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思政課

要的不僅是課堂的到課率

更是直達學生內心的到達率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思政課後排座位上,有人埋頭做理工作業,有人背雅思真題詞彙,還有人戴著耳機寫寫畫畫……課外時間不夠,思政課課堂來湊。

對於這樣的現象,在西安交大任思政課教師近二十年的馬金玲在無奈之外,還有些許理解,“對於很多交大的孩子來講,上了大學依舊每天像備戰高考一樣刻苦。”

“不關心大國崛起,只關心自己的小確幸”,加之“飯碗課”課業壓力大,讓過去的思政課總是被學生“高高提起,輕輕放下”。聽者無心,教者俞無力。思政課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大受挫傷,有的老師甚至羞於告訴別人自己是教思政課的。

2015年,交大開啟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內涵式發展讓思政課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靶向給藥,讓思政課和過去“只拉車不看路”的實用主義導向有了正面交鋒。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馬克思主義學院,被視為交大的“第一學院”全力打造。以前招生靠動員調劑,現在學生自願排號。還有其他專業課老師,主動找到思政課老師,尋求課堂合作。

今年3月,盧黎歌教授參加完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然和學科的春天同時來了。”

專題式教育:每一堂思政課都是講座水平

上課不帶一頁紙,沒有冗長的PPT,陸衛明老師的出場,通常只帶一瓶水。學生們稱他為“一瓶水老師”,並非只因為此,更因為,每次學生“空著瓶去”,上完他的課都有被灌滿“一整瓶”知識的感覺。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一年平均119場校內外講座,幾乎場場爆滿,他所開課程也入選教育部首批中國名校精品公開課。講座,並非是陸衛明“成名”之後才有的新動作,而是他任教幾十年來的老習慣。

年輕時的陸老師,就是在一次次沒有報酬的義務講座上,積累起成就感。曾經有學機械的學生,因為聽了陸老師的講座,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最後考取了北大的中哲研究生,後來還成了專業的研究者。

類似於這樣的熱烈反響,每一次都讓他更加堅定,要把教好思政課當事業來幹,而非謀生的職業。

每次講座前,陸衛明都習慣在校園裡一邊散步,一邊在大腦裡過電影,確保自己所準備的內容,足夠撐起一次漂亮的講座,並且是“初戀的感覺”,便帶著瓶水就上臺了。

多年的思政課教學和課外講座歷練,讓陸衛明清楚的知道,思政課也是內容為王,只有真正的知識才能征服學生。所以,他堅持下功夫備新課,將知識點細化之後整合,擴充出一個又一個內容飽滿且前衛的專題。

陸衛明常給年輕老師說,“站穩講臺是老師的第一天責,而要站穩講臺就必須把科研和授課結合在一起,照本宣科吸引不了學生,講課一定要有學術含金量。”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在他看來,要把一個專題講好,至少需要3-5年的積澱。他的專題式教學,往往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巧妙地轉化成課堂內容。在講授基礎知識之餘,還有前沿問題的探討。

交大的思政課是選課制度,同一門課有多位教師可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在開課之前選老師,也可以在兩週之內隨時調換老師。陸衛明所教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就有10多位教師同時開課,學生可任意選擇喜歡的教師。

能否選上,取決於學生上學期的成績績點以及“下手”速度。教師水平的高下,便在這無數次“被選擇”中逐漸顯現。陸衛明的“口碑炸裂”,就是在一級級學生的口口相傳中“顯山露水”。

“他總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我們的興趣,課堂內容很有思想高度。”獲得感和貼近現實,是採訪陸衛明的學生時出現的高頻詞。

陸衛明每學期都會讓學生提交5個問題,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一題兩分,一共10分。這個看似簡單的必選動作,貫穿了陸老師的教學生涯,讓他在互動中感知學生最關心的熱點和困惑。

“一帶一路”、亞投行、南海問題等熱點問題被他納入課堂,用治國安邦的理論支柱,去回應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喚醒“00後”的家國情懷。

“內容為王,深入淺出”是陸衛明一直堅守的原則。推崇研究型教學,在互動中摸清學生“脈搏”。堂堂都是講座水平的思政課,收穫的不僅是課堂的到課率,更是直達學生內心的到達率。

