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人物称得上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健康哥的一天


明朝的俞大猷,戚继光可称得上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式的人物,他的戚家军,打起入侵大明王朝的日本鬼子来,是毫不手软,一度把侵略者赶出大明的国门之外。为保护大明的子民,以及捍卫国家的主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史上的彭德怀将军同样也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式的人物。

彭德怀元帅,日军在华北平原上叫嚣的时候。彭德怀组织了百团大战,给予了日军,在开战以来最大的重创。百团大战,我军共投入了一百零五个团的兵力。歼灭日伪军三万余人。这一战是真真正正的打出了我军的军威,我国的国威。

战后,毛泽东写来贺信,希望彭德怀将军,像这样的战役,可以多组织几次……。 之后彭德怀元帅进入到晋察冀地区开展和扩大敌后革命根据地,曾带领部队多次打退日军的大“扫荡”。为中国抗日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迎来了全体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对我国更是虎视眈眈。

毛泽东高瞻远瞩,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开始派中国志愿军奔赴前线,帮助朝鲜人民一起对抗美帝国主义。

这时候又是彭德怀站了出来,开始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去异国他乡,迎取另一场艰苦的斗争。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彭德怀将军毫不退缩。他在战场上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利用我军夜战的优势,尽量避开敌军白天飞机大炮狂轰乱炸的优势。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美国不得不坐在谈判桌上签订协议。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迎取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像彭德怀,这种在外国侵略者入侵的是时候,带领人民英勇反抗的人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式的人物。


汉史趣闻


抛开立场,蒋介石曾经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也可以称的上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作为清末出生之人,面对大乱之世,他不甘于现状,胸怀远大理想,报考军校,参加辛亥革命,深受孙中山先生赏识,在创立黄埔军校后,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为国家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军事人才,这些人后来都在民族危亡之时,舍生忘死,做出过巨大贡献。

当日军全面侵华,蒋介石在寻求国际社会的调停中无果后,积极防御,曾指挥抗日军队与日军展开大战。

淞沪,太原,武汉,徐州等一系列会战,国军将士打的可歌可泣。

川军也正是这个时期,扛着死字旗,一批又一批的出川作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军将士在抵抗日本侵略上做出无比巨大的贡献。

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较于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走日本人路线,蒋介石还真算得上是民族英雄。

无论如何,他是真的誓死不投降。



只可惜他最后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而困苦无所依靠的平民百姓,需要有人为他们当家做主。

或许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或许是毛泽东创造了历史。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他们才是真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们始终与人民同在,废寝忘食的为国家谋未来。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对日军实施牵制。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都成为抗日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

土地改革,让许多穷苦的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毛泽东主席的大战略思维,朱德总司令的人民军队创建,周恩来总理的外交。

他们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最终战胜了强敌。

建国后,毛主席高瞻远瞩,为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在国防事业上更是突飞猛进。

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华夏处处风光美。


旧史风


我觉得排第一的应该是小平同志,我们到现在能够吃的饱、穿的暖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小平同志。

中国历史上能吃饱饭的时间不多,即使是所谓的盛世也有很多人饿死或者饿的皮包骨头,康乾盛世的时候,外国使团就发现中国人营养不良问题了。而从小平同志开始,可以说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这是小平同志之前所有人都没有实现的事情。

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日子,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可能我们的后果会更严重,因为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经济比苏联、东欧还要差,对比一下隔壁的朝鲜就知道了。

也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收回香港才有了底气,建国后为了留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只能暂时放弃收复香港,所以香港回归,功劳是小平同志的。


解忧时间


苍茫大地今天给文友介绍一位多次扶江山于即倒的人物一朱德,作为共和国第一元帅,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被全国人民永远怀念。下面我介绍他在南昌起义后挽救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



