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大家好,我是北楚,步知公考的面试主讲, “考官面试学”的主创,在公考面试这条路上摸爬滚打8年多,今天来和大家聊一下,为何“考官面试学”能够帮助很多考生通过公务员面试,逆袭成功!面试拿第一!~


面试教学的过程中

我常常碰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考生对一些作答思路的质疑

一种是上岸后对面试成绩的诧异

当错误的方法成为“主流”

正道有时也会变得小众

标题里的问题容我慢慢道来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考官面试学”缘起


2015年的冬天,我出差到某市,和在人社厅就业促进处上班的大学同窗小聚,机缘巧合认识了其领导以及录用处某二把手,职业相关不能不多请教一些面试教学方面的问题,也确实颇有收获。

其后几年,在教学之余又陆续与多为面试考官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最终让我理清了第三次面试课程体系的改良方向——考官面试学。

面试通俗点讲就像相亲一样,对方要找一个和自己心理期待、现实需求都最为匹配的人,公考面试中我们称之为“岗位匹配性”。

相亲的时候,如果对方看重经济条件,你讲大家要淡泊名利就不合时宜;对方喜欢上进的人,你说自己知足常乐,或许你们就失之交臂了。

相亲是“双选会”,你进入面试考场时就已经是单方挑选的局面了。

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考官。 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作答内容、精神风貌?

什么样的观点能够引起考官共鸣?哪些故事经历在考场上能够为我们加分?

过去我们都觉得,人的评判标准大同小异,但是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有些考生的作答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惊为天人”,把他奉作大神,但是却并不对考官口味,所以我们常人的一些标准、理念,本身是脱离了“考官”这个最大的实际的。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了解人性≠了解考官


很多考生认为,如果考场上不假思索就能迅速破题开始作答,考官一定觉得他很机敏吧;如果能够在考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应该能得高分吧;如果他见解独到,标新立异,考官就一定会青睐他吧!

错!错!错!

这种想法,我们称之为“想当然”。就像你走进一家还不错的餐馆,跟朋友说如果你是老板,一定多放点肉、把卫生搞搞好……,其实你说的很多在老板眼里可能都是外行话。

小店看上去不那么整洁,或许就是老板有意为之,让“目标客户”产生“这家一定便宜”的错觉。

考官受到培训、参考要点、特定身份、环境、结构化流程

的影响,判断标准通常会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就好比破洞牛仔裤,老年人会觉得这是穿破了帮你缝上,而对于接受了这种预设审美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时尚。

生活中我们还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自己买了双耐克,觉得满大街都是耐克,自己开丰田,觉得路上都是丰田,其实是聚焦的问题。在无意的认知引导下,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聚焦,更何况是受到了刻意、系统的培训。

假如考官被反复培训要看重考生朴实的一面,参考要点也有类似指引,即便本人现实中品味奢华,喜好浮夸,考场上也不会单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所以在把握考官这个群体时,也要把普遍性、规律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综合考量;

17年国税有这样一道题:家里装修噪音大,邻居投诉, 工人说邻居事多, 正常时间装修也投诉,你如何说服邻居?请现场模拟。

可以说这道题目是比较简单的现场模拟题,属于沟通劝说类型,大部分考生都能有理有据、态度友好的阐述出自己的作答内容。但是,这道题目参考要点中有一项,

就是能够体现出“换位思考”的意识,站在对方立场分析解决纠纷的途径。

我们在作答时是茫然的,也许有的同学无意踩到了这个点,有的没有,但是考官基于参考要点可能会对前者在分数上多体现一些,后者即便答的好可能分数也不是最理想的。

原福建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处长卢绍武在考官培训授课时说:“面试时要把考生的信息与招录岗位进行比较”,也就是我们前文说的岗位匹配。

今天招录政策研究室科员,这个岗位明显要求考生要能够学的进、坐得住、写得好,在考场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的人合群,喜欢与人交流;有的人孤僻,喜欢独处,谈谈你的看法。

如果是寻常岗位,一般而言体现出自己外向的一面会好一些,但是考官对照岗位,可能在这道题评判时会倾向能够“耐得住寂寞”的考生。

知己不易,知彼亦难。说合乎时宜的话,在考场上才能脱颖而出,否则,你也许是个优秀的人,但却未必是考官认为适合的人。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期待悖论