育人者先受教育:博士也得從當助教學起

選課人數:204,參評人數:197,最終得分:91.07。

選課人數:98,參評人數:95,最終得分:89.68。

選課人數:75,參評人數:73,最終得分:90.41。

2019年冬季學期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杜曉燕打開自己本學期的評教系統,先是被眼前的學生打分給了個驚喜,緊接著又與377條學生評價“撞個滿懷”。

“雖然很討厭這門課,但老師還挺好的,見面課講得很有意思。”

“給老師強烈的好評,讓我從歷史中學習到思想的產生過程,感覺第一次學會了文科的思維。”

“老師備課充分認真,花了很多心思。上課時課堂氛圍活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參與到討論中。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質疑,耐心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

“與時代緊密銜接的好老師,課堂很有活力,與一般的政治課課堂很不同!給老師比心。”……

一條條認真讀完,杜曉燕成就感“爆棚”,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洋洋灑灑寫下一段感觸:“看到這學期的學生打分和評語,很開心!特別是第一次教超級大班,和出生於2000年的千禧寶寶,還有剛剛改版的全新課本。在這三重壓力之下,看到你們變得真心喜歡‘毛概課’,並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這對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肯定!”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寫這段話時,杜曉燕想起自己剛博士畢業任教時,因為1/3的學生缺席,在臺上抹著眼淚繼續上課的挫敗感。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為了帶出一批好教師,打造一支好團隊,馬克思主義學院規定,新進教師必須給優秀老教師當一學年助教。

在給陸衛明當了一年助教後,杜曉燕掌握了很多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改進了自己的課程內容。

但她並沒有在規定動作結束後,就停止“跟班學習”。每位好老師的課,杜曉燕都會去“蹭課”學藝。三年後,從82穩定到90分,杜曉燕的課被評為優秀課程。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建兵說,“為了抓教師隊伍,我們突出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幫扶,現在45歲以下老師佔比一半,形成了一支有生命力的教學梯隊。”

陸衛明坦言,如今的思政課,大家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種創新手段和技術很熱鬧,但如果內容蒼白,效果依舊有限,關鍵還在教師。像這樣全方位的傳幫帶,會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好的思政課教師。

“混合式教學”:思想教育,向課外延伸

“我們要運用認識論與實踐論的觀點來分析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深層原因。”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關鍵在於要搞清楚唯物史觀與英雄史觀二者之間的關係”。

……

4月17日,西安交大教學主樓A405教室裡,“人工智能會徹底代替人類嗎”“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原因和意義”“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經濟全球化抑或去全球化,哪個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四個主題正在被學生們熱烈地討論著。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組織這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討論課的,不光有代課教師樊曉燕,還有兩位輔導員。在熱火朝天的討論後,各小組代表上臺總結討論情況。人群中坐著的一位頭髮花白的特殊聽眾——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也被受邀點評。

像這樣的討論課,已經成為交大思政課的必備環節。每學期都有足夠的學時來討論議題,小班討論課的最終展現方式,不再侷限於PPT或者報告,微電影、情景劇等更具表現力的方式更受學生的歡迎。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今年毛概課的小組活動,機械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符澤和同班的7名同學自行組隊,完成了一部15分鐘的微電影創作。“我們從瞭解國內外背景、設計發放問卷、統計分析結果到後期拍攝,每個組員都深度參與其中,讓我們對當前我國的反腐環境和反腐力度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如今在交大,思政課的考試方式也是靈活多樣的。既有閉卷、開卷,也有混合式考試。學生的平時作業、小組討論、出勤及課堂發言、期末考試等環節的分值各佔一定比例。還鼓勵學生成立“興趣小組”,以理論研究、社會調研、微視頻及論文撰寫的方式代替期末考試。

盧黎歌認為,思政課要講究上課的藝術,內容和方法都要緊跟時代脈搏。只有形式、方法、手段齊頭並進的努力,才能讓學生在知識、思想、價值觀上都有獲得感。

加強過程考試,讓那些過去認為思政課“好混”,只用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也開始注重平時的綜合表現。思政課學生打分90分以上108門次,優秀率、優良率、課程平均分三項指標均高於全校平均值。

第一課堂、網絡課堂、時事課堂、實踐課堂,交大以“開放的教學方式”改變“簡單化的灌輸”。無論是教師、內容、方式還是考核,思政課的進化,一直在發生。(李彬)

西安交大: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