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少!成本高!吐槽金融科技赴美上市的鬧心事兒

針對網貸、助貸領域監管前景的撲朔迷離,正在深刻影響著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資本市場表現和未來上市預期。

美股財報季進入尾聲,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的營收和利潤均有不錯斬獲,多家機構淨利超10億元。但相較財務數據的靚麗,其股價和交易活躍性卻仍難走出尷尬局面。

多位律所、機構的內部人士和專家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國內網貸領域監管前景的不確定讓以網貸、助貸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中國金融科技概念股持續走冷。一方面是股價和成交量的長期低迷,另一方面則是後來者登陸美股的腳步趨緩、發行難度增加。有操盤過美股IPO的律所人士明確表示,由於風險不明朗,短期內不會再接觸此類企業的上市項目。

業績難撐股價

3月中旬以來,美股市場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除信而富(XRF.N)和點牛金融(DNJR.O)外,陸續發佈2018年年報。絕大部分公司在淨利潤和經調整淨利潤兩個指標上均實現同比增長。樂信(LX.O)、360金融(QFIN.O)、小贏科技(XYF.N)和拍拍貸(PPDF.N)則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100%以上。其中,樂信和360金融淨利潤漲幅分別達到723%和624%。

不過,與業績持續增長形成對比的,是大部分個股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難盡如人意。

截至美東時間4月17日,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過半數個股低於其發行價。其中,信而富、和信貸(HX.O)和趣店(QD.N)一年來的跌幅均高於50%,市值大幅縮水。

而在個股交易的活躍性上,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4月17日,13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中,僅趣店和拍拍貸近三個月內的日均成交量保持在百萬股以上。大多數機構成交量在2萬到20餘萬股之間,而最低的兩家日均成交量僅有幾千股。從橫向對比看,目前市值13億美元左右的美國網貸機構Lendingclub日均成交量保持在200萬股以上。

寰盈證券執行董事王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股價更多反映投資者對於企業未來經營狀況的預期,短期業績的優良表現並不一定能反映公司長期經營狀況的成長性。“在市場觀望、監管趨嚴、負面消息不斷的情況下,投資者會盡量避免交易此類股票,交易量、換手率等指標自然呈現出較低的狀態。”王通分析道。

在一位網貸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士看來,2018年行業“三降”控規模的嚴監管下,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業績預判應該會出現下滑,但最終數據普遍出現明顯增長。“如果站在市場角度,我會存有疑慮,這種疑慮來自三方面,數據真實性、業務合規性、業績可持續性。”該人士說。

上市前景難測

剛剛在舊金山參加過朗迪峰會的美國信貸領域從業者汪毅告訴記者,今年峰會上,前兩年比較火爆的加密貨幣和中國概念明顯遇冷,反映在參會機構數量和相關話題的設置上。

事實上,由於175號文、備案前景不明、持續“三降”等因素,美國一些對沖基金已經開始沽空中國金融科技領域機構。一位有上市計劃的金融科技機構高管認為,赴美IPO的關鍵是美國投資者對於中國金融科技行業是否認同,是否認為監管政策已經見底和出清,但顯然市場並不這麼看。

一位曾經操盤過金融科技美股IPO的律所人士透露,2018年下半年以來,能明顯感覺到美國投資者對互金行業的興趣在降低。“我們年底操盤的一個案子只融了很少的錢。除了一直有合作的客戶,短期內不會再接觸此類企業的上市項目”。該人士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有計劃赴美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選擇避開輿論的浪頭,試圖尋找更加適合的上市時間。

自2018年年底起,金融科技題材的美股上市進入平淡期。目前,已公開提交招股說明書的泰然金融、嘉銀金科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均未傳出進一步消息。正在等候IPO的某機構人士透露,“隨時可以上市,但關鍵是得有人買,按企業想要的估值保證發行順利。”

據其透露,2018年第四季度完成上市的一家平臺幾次推遲IPO時間,原因就在於股票銷售遇冷,發行價格難以達成一致。

事實上,在國內監管和美國資本市場環境疊加影響下,自2017年年底以來,幾乎所有相關上市公司均在臨門一腳前做出巨大讓步,縮小募資金額、調低目標股價成為普遍遭遇。

金融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拓寬融資渠道。在王通看來,機構選擇放緩IPO進度也是理性選擇。“上市時機選擇不好,即使順利IPO,市場也未必買賬,公司反而會陷入耗費鉅額上市成本、融資依舊受限的困境。”王通說。

但是否在備案明朗後,上市的前景就會發生變化?前述律所人士認為,上市難度其實是更大了,隨著監管細則不斷具體明確,披露的風險越多,合規的挑戰越大。“此前行業機構IPO的起跑線是一致的,而如果有的企業優先拿到了備案,一些企業沒有拿到,那麼市場投資者對後者的疑慮會更大。”該人士解釋道。

上市誘惑探因

即使在融資規模方面不佔優,但由於境內上市之路徹底堵死,境外交易所憑藉靈活的上市標準、快速的上市流程、再融資的便利以及國際資本市場的視野,對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仍極具誘惑力。

據記者瞭解,機構選擇赴美上市,從審計入場到掛牌上市,普遍只需要八到九個月時間,短的甚至可以壓縮到六個月。

某中等規模網貸機構人士王樂(化名)近期正與多家承銷商密集接觸,為其所在平臺籌備明年赴美上市。在他看來,上市的首要訴求仍是增信和品牌效應,上市會極大提升投資者信心,其次才是融資訴求。

王樂告訴記者,政府鼓勵是其平臺籌備上市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門希望轄區內出現一批上市企業,也會對當地營商環境起到正面效應。這種鼓勵並非只停留在口頭層面,我們和接觸的券商商定了2000萬美元的包銷協議。政府的產業基金也有認購意向,否則銷售環節會比較困難。”王樂表示。

據其透露,在上市成本上,除了承銷商佔據固定比例的發行費用外,以其所在機構體量,至少要準備2000萬元左右的IPO經費,包括審計、律所、行業諮詢。“‘四大’的審計幾乎都是100萬美元起,這還不算IPO團隊的人力成本。”王樂說。

在王通看來,此前一些金融科技中概股不惜“流血”上市,一是出於資本焦慮,害怕自己錯過此輪上市的機會。因為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後續的上市難度可能更大;二是一級市場此前對這類企業估值過高,其實調低後的估值才是合理狀態。

他認為,如果創始團隊對自己公司比較有信心,會在IPO階段價格並不算太高的時候先取得一個上市地位,少量融資和稀釋股權,待到市場回暖,謀求再融資,用更低的成本拿到錢。

深度 | 融資少!成本高!吐槽金融科技赴美上市的鬧心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