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做家长的真是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有些时候道理都懂,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就做错了。

小果君给大家看一下我和闺蜜的聊天截图。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我想,不光我的闺蜜,大家可能也有共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小习惯其实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的。

一、夜间开灯

照顾宝宝时,最难避免的事情就是夜间开灯。

毕竟不管是给宝宝喂奶还是换纸尿裤,摸黑操作总不方便。

但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太亮的光线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8W以下的或者具有调节亮度功能的小夜灯,灯光不要直接照射宝宝的脸部。

除此之外,小编还要提醒大家一下,晚上宝宝睡着后,最好不要在宝宝身边玩手机等电子产品。

因为电子产品的屏幕,在黑暗中会产生蓝光,干扰褪黑素的分泌,会导致宝宝睡得不踏实、觉轻。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二、给宝宝用不含氟的牙膏

我们都知道,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能起到有效预防蛀牙的作用。

但小宝宝还不会漱口的时候,刷牙时总会把牙膏泡沫都咽下去,家长总害怕这样会导致宝宝氟过量,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会选择给宝宝用无氟牙膏。

但研究表明,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氟元素超过 5 mg 才是「可能中毒剂量」。我国牙膏含氟量标准是:成人牙膏 0.05%~0.15%,儿童牙膏 0.05%~0.11%。

也就是说,一个 20 kg 左右的 6 岁儿童,要吞下 200 g 以上的牙膏才可能出现氟中毒。

一支儿童牙膏也就 40 g,想要达到中毒的剂量,那宝宝要吞咽 5 支以上的牙膏,这是要把牙膏当饭吃的节奏啊!

事实上,含氟牙膏不仅不会导致孩子氟中毒,还应该推荐给所有小朋友使用。

因为,含氟牙膏可以有效的防止宝宝龋齿的发生,对宝宝的牙齿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如果爸爸妈妈们还是不放心,可以给宝宝使用低氟牙膏,安全性更高。(其实,正常标准的含氟牙膏的安全性已经足够高了。)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三、给宝宝穿开裆裤

很多老人一到夏天就想给宝宝穿开裆裤。

理由是天儿那么热,开裆裤穿着多凉爽透风,而且还方便,不怕尿裤子。但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表象给欺骗。

首先,穿开裆裤极其不卫生,宝宝的私处就那么裸露着到处爬到处坐,地面、座椅、玩具,哪儿哪儿都是细菌,很容易引起泌尿感染那甚至生殖器感染。

其次,穿开裆裤还很不安全,尤其是男宝,小JJ极容易被划伤或夹伤。

最后,穿开裆裤也不利于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

PS:如果大家给孩子穿开裆裤只是为了换纸尿裤方便,那就没问题。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四、过早添加辅食

中国营养学会在《7~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明确指出,婴儿在满 6 月龄后应尽早添加辅食。

美国儿科学会也支持此建议,但同时也指出,当孩子的挺舌反射结束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开始添加辅食。

《儿科学》中强调的是添加辅食的时间应个体化,应主要根据孩子各个方面的发育状况而定:

一般在孩子体重达 6.5~7 kg,能稳定地抬头、能控制身子运动、能扶着坐、能用勺进食(也就是挺舌反射消失之时),可考虑添加辅食,此时孩子多为 4~6 月龄,也正好处于味觉和咀嚼功能发育的关键期。

因此,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应该是个性化的,当宝宝超过了 4 个月,并且表现出来有能力吃辅食了,就可以考虑开始添加辅食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早于满 4 月龄前,因为过早添加辅食,不仅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还容易因孩子消化系统不成熟而引发胃肠不适,进而导致喂养困难或增加感染等风险。

但是,小果君还要提醒大家一句,除母乳和配方粉之外的食物都算辅食。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五、辅食做的太细

我们都知道,刚添加辅食的宝宝只能吃泥糊状食物。但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辅食就需要由细到粗了。

不少家长觉得,辅食做的稍微块儿大一点,宝宝就吐出来不吃了。因此,为了让宝宝能好好吃辅食,就把辅食做得很细,方便吞咽。

虽然短期看来能让宝宝多吃点,但长期以往不利于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还会影响语言功能。

