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随你神采


1943年,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接连胜利,苏德战场上的形势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嚣张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陷入了劣势,被迫陷入全线战略防御,喘过气来的苏军则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二战欧洲战场

到1943年底时,苏德战场上,苏联与德国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倚仗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深厚的工业根基,再加上美国的援助,苏军的兵力已经发展到630万人之巨。

同时,苏联军队的装备也全面超越了德国军队。例如坦克和大炮,苏军的装备数量超过了德国军队的70%,飞机比德国军队高过1.7倍。而此时的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不但装备全面落后,数量也只有490万,这还不算大量精锐部队在惨烈的战斗中的消耗。

苏联红军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占据巨大优势的苏联军队都具备了全面反攻的时机。因此,从1944年初,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红军接连发动了10次重大战役,这10次重大战役,也被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

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苏德战场上的苏联军队发起了全面反攻。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到1944年底时,苏联收复了全部沦陷领土,苏联军队开始逼近德国边境。这10次打击,苏联军队一共歼灭了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超过200万。

无论从战果还是歼敌人数,苏联军队的反攻都堪称势如破竹,取得的战果也极为辉煌。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水银泻地般的大反攻,苏联军队却遭受了远比我们想象更高的伤亡,十次反攻之后,苏联军队的伤亡,甚至并不比德国军队弱。

二战后期欧洲战场

为什么苏联军队已经占据绝对劣势,德国也将日薄西山,德国军队却依然给苏联军队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呢?

第一,德军的战斗意志依然十分坚定。虽然在欧洲战场上败局已现,但是,居于劣势的德国却并不甘心失败,上至希特勒下至德国士兵,依然拥有着极为坚定的战斗意志。

因此,二战后期虽然德国军队装备已大不如前,兵员素质也远比开展之初要差。但是,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德国军队依然给苏联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而且这样的伤亡,也并非苏联一家“独享”。

希特勒

诺曼底登陆之后,1944年11月,希特勒曾集结西线残存军队对于登陆的盟军进行了反攻,这就是著名的阿登战役。阿登战役德军伤亡8万余人,而盟军遭遇了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的代价。也就是说,面对日薄西山的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具有绝对空军优势的盟军,却与德军的伤亡相当,从中也可看到德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第二,由于苏联的急功近利。在苏德战场苏联取得战略优势的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盟军部队也计划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由于此时德国败局已定,因此,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就开始考虑战后的利益划分。而很显然,战争中哪一国军队占据的地盘越大,战果越多,必然能分享的利益越多。

根据占据德国地盘分裂的东西两德

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军队开始了大举反攻。面对顽抗的德国军队,明明可以通过围困等伤亡最小的方式慢慢解决,但出于个人的好大喜功和战后利益划分,苏联军队采取了效率最高但也伤亡最大的方式——强行攻克。自然,苏联军队也遭受了更大的伤亡。


鸢飞九天2018


先看这个数字吧。西线盟军(不含意大利战场)自6月6日登陆到9月11日损失22万,到战争结束共计76万,大部分54万的伤亡是在普通人认为德国日薄西山兵败如山倒情况下发生的。德军最后阶段顽抗程度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弱!



东线的战役规模、残酷惨烈程度远超西线,无论对苏军还是德军而言,伤亡数字巨大。44年后苏军大部分进攻战役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也有远低于的情况发生如敖德萨—克里木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行动等等。但重要一点,苏军的不可弥补损失(死亡、失踪)从1944年起低于德军:44年苏军141万、德军190万;45年苏军63万、德军270万。也就是说苏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开始超越德军。



具体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死亡失踪18万、伤病59万,没什么百万之说。要知道白俄罗斯遍布森林沼泽,道路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进攻,苏军前期的伤亡集中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德军主要的筑垒地域,明斯克、考纳斯、维尔纽斯伤亡都不大。再看德军死亡23万,被俘17万,伤14万,不可弥补损失完败于苏军。仅仅看双方的伤亡数字是得不出事实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苏军柏林战役的死亡8.1万、伤28万的数字惊人。德军呢?德国人自己统计第9集团军和柏林卫戍部队死亡9.2万,算上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 17集团军的数字应超过10万,受伤者不仅仅包括在48万俘虏中,另一部分如6000伤员被第12集团军救走,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17集团军根本没伤员统计数流出。这真值得没眼力的愚人鄙视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一场城市攻坚战,苏军的伤亡数还说得过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进攻德军坚固预设阵地,苏军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但不可弥补数都低于德军,这才能保证44年后苏军不因缺乏人力失去胜利。


历史扒粪机


二战后期,苏军打已强弩之末的德军,却为何依旧伤亡惨重?