朱老总,云南讲武堂毕业,是出身日本士官学校的名将蔡锷(蔡锷是梁启超的高足,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的三百名同学中的榜眼,同期同学、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是状元,张孝淮探花,他们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1917年7月朱老总任滇军旅长,参加护法战争,朱老总不贪慕荣华富贵,一心追求革命,到上海找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要求入党,陈独秀认为:老牌军阀怎能入党?朱老总没有灰心,决心到柏林找党,1922年周总理介绍他入党,老总顺带在德国留了学,1925年返柏林,两次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德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七月赴苏联学军事。1926年夏奉命回四川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在南昌创办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为革命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和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前朱老总把南昌的三个国军团长以打牌喝酒的名义请到家中实施软禁,南昌国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朱老总此举有力地保证了起义的胜利。起义胜利后,朱老总任第九军副军长,因军长韦杵未到位,朱老总接任军长。




南昌起义军执行共产国际命令,南下广东,准备在广州二次革命。结果沿途遭国军的围追堵截,起义军第十师师长蔡挺楷率部倒戈,到潮汕三河坝时,部队大部溃散了,总理、聂帅坐着小木帆撤往香港,聂帅幸亏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才没掉下海!贺老总、刘帅、叶挺都离开了部队,全军仅剩下八百人,团以上干部就剩三人:军长朱老总,团参谋长王尔琢、团政治指导员陈毅老总,朱老总团结王、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南昌的革命火种传下去,危难之时,朱老总成为南昌余部的当之无愧的军魂、旗帜。

为了保存南昌革命的火种,朱老总得到云南讲武堂的同窗兄弟范石生的的鼎力相助,冒用国军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O团番号,朱老总化名王楷在范石生部隐蔽了下来。朱老总所部借此解除困境,得到枪支、弹药、服装等军需品。纸终究包不住火,1928年初,蒋总司令发觉朱德在范石生部,下令逮捕朱老总,范石生送银圆、枪弹,朱老总被迫离开,后领导湘南起义,部队壮大到万余人,朱德还找到了第一个革命伴侣才貌双全、文武兼备的师范生伍若兰,(后来在井冈山的残酷斗争中,伍若兰为掩护朱老总惨烈牺牲!朱老总一生怀念这位秀外慧中的夫人,终生喜欢兰花,六十年代朱老总重上井冈山时,还特地在井冈山上采了一盆兰花回北京,以表一往情深。)

下图为九十多岁的朱老总在总理灵堂前,向他的入党介绍人周总理行最后一个军礼!几个月后,老总也因病去世。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壮大的南昌余部上了井冈山,和主席一起组建了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老总任军长、主席任政委,两人指挥红军多次打败国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打破了国军对苏区的四次围剿,和主席一起总结出了十六字的游击方针。1930年8月,朱老总任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任军委主席,1934年1月当选政治局委员。

朱德因他的卓越功勋被誉为红军之父,是我军第一大佬。


苍茫大地顾炜斌


看了许多回答,觉得好些回答不扣题。这个不是选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牛逼人物,而且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有三个前提,一是大厦体制内的人,体制外的不算,二是大厦快塌了,大厦好好的时候不能算,三是大厦愣是给扶起来了,没扶起来的不能算。所以造反者和开国皇帝不能算,造反者是拆大厦的,开国者是盖新大厦的,都不是原有大厦里的人。盛世中几乎灭了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灭了突厥的李靖,李绩,灭了北元的徐达,蓝玉也都不能算,那时候大厦正自己还往上涨呢。那些悲剧英雄岳飞,袁崇焕等也不能算。

纵观历史选这么10个人吧:

1.田单,战国时期一人救一国,唯此一例。

2.陈平,虽然挽得比较容易,只是出了个计策,但是新兴的大汉帝国差点就在白登之位围中就此夭折。

3.谢安,淝水之战,草木皆兵,大破前秦,阻止了湖人占领整个中国。

4.冉闵,杀胡令使得长江以北的汉人得以存活。与谢安一南一北保全了汉人的血脉。

5.郭子仪,中兴大唐。

6.韩世忠,其实韩世忠的功劳要比岳飞大,先是苗刘兵变救了赵构,后来黄天荡一战才使得南宋真正得以保存下来。

7.王坚,钓鱼城之战南宋守将,不管是用巨箭还是飞石,总之打死了蒙哥,占据足有多半个欧亚的蒙古帝国就此瓦解,四大汗国不再听命蒙古中央,给南宋多续了近20年的命,有人说打死蒙哥的那块小飞石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

