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不愿意采购马克沁机枪?

潘多拉的记忆886


马克沁机枪面世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884年李鸿章受邀参加欧洲举办的武器博览会,会上有款武器引起了买家们的注意,就是马克沁机枪。


后面这款武器的威名世人皆知,那李鸿章当时为什么没有买回来呢?买回来之后会不会对大清的军力有很大的提升呢?

见识机枪威力

马克沁机枪是由英籍美国人海姆勒.马克沁于1883年研发出来的,1884年申请了专利后参加了欧洲武器博览会。它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能连续射击可调速的自动武器,每分钟射速600发子弹。


博览会上马克沁亲自操作试射,并用机枪射断一颗大树。李鸿展看完直呼:“太快了,太快了”。并在现场跟马克沁合影留念。

没有批量采购的原因

其实李鸿章并非没有采购马克沁机枪,做为先进武器的爱好者,李鸿章没有放过机会,不过只是购买了3挺。没有批量采购有三大原因。

1、马克沁机枪造价昂贵,而且子弹消耗太大,大清朝国库空虚,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没有财力批量采购。


2、马克沁机枪由于射速太快枪管易发热,靠枪管上注水的冷却管降温,如果战场上少水或没有水,那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


3、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批量购买了加特林式机枪装备淮军,所以对马克沁机枪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马克沁机枪的仿制

李鸿章买回来3挺机枪后,很快就安排了金陵制作局进行仿制,金陵制作局也交付了二三十挺给北洋水师。不过马克沁机枪由于操作复杂,技术不成熟,后来在甲午战争实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所以大清就再也没仿制了。

其实当时并不只有李鸿章没有批量采购,其他买家也没有,只有德国批量采购回去后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一天绞杀英法联军6000多人,从此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

不过就算李鸿章当时批量采购回来,按照大清的工业实力,也完成不了马克沁机枪的改造,发挥不出它应有的威力,你觉得呢?

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欢迎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咱们现将历史的时间调到1884年,这一年一个叫做马克沁的人,在英国举行一次新枪发布会,这个枪是他1883年发明成功,并且在84年获得了专利成为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信心满满的给各国来的大咖们演示,在现场这个机枪很容易的将照片上一人粗的大树拦腰打断。在场的嘉宾有一位来自于大清朝的官员看后也赞叹不已。边看边赞叹:“太快了、太快了”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等大家都看完展示后,世界各国的大咖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决定,不买。因为大家的理由基本雷同,觉得此物如同鸡肋,射速固然快,但是太太浪费子弹了,是一个烧钱的家伙,正如当时一个俄国知名的枪械大师说:说打死一个人一颗子弹就够了,你打那么多有什么用。

而且李鸿章认为,花钱在此物之上大为不妥,因为此物并不便宜,论杀伤力,不如克虏伯大炮来的爽利,论精准,不如新式步枪,而且购置后巨大的子弹黑洞也是缺钱的清国承担不了的,倒不如把银子都用到刀刃之上,去购买北洋海军急需的装甲舰来的实在。所以李鸿章并没有大批采购,但聪明的他声称需要样品让领导过目才能定夺,故而买了三件运回了国。于是,4年后,在大清国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的生产线上仿制成功的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新鲜出炉了。


老猪的碎碎念


马克沁重机枪是1884年发明出来,1891年,英国第一次在祖鲁战争使用这种机枪。而清朝实际上在1889年,就已经开始在金陵制造局,开始生产马克沁机枪了。

也就是说,马克沁机枪,发明才5年,清朝就开始自己制造马克沁机枪了。清朝与英国,德国等国,其实是同一时间开始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

在1905年,长庚作为钦差大臣检阅,北洋三镇的时候,特别就说到马克沁重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600发,而且已经装备十年,需要一些修整了。其实就是说在1895年,清军已经开始装备马克沁重机枪。

不仅,清朝自己生产马克沁机枪,还向德国订购了144挺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一批法国和日本制造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清朝新军一个镇,都有1个装备24挺重机枪的机枪营。