经过1940年1月-1942年12月你死我活的空中角逐,美国牵头的盟军空军,逐渐掌握了西欧的制空权,德国空军从主动攻击对手,沦为只能被动挨打。

1943年1月为了能够加大打击德国势力圈的力度,英国、美国在讨论二战后期对德国战斗该如何打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了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总方针。

该方针简而言之为“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摧毁德国人的斗志,使其丧失军事抵抗能力”。

然而在该如何进行轰炸的实操中,英国、美国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英国考虑到避开德国主要防空力量的需要,主张在夜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美国则想着每一次轰炸一定要解决一个增加德国战斗力的核心物件,所以强调日间进行精准轰炸,因而英美在轰炸的实操中几乎很难有大规模的合作。

但也“因不和而得福”,美国、英国的差异化轰炸方式,无意间做到了“面面俱到”,迫使德国防空力量无时无刻都得绷紧一根弦,摧残德国上下继续战斗下去的斗志。

战后统计截止1945年欧洲战场基本结束,英美在自1940年开始的对德国势力轰炸中,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投弹270万吨。

正是因为英美的这一轰炸,直接促使德国人无法开足马力造飞机大炮,军需陷入匮乏状态。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国一下子损失80余万。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一时间让德国军需生产部门难以补上损失的军备,部分新招募的士兵,甚至不能第一时间拿到自己标配主战武器,德国军队开始向强弩之末状态滑行。

按理说打已经快“强弩之末”的德军,此时在美国、英国协助下正风头正劲的苏联,完全可以打出“秋风扫落叶”的状态。

但是苏联人的反攻并不轻松,尤其是在伤亡上居高不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人为了收复白俄罗斯“故土”而发动的攻击。

6月22日约240万苏军向白俄罗斯方向的约100万德国驻军发起猛攻,战后统计虽然苏联人打赢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约80万人的伤亡。

至于为什么德国在自己快要完了的时刻,依旧能让苏联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小袁总结起来就2个点,第一点是德国人有抵抗意志。

此时的德国人跟1941年的苏联人一样,当对手坦克开进自己家园之时,在保家卫国的民族情绪渲染之下,打到底的决心越发坚定,每个士兵在战场上都玩命拼。

第二点则为苏联人太着急,由于为了抢夺灭掉德国的政治地位,苏联人在战场上放弃了最小伤亡的“围而不打”,逼迫对手投降的上上策。

选择用成千上万的士兵、铺天盖地的炮弹“横冲直撞”,在硬碰硬的状态下,伤亡不得不直线上升。

袁载誉,知名文史撰稿人,专注世界历史。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今日头条付费内容评测专家团成员、澎湃新闻湃客栏目特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被评为百度动态2018年年度红人、百度动态历史领域最具人气作者、腾讯自媒体年度新锐作者


袁载誉


苏德战争中的伤亡,苏联基本就没低于过德军,也就最后的布拉格之战中,苏军伤亡要小。苏德战争中,伤亡比最低也在1-1.5。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这些伤亡根本就避免不了。开战之初伤亡大,这没办法,毕竟敌军进攻,而且在那种新式的战术下,苏联人压根就没领教过。苏军军官普遍想的是,这是啥,啥是闪电战,为啥他们坦克会集群突击?


战术上,苏联和德国之间是有代差的。德军,550万人的突袭,装备齐整,战术先进,苏军前期应付不过来,是应该的。巴甫洛夫在面对德军的闪电战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打。这是前期苏军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后期苏军伤亡大,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攻守转换了。德国打苏联的时候,苏联措手不及。而苏联反攻德国的时候,就变成了正儿八经的攻防了。<strong>

自古以来,进攻的一方伤亡大于防守的一方是正常的。按照正常的思路,防守一方是可以做到一敌四,甚至一敌五的这样一个对比。原因就在于,防守一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是准备好了,去迎接敌人的进攻。这会儿敌人伤亡要是再小于防御一方,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后期的苏军战斗力根本就不低了,后期苏军也不是人海战术了。很多德吹狭隘的认为苏军就是靠人海战术才打赢的,这就是无知。请问,我有10个人,为何要和你1V1决斗?不可能。明明我坦克飞机远多于你,为何要放在同一水平线决战?

