世人在名利上的得与失,都属寻常,又何足挂齿呢?

人生总有风雨,若是一直患得患失,就是自己画地为牢,把自己套死。不如看开一点,用平常心对待,心态稳了,才可能否极泰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以风雨抒发愁绪,谓之“凄风苦雨”。可这首《定风波》反其道而行,寥寥数语表现出诗人旷达超然的胸襟以及笑对人生的乐观,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心情也跟着明朗起来。

每每心情低落时,三叶草就喜欢读这首诗,简直比开心果还奏效,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三叶草青青—


我觉得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和(定风波)是比较豁达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即景抒情,借问天问月抒发个人怀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设问,展现中秋一个月宫敻绝尘寰的奇景,再从景物的自然更迭到人事的流转变迁以自然境界的澄彻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廓达,语言洗却柔靡,脱除陈套,是历來中秋词中意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首词是他对待贬谪生涯的态度,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后放晴,山头夕照相迊,也无风雨也无晴,又写出作者心头平静的境地。


秋阁一凭栏


是这首: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一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大意:夜晚,我在东坡雪堂饮酒,酒腥了又醉。回到家的时候好像已经三更了。这时家里的童仆已经鼾声如雷,我敲门都没有答应,只能拄着手杖听那哗哗的江水声了。

我常恨我自己怕的身体不能自己做主,什么时候才能够不为世俗名利奔波呢?夜已深,江面平滑如镜。我真想乘一叶小舟,从此自由自在地在江海中度过余生。

欣赏这首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