不仅如此,其实在1874年,李鸿章就购买了数十挺加特林机枪,称可以“以备游击需要”。在清军加特林机枪叫做格林快炮。到1881年,清朝八旗军神机营都第一次装备了广东从海外进口的8挺加特林机枪。

1884年,清朝开始仿造加特林机枪,并且在甲午战场投入使用。在1908年,清朝在广东开始制造一种全新武器,轻机快炮,其实就是轻机枪。当时,清朝制造的是麦德森轻机枪。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清末再也没有农民起义的原因,挡不住重机枪扫射。


历史救生圈


马克沁机枪简直逆天,据统计是迄今为止,战争时期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大家给它取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寡妇制造机”。

从名字里就能看出,一场战役下来能让敌人家中的妻子瞬间变寡妇,这并不是吹嘘,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说,上百万的士兵死于马克沁机枪的枪口下。

1884年在伦敦举行的新型机枪发布会上,马克沁机枪备受瞩目,因为它竟然将一颗大树打断,李鸿章先是震惊,然而并没有大规模采购,这让马克沁非常失望,众所周知,李鸿章作为清朝末期的最后一个能扛大事的人,他兴办洋务,对新鲜武器也非常喜爱,甚至经常购买新式武器,尤其是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采购,使得北洋水师实力大幅度提升。



面对这些武器李鸿章都愿意采购,可为什么对于威力巨大的马克沁机枪却无动于衷,不愿意采购呢?

首先:还是李鸿章的思想认知有限;

当时清朝很多士兵的观念还是停留在排队枪毙的战术时代,认为马克沁机枪体积太大不方便携带,加上威力和射程不如火炮、点射又不如步枪,觉得马克沁机枪买来了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再加上马克沁机枪刚出来的时候,性能并不稳定,跟别说投入实际运用当中,导致很多人对马克沁机枪的认同程度并不高。要知道并不是李鸿章没有大批量采购,就连当时其他国家也是隔海观望,想看看马克沁机枪以后得表现。

当时也只有德国买了一小批,1891年的时候,英国军队正式试装第一挺马克沁机枪。所以马克沁在当时销量并不好,看看穷困潦倒的马克沁就知道了,如果卖的好,马克沁也不至于这样。然而马克沁真正的成名之战就是索姆河战役,这一战让所有人对马克沁机枪刮目相看。

其次:马克沁机枪烧钱太快;

李鸿章看了马克沁机枪表演之后,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快,随后又说了一句“太贵、太贵!”快主要是因为马克沁机枪出子弹的速度快、火力猛,既然这样那就意味着要有足够的子弹,对于子弹的消耗巨大,一分钟能打几百发,他们认为有这几百发子弹要是放在步枪上能打死更多人,该不会浪费。

马克沁机枪本来就价格昂贵,如今一看,对子弹的消耗也这么大,哪来那么多钱购买子弹?况且当时清朝连步枪的子弹都供应不足,毕竟清朝武器制造方面太落后,加上军费不足,李鸿章总不能打肿脸充胖子,想想一个人本身就没钱还想买豪车,这是不现实的,即使你知道马克沁机枪很不错。

最后: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关系不和;

翁同龢是管理清朝财政的,因为李鸿章曾经得罪了翁同龢的弟弟,导致其弟被流放,翁同龢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凡是李鸿章要采购的器械翁同龢没有一件同意的,也不说不够买,就说没有资金,银两不足,因为这档子事导致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实力下降,李鸿章连水师战舰都买不起了,在甲午海战中直接败给了日本。

没有财政支持,李鸿章更不会大批量采购马克沁机枪了,不过李鸿章私底下买了几挺带回去研究仿制,用了4年的时间,在金陵制造局成功仿制马克沁机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赛电枪”。虽说仿制出来,同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让清军大规模装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钱大批量生产。


羽评郡主


不要“恨古人不成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就是上学的时候你骑着破自行车却看到同学的爸爸看着大奔来接他回家,然后你会想,为什么我爸没有他爸这么有钱呢?

