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无论是之前扎心版的《小蝌蚪找妈妈外传》,还是近期引发全民深思的“8个月大宝宝太安静太乖 被确诊为智力低下”,在为人父母不允许失败的这份事业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在“玩与学习”、“听话与不听话”之间迷失方向,以至于经常出现“一秒变后妈”的年度亲情大戏。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虽然,脑瘫、智力低下、多动症,并不常见,但是0~6岁是孩子智力发育最快的时候,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


So,关键时刻,即使是面对婴儿这种完全无法沟通,没有任何说明书的神奇物种,爹妈可不能掉以轻心的进行“哑巴式”育儿哦!注意哦,今天文章尾部超值大礼,着急的可以先拉到尾部参与活动!

1 孩子太安静,别不当回事

我们老以为,不哭不闹,就代表着孩子没生病,很好带!但是你知道孩子这个阶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

大家永远都别忘了,爱哭、爱玩那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孩子表现的过于安静时,宝爸妈反而要引起注意!

下面我们就一块看看,孩子太过安静时,我们要检测哪些方面?


  • 大运动是否合格

趴着是大运动发育的起点。婴儿由趴→抬头→抬胸→坐→爬→扶站→扶走→独站→独走……


1.抬头、举胸

1个月时,孩子在俯卧的情况下可以有抬头的动作。

②满2个月时,不仅可以抬头,而且抬头时胸部也可以离开床面。


2.翻身

①如果婴儿的发育正常,从3个月开始有翻身动作,甚至可翻身。

②而有家长反应,孩子已经3个多月了,竖抱时头还会后仰。只有颈背部肌肉“结实”了,竖抱时才可能承受头部。


3.坐

①一般来说,孩子满5个月后就不满足于继续躺着了,总想自己坐着。

②只要是在满9个月前完成,孩子的发育就是正常的。如果在应该独坐的阶段孩子做不到,一定鼓励孩子多趴着。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4.爬行

①婴儿到6~8个月时才会有自主爬行欲望。

②如果孩子到10个月还不会爬,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以确定神经和下肢肌肉发育是否有问题。

③如果婴儿爬得不够“标准”,即不是手膝爬,可以多给孩子练习爬的机会。


5.站立

①练习:孩子如果脚掌能轻松着地,同时又能自己扶着物体站立,才能鼓励他练习站立。

②一般在10个月后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会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能平衡身体自主的晃动。

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之前会站,大动作发育就是正常的。


6.走

①会走是在会站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位移而不跌倒,2岁完成即可。

②“坐、站、走”等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事。过早帮孩子“学”坐、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没必要的损伤。

③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


  • 肌张力或姿势是否异常

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如下:

①宝宝的身体或四肢,特别僵硬 / 松软,两边的身体不对称,头老是歪向一边;

②宝宝的双手还会出现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经常双手握拳、拇指内收;

③此外,患病的宝宝常见双腿并拢或交叉,同时脚尖朝下;坐着时蜷曲身体,或往后仰;站着时下肢弯曲,经常脚尖着地;

④有的宝宝,甚至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姿势,身体老在扭曲变动。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 是否有体检

宝宝体检,遵循“越小越多”的原则。即月龄越小,体检越密集。1岁之内需至少4次体检。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2 好动≠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

相反,孩子爱出去玩,坐不住,有点调皮就会很容易被大人想象成“多动症”,其实不然,这很有可能只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敏感期抑或是好奇......


  • 区别“伪装”的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医学上规定其症状发生在7岁以前,也就是说,多动症的起病时间是在7岁以前。

若你家孩子只是在学东西、写作业时专心,但是在玩游戏、干其他喜欢的事情能专注半小时以上,甚至更长就不是多动症。

注意力:一般来说,3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2分钟,随着年龄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到5岁时达15分钟。


  • 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现在医学上强调多维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治疗、教育管理等辅助方法也非常重要:


①想办法消耗多动孩子的精力

多安排一些运动的机会,比如日常活动以及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如:把倒垃圾、买个小东西、拖地板、搬东西等需要运动的任务交给他们完成。


②将孩子引导到有序的运动上来

据说美国的游泳世界冠军菲尔普斯就是一个多动症患者,游泳成其释放体能的出口,当他从事喜欢的游泳运动后,最后取得了伟大成就。


③一天中固定安排可短时间完成的需要安静的任务

画画、看书、做手工操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完成后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使他们有动力下次再这样做,无形中逐渐养成安静的习惯。


