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德戰爭到了後期,蘇軍傷亡依然居高不下?

隨你神采


1943年,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的接連勝利,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終於發生了巨大變化:曾囂張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陷入了劣勢,被迫陷入全線戰略防禦,喘過氣來的蘇軍則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二戰歐洲戰場

到1943年底時,蘇德戰場上,蘇聯與德國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倚仗強大的動員能力和深厚的工業根基,再加上美國的援助,蘇軍的兵力已經發展到630萬人之巨。

同時,蘇聯軍隊的裝備也全面超越了德國軍隊。例如坦克和大炮,蘇軍的裝備數量超過了德國軍隊的70%,飛機比德國軍隊高過1.7倍。而此時的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不但裝備全面落後,數量也只有490萬,這還不算大量精銳部隊在慘烈的戰鬥中的消耗。

蘇聯紅軍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佔據巨大優勢的蘇聯軍隊都具備了全面反攻的時機。因此,從1944年初,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蘇聯紅軍接連發動了10次重大戰役,這10次重大戰役,也被稱為斯大林式的10次打擊。

隨著斯大林的一聲令下,蘇德戰場上的蘇聯軍隊發起了全面反攻。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到1944年底時,蘇聯收復了全部淪陷領土,蘇聯軍隊開始逼近德國邊境。這10次打擊,蘇聯軍隊一共殲滅了德國及其僕從國軍隊超過200萬。

無論從戰果還是殲敵人數,蘇聯軍隊的反攻都堪稱勢如破竹,取得的戰果也極為輝煌。但與此同時,伴隨著水銀瀉地般的大反攻,蘇聯軍隊卻遭受了遠比我們想象更高的傷亡,十次反攻之後,蘇聯軍隊的傷亡,甚至並不比德國軍隊弱。

二戰後期歐洲戰場

為什麼蘇聯軍隊已經佔據絕對劣勢,德國也將日薄西山,德國軍隊卻依然給蘇聯軍隊造成如此大的傷亡呢?

第一,德軍的戰鬥意志依然十分堅定。雖然在歐洲戰場上敗局已現,但是,居於劣勢的德國卻並不甘心失敗,上至希特勒下至德國士兵,依然擁有著極為堅定的戰鬥意志。

因此,二戰後期雖然德國軍隊裝備已大不如前,兵員素質也遠比開展之初要差。但是,憑藉頑強的戰鬥意志,德國軍隊依然給蘇聯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傷亡。而且這樣的傷亡,也並非蘇聯一家“獨享”。

希特勒

諾曼底登陸之後,1944年11月,希特勒曾集結西線殘存軍隊對於登陸的盟軍進行了反攻,這就是著名的阿登戰役。阿登戰役德軍傷亡8萬餘人,而盟軍遭遇了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的代價。也就是說,面對日薄西山的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具有絕對空軍優勢的盟軍,卻與德軍的傷亡相當,從中也可看到德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第二,由於蘇聯的急功近利。在蘇德戰場蘇聯取得戰略優勢的同時,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盟軍部隊也計劃在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由於此時德國敗局已定,因此,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就開始考慮戰後的利益劃分。而很顯然,戰爭中哪一國軍隊佔據的地盤越大,戰果越多,必然能分享的利益越多。

根據佔據德國地盤分裂的東西兩德

因此,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蘇聯軍隊開始了大舉反攻。面對頑抗的德國軍隊,明明可以通過圍困等傷亡最小的方式慢慢解決,但出於個人的好大喜功和戰後利益劃分,蘇聯軍隊採取了效率最高但也傷亡最大的方式——強行攻克。自然,蘇聯軍隊也遭受了更大的傷亡。


鳶飛九天2018


先看這個數字吧。西線盟軍(不含意大利戰場)自6月6日登陸到9月11日損失22萬,到戰爭結束共計76萬,大部分54萬的傷亡是在普通人認為德國日薄西山兵敗如山倒情況下發生的。德軍最後階段頑抗程度沒常人想象的那麼弱!



