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親生兒子,漢朝竇太后為何不喜歡景帝,而更喜歡樑王劉武?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跟歷史上很多太后一樣,竇太后偏愛小兒子,但不代表她不喜歡漢景帝,只是對劉武更偏愛。其實這也不奇怪,民間自古就有“爹媽偏愛老來子”的說法。竇太后喜歡劉武,除了這個原因外,跟劉武對國家有大功勳有關,沒有梁王劉武,七國之亂的歷史很可能改寫。另外,劉武想對於漢景帝劉啟,還有一個優點,他不似劉啟寡恩,更通人情味,這恐怕也是竇太后喜歡他的原因。

爹媽喜歡老來子的常情

“爺奶喜歡長房孫,爹媽喜歡老來子”,這句民間俗語揭示了人性的“微觀世界”。爺爺奶奶更關注子孫滿堂,家族綿延,長房長孫代表的是家族新一代勢力,老人家的視野在大家族。爹媽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古代子女眾多,幼子往往會受到更多關注,這是人之常情。

竇太后偏愛小兒子劉武跟這個有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竇太后做得不算出格,最出格的是春秋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武姜喜歡小兒子,討厭大兒子,一心想讓小兒子代替大兒子坐王位,最後導致兄弟相殘,母子不相認。

竇太后對劉武的偏愛,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超常賞賜,二是越禮探視,三是違規謀位。前兩項很明顯是人情範圍內的事,為母的慈愛,或者說偏愛。即便第三項,也不能說跟政治有多大關係,更準確地說,在竇太后的眼裡,這就是一件家事,多疼愛一點小兒子,怎麼了?

所以當袁盎給她解釋清楚,兄終弟及,不是簡單的家事,而是國家內亂的根源時,竇太后才意識到自己的偏愛,原來還有這麼大一個坑。

從而可知,竇太后對待兒子的感情,從來沒有上升到政治角度,完全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沒有擺脫民間的人之常情。

劉武有讓竇太后驕傲的資本

當然,劉武絕不是公子段(鄭莊公的弟弟),他確實有受到母親偏愛的理由。

劉武此人愛好文學,喜歡養士。這兩個愛好,使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當時的文學之士,比如司馬相如、枚乘等,在他的梁園,留下了大量的美文佳作,客觀上,為西漢帝國的文學事業做出了貢獻。一個被文人雅士包圍的王爺,自然自己的聲譽不會低。

劉武最大的貢獻,是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正是他以一國之力,死死擋住了吳楚聯軍北上的路徑,給周亞夫贏得了戰略空間。

周亞夫乘吳楚聯軍,跟劉武血戰睢陽之際,迅速平定齊地諸國,緊接著,大兵南下,斷了叛軍糧道,使叛軍面臨前後夾擊,糧草斷絕的死地,進而一舉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以總指揮,拿走平定七國之亂首功,但劉武才是這盤棋的棋眼、戰略核心。

所以,七國之亂後,劉武受到隆重褒獎,他是名至實歸,在竇太后的眼裡,大漢天下,有小兒子一半功勳!

漢景帝的寡恩與劉武的仁孝

這麼說,並非指漢景帝不孝,而是漢景帝的為人,多少讓竇太后不放心。毫無爭議,劉啟是文景之治的重要貢獻者,但漢景帝一生,最被後世詬病的就是為人冷酷、刻薄寡恩、手段陰險毒辣。

少年時代,為了一盤棋,一棋盤砸死吳國太子;七國之亂爆發,立刻拋出最信任的晁錯為替罪羊;陰謀害死皇長子劉榮;加害功臣周亞夫等等,顯示了劉啟冷血的本性。

對兒子的這個本性,作為母親的竇太后心知肚明,雖說劉啟沒有表現出對母親的不敬,但作為母親,兩個兒子擺在那裡,品行高下,毋庸置疑。

最關鍵的是,漢景帝的陰毒,會不會應用到自己兄弟身上呢?很有可能,至少,竇太后認為這種事如果發生,一點都不奇怪。劉榮的死,竇太后就懷疑過漢景帝。母子倆為一件事,還差點撕破了臉皮。