后期苏军伤亡大,其实就是因为他是进攻的一方了。和前期不同,前期没准备,前期不了解德军战术。后期德军有准备,后期德军也了解苏军战术。这就是苏军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军武文斋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依然伤亡居高不下,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苏军喜欢人海战术,为了取得胜利不再乎伤亡;其二、德军抵抗十分顽强,而德军是一支善战的军队,战斗力还在苏军之上;其三、盟军隔岸观火,坐享其成,没有及时支援苏军的行动。

苏德战争中,苏联投入1700万军队,其中阵亡509.75万余人,受伤的人数更多;当时苏联由15个国家组成,人口约2.86亿,因此苏军具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德国当时全国只有9000千万人,进攻苏联的军队(包括仆从国的军队)数量高达900万人。战争初期德军采用闪电战兵分三路攻入苏联,不到半年苏军百万大军或死或降;很快苏联又武装了数百万军队,双方战于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一线,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苏军取得胜利,开始反攻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伤亡113万人,德军损失84.1万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伤亡128万人,德军损失58.2万人。

德军在苏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而苏联红军打出国界以后对东欧、巴尔干诸国的平民进行肆意的掠夺、抢劫甚至强奸,对德国民众更是任意劫掠杀害。德国与苏联仇深似海,加上政治制度的不一样,德军对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可以说是殊死抵抗;而德军对于盟军则是能打则打,打不过就投降。柏林会战时,苏军与盟军都在柏林附近,最终由苏军单独完成对柏林的进攻,盟军则隔岸观战。柏林会战苏军集结了250万大军,德国则是收缩了附近的所有兵力100万人进行最后的抵抗;此战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惨烈,苏军伤亡了33万人,德军伤亡48万人。

苏联跟英美法盟军虽然在共同攻击德军,但是两者依然有矛盾,也就是战后利益均分的问题。在英美等国看来,纳粹德国败亡后,欧洲最大的威胁就是苏联,因此削弱苏联的实力,甚至消灭苏联成为盟军的下步计划。德国投降后,大部分精英都去了美国,这导致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幅度上升,原子弹就是在德军科学家的协助下造出来的。英美法三国的德占区合并成了西德,苏占区则成立了东德,后来世界冷战,北约通常和平演变让苏联解体了,东西二德也再度统一。苏联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他的继承者俄罗斯跟西方世界还是格格不入,双方仍然在对抗。


大秦铁鹰剑士


实际上从1944年开始,在大部分战役当中,德军的损失都超过了苏军。

在1944年,东线波澜壮阔的苏军十大突击当中,苏军歼灭了德国136个师,基本解放了整个苏联。在这十大打击当中,苏军的损失就低于德军。就是在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损失30万人,但是也取得了全歼柏林100万守军的辉煌战绩。

在1945年4月,德军在东线还有135个师,在西线则有77个师。这些部队还有大量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大批量的武器装备。德国宣传机器故意给各地卫戍部队传播假新闻。士兵和居民们坚信,布雷斯劳象一座堡垒或是海洋中的防波堤,并坚信援兵终将到来,他们击退了所有的进攻。

有些人仍寄希望于元首,有些人则寄希望于希特勒正在瞩望的新式神奇武器。谣言四起。有的守军期望德军前来援救,有的期望一旦敌人的联盟瓦解了就会如何如何。

而且,随着德军的失败,德军的防御阵地却越来越集中,兵力也越来越集中。反而提高了抵抗强度。在东线的托尔格洛、什切青、加尔茨、巴茨洛、泽洛、法兰克福、古本、科特布斯、福斯特、穆斯考、措森和施普伦贝格等地被构筑成要塞或是坚固据点。希特勒命令东线士兵说,如果他们打了败仗,如果苏军蹂躏了德国,等待他们家庭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老人和孩子将遭残杀,妇女和姑娘将成为军妓,其余所有的人将被驱往西伯利亚。

