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落戶項目已超千億,長三角10城年底有望“一碼通行”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科技要素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從上海松江為起點,串聯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的G60科創走廊,已經開始了多方面的融合探索。

去年6月,滬蘇浙皖三省一市2018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這也是2005年首次舉行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以來的第14次會議。

已經運行了27多年的長三角一體化合作,在此次會議上有了更深層面的合作。不僅簽署了涉基金、環保信用、基礎設施、信息化領域的11個合作項目,審議並原則同意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共細化了320項具體任務。

這些涵蓋交通能源、科創產業、商務金融等方面的事項,目前正由來自三省一市的20名工作人員在位於上海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聯合推進。

去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各領域融合速度進入快車道。從基礎建設、創新要素、產業融合多個方面有了更多實質性措施的落地。

G60科創走廊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質量發展本身就包涵科技創新的要素。長三角科研人聚集,對於以後的一體化,尤其是至關重要的產業突破上,長三角就有優勢。而在應用層面,在例如G60科創走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依託。“G60沿線城市都是科技要素集聚的城市。”

G60落戶項目已超千億,長三角10城年底有望“一碼通行”


當記者來到位於上海松江的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裡,一臺機器人手臂正用寫著“智造自動化裝備解放人類生產力”幾個字。再往裡走,可以看到腦智基地非人靈長類克隆技術、阿里雲的城市大腦、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機器人等不同形式的展示。

比這些模型、展板和電子屏更有說服力的是G60科創走廊的數據。作為長三角創新要素的集聚地,2018年,G60科創走廊,九城市R&D研發投入達到1598億元,發明專利授權38202項、擁有授權專利28萬項,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5816家,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62個。去年9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佈“中國先進製造業十大代表性集群”,G60科創走廊排名第一。

G60落戶項目已超千億,長三角10城年底有望“一碼通行”


在近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站採訪中,上海市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G60聯繫會議辦公室主任高奕奕對第一財經等媒體透露,國家發改委編制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已經把G60科創走廊納入其中。

高奕奕指出,在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實現數據匯聚共享方面,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設性地提出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模式,在九城市範圍內率先實現涉及證照辦理等首批30個事項“一網通辦”,累計為企業群眾提供信息推送服務超過82000次,提供異地諮詢服務超過2000次,提供異地證照服務超過400次。

而集聚了越累越多人力、資本、技術要素的G60還按照各自的產業稟賦成立多個聯盟,例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新材料技術創新聯盟(金華)、機器人產業聯盟(蕪湖)、智能駕駛產業聯盟(蘇州),通過聯盟的“抱團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機構的開放合作,進而減少產業結構的同質化現象。

在上海松江的庫卡機器人工廠,庫卡中國首席執行官王江兵告訴記者,全球機器人巨頭及國內龍頭企業均在長三角地區設有總部基地或研發中心,機器人產能佔全國50%以上。得益於這裡汽車、電子信息產業等傳統優勢,庫卡在長三角共設立了5家公司(上海四家、崑山一家)。“得益於G60科創走廊,我們也能夠享受到長三角的人才資源、供應鏈資源、行業資源和客戶資源。”

人力、產業、科技要素的集聚吸引了更多企業落地。依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截至2018年底,僅松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稅收年均增幅37%,工業固定資產總投資超過1677億元。此外,2016年至今,松江區新增市場主體約 6.1萬家,其中來自江浙滬皖的企業就有2.1萬家。

G60落戶項目已超千億,長三角10城年底有望“一碼通行”

上海大都市圈

如果說科技要素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內涵,城市群、大都市圈則是空間領域的延伸。從紐約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再到東京大都市圈,都市圈都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引擎。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創造了全國近1/4經濟總量的長三角區域中,上海與相鄰城市已形成了空間形態的城市密集地區。

《上海城市總體規劃 2017~2035》就將上海周邊蘇州、無錫 、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城市納入同城化都市圈範疇。而國務院在關於《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的批覆中也明確,要“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據悉,上海已就《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徵求江蘇、浙江兩省修改完善意見。

在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良看來,長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長三角城市群需要在新型城市合作中培育新的發展增量、形成發展新動能。

他告訴記者,在長三角區域發展歷史進程中,上海的核心地區越突出,服務越好,整個長三角發展就越好,上海大都市圈是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強核”。在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實力越強的城市,對外輻射帶動作用也大多越強,特別是在上海的毗鄰地區。

例如,以上海為中心,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6個地級市一起構成的上海大都市圈總面積為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5000萬,地區生產總值8萬億元,接近長三角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的一半與全國的10%。

在一體化進程中,以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代表的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則為都市圈建設提供了支撐。

在省際斷頭路方面,2018年,長三角地區省際斷頭路的9項重點項目中,盈澱路已建成通車,其餘8項均已開工。

而在高鐵網絡中,如今也是以上海為圓心,一小時便能到達嘉興、崑山、蘇州、無錫、杭州等多個蘇浙城市。上海鐵路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未來滬蘇湖鐵路項目建成運營後,有望把湖州納入到上海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進一步拉近城市間的時空距離。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陸銘也曾對記者表示,軌交一體化對上海都市圈的形成意義非凡,在以上海為中心輻射半徑50~60公里的地方,例如太倉、崑山、嘉興、吳江等城市,目前軌道交通和城際鐵路的密度和東京灣這種城市群還有差距。

“若未來能將高鐵和城市地鐵無縫連接,以後就會有更多上海周邊城市居民乘軌交來上海市中心上班,一小時跨越省市通勤也會成為常態。上海居民也可以去蘇浙生活居住。”陸銘說。

在城市軌交方面,三省一市也在推進軌道交通二維碼互聯互通。本月底,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5城地鐵二維碼將全部互聯互通。今年年底,長三角10個城市有望實現一碼通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