8.于谦,这是一个真正力挽狂澜的英雄,他的事迹基本上大家都清楚,直到现在人家还在陪着郭德纲说相声,逗大家一乐。9.曾国藩,挽了外族满清政府将倾的大厦,也挽了儒家孔孟之道的将倾大厦。

10.李鸿章,极有争议,但人家用甘当卖国贼的厚脸皮和勇气,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为中国以后的崛起留下一定的机会。而且李鸿章的糊裱匠评价太扣题了,虽然没完全做到挽狂澜于既倒,但对于清朝这个即将坍塌的大厦,糊糊补补,让这所大厦苟延残喘了好几十年。


ak47110852301


只有毛主席才能算。近代最有大智慧的人是毛主席,人民最热爱的人是毛主席,国人最怀念的人还是毛主席。毛主席是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在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期斗争中,毛主席始终是最主要的领导者,掌舵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更谈不上有这么多开国将帅的诞生,也不可能有现在改革开放的基础。因此,毛主席是1,其它人都是1后的0。实践证明:中国有毛主席而伟大;人民有毛主席而自豪;世界有毛主席而精彩;军队有毛主席而神勇!毛主席把廉洁奉公做到了极致;把大公无私做到了极致;把爱国献身做到了极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到极致;把战争指挥才能发挥到极致;把文学才华发挥到极致;把幽默机智展露到极致;把哲学理论推衍到极致;把对人民群众博大深厚的情怀展现到极致。因此,在他逝去数十年之后,人民把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追思及崇敬之情也达到了极致!


用户2010658082542


力挽狂澜与危际,当世莫过于我们的毛主席。千古无出其二,真正的一代伟人。

井冈山上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经行战略性的转移。由于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思想和冒险主义思想,导致红军在多次战争中损失惨重,湘江战役使得红军人数减少了五万,仅剩下三万不到的人数。

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才纠正了党的错误路线,选择了毛泽东同志为核心。从这时起,红军才算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了灵魂,才有了战斗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次的突破蒋介石的包围,所谓天才就是往往出乎意料,决胜千里之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在主席的领带下,红军很快就由星星之火,长成了燎原之势。最后击退日本侵略,赢得民族和国家解放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拯救了历史,拯救了国家和人民。这样的人,算不算的上题目所描述的样子呢?


盛世打杂


历史上力挽狂澜的事例有,红军长征途中二,三万人马被蒋介石四十万大军重重包围,红军陷於灭顶之灾,谁也没办法,谁也没能力摆脱这个困境,千境一发之际只有毛主席力挽狂澜,挽救了紅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功地带领红军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是真正的力挽狂澜,舍毛主席谁人能行?一支几万人的队伍不到15年时间,成功地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蒋介石赶到一群小岛上去了,在当时是想不敢想的事,试问谁能想得到?可毛主席他老人家做到了。共和国的大厦从未要倾过,一九七六年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也只不过拨乱反正而已。华主席主持时风调雨顺,粮食连年大丰收,有目共睹。华国锋主席虽主政不长,但人民不会忘记。党的十八习主席力挽狂澜坚决向腐败宣战,挖出多少大小老虎,贪腐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任其发展,革命成果将作嫁妆绝非危言耸听。习主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晦嗨


导论

历代力挽狂澜者,大有人在,一般而言,我们把这类出现在危难时刻的英雄人物所完成的事业称作“中兴”,著名史册者,有汉室中兴、晋室中兴、唐室中兴、宋室中兴,例如汉光武帝刘秀、东晋名臣王导、唐朝中兴双壁(郭子仪、李光弼)、南宋“中兴四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是也。

唐室中兴三将

在这些人中,有三位人物颇为有趣:唐代的郭子仪、李光弼、李晟。

郭子仪与李光弼,凭借朔方军勤王起家,二人在安史之乱中并立有复兴唐室、收复两京的大功。在对二人的比较中,一般人认为郭子仪于通达权变方面胜过李光弼,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则在郭子仪之上。

郭子仪“清渠之败,相州之溃”,屡失兵权,但因其保身的独特智慧,能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作为一个人来说,以自己的威望能引领天下注目长达二十年,这其中固然有夸大、渲染的成分,但也足以说明郭子仪的成果,面对权臣迫害时从容;临危受命,单骑退回鹘;“克复上都者再,戡定东京者一,其余麾城惭邑,得隽摧锋,亦非遽数之所周也”。郭子仪于唐朝,不但缘自其战功,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的存在。