東線的戰役規模、殘酷慘烈程度遠超西線,無論對蘇軍還是德軍而言,傷亡數字巨大。44年後蘇軍大部分進攻戰役傷亡數都大過德軍,也有遠低於的情況發生如敖德薩—克里木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維斯瓦河一奧得河行動等等。但重要一點,蘇軍的不可彌補損失(死亡、失蹤)從1944年起低於德軍:44年蘇軍141萬、德軍190萬;45年蘇軍63萬、德軍270萬。也就是說蘇軍的技戰術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開始超越德軍。



具體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死亡失蹤18萬、傷病59萬,沒什麼百萬之說。要知道白俄羅斯遍佈森林沼澤,道路稀少,不適合大規模坦克進攻,蘇軍前期的傷亡集中在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德軍主要的築壘地域,明斯克、考納斯、維爾紐斯傷亡都不大。再看德軍死亡23萬,被俘17萬,傷14萬,不可彌補損失完敗於蘇軍。僅僅看雙方的傷亡數字是得不出事實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蘇軍柏林戰役的死亡8.1萬、傷28萬的數字驚人。德軍呢?德國人自己統計第9集團軍和柏林衛戍部隊死亡9.2萬,算上第3、4裝甲集團軍、第12、 17集團軍的數字應超過10萬,受傷者不僅僅包括在48萬俘虜中,另一部分如6000傷員被第12集團軍救走,第3、4裝甲集團軍、第12、17集團軍根本沒傷員統計數流出。這真值得沒眼力的愚人鄙視嗎?作為納粹德國的首都,一場城市攻堅戰,蘇軍的傷亡數還說得過去。



可以這樣說只要進攻德軍堅固預設陣地,蘇軍傷亡數都大過德軍,但不可彌補數都低於德軍,這才能保證44年後蘇軍不因缺乏人力失去勝利。


歷史扒糞機


二戰後期,蘇軍打已強弩之末的德軍,卻為何依舊傷亡慘重?

經過1940年1月-1942年12月你死我活的空中角逐,美國牽頭的盟軍空軍,逐漸掌握了西歐的制空權,德國空軍從主動攻擊對手,淪為只能被動挨打。

1943年1月為了能夠加大打擊德國勢力圈的力度,英國、美國在討論二戰後期對德國戰鬥該如何打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確定了盟軍對德戰略轟炸的總方針。

該方針簡而言之為“削弱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實力,摧毀德國人的鬥志,使其喪失軍事抵抗能力”。

然而在該如何進行轟炸的實操中,英國、美國出現了較大的分歧,英國考慮到避開德國主要防空力量的需要,主張在夜間進行地毯式的轟炸。

美國則想著每一次轟炸一定要解決一個增加德國戰鬥力的核心物件,所以強調日間進行精準轟炸,因而英美在轟炸的實操中幾乎很難有大規模的合作。

但也“因不和而得福”,美國、英國的差異化轟炸方式,無意間做到了“面面俱到”,迫使德國防空力量無時無刻都得繃緊一根弦,摧殘德國上下繼續戰鬥下去的鬥志。

戰後統計截止1945年歐洲戰場基本結束,英美在自1940年開始的對德國勢力轟炸中,共出動轟炸機144萬餘架次,戰鬥機268萬餘架次,投彈270萬噸。

正是因為英美的這一轟炸,直接促使德國人無法開足馬力造飛機大炮,軍需陷入匱乏狀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德國一下子損失80餘萬。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一時間讓德國軍需生產部門難以補上損失的軍備,部分新招募的士兵,甚至不能第一時間拿到自己標配主戰武器,德國軍隊開始向強弩之末狀態滑行。

按理說打已經快“強弩之末”的德軍,此時在美國、英國協助下正風頭正勁的蘇聯,完全可以打出“秋風掃落葉”的狀態。

但是蘇聯人的反攻並不輕鬆,尤其是在傷亡上居高不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聯人為了收復白俄羅斯“故土”而發動的攻擊。

6月22日約240萬蘇軍向白俄羅斯方向的約100萬德國駐軍發起猛攻,戰後統計雖然蘇聯人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是約80萬人的傷亡。

