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姓和氏的區別是什麼?

振峰同學


姓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鮮明體現,是家族延續的象徵。

我們中國人講究家族意識,在一年一度的團圓之際敬奉祖先,是中國人的傳統。每一個家族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姓氏文化、家族故事。

那麼姓氏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簡要了解一下。

姓的產生

據文獻記載,早在原始社會,姓就產生了。早期原始社會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會。姓的產生就是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以女性為主導的群婚制的形態下,人們誕生成長之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麼,同一的氏族是由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後代所組成的, 因此氏族最核心女性的姓就是這個氏族的姓,也是氏族後代血緣關係的標誌。

正如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是:"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在古代人們認為,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氏族女性在受到上天的感召而得以生子。這種說法究其根本也是由於群婚制下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將生子歸結於上天的恩賜。

在班固的《白虎通義·姓名篇》中記載到:"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這段文獻的大致意思是講述了夏、商、周人的祖先姓的來源傳說。禹的母親吃了薏苡(車前子)而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姓"姒";商人的祖先契的母親吞食了玄鳥(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後代,商人就姓"子";周人是祖先稷的母親姜嫄,踩了巨人的腳跡而受孕生下了後代,所以周人以"姬"為姓。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說道:"凡在一個氏族名下的全體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有著緊密的親族關係,氏族名稱的功能,就在於保存具有這一名稱的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藉此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

姓的另一來源是氏族居住地的地名。

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為姓。"又有"姜,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歷史的發展,氏族代表的姓也隨之變化。原始氏族和部落的相互吞併與融合,特別是由於氏族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產生,大部分氏族的圖騰和姓逐漸消失,留下的只是那些強大的氏族,即統治者氏族的圖騰和姓。

據文獻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古姓只有30個左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氏族的融合與重建,以及更為重要的社會形態的變化,姓的氏族代表性削弱,數量也漸漸不夠用了。

於是,聰明而又變通的古人在每個姓之下又分出若干個 "氏"。氏與支同音,氏又有支系、分支的意思。《通鑑·外紀》雲:"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氏的產生

據考證,氏的產生始於周代。據《左傳·隱公八年》中記載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從這段文獻中,氏的形成最初是因功受封而遷居某地,後代即以此地名為氏,以氏紀先祖之功。在當時,能夠被"賜姓"、"命氏"者都是作為統治階級的貴族。所以氏也一定程度上象徵了家族出身與社會地位,於是氏就有"別貴賤"的作用。

姓氏除了有"別貴賤"之外,還有"別婚姻"的功用。

我們的祖先,早在氏族社會時期就知道近親通婚之不可取。"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男子稱氏",是因為 "氏所以別貴賤"。"婦人稱姓",是因為 "姓所以別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隨著歷史的發展,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也就沒有了繼續 "賜姓命氏" 的能力。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階層發生劇烈變化,姓與氏合一。

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秦漢以後,中國人開始以氏為姓、姓氏合一。姓的數量於是大增。春秋時期,古姓不過30個左右。到了明代,據明王圻撰 《續文獻通考》的統計,已有4657姓。

秦漢至今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姓氏,已經再沒有等級地位"別貴賤"的差別之分,僅僅作為家族的標誌和象徵,也一直延續著鞏固家族團結的作用。


煮酒君


您好,要明白姓和氏間的區別需要從各自起源說起。另外,為何孟姜女不姓孟?“秦晉之好”為何成為婚姻的代表詞?這其實也和姓氏有關,我們分別敘述。

一,起源

一般認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人們按母系血緣分成若干氏族,每個氏族都以圖騰或者居住地形成互相區別的族號,這個族號就是“姓”。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他們的姓都帶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黃帝姓姬,虞帝姓姚,少昊姓嬴,夏禹姓姒。

氏的形成要比姓晚一些。隨著同一母系血統(即同一姓)的子孫繁衍,人口增加,這些子孫要分為不同的支族遷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也是為了便於區分,每個支族都要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支族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氏”。同一個母系氏族有多少個支族就有多少個氏。

簡言之,姓與氏在最初階段有以下幾個區別:

第一,姓代表母系血統,氏代表氏族分支。

第二,姓不變,氏(隨著子孫繁衍人口增加)可變化。

第三,姓別血統,氏別子孫分支。

但是,大約在秦漢時代,姓與氏便混合為一了。

二,孟姜女不姓孟

周朝時女子在家未嫁時以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稱,另外女子在出嫁之前都要用姓標明血統,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這一方面是為了區別與稱呼女子,另外也是為了標明女子姓與血統,因周朝時施行嚴格的“同姓不婚”制度。這就是所謂的“女子稱姓以別婚姻”。所以孟姜女,實際上是姜姓長女的意思,所以她不姓孟而姓姜。



三,秦晉之好

周代晉國姓姬,秦國姓嬴,秦晉兩國可世代通婚。而像晉國與魯國都姓姬,便不可通婚。所以秦晉之好成為了婚姻的代名詞。


熹木木


簡單理解就是姓是母系氏族,氏是父系氏族。到秦漢以後姓氏趨於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