将种观点延伸到历史领域,史论纵横创造一个名词叫“恨古人不成钢“,有这种思想的人他们经常会想鸦片战争我们要是赢了,是不是就不会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了?要是甲午战争我们要是赢了,是不是就不用挨日本人的欺负了?李鸿章没有采购采购马克沁重机枪,是不是丧失了一次机会,如果李鸿章采购了马克沁重机枪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就能赢,就不会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我们依然是世界超级大国······

这种机遇应该叫作历史拐点,历史拐点有没有呢?应该是有,但是你不要去迷信他,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哪个点说拐就拐了。

实际上李鸿章这撮人是清朝地主士大夫里面最开明的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就发现,西洋的火器太尼玛厉害了,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厉害之处,然后来对付他们,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幼稚(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教给你的,就像现在手机芯片),但也算是一种进步,最起码知道学习了。

在第二次英法战争后,清朝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达44个,每年投入研发和仿制武器的经费在几百万白银以上,总共耗资达1.1-1.4亿两之间,那些说清朝不注重武器研发,八国联军侵华时候拿砍刀打的应该歇一歇了。

李鸿章为何没有购买马克沁重机枪

洋务运动开展的重点就是革新清朝武器,在马克沁机枪的发布会上,李鸿章正好在欧洲参加了,看到马克沁重机枪后也为这款机枪的性能所震惊,但是李鸿章最后却并未购买,而是随后购买了几十台性能不及马克沁机枪的加特林。

实际上在1888年马克沁重机枪上市之后,仅仅四年之后的1892年金陵机器制造就已经仿造出来了,可见当时清朝的军工生产能力还是可以的。

然而在仿制出来之后,却没有大量制造,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以当时来说还是加特林机枪更实用一点

加特林机枪当时技术更成熟,马克沁重机枪才刚刚面世,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能打600发,加特林可以打400发,这对于火力压制来说,马克沁就是浪费子弹,实际上在马克沁重机枪刚刚面世时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要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认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才一展神威,成为寡妇制造机,这个时候不要说是李鸿章了,就是清朝都灭亡了。

马克沁重机枪工艺复杂,难以大量制造

由于马克沁重机枪刚刚面世,实际上性能还有待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买加特林而没有买马克沁,即使在清朝成功仿造后也没有大规模生产,实际也有这方面原因,比如清朝的抬枪实际也是仿造德国毛瑟枪制造的,但是没有好的钢材,所以就只能造的粗一点,长一点,才能打得更远。

马克沁机枪的制造工艺可比一般的步枪复杂多了,你可能仿制出一把,但是你无法大规模的制造,这就是症结所在,而且即使你大量制造了,你也用不起大量的子弹消耗。

所以,关于李鸿章没有购买马克沁并没有什么所谓错失了历史机遇,而是后人的一种“恨古人不成钢”的思想在作怪。


史论纵横


1883年,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一种可以连续发射子弹的枪,这种枪后来就被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人类武器史上的重要时刻,然而谁能想到,在1884年马克沁取得这项专利并且在伦敦举行新枪发布会时,居然少有人问津。

当时参加新枪发布的人就有中国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特别对新式武器感兴趣。他曾经大笔一挥,采购了超级克虏伯火炮和铁甲舰,但是他为什么对新式的马克沁机枪无动于衷呢?这不怪他,因为当时马克沁机枪属于绝对的新鲜事物,还没有投入战场。虽然现场演示能打断碗口粗的树木,但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谁能相信。

如果有人能提前预知在后来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就是靠着马克沁机枪一天之内打死了近60000名英军的话,那绝对在现场就会把机枪抢购一空。李鸿章虽然开明,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机枪在他看来,又大又笨重。说他威力大吧,不如火炮,说他精度准吧,不如步枪,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感觉有点鸡肋。第二个原因,李鸿章发现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费钱,不,是太烧钱了。扳机一开,火舌一冒,几百发子弹瞬间就没有了,着实让他心疼。

当时的中国,工业还很落后,普通的步枪子弹有时都供应不上,更不用说这种机枪子弹。一旦买回去,用不了两天,就得搁在家里,用不起呀!但是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这种被称为“寡妇制造者”的杀人利器,后来在一战的战场上大显身手,达到了令人恐怖的效果。而李鸿章出于对武器的偏爱,也私下里采购了几挺,带回国内研究。但终究因为国家经济落后,清军没有大规模列装,反而是在西方列强的马克沁机枪下吃了大亏。


动如脱缰兔


李鸿章不是军事家,他当时相当于是大清王朝的总理,所以考虑问题要全面考虑。

李鸿章不是没有买过机枪,他买过,加特林机枪(当时是叫"格林快炮"),他当年不就买了吗?