至於為什麼德國在自己快要完了的時刻,依舊能讓蘇聯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小袁總結起來就2個點,第一點是德國人有抵抗意志。

此時的德國人跟1941年的蘇聯人一樣,當對手坦克開進自己家園之時,在保家衛國的民族情緒渲染之下,打到底的決心越發堅定,每個士兵在戰場上都玩命拼。

第二點則為蘇聯人太著急,由於為了搶奪滅掉德國的政治地位,蘇聯人在戰場上放棄了最小傷亡的“圍而不打”,逼迫對手投降的上上策。

選擇用成千上萬的士兵、鋪天蓋地的炮彈“橫衝直撞”,在硬碰硬的狀態下,傷亡不得不直線上升。

袁載譽,知名文史撰稿人,專注世界歷史。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今日頭條付費內容評測專家團成員、澎湃新聞湃客欄目特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被評為百度動態2018年年度紅人、百度動態歷史領域最具人氣作者、騰訊自媒體年度新銳作者


袁載譽


蘇德戰爭中的傷亡,蘇聯基本就沒低於過德軍,也就最後的布拉格之戰中,蘇軍傷亡要小。蘇德戰爭中,傷亡比最低也在1-1.5。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這些傷亡根本就避免不了。開戰之初傷亡大,這沒辦法,畢竟敵軍進攻,而且在那種新式的戰術下,蘇聯人壓根就沒領教過。蘇軍軍官普遍想的是,這是啥,啥是閃電戰,為啥他們坦克會集群突擊?


戰術上,蘇聯和德國之間是有代差的。德軍,550萬人的突襲,裝備齊整,戰術先進,蘇軍前期應付不過來,是應該的。巴甫洛夫在面對德軍的閃電戰的時候,壓根就不知道該怎麼打。這是前期蘇軍傷亡大的主要原因。


後期蘇軍傷亡大,主要原因其實就是攻守轉換了。德國打蘇聯的時候,蘇聯措手不及。而蘇聯反攻德國的時候,就變成了正兒八經的攻防了。<strong>

自古以來,進攻的一方傷亡大於防守的一方是正常的。按照正常的思路,防守一方是可以做到一敵四,甚至一敵五的這樣一個對比。原因就在於,防守一方,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是準備好了,去迎接敵人的進攻。這會兒敵人傷亡要是再小於防禦一方,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後期的蘇軍戰鬥力根本就不低了,後期蘇軍也不是人海戰術了。很多德吹狹隘的認為蘇軍就是靠人海戰術才打贏的,這就是無知。請問,我有10個人,為何要和你1V1決鬥?不可能。明明我坦克飛機遠多於你,為何要放在同一水平線決戰?

後期蘇軍傷亡大,其實就是因為他是進攻的一方了。和前期不同,前期沒準備,前期不瞭解德軍戰術。後期德軍有準備,後期德軍也瞭解蘇軍戰術。這就是蘇軍傷亡大的主要原因。


軍武文齋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依然傷亡居高不下,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蘇軍喜歡人海戰術,為了取得勝利不再乎傷亡;其二、德軍抵抗十分頑強,而德軍是一支善戰的軍隊,戰鬥力還在蘇軍之上;其三、盟軍隔岸觀火,坐享其成,沒有及時支援蘇軍的行動。

蘇德戰爭中,蘇聯投入1700萬軍隊,其中陣亡509.75萬餘人,受傷的人數更多;當時蘇聯由15個國家組成,人口約2.86億,因此蘇軍具有人口數量上的優勢。德國當時全國只有9000千萬人,進攻蘇聯的軍隊(包括僕從國的軍隊)數量高達900萬人。戰爭初期德軍採用閃電戰兵分三路攻入蘇聯,不到半年蘇軍百萬大軍或死或降;很快蘇聯又武裝了數百萬軍隊,雙方戰於斯大林格勒與莫斯科一線,在付出巨大犧牲後,蘇軍取得勝利,開始反攻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傷亡113萬人,德軍損失84.1萬人;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傷亡128萬人,德軍損失58.2萬人。