④注意环境布置,危险的物品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购买的家具要结实耐用一些,家庭装修不要太过整洁精细,要注意安全。要留一些空间给孩子运动。


3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利于身心健康


  • 笑一笑,精神好,还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哦

根据《自然·医学》上的一篇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莎亚·劳斯(Asya Rolls)的研究报道显示,“人逢喜事精神爽 ”,不是一句简单的俗语,经科学验证,遇上开心的奖励,我们的免疫系统真的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运转更加迅速,进而左右身体健康。


  • 益于身高智力发育的互动游戏要怎么“玩”

原则:孩子是“玩”大的,多陪孩子玩对宝宝的智力是有影响的。1岁以内宝宝的智力主要反映在行为行动能力上。1岁以上的宝宝更多的就是语言及思维上面的引导。


①【宝宝醒来互动时刻】新生儿觉醒时,母亲可在新生儿耳边距离10厘米左右,轻轻呼唤小宝宝,使他听到你的声音后转过头来。

还可以用能发出柔和声音的吹塑玩具、彩色旋转玩具、色彩鲜艳的球,悬挂在新生儿的床头,吸引新生儿听和看的兴趣。


②【发现自己的小手】建议父母们在宝宝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小手前,一般是在0~3个月时,就经常和他一起做一些触摸抓握的游戏。

尽量让他接触各种不同质地和形状的东西,如硬的小块积木、塑料小球、小瓶盖和小摇铃;软的海绵条、绒毛动物、橡皮娃娃、吹气玩具、衣领被角,干净的树叶、小草、芹菜根等,以丰富他的触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③【手指按摩操】1岁以内父母每天为宝宝做手指按摩操。

按摩的部位可以是手指的背部、腹部及两侧,但重点是指端,因为指尖上布满了感觉神经,是感觉最敏锐的部位,按摩指端更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

按摩时每个指头每回按摩两个8拍,每天1~2遍


④【宝宝听觉乐感培养】音乐可以训练宝宝的听觉、乐感和注意力,妈妈给宝宝喂奶时,将录音机或音响的音量调小,播放一段旋律优美、舒缓的乐曲。

一定要注意了,别给宝宝听很多不同的曲子哦,一段乐曲一天中可反复播放几次,每次十几分钟,过几天后再换另一段曲子。


⑤【翻身互动】用一些好玩的发声玩具,在宝宝的头部两侧逗引他,使小家伙转头注意玩具。

每天这样逗引他几次,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宝宝颈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日后的侧翻身作准备。


⑥【视觉小游戏】在教宝宝认识色彩的最初阶段,不要同时呈现出很多种颜色,最好只教一个单色,比如红色。

可以利用多种事物来教宝宝认识同一种颜色。比如,当看到红色的家具、红色的衣服、红色的玩具、红色的汽车等,用多种不同的事物来强化宝宝的对同一种色彩的认识。


养娃,别陷入“标准”圈套!陪孩子玩很重要!

⑦【穿衣、亲吻小游戏】给宝宝穿衣时,如果他不愿意让妈妈穿,你可以对他说:“把小手伸过来让妈妈亲一下”。

宝宝伸过手来你真的亲吻他一下,然后趁机把胳膊放入袖子里,一边夸奖他做的真好,宝宝会因此而很高兴,觉得穿衣服是件快乐的事。


⑧【创意问答小游戏】成人可经常给幼儿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独特的想法。

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以上这些假想的问题会激发出幼儿的奇思妙想,引发宝宝说出不同答案!


⑨【认字游戏】用1~2厘米见方的硬纸块两面写字。

家长要经常带一些放在口袋里。当与孩子上街,上公园,散步,走亲戚或买东西排队时,利用一分钟左右鼓励他集中注意认几个字。这时袖珍卡片就是游戏工具了,因为孩子的玩,本身也需要动静结合。


⑩【一边绘画,一边讲故事】经研究发现,语言和绘画的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当孩子不想用语言表达时,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用画笔画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请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图画,也是激发孩子表达的一种好方法。


  • 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逗娃

注意:逗娃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


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宝宝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

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宝宝失眠或者夜哭。

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