這件事就是,劉武進京負荊請罪,因為害怕被哥哥下黑手,不惜躲著眾人孤身潛行。劉武的“失蹤”,竇太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劉啟對親弟弟下黑手了。所以,老太太哭天喊地:“帝殺吾子!”事實證明,竇太后確實冤枉了大兒子漢景帝,劉武沒有失蹤。但,從這件事明顯可以看出,竇太后對劉啟的狠毒,是有充分了解的。

與其說竇太后更喜歡小兒子,莫不如說是為小兒子安全擔心。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竇太后談不上不喜歡漢景帝,只是更偏愛小兒子劉武,既有母親的本能因素,也有劉武自身功業,同時也跟漢景帝刻薄寡恩的為人有關。


尋根拜祖


竇太后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兩人膝下共有三個孩子,分別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漢景帝劉啟和梁孝王劉武。其中,梁王劉武是竇太后最小的兒子,也是她最喜歡的兒子,竇太后喜歡他到什麼程度呢?

據說,竇太后曾經多次要求漢景帝立梁王為太子,待將來死後就將皇位傳給梁王。不僅如此,梁王的封地還是所有諸侯王中最大最富裕的,其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是比肩皇帝的標準,以至於梁王和漢景帝除了稱呼不同外,其他各方面在外人看來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梁王劉武特別孝順聽話,再加上從感情的角度看,絕大部分父母一般都格外寵愛最小的孩子,所以,竇太后給予梁王更多的偏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這顯然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大家應該知道,竇太后其實也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烈的政治人物,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後來的漢武帝就是被她壓制了好多年,並且在他當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時候,竇家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這點,我們就應該能夠明白。

事實上,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說,如果竇太后真的愛梁王劉武,真心為梁王劉武好的話,就應該嚴加約束梁王的行為。因為,一個親王,從各方面處處比肩皇帝的標準,還掌握著天下最大和最富有的封地,同時還捲入到太子之位的漩渦中,這樣的人通常會是什麼下場,竇太后會不清楚嗎?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竇太后表現出寵愛梁王而不喜歡景帝,就和後來的楊堅夫婦喜歡楊廣而不喜歡楊勇、李淵信任李世民而不太喜歡李建成、還有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而對太子李承乾不感冒是同樣的道理,他們的真正目的,都是害怕兒子實力太過強大而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通過打造兩王並立的局面來相互制衡,從而維持自己的權力。

只不過,因為楊堅、李淵和李世民都是皇帝,所以他們的佈局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來,而竇太后只是太后,他的兒子景帝才是皇帝,所以我們很多人在看到她寵愛梁王時,就會有意無意的忽略這點。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在最高權力面前,不只是兒子和父親,就連母親和兒子,還有妻子和丈夫,都可能成為競爭對手。換句話說,竇太后和漢景帝,他們雖然是母子關係,但如果竇太后權力慾望太重後,他們自然也會成為政敵。



只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劉氏諸王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盤,竇太后是不可能也不敢去謀取皇帝之位,所以他和漢景帝的矛盾自然沒有後來武則天和她兒子那樣激烈,同時竇太后也不像呂后那樣兇狠跋扈,所以也沒有表現出呂后和惠帝的那般衝突。

但問題是,竇家從漢文帝后期開始,就一直是大漢帝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在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就開始頻繁干涉朝政,在漢武帝初期時,大漢朝的大小政事,那就是竇太后說得算。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竇太后絕不是個安心待在後宮中不問世事的女人。

所以,竇太后和漢景帝自然會因為爭奪權力發生衝突和矛盾,對於竇太后來說,如果漢景帝的權力越來越大,那竇太后的結局,自然只能退居後宮混吃等死,竇氏家族的權勢也會不斷被削弱。但是,如果漢景帝的權力被壓制,竇太后可以行使的權力自然越來越大,那她就不用退居二線,竇氏家族也會越來越輝煌。



