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学琴者,必须要知道“兴趣”和“走歪”只隔了个标准

前几天在交流群中,有一个家长问了一个问题:“孩子换了个钢琴老师,老师说得回炉重新学,说孩子走歪了,我看孩子的兴趣也挺好啊,怎么叫歪呢?”

最开始我并不想回答,觉得这个问题太幼稚了,但我没想到,随后很多人都在问,直到这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他们不是不督促,而是真不清楚走“慢”和“歪”的区别。

今天老唐也把这个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琴童,可以在正确的路上,管它快慢,先上道。

【“慢”和“歪”的后期影响】

有很多家长现在对孩子学琴的标准,就是弹出调就行。

由于这种市场需求,滋生出很多问题,然而需求是会随着孩子成长而变化的。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希望他们健康,上学之后希望他们优秀,长大之后希望他们幸福等等。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在强调不要太严厉,殊不知培养孩子的习惯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随着时间推移,为了让孩子能学琴也能高兴,就搬了个“兴趣”的概念,让自己的疏于指导戴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帽子。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孩子已经走“歪”了。

“歪”和“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走“慢”,标准很高,但是不期许短期做到,顺其自然,但是正确。

走“歪”,没有标准,欢喜就好,或者在面对难题时,向孩子的心情低头。

最后。

慢慢走的孩子,在年龄增长后,成倍的进步,一步步变成人前的榜样。

走歪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做,因为无趣也得不到反馈,最后放弃走向观众席。

【怎么“慢”,怎么不“歪”?】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有个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感受到了难度,于是孩子开始嚎啕大哭,这时我坚守我的态度:无论你哭不哭,问题始终都要面对,今天不愿做没关系,还有明天,但是迟早要做。

孩子毕竟是小,我不能要求他一口吃成胖子,但是,我必须得让他吃。

大口不行就小口,小口不行就流食,但是绝对不能不吃。

由于孩子哭闹,家长也表示了疑惑,虽然家长嘴上没说什么,不过我可以从她的面部表情读出她的内心:都难哭了,宝宝真可怜。

于是呢,我跟家长解释了一下:“孩子不爱做,是因为不容易做,不容易没关系,今天你先接回去,明天再来,孩子还小,我们可以慢,但不能错啊。”

说完后,看家长面色还透露着疑惑,我又补充道:“如果这次就这么算了,或者简化,我也是能做到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就是放弃,如果养成放弃的习惯,再想让他坚持,可就难了。不用担心,做好的那一瞬间,能弥补所有的付出,不用多心。”

家长恍然大悟,持续一个星期,每天带孩子弹10-20分左右。

差不多三天,问题就解决了,孩子做不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熟、不听、不看、不想等。

但是随着熟练度的提升,总会压缩原来的注意力,全神贯注才能做的,变成只要做就能做到。

最后,孩子特别愿意弹这个,因为他弹的很熟练,很愿意展现给其他小朋友。

随后家长找我说了很多,她以前就是非常娇惯孩子,孩子哭了,她就替孩子想,是不是太难了?是不是心生抵触情绪了?等等。

但是她从来未曾咬牙挺一下,为了做而做,为了坚持而坚持,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抹杀兴趣。

“做了就有奖励。”

“坚持就有奖励。”

慢慢的,从学习演变成对付,从认真演变成不认真也一样。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我没坚守标准,而是给孩子做了让步是什么后果呢?

有可能孩子下次还会这样,因为他知道这“招”好使。

有可能孩子下次会笑吟吟的看着你,因为他知道,你拿他没辙。

到这时还能做什么?再狠起来?这对孩子而言会有更大的心理波动,为什么不能等问题出现之前就抹杀,非得等问题大到无法解决才下定决心么?

我们可以尊重孩子的兴趣,但是不能因为有兴趣而放弃标准。

在我看来,在学琴这件事上,放弃标准的兴趣,纯粹就是胡闹。


现在大街上有很多机构,都在撒一个名为“兴趣教育”的弥天大谎。

我敢说,大多数走“歪”的童鞋,都掉进了“兴趣教育”的大坑。

兴趣?我这么说,只要你让孩子玩,那他就有兴趣,但是各位家长也都成长过,幼稚过,我们哪个傍身的本领是玩出来的?

兴趣,我是承认的,我的兴趣是骑行,那时候为了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拆了装、装了拆,每天上课都是骑行服,很吓人,但是我很喜欢。

那时候经常满手油,别人看了都说脏,但我没感受到,我只是在帮我的“挚爱”洗澡。

所以我对兴趣的定义,就是纵使做这件事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你仍然愿意去做。

所有人都在喊兴趣,为什么?因为家长需要。

当然,看完后你仍可以坚持所谓的“兴趣”。

不过,我希望家长可以坚守一点,我们可以慢,但是不能歪,标准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