德軍在蘇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而蘇聯紅軍打出國界以後對東歐、巴爾幹諸國的平民進行肆意的掠奪、搶劫甚至強姦,對德國民眾更是任意劫掠殺害。德國與蘇聯仇深似海,加上政治制度的不一樣,德軍對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可以說是殊死抵抗;而德軍對於盟軍則是能打則打,打不過就投降。柏林會戰時,蘇軍與盟軍都在柏林附近,最終由蘇軍單獨完成對柏林的進攻,盟軍則隔岸觀戰。柏林會戰蘇軍集結了250萬大軍,德國則是收縮了附近的所有兵力100萬人進行最後的抵抗;此戰跟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慘烈,蘇軍傷亡了33萬人,德軍傷亡48萬人。

蘇聯跟英美法盟軍雖然在共同攻擊德軍,但是兩者依然有矛盾,也就是戰後利益均分的問題。在英美等國看來,納粹德國敗亡後,歐洲最大的威脅就是蘇聯,因此削弱蘇聯的實力,甚至消滅蘇聯成為盟軍的下步計劃。德國投降後,大部分精英都去了美國,這導致美國的科技實力大幅度上升,原子彈就是在德軍科學家的協助下造出來的。英美法三國的德佔區合併成了西德,蘇佔區則成立了東德,後來世界冷戰,北約通常和平演變讓蘇聯解體了,東西二德也再度統一。蘇聯的偉大時代一去不復返,他的繼承者俄羅斯跟西方世界還是格格不入,雙方仍然在對抗。


大秦鐵鷹劍士


實際上從1944年開始,在大部分戰役當中,德軍的損失都超過了蘇軍。

在1944年,東線波瀾壯闊的蘇軍十大突擊當中,蘇軍殲滅了德國136個師,基本解放了整個蘇聯。在這十大打擊當中,蘇軍的損失就低於德軍。就是在最後的柏林戰役,蘇軍損失30萬人,但是也取得了全殲柏林100萬守軍的輝煌戰績。

在1945年4月,德軍在東線還有135個師,在西線則有77個師。這些部隊還有大量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官,大批量的武器裝備。德國宣傳機器故意給各地衛戍部隊傳播假新聞。士兵和居民們堅信,佈雷斯勞象一座堡壘或是海洋中的防波堤,並堅信援兵終將到來,他們擊退了所有的進攻。

有些人仍寄希望於元首,有些人則寄希望於希特勒正在矚望的新式神奇武器。謠言四起。有的守軍期望德軍前來援救,有的期望一旦敵人的聯盟瓦解了就會如何如何。

而且,隨著德軍的失敗,德軍的防禦陣地卻越來越集中,兵力也越來越集中。反而提高了抵抗強度。在東線的托爾格洛、什切青、加爾茨、巴茨洛、澤洛、法蘭克福、古本、科特布斯、福斯特、穆斯考、措森和施普倫貝格等地被構築成要塞或是堅固據點。希特勒命令東線士兵說,如果他們打了敗仗,如果蘇軍蹂躪了德國,等待他們家庭的將是什麼樣的命運。老人和孩子將遭殘殺,婦女和姑娘將成為軍妓,其餘所有的人將被驅往西伯利亞。

兵力集中,害怕蘇軍蹂躪德國,堅強工事,還有擁有大批量武器,這幾點。是德軍在戰爭後期,還能對蘇軍造成一定程度傷亡的主要原因。但是,1944年以後,蘇軍在大部分戰役的損失已經低於德軍和德國僕從軍。