在這種背景下,竇太后必然要找幫手來擴張自己的權力,只不過因為有呂后的前車之鑑,竇太后並沒有把竇氏家族的成員推到權力中心,她選擇把梁王劉武和館陶長公主劉嫖推了出來,因為這兩人既是劉氏家族的成員,也是皇帝的親弟弟和親姐姐,由他們出來分割皇帝的權力,不太會引起眾人的反感,也相對而言可以避免重蹈當年呂氏家族全員被誅的下場。

於是,在竇太后的故意偏袒和寵愛下,梁王劉武成了大漢帝國最有權勢的諸侯王,甚至差點就成為大漢朝的新任皇帝。至於館陶長公主,也成為大漢朝有史以來最顯赫的公主,她的實力有多強,我們只要明白,後來漢武帝能夠順利當上皇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武帝娶了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

梁王劉武和館陶長公主崛起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漢景帝始終無法強有力的鞏固皇權,於是竇太后自始至終都能夠穩坐在權力的巔峰,和漢景帝分庭抗禮,甚至在很多事情上,能夠凌駕在漢景帝之上,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竇太后去世,也是漢武帝登基後的第六年,大漢朝的權力,才真正被皇帝所掌控,而大漢朝也由此掀起新的篇章。


我是趙帥鍋


梁王劉武是竇太后的幼子,做母親的疼愛幼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她希望由劉武作為皇太弟繼位,除了疼愛幼子之外,還有她的權力慾作祟的心態,景帝雖然是皇帝,但是作為太后的竇氏以及一干外戚,在朝中享有很高的權力,如果景帝百年之後由他自己的兒子繼位,竇太后就晉升為太皇太后,按律太皇太后是不能再幹政的,而且景帝的皇后晉升太后之後,她一樣會照瓢畫葫蘆,以太后的身份干政,而且新太后的孃家外戚也會成為朝廷新貴,這樣,老一代的外戚就只能退出歷史舞臺,這恰恰是竇太后最不希望的結果,如果由梁王劉武繼位,那麼竇太后依然還是太后,她費勁心機為梁王劉武爭來的帝位,劉武必然要對竇太后言聽計從,她那些親戚也都是劉武的親戚,所以他們的利益跟劉武是一致的,這樣做能夠最大限度的確保竇氏外戚的利益,所以,竇太后才契而不捨的為梁王謀取儲君的位置。


狼的影子716


漢竇太后為何偏愛梁王而不喜歡景帝?
(竇太后影視照)

我想,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沒根沒由的恨!只是其中的緣由,或許是外人眼中的“乖巧孝順”不同、近疏有別,也或許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某個“意外”……

《左傳》開篇就講了一個母親偏愛的事例:

鄭武公妻姜氏,只因大兒子出生時難產,甚是討厭自己的兒子,而且取名為「寤生」。
(鄭莊公雕像)

後來在冊立時,先是多次要求武公立幼子共叔段為太子,未果。後寤生繼位為莊公,又要求莊公將險要之地“制地”給共叔段,不成,再要求莊公將京城封給幼子……

如此多次不合理的要求,鄭莊公極為惱火,自認自己未做錯什麼,而母親卻一直偏愛弟弟,如是發誓〔不及黃泉,不相見也〕――今生不見母親,除非黃泉路上。

幸喜鄭莊公後來良心發現,覺得母親縱使偏心,但母親還是母親,怎能永世不見呢?如是,在穎考叔的幫助下,挖地道而見母。

又道是“一碗水難以端平”,縱使都是自已的骨肉,但生長過程不同,陪伴時間不等,性情處境有別,區分對待也是人之常情,又何必計較太多。
(母愛)

相反,問母親為何偏愛之前,不如先問自己:自己愛母親的心是否比兄弟多呢?


