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兵兵:推動鄉村振興需錘鍊“三支隊伍”

吕兵兵:推动乡村振兴需锤炼“三支队伍”

推動鄉村振興,除了國家和省市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整體推動,最終要靠“三支隊伍”來落地和實施:縣鄉涉農幹部隊伍、村“兩委”幹部隊伍和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農民隊伍。前些年,筆者在工作中遇到農民反映一些諸如涉農扶持項目被“內定”、找村幹部辦事要“交費”等現象。這些“事件不大、影響很壞”的事件,多數涉及這“三支隊伍”,由點到面影響了各項惠農政策落地。因此,要切實按照“一懂兩愛”的要求,按照“三農”幹部優先配備的要求,錘鍊好這“三支隊伍”。

縣鄉涉農幹部隊伍:打破當前“一部分幹、一部分看;好事兒搶,難事兒散”的工作狀態,真正選拔出“有情懷、有能力”的幹部投身鄉村振興一線,並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讓他們“工作有激情、收入有保障、晉升有渠道”

十多年來,筆者在一些村情民情較差的村莊,聽到過不少農民對縣鄉幹部的“吐槽”之語,“這些當官的,以前收公糧收提留的時候往村裡跑得勤。現在不收了,一年到頭不見到村裡來”“俺村班子不幹正事,他們不敢讓上面的幹部下來,就怕大家夥兒圍住了討說法。上面的幹部也知道,乾脆圖省事兒,就不到村裡來”,等等。

這些農民的“吐槽”,雖然難免片面和偏激,但反映的問題絕非個例。究其原因,一是長期以來一些縣鄉工作重心放在增加財政稅收、招商引資、城鎮建設等方面,對農村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二是“上面千條線,基層一根針”,迫於工作壓力和體制不健全等原因,縣鄉幹部存在“一部分幹、一部分看;好事兒搶,難事兒散”的工作狀態,幹活的人疲於應付,不幹的人冷眼旁觀,更有甚者從中漁利,導致了基層幹群關係緊張,縣鄉幹部隊伍風氣不正、魚龍混雜,難以凝聚起幹事創業的正能量,難以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合力。

如何破解?按照“幹部配備優先考慮”要求,借鑑先進地區經驗,一要抓住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機遇期,在“五級書記抓振興”總體格局下,樹起“優秀幹部到農業農村戰線去,優秀幹部從農業農村戰場來”這個風向標,把真正“有為農情懷、有工作能力”,能夠達到“一懂兩愛”要求的幹部選派到鄉村振興一線。二要改革基層幹部管理體制和選拔機制,讓投身鄉村振興一線的縣鄉幹部“工作有激情、待遇有保障、晉升有渠道”,建立起一整套培養、評價、選拔任用和正向激勵機制。

村“兩委”幹部隊伍:村幹部不是“土皇帝”,村民自治不等於放任不管,且當前村“兩委”成員不少存在年齡老化、能力不足等問題,如何徹底提升這支隊伍,將是決定鄉村振興進程和質量的關鍵

推動鄉村振興,需要“領頭雁”,需要一支過硬的村“兩委”幹部隊伍。在鄉村,一邊是“選準一個人,改變一個村”的事例不勝枚舉,另一邊卻是村莊因為村幹部能力不足、私心嚴重等問題,導致在發展機遇面前坐失良機、停滯不前。

2017年,筆者曾到村莊蹲點調研一個月。選取的這個村莊依山傍水,處在該市美麗鄉村示範帶的核心區;村黨支部書記在位20多年,處事公正、勤奮愛民,村情民情很好。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好村”,也在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前感到力不從心。5名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都在60歲以上,面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鄉村旅遊、成立旅遊股份合作社、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等新生事物,感到“難以駕馭”,甚至“頗多疑慮”。