深度軍事


很簡單,在整個二戰中,德軍的單兵素質一直處於上升狀態。單就從戰術上講,仗越打越精,越打越活。末期的庫爾蘭戰役就是最好例子,諸如此類的戰例在東線尤多。其中原因是蘇聯的兵員素質下降厲害,並且始終沒有恢復過來。自邊境戰役後,蘇聯損失了戰前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後,其龐大的人力資源使得兵員能及時補充,新的師團可以不斷組建,但新兵的訓練是根不上的,很多新兵在學會放槍後就被送上前線,打戰術什麼是指望不上了,連個人的基本戰術動作都沒學全。這也是蘇聯二戰期間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的一個原因,一個合格的步槍手要訓練一年,精度不高,全憑射速的衝鋒槍手只要幾天。瞄不準,打個幾十發總能打中點什麼。另一個原因是波波莎便宜,大量使用衝壓件,生產工時比步槍少,這在戰時當軍隊的主力是由戰前的老師、學生、工人、農民、舞蹈家組成的時候,就有決定性的意義了。縱觀整個二戰,蘇軍的武器都是簡單,粗暴,易於掌握和大規模生產。但精度不高,易消耗。這和德軍的武器裝備思想天差地別,結果嘛,大家都知道。因為普通士兵的素養不高,所以傷亡是很大的,最後在戰鬥崗位上服役的蘇聯女性達到了數十萬人。

綜上所述,一支素質高超,裝備精良的部隊和一支素質低下,裝備夠用的軍隊作戰。儘管後者可以用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取得勝利。但傷亡率和交換比,也是被前者遠遠拉開差距的。


AATONY523


二戰中,最慘烈的無疑是蘇德戰場,雙方投入的兵力就超過千萬,光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傷亡就超過兩百萬,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絞肉機”。隨著美國加入到二戰聯盟軍陣營,德國在海上的資源補給線被切斷,這導致德國內部開始全面崩盤,第三帝國正式走向覆滅的道路。由此,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役也出現轉折點,蘇聯憑藉源源不斷的兵力,摧枯拉朽般一路直撲德國首都柏林。

因盟軍反攻的速度太快,很多德軍士兵仍然堅信自己能夠取得勝利。由此,第三帝國正式陷入癲狂狀態,大批德軍瘋狂向蘇聯軍隊反撲,這是導致蘇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其二,蘇聯為了搶在英法美三國聯軍之前佔領柏林,幾乎不惜一切代價攻陷柏林,根本沒有戰術可言,這導致在柏林巷戰中損失慘重。


第一武器


主要原因如下:

一,雖說敗局已定,納粹政治宣傳依然強勢: 布爾什維克是日爾曼人的宿敵,一定會對德國瘋狂報復,即使投降也會被殺,這種觀念在徳國人心裡根深蒂固,從而增強了德軍拼死不降的決心。除此以外,還有一層拼死抵抗的意義是誓死保衛家園。

二,當戰爭已深入德國境內時,德軍在國內仍有約二百萬裝備齊全的戰鬥部隊。由於先期幾乎不存在運輸補給問題,儘管盟軍大規模的持久空襲,許多軍事工業被摧毀,但對前線的供應基本能滿足,因而可層層防禦,交替掩護,保衛國土,逐步消耗蘇軍兵力。

三,德國熟悉本土地形及山川河流,防禦輕車熟路,防線收縮,集中兵力,再加上對重要橋樑及交通樞紐全部破壞,並拆除許多建築及民房作為雷區、明堡、暗壘及障礙物,給蘇軍以大量殺傷,以滯止蘇軍進攻的速度。而蘇軍障礙叢生,毎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蘇軍必須儘快攻克柏林,以便獲得戰後更多的補償和利益,因而不惜血本,死拼硬打,造成十分重大的傷亡。此外,被盟軍轟炸過的徳國城市廢墟,不利於大兵團作戰,蘇軍大量重炮、重型坦克的展開受到限制,很多時候只能使用步兵集團攻擊,因此傷亡更大。


楓丹白露211735932


二戰時期的蘇軍戰術其實跟小鬼子差不多,先是飛機轟炸然後炮兵接著轟炮火延伸後坦克掩護步兵衝鋒,蘇軍比較有意思的戰術是每輛坦克都會搭載幾個步兵到了地方把他們放下來用來清理戰壕或者是地堡中的敵軍防止被人爆了菊花陰溝翻船,而蘇軍把他們稱為坦克騎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