瑰谷清風


這個標題有點類似家庭教育題材,古往今來不光是帝王家有這樣的情況,民間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事情有很多。

就像最近的熱播據《都挺好》裡面的劇情似得,雖然孩子都是自己生的,手心手背都是寶,但是總有偏心的父母,心疼這個,不喜歡那個。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漢景帝劉啟和梁孝王劉武出自一母所生,但是竇太后卻唯獨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和女兒,結果她最寵愛的兒女卻都不得善終,這也在片面反應了不同養育方式下,對孩子的影響。


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竇太后對梁王非常寵愛,尤其是對梁王財寶方面賞賜更是勝過皇帝劉啟,更過分的是竇太后甚至想讓劉武繼承王位。


竇太后不光寵愛幼兒劉武,對自己唯一的女兒館陶公主劉嫖也是非常寵愛,才會讓這位公主,囂張跋扈,才做出了後來奪王位殺人的舉動。


竇太后為什麼只喜歡自己的幼兒劉武呢?


據說這跟竇太后的出身有關係,竇太后是平民出身的皇后,由於幼年的時候父親早死,為了找到工作,她在很小的年齡就進了宮,很缺乏親情的關愛。



再後來就是她嫁給了代王劉恆,為其生下了兩子一女,而她也因為長子劉啟被封為太子,而母憑子貴的做了皇后,由於長子劉啟做了太子後學業事務比較繁忙,與竇太后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就導致了她對陪伴在自己的幼兒劉武格外疼愛。


竇太后對兒子的疼愛不光在感情上,在物質上、為兒子將來做打算上,無不盡心,這才有了劉武對皇位的覬覦。


據說她曾經對自己的長子要求在其百年之後,要把皇位傳給幼子劉武,導致漢景帝劉啟心裡非常不痛快,但劉啟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就同意了母親的說法。



《史記·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中有這樣的記載“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漢景帝劉啟的這次提出,正是竇太后背後惦念的,而劉武自從得到了皇帝這樣的“應允”,就信以為真,對漢景帝劉啟感激涕零。


這才有了“七國之亂”吳王劉濞造反之時,劉武傾全城之力平定擾亂。(估計想著以後天下也是自己的,所以才會賣力)



然而後來漢景帝卻沒有立劉武為儲君,導致了劉武知道後,傷心不已,而竇太后為了不讓兒子傷心,竟公然提出立劉武為太子劉武為太子,卻被袁盎等大臣所阻。



後來梁王劉武因為怨恨袁盎等人,派人刺殺袁盎等眾多朝中大臣,景帝為此大怒,下令劉武永世不得再踏進長安半步。


回到自己封地後的劉武因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久就鬱鬱而終了。



微風之語


這個其實在很多家庭都有這個現象,梁王劉武是小兒子!通常來說父母都會更喜歡小兒子一些!

比如鄭莊公的媽媽就一直不喜歡鄭莊公,而是喜歡他的弟弟共叔段!一步步的把共叔段慣成了一位早飯的兒子,然後就被鄭莊公給幹掉了!

還有成吉思汗也是如此,他把他的汗位傳給了比較賢明的窩闊臺,但是把絕大多數的兵權傳給了小兒子託雷,這也是造成了蒙元王朝內部鬥爭一直不斷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對於漢民族來說早早的認識到這一點,就在周王朝的時候就建立了嫡長子制度,也就是說嫡長子是未來的君主,是君,是所有弟弟的君主!是整個國家和家族的未來的繼承者!

不過在後代執行的過程中還是有出入的,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立賢立長!


鵬程日誌


漢朝竇姓是個大家族,漢景帝喜歡節儉,漢文帝漢景帝的經濟基礎,使漢武帝才有打匈奴的本錢。也是因為漢景帝節儉省錢,後宮的錢不夠啊,工資一年比一年少,竇太后本來就是厲害的主,哪裡受的苦?所以就怨氣沖天,,,


趙撿子


梁王劉武是她最小的兒子,中國有父母疼小兒的傳統吧


用戶61568681228


天下老人愛小兒子


水煮歷史坊


一個古板的景帝、一個瀟灑的梁王、一個年齡大了!一個年齡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