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则更加出色,常山、嘉山、河阳之战,屡摧安史叛军之锋锐;出镇河南之际,稳固东南方之形势,使得江淮畅通,藩臣田神功等畏服。“美马计”更是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

【李光弼画像,清殿藏本】

与郭子仪的宽厚不同,李光弼治军严整,指挥之间,动辄有法,一方面为人所畏惧,另一方面又深受他人敬佩。不过李光弼不如郭子仪懂得保身之道,晚年落得个畏缩自保的下场,也是他心中的愧恨。

李晟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孤立无援的环境,在唐德宗时,四镇之乱、泾原兵变接踵而至,长安发生的意外哗变(泾原兵变)使得本在与河朔三镇奋战的李晟不得不面临着皇帝出逃、盟友离开(各自返回本镇待命)的困局。

【唐朝中期的京畿地区,取自网络】

李晟在这种情况下,借兵合军,率领禁军一路挺近,直抵长安,与西线唐军配合作战,粉碎朱泚叛军企图扩展势力、主动出击的愿望。因为不设统帅的缘故,李晟又尽力协调各路勤王之师的矛盾,使得东西完美配合,最终收复长安,迎接德宗回京。

唐德宗时代的中兴三大将(李晟、浑瑊、马燧),后人普遍认为李晟远胜于后二人(蔡东藩《唐史演义》:若夫李晟、浑瑊、马燧,为唐德宗时三大名将,晟知吐蕃之难信,不宜与和,而瑊与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烛几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

结论

三人中,以郭子仪为最有名,李光弼略次,李晟垫底。

究其原因,固然有他们身处时代的原因,但平心而论,如果异地相处,面对李郭的困境,李晟未必能做的更好。而对于李郭二人来说,李晟的孤军坚持也未必是他们能够做到的。

所以说,历史的有趣就在这里,我们永远不是当事人,对于他们的生前身后事,纵然是同时代者,也是各持己见。就像李泌认为李晟面临的局面比郭子仪来说更加恶劣、兵力更少一样,我们只要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好了。

而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有这些“胜利的英雄”,一些精神上给予人们强大支撑的英雄,主要是悲情英雄,也堪称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之士,只是他们的功业大多未就,如宋代李纲、文天祥,明代的张煌言、李定国、史可法、郑成功之流。

我们在称颂“胜利的英雄”功业的同时,也要铭记悲情英雄,以及他们的精神,以期达到一个自我完善的地步。


浔阳咸鱼


历史上哪些人物称得上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也只有伟大领袖毛泽东,没有第二人!小时候常听父亲讲,怎么感恩毛主席。听老人讲,我太爷是县城一个官,家里当时也很富有,可因为我爸的叔叔抽大烟把家当都败坏了,再加上我太爷的去世,这个家就散了。我爷爷也相继去世,地和家产都叫人霸占了。当时爸爸还小,家产一点都没得到。十四岁的我大爷带着我爸和我叔开始闯关东,后来大爷和我爸爸走散了。我大爷见有招当兵的,十四岁的大爷参了军,在四野当警卫员,爸爸和叔叔在街上流浪,后来听说叔叔饿死在了街头,剩下了爸爸继续流浪。但很快解放了,转业的大爷找到了爸爸,又赶上后来的扫盲班,百分之八十的百姓都进了扫盲班,学习文化,又把穷人送到工厂当学徒,又转为正式工,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个。爸爸特自豪,他总和我们念叼,没有毛主席,他就当不了工人,没准还流浪呢。毛主席叫他认字,又去北京学技术,又当劳模,又当代表去北京开会,爸爸特别有自豪感。爸爸在世时,总拿他的劳模奖状给我们看,爸爸说,他非常感恩毛主席,是毛主席给了他这些荣誉。而且爸爸的工资比厂长开的还多。当时,当官的和百姓平等,没有特殊,还分福利房,看病不花钱,爸爸觉得特幸福。所以在爸爸眼里毛泽东最伟大,是百姓的大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