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錄”李鴻章

李鴻章受時代限制,他的所作所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拯救這個國家,我們應該公正的看待他這個人。

“漂白錄”李鴻章

滿清末年,人們的思想受傳統儒教影響極大。尤其是榮辱觀,中國人始終有一種想要名流青史的願望,如何萬代流芳?“三不朽”。尤其是立功,曹植說:“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都希望為國效力,金石永存。在這個大的榮辱共識之下,人們想的是報效國家。相反,損害國家利益者則會受到集體的仇視。

“漂白錄”李鴻章

而李鴻章多次幫清政府簽訂賣國條約,就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非李鴻章之過。但當時簽訂的條約,總要有人來背鍋以平民憤,誰來?毫無疑問,李鴻章。李鴻章自己也有這種擔憂,簽訂《辛丑條約》後,不久即病逝。從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是以一個更加客觀、整體的角度去看待這位中興名臣。原來,很多事情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改變,他在盡力去挽救當初這個滑落谷底的國家。只是特定的時代將他放在了特定的位置上烘烤。他也無能為力,只能由時代去擺佈。

“漂白錄”李鴻章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這樣的畫面:一個79歲的老頭,拖著病體去和洋人爭辯賠償,甚至在最後都已經下不了床了,仍在安排下他人去和洋人去爭討,力爭將傷害降至最低。最後,還在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李鴻章。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看法,我們最好不要用我們今天的道德觀去評判古人。例如古人多納妾且留戀青樓,豈不是各個道德敗壞?將一個歷史人物放到他所在的特定的時間線之中,用一個全面的觀點去評價他這個人,而不應該就某件事,去公然批判或是大肆讚揚,是不太公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