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學琴者,必須要知道“興趣”和“走歪”只隔了個標準

前幾天在交流群中,有一個家長問了一個問題:“孩子換了個鋼琴老師,老師說得回爐重新學,說孩子走歪了,我看孩子的興趣也挺好啊,怎麼叫歪呢?”

最開始我並不想回答,覺得這個問題太幼稚了,但我沒想到,隨後很多人都在問,直到這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他們不是不督促,而是真不清楚走“慢”和“歪”的區別。

今天老唐也把這個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琴童,可以在正確的路上,管它快慢,先上道。

【“慢”和“歪”的後期影響】

有很多家長現在對孩子學琴的標準,就是彈出調就行。

由於這種市場需求,滋生出很多問題,然而需求是會隨著孩子成長而變化的。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希望他們健康,上學之後希望他們優秀,長大之後希望他們幸福等等。

很多家長在帶孩子上第一節課的時候,都在強調不要太嚴厲,殊不知培養孩子的習慣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隨著時間推移,為了讓孩子能學琴也能高興,就搬了個“興趣”的概念,讓自己的疏於指導戴上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帽子。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孩子已經走“歪”了。

“歪”和“慢”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走“慢”,標準很高,但是不期許短期做到,順其自然,但是正確。

走“歪”,沒有標準,歡喜就好,或者在面對難題時,向孩子的心情低頭。

最後。

慢慢走的孩子,在年齡增長後,成倍的進步,一步步變成人前的榜樣。

走歪的孩子,越來越不愛做,因為無趣也得不到反饋,最後放棄走向觀眾席。

【怎麼“慢”,怎麼不“歪”?】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有個學生,在練習的時候感受到了難度,於是孩子開始嚎啕大哭,這時我堅守我的態度:無論你哭不哭,問題始終都要面對,今天不願做沒關係,還有明天,但是遲早要做。

孩子畢竟是小,我不能要求他一口吃成胖子,但是,我必須得讓他吃。

大口不行就小口,小口不行就流食,但是絕對不能不吃。

由於孩子哭鬧,家長也表示了疑惑,雖然家長嘴上沒說什麼,不過我可以從她的面部表情讀出她的內心:都難哭了,寶寶真可憐。

於是呢,我跟家長解釋了一下:“孩子不愛做,是因為不容易做,不容易沒關係,今天你先接回去,明天再來,孩子還小,我們可以慢,但不能錯啊。”

說完後,看家長面色還透露著疑惑,我又補充道:“如果這次就這麼算了,或者簡化,我也是能做到的,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就是放棄,如果養成放棄的習慣,再想讓他堅持,可就難了。不用擔心,做好的那一瞬間,能彌補所有的付出,不用多心。”

家長恍然大悟,持續一個星期,每天帶孩子彈10-20分左右。

差不多三天,問題就解決了,孩子做不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熟、不聽、不看、不想等。

但是隨著熟練度的提升,總會壓縮原來的注意力,全神貫注才能做的,變成只要做就能做到。

最後,孩子特別願意彈這個,因為他彈的很熟練,很願意展現給其他小朋友。

隨後家長找我說了很多,她以前就是非常嬌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替孩子想,是不是太難了?是不是心生牴觸情緒了?等等。

但是她從來未曾咬牙挺一下,為了做而做,為了堅持而堅持,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才是真正的抹殺興趣。

“做了就有獎勵。”

“堅持就有獎勵。”

慢慢的,從學習演變成對付,從認真演變成不認真也一樣。

我們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我沒堅守標準,而是給孩子做了讓步是什麼後果呢?

有可能孩子下次還會這樣,因為他知道這“招”好使。

有可能孩子下次會笑吟吟的看著你,因為他知道,你拿他沒轍。

到這時還能做什麼?再狠起來?這對孩子而言會有更大的心理波動,為什麼不能等問題出現之前就抹殺,非得等問題大到無法解決才下定決心麼?

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興趣,但是不能因為有興趣而放棄標準。

在我看來,在學琴這件事上,放棄標準的興趣,純粹就是胡鬧。


現在大街上有很多機構,都在撒一個名為“興趣教育”的彌天大謊。

我敢說,大多數走“歪”的童鞋,都掉進了“興趣教育”的大坑。

興趣?我這麼說,只要你讓孩子玩,那他就有興趣,但是各位家長也都成長過,幼稚過,我們哪個傍身的本領是玩出來的?

興趣,我是承認的,我的興趣是騎行,那時候為了瞭解自行車的構造,拆了裝、裝了拆,每天上課都是騎行服,很嚇人,但是我很喜歡。

那時候經常滿手油,別人看了都說髒,但我沒感受到,我只是在幫我的“摯愛”洗澡。

所以我對興趣的定義,就是縱使做這件事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但是你仍然願意去做。

所有人都在喊興趣,為什麼?因為家長需要。

當然,看完後你仍可以堅持所謂的“興趣”。

不過,我希望家長可以堅守一點,我們可以慢,但是不能歪,標準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