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兩次創新 讓漢能實現逆週期增長

“擔負起貢獻社會的責任是經營企業的第一要件。”

松下集團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55年的集團經營中始終將社會責任觀念一以貫之,並最終把其融入公司經營理念的核心。

不僅是松下,蘋果、微軟、漢能等國內外公司的企業家們,都在強調社會責任與社會價值。

企業的創新發展與社會責任相融合後,產生1+1大於2的效果。蓋茨憑藉操作系統顛覆辦公,微軟由此名聲大噪;喬布斯利用4.5寸的手機屏幕改變通訊,蘋果從此屹立智能手機市場;李河君依託薄膜太陽能發起新能源革命,漢能迎來萬物發電新時代。

8年打造水電站,冒險家的清潔能源夢

李河君自賺到第一桶金起,就將目光轉向了改變世界的清潔能源。

1994年,李河君開始將經商所得用於水電站建設。修建水電站的過程中,李河君意識到水能發電的好處,開始和同伴跑遍全國,投資修建各類小水電站。

他的目標明確而堅定,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

1999年,李河君第一次遇挫。他簽下廣東河源的粵北東江木京水電項目。但國家發改委電力工業部、河源市供電局等相關部門都不看好項目。那時,河源的人均年用電只有400度左右。李河君卻堅信,隨著改革開放,深圳的人均用電會逐年上升,最終超過3000度。

得益於國家政策對小水電站的支持,木京水電站排除萬難,一年建成,併網發電,成為當時民營企業的壯舉。但李河君很快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難。

2002年,中央統戰部組織民營企業家赴雲南投資考察,李河君隨團。旅途中,他了解到雲南有近千億瓦水電資源處於待開發狀態。國企在聚焦火力發電,儘量避開週期長、投資大的水電。金沙江項目從上世紀60年代提出到21世紀初,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李河君想拿下項目,卻被當地政府質疑民營企業資金和能力,懷疑他不足以勝任。李河君索性一口氣帶來50多名從體制內出走的水電專家,考察金安橋項目。專家中,高級工程師就有36位。這是李河君的底氣。

李河君當機立斷為漢能拿下了金沙江最大的水電項目金安橋。事實上,李河君拿下金沙江項目不到一年,國內就出現了嚴重的電荒。加之電力體制改革,水電資源遭到瘋搶。對清潔能源市場的精準判斷和強執行力,使得李河君有了先發優勢。

2000多米的高原上,李河君集結數萬名工人,建設高峰時,建面延長萬米,日投入資金超千萬。8年時間,李河君賣掉此前水電站,貼上全部家當,換來水電站完工。

曾被詬病的金安橋水電站項目,成為漢能最耀眼的存在。它是中國總裝機容量最大的13座水電站中唯一一座民企建工的項目。滔滔而來的金沙江如同聚寶盆,每天帶來上千萬現金流。而流水轉化的電能,則源源不斷地為周邊地區提供著持續穩定的動力支撐。

選擇技術賽道,加速整合創新

清潔能源不止水電。金安橋水電站落成後,李河君又先後聚焦潮汐能、地熱能、燃料電池、秸稈發電。最終,李河君發現了潛力極大的太陽能發電。

2006年,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3-4元,業內人士預判,成本至少要在30年後才可能降低到1元以下。實際上,這一過程僅用了3年。

價格變動的同時,國內光伏市場的利潤率開始快速下滑。2006年前後,中國光伏產能佔到全球一半以上。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快暴露了中國光伏企業的短板:技術缺失,以勞動力取勝。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20%。

從技術與價格中,李河君看到了清潔能源的發展趨勢,投資百億進行佈局。這一次,他的決定同樣出人意料。當時的光伏太陽能市場,晶硅的市場份額超過90%,薄膜發電不僅小眾,未來發展也不清晰。李河君卻當即選擇了薄膜太陽能發電的賽道。

薄膜太陽能低耗能、高柔性,弱光效應好且轉化率高,李河君有限的市場份額中,看到了無限的應用場景。

2012年,光伏行業進入調整期,各國政府對光伏行業和薄膜技術沒有足夠的重視。李河君趁機發力,在考察數百家企業後,大手筆收購海外4家薄膜技術領先世界的企業,並由此掌握了全醉領先的研發能力和裝備產線製造技術。

對技術的收購、整合、再度創新,讓漢能擁有了技術優勢。這一基礎上,李河君在北京、美國硅谷等技術產業園區建立了8個研發中心。聯動的創新體系,讓此前不相往來的公司實現了技術共享。協同效應下,漢能的研發創新不斷提速,不斷刷新世界紀錄,轉換率穩步上升。

《人民日報》也曾報道過漢能經驗:“通過注入充足資金,加強研發力量,漢能集團的併購讓米亞索能再現生機。”

改變世界的社會企業,像葉綠素一樣利用太陽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在中國演講時曾強調過社會企業的可行性。“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對松下、漢能等企業而言,解決社會問題,早已是公司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而漢能和李河君的目標明確,他們要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

事實上,漢能在全球範圍內技術整合後,迅速完成了創新成果到技術優勢的轉化。在生產MiaSolé組件時,漢能為攻克不鏽鋼襯底的平整度問題,與寶鋼旗下企業合作,多人連班倒8個月後,成功研發出國產不鏽鋼基底。這項技術幫助國內的組建成本下降了40%。

此後,漢能將上游技術研發、高端設備製作與下游薄膜發電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結合,完成了國內全產業鏈商業模式的打造。對整個中國市場而言,漢能的創新與產業化,避免了第一代晶硅光伏企業“兩頭在外”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漢能推動了國內整個光伏產業的轉型升級,加速了國內光伏行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化。

正如李河君所預想的那樣,漢能開始像葉綠素一樣利用太陽能。從漢磚、漢瓦到漢傘,漢能的系列應用產品,迎來了全世界的關注。

北京最高建築中國尊上,有漢能太陽能屋頂;德國的道路,由漢能鋪就;日本的牆體、荷蘭的屋頂、非洲的太陽傘上,同樣有漢能的身影。

奧迪將漢能薄膜用於車頂;波音與漢能合作,研發無人機;NASA的太空站,計劃將漢能用於太空站建設。

在薄膜太陽能的推廣中,漢能的收入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2018年,全球多數企業遇冷,漢能卻實現了逆週期增長。李河君在年會上透露,漢能的銷售收入在2018年同比增長300%。未來幾年,漢能也將繼續保持幾何級增速。

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李河君完成了世界級企業的打造與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