兵力集中,害怕苏军蹂躏德国,坚强工事,还有拥有大批量武器,这几点。是德军在战争后期,还能对苏军造成一定程度伤亡的主要原因。但是,1944年以后,苏军在大部分战役的损失已经低于德军和德国仆从军。


深度军事


很简单,在整个二战中,德军的单兵素质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单就从战术上讲,仗越打越精,越打越活。末期的库尔兰战役就是最好例子,诸如此类的战例在东线尤多。其中原因是苏联的兵员素质下降厉害,并且始终没有恢复过来。自边境战役后,苏联损失了战前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后,其庞大的人力资源使得兵员能及时补充,新的师团可以不断组建,但新兵的训练是根不上的,很多新兵在学会放枪后就被送上前线,打战术什么是指望不上了,连个人的基本战术动作都没学全。这也是苏联二战期间大规模装备冲锋枪的一个原因,一个合格的步枪手要训练一年,精度不高,全凭射速的冲锋枪手只要几天。瞄不准,打个几十发总能打中点什么。另一个原因是波波莎便宜,大量使用冲压件,生产工时比步枪少,这在战时当军队的主力是由战前的老师、学生、工人、农民、舞蹈家组成的时候,就有决定性的意义了。纵观整个二战,苏军的武器都是简单,粗暴,易于掌握和大规模生产。但精度不高,易消耗。这和德军的武器装备思想天差地别,结果嘛,大家都知道。因为普通士兵的素养不高,所以伤亡是很大的,最后在战斗岗位上服役的苏联女性达到了数十万人。

综上所述,一支素质高超,装备精良的部队和一支素质低下,装备够用的军队作战。尽管后者可以用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取得胜利。但伤亡率和交换比,也是被前者远远拉开差距的。


AATONY523


二战中,最惨烈的无疑是苏德战场,双方投入的兵力就超过千万,光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伤亡就超过两百万,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绞肉机”。随着美国加入到二战联盟军阵营,德国在海上的资源补给线被切断,这导致德国内部开始全面崩盘,第三帝国正式走向覆灭的道路。由此,德国与苏联之间的战役也出现转折点,苏联凭借源源不断的兵力,摧枯拉朽般一路直扑德国首都柏林。

因盟军反攻的速度太快,很多德军士兵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由此,第三帝国正式陷入癫狂状态,大批德军疯狂向苏联军队反扑,这是导致苏军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其二,苏联为了抢在英法美三国联军之前占领柏林,几乎不惜一切代价攻陷柏林,根本没有战术可言,这导致在柏林巷战中损失惨重。


第一武器


主要原因如下:

一,虽说败局已定,纳粹政治宣传依然强势: 布尔什维克是日尔曼人的宿敌,一定会对德国疯狂报复,即使投降也会被杀,这种观念在徳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从而增强了德军拼死不降的决心。除此以外,还有一层拼死抵抗的意义是誓死保卫家园。

二,当战争已深入德国境内时,德军在国内仍有约二百万装备齐全的战斗部队。由于先期几乎不存在运输补给问题,尽管盟军大规模的持久空袭,许多军事工业被摧毁,但对前线的供应基本能满足,因而可层层防御,交替掩护,保卫国土,逐步消耗苏军兵力。

三,德国熟悉本土地形及山川河流,防御轻车熟路,防线收缩,集中兵力,再加上对重要桥梁及交通枢纽全部破坏,并拆除许多建筑及民房作为雷区、明堡、暗垒及障碍物,给苏军以大量杀伤,以滞止苏军进攻的速度。而苏军障碍丛生,毎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苏军必须尽快攻克柏林,以便获得战后更多的补偿和利益,因而不惜血本,死拼硬打,造成十分重大的伤亡。此外,被盟军轰炸过的徳国城市废墟,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苏军大量重炮、重型坦克的展开受到限制,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步兵集团攻击,因此伤亡更大。


枫丹白露211735932


二战时期的苏军战术其实跟小鬼子差不多,先是飞机轰炸然后炮兵接着轰炮火延伸后坦克掩护步兵冲锋,苏军比较有意思的战术是每辆坦克都会搭载几个步兵到了地方把他们放下来用来清理战壕或者是地堡中的敌军防止被人爆了菊花阴沟翻船,而苏军把他们称为坦克骑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