6 个月左右是大多数宝宝开始添加辅食的时期,应提供细腻的泥糊状食物,颗粒的性状会加大吞咽的难度以及消化的难度并不适合初期添加。

8~9 个月经历了 2 个月左右的辅食添加,宝宝的吞咽能力已经成熟很多,这时候可以从添加辅食初期的泥糊状,慢慢过渡到小颗粒的蓉状食物,例如带颗粒的南瓜泥、红薯泥、土豆泥,冬瓜蓉、肉蓉。

同时,这个阶段可以试着引入手指食物,尝试让宝宝自己用手抓握,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先从小颗粒、可溶、软烂、便于吞咽的食材开始,比如南瓜块、土豆块、熟香蕉块等。

10~12 个月宝宝咀嚼和协调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食物的形状需要从小颗粒的蓉状慢慢过渡大颗粒的碎末状,手指食物的添加也可以进阶为稍有嚼劲、方便手指抓握的颗粒、块状形式。

例如煮烂的胡萝卜、鸡蛋块、鸡蛋饼、小溶豆、意面、小馄饨等等。

1 岁后宝宝能吃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饮食模式也慢慢接近成人。丰富食物种类和形式,是 1 岁后咀嚼训练的关键。

可以直接试试肉丁、肉丝、小肉块的形式,让食材的处理更接近成人的烹调性状,慢慢融入家庭饮食,丰富宝宝们味蕾的体验。

这个时期应让宝宝多试着自己进食,给宝宝小围兜,独立的餐具,让他自由选择食物自主进食。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六、频繁使用消毒剂

最近这几年,消毒剂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育儿知识的丰富,知道很多常见的疾病都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各种消毒产品的大肆宣传。

这就导致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把病原体全消灭,就能让宝宝少生病。

所以像用消毒湿巾擦手、用衣物消毒剂洗衣服,用消毒剂擦地、擦桌子、擦玩具等等行为也就屡见不鲜了。

但事实上,频繁使用消毒剂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来消毒剂中的添加剂等成分会被宝宝吃到肚子里,

二来消毒剂会把对人体有益的“好细菌”也消灭掉,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宝宝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健康不利。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七、掏耳朵挖鼻孔

大家总觉得把这些“脏东西”掏出来就好,事实上并非如此。

鼻涕对鼻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频繁挖鼻孔,一来会刺激鼻粘膜肿胀引起鼻塞,二来还可能损伤宝宝脆弱的鼻粘膜,继而引发感染。

鼻涕多的时候可以用海盐水鼻喷剂清洁一下,让宝宝通过打喷嚏来排出。

再来说耳屎。用掏耳勺、棉签等较硬的物体掏耳朵很可能把耳屎捅的更深,严重的话可能损伤耳道,甚至影响听力。

耳道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咀嚼的动作也会促进耳屎外排。反复掏耳朵会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甚至会引起耳道湿疹。

此外,对于儿童来说,更不建议掏耳朵,他们的耳道比成人窄,皮肤免疫力也更脆弱,不当的掏耳甚至会引起外耳道炎。

总之,没有症状的耳屎是不用掏的,真有了明显的瘙痒、疼痛、听觉下降等症状,应尽快到耳鼻喉专科医生处看看。

这8个养娃的坏习惯正在悄悄损害宝宝的健康,快停止

八、长时间看电子产品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电子产品,孩子们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看动画、玩游戏、做作业,iPad 之类也成为安抚孩子,解放父母们的神器。

但是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可能导致孩子眼疲劳,出现干眼、红眼、视力模糊、光敏感等症状。

此外因为很多电脑台都是设计给大人用的,孩子用起来更别扭,长时间固定一个不正确的姿势也容易出现头疼脖子痛等问题,所以有研究认为,电子屏幕对孩子的风险比成人还大。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父母们应该:

一、确认家里的电脑桌适合孩子。

二、看电子屏幕时应调暗房间光线。

三、鼓励孩子端正坐姿,要离大屏幕至少 20 英寸 (约 50 cm)。

四、提醒孩子每隔 20 分钟要让眼睛休息一下。

五、睡前避免用电子屏幕,屏幕光线可以影响孩子入睡。

六、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们让孩子看屏幕每天不要超过 2 小时。尽可能不要 2 岁以下的孩子看电子屏幕。

最后,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的眼健康,健康体检的时候也应该常规检查一下眼睛,有些问题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会更好。

有什么想说、想问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小果君将及时为您回复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