一方面,考官希望考生稳重得体,能够有体制内的“规范气质”,太跳脱出格,不好约束,太急功近利,不合机关节奏;另一方面,又希望考生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不要新人入职没多久就沦为“老干部”,对领导阳奉阴违。

换句话说就是要“严肃活泼”,领导发言时,就屏气凝神的聆听;领导提问时,就争先恐后的回答。

有一年在新疆上课,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妈妈,我认为是最符合这种气质,平日里像个知心大姐,作答时如果是题外话,例如“考生思考一会儿”“以上就是我的想法”等等,神情语气就像自己是哪位元帅身边的警卫员小鬼一样,带点俏皮的机敏,又遵守谦逊的规矩,

但是! 一旦到了作答内容部分,胸有成竹、自信满满、中气十足,不时的停顿像是要考官回应她一般,颇具交流感。这种“稳中带皮”的分寸拿捏,着实不好把控,央视段子手朱广权倒是把握的游刃有余。

稳重和朝气,既能体现在外事方面,例如微笑、坐姿、眼神等等;也会体现在作答方面,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射线原理


澳柯玛当年的广告语很多人可能忘记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答案,需要参考,但也就是个参考”这是一位考官的原话,面试作答的内容既要紧扣题目命中要点、重点,答出针对性,又要发散思维展示出能力水平,答出个性,就像是做射线状运动,但是现实是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点”都很难把握到,更何况“线”。

这几年考生备考越来越充分,笔面一体化备考催生出一大批面试精英,作答内容之丰富早已不是参考答案简单几个要点可以度量的。

有的考生还在纠结应急应变题型太多太复杂没有规律可循,有同学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工具箱”且能做到随用随取了。

早年有位地方考官谈到某实力考生也说出过“仿佛我们考官是学生,他是老师”这样的话来,当然,更多是战战兢兢的陪考者们。

想起某次郭德纲接受采访,打了一个比方:其他行业是门槛高,门在山顶,要进去得费一番功夫一阶一阶爬上去,所以进门了都是专业的;相声这个行业山门就在山下,门槛忒低,所以厨子、司机等各种职业的人都来抢这碗饭吃,但是相声进门以后上山的路不好走。

面试也是这样,张嘴说话谁不会,为什么考官就中意你的表达,这里边学问太深,老师也只能说教大家胜过对手,最终上岸,但是要说通透,面试这门学科是永无止境的。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后 来

到了17年,我一直想静下心来把这些年的教学心得和与考官交流汲取的经验好好整理一番,但是种种原因,很难暂时退出教学一线。

直到遇到步知,遇到花木君、风暴羚羊、无崖子这一群有趣、有追求的同志。步知给了我一方净土,用一年多的时间沉淀,潜心教研。

第一步是研发,要让考生花最少的时间习得考官面试学的精髓。 从考官处获得的思路都是零散的,我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体系拆开打破,再在各处替换、融入新的思路、技巧,形成新的系统,让每节课程都像是一顿“药膳”,“润物无声”之中让你已经掌握了考官面试学的方法,能够入考官的法眼。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锔瓷大师王振海的“七合盏”,由越窑(宋代)、景德镇龙窑(清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瓷片(宋代)、南海一号(明代)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拼接而成,借助其巧夺天工的锔瓷工艺,一万元收来的残片瞬间升值到1200万。

第二步是验证。 医学上开发新药要临床试验,我是个谨慎小心的人。

课程基础性测试做了三遍,通过数百位考生省考面试的实践,成绩令我们感到欣喜,上岸率高于自然上岸率(33%)近24个百分点,并且以逆袭的居多。

这里会有人说,我听别家都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上岸率啊,我想说,都是成年人了,浪漫主义情怀能不能不要用在严肃的事情上。以当前面试考生的高于93%参培率来说,一个公考机构招的考生越多,上岸率自然越低,三位进面的您都招收了,上岸率最高就是33.333333333……%了。

当然,这种情况下机构是稳赚了,至少赚一位的,另外两位的学费就由上岸的这位承担了

了解考官的事老师替你做,严肃活泼的气质在课程和训练中慢慢会帮你养成,既要踩点又要发散确实会让你觉得难度更大,但是做不到这三点,在错误的方向越努力,离上岸越远;做到了,面试“考场”对你来说,不过是上岸前走个“过场”罢了。

“考官面试学”为何成就众多公考面试第一?(省考国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