好的班子尚且如此,一般的村班子呢?2016年起,為深入採訪脫貧攻堅,筆者曾全程跟蹤一個山區貧困村的產業扶貧之路:根據“山嶺薄地、勞動力弱”現狀,從科研院所引進優質鮮食地瓜脫毒種苗,指導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縣鎮兩級幫助註冊商標、在超市設立專櫃、在媒體廣泛宣傳等,當年地瓜畝均收入穩定在3000元以上,效果突出。然而,第二年再到該村,卻發現合力打造的富民產業又迴歸了各自為戰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是村班子弱,村黨支部書記是“硬著頭皮上來幹”的,缺能力、沒威信,鎮上一撒手,他就撂挑子;二是成立的合作社只是空殼子,跟村幹部關係好的賣高價,更沒有二次分紅,導致好事變壞事,不少社員有情緒。

以上兩個村還是“可惜”,還有的村莊卻是“可氣”。在2018年的“打黑除惡”專題採訪中,筆者發現村“兩委”成員涉黑涉惡不是個例。個別村幹部把自己當成“土皇帝”,為上位用盡送禮、賄選、恐嚇等手段,上位後則是拉幫結派、貪汙腐敗、橫行鄉里。更可怕的是,有的類似村幹部儘管被清理出村“兩委”隊伍,卻仍然躲到幕後操控村級權力。

近年來,為了健全村“兩委”班子,全國不少地方出臺了規範選舉、領導包靠、駐村幫扶、下派“第一書記”等舉措,也有不少地方從制度上保障村幹部待遇和村級運轉經費。然而,一些“毒瘡”“爛瘡”仍隱蔽在鄉村角落裡。筆者期望,各地能夠將國家要求的“一村一策、掛圖作戰”整治村級軟弱渙散黨組織做到實處,讓縣鄉領導幹部真正掌握落後村莊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彙總梳理,用足鄉村振興的各項政策,從健全村“兩委”幹部隊伍入手,分類施策、對症下藥,找到切實可行的鄉村振興路徑。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農民隊伍:要培育壯大“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的主體隊伍,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用足用好農村改革、權能釋放、股份合作、村社共建等舉措,構建起“大主體”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和關鍵。當前推動產業振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發揮了關鍵作用。順應規模經營、抱團經營等趨勢,培養有情懷有能力的農民、下鄉創業者和社會資本等,在助其發展成為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大主體”的同時,需要通過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帶著年齡大點兒、能力差點兒的“小農戶”,共同打造一個“壯產業”,共享發展紅利。

然而,此前培養的有些所謂“新型經營主體”卻是空殼子,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完任務、要政策、拿項目”,不僅不會帶動農民,不會帶壯產業,反而讓農民覺得“政府的錢又打了水漂”;還有不少是不熟悉農業規律和農村實際的外來主體,用超長的承包合同“佔住地”,為追求短期效益而“非農化”“非糧化”,不僅帶動農民能力差,自身的經營也有很高風險,出現不少“跑路”現象。

更重要的是,這些“假主體”的做法,佔去了大量本該扶持“真主體”的真金白銀和發展資源,讓那些紮根農村、熟悉狀況、踏實肯幹的“真主體”,反而成長緩慢、步履維艱。因此,如何培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的真主體,如何構建聯通“大主體”和“小農戶”的命運共同體,就成了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

在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唐家店子村,村民張德仁2017年起把兩畝山嶺薄地入股到村裡成立的潤海土地股份合作社。當年不僅拿到每畝1200元的保底收入,還獲得分紅300元。分紅雖少,卻是利益聯結的重要標誌。原來,該村2016年抓住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機遇,清理出100多畝集體荒地,再發動105戶村民用土地入股,整理出1000畝連片土地。有了這個平臺,東方正大育苗基地、中慧中央廚房等4個項目先後落地,喬官鎮整合扶貧資金等近300萬元也“嫁接”到這裡,其收益用於貧困戶分紅和村集體增收。

這個事例看似很小,卻頗具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廣大農民,一定要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利器,發揮村“兩委”的組織和保障能力,以股份合作、集約經營等為主要手段,搭建發展平臺,吸引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下鄉,打造利益聯結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這樣,村莊和農民的各類產權,通過股份權能的實現,變成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城市資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綁到了同一輛戰車上,在優勢互補的同時形成發展合力,能夠用足用好鄉村振興各類政策,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吕兵兵:推动乡村振兴需锤炼“三支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