但马克沁机枪不一样啊,这种武器射速实在太快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子弹可不便宜啊。而且那个时候大家也只是知道这种武器威力比较大,但在战场上是不是真的对得起“子弹钱”,那就不知道了。而且这种武器毕竟没打过仗,真实战场上表现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1884年的时候,大清虽然在搞洋务,但毕竟资金有限,李鸿章把大部分资源都投入了铁甲舰,火炮等武器上面。

其实也不只是李鸿章,当时世界各国都在观望,马克沁机枪公布后一时间各国其实都没有立刻接受这种新武器,但是一些探险家为了其考量开始购入这种新武器作为防卫之用,

但李鸿章也比较精明,他就买了三挺带回国内,结果过几年中国就开始仿造了,1888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单管机枪(亦称赛电枪),这是中国制成的第一代重机枪。

抗击八国联军的时候,清军就用上了马克沁。所以说,这件事情上不能说李鸿章办错了。


国史拾遗


不是不愿意买,而是没钱买,李鸿章不是酒囊饭袋,对于近代军事武器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晚清历史上要说高官中谁对现代武器的运用有深刻体验的话,非李鸿章莫属,因为在剿发捻等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是现在火器以及军事武器的受益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他的爵位以及荣华富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包括后来的洋务运动,李鸿章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及与外国的军事斗争中得来的深刻认识和经验,因此要说李鸿章不愿意买,那是睁眼说瞎话。

因为在当年的伦敦世界枪械博览会上,没有人比李鸿章更能意识到这种武器的威力所在,当时晚清政府的李鸿章游历欧洲各国,有幸参加了伦敦的世界枪械博览会。

马克沁机枪的制造商得知有这么一位大神,也是把李鸿章当成重要的潜在客户,专门邀请李鸿章,为他准备了一场武器试射活动。

“哒哒哒”扳机摁下,一枪袋的子弹600发悉数射出,射速之快,射力之猛,前所未有,而碗口粗的大树,被拦腰射断,李鸿章不是傻子,他岂能不知军事影响力就是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晚清脓包一样的政局中,这样的武器简直可以让自己再称霸政坛十年之上。

因此李鸿章本人对这种枪械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唯一的一个难点是没钱,制造商给李鸿章演示就是为了卖钱,没钱还谈什么,不浪费感情嘛!李鸿章不是目光短浅的粗鄙小人,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李鸿章不是最终的大老板,大老板是慈禧太后。


历史三日谈


虽然马克沁杀伤力巨大,李鸿章也爱不释手,但对于军费捉襟见肘的清政府而言,只能忍痛割爱。

在1884年马克沁的发布会上,李鸿章对马克沁高射速的杀伤力所惊叹,但听见价格昂贵之后,只能叹息。

清朝政府在军费上一直捉襟见肘,北洋水师的镇远、定远铁甲舰也是因为英国铁甲舰昂贵,而德国物廉价美,才选择德国建造。铁甲舰造成了,却很少维修,而且北洋水师后来也因为军费的问题,一直没有添置新舰。

尽管清朝无法大规模引进马克沁,但李鸿章还是买回一架用于研究。1888年后,金陵制造局对马克沁进行仿制,由于马克沁当时还处于雏形,并且使用黑火药铅弹,仿制后发现并不适用也就因此在1893年停止仿制,总共大约仿制30余架,用于后来甲午战争时期的朝鲜战场。


五味社


主要原因是不合时机,并且限制因素太多!

李鸿章当时以贵为由没有大批量采购马克沁重机枪,除了机枪价格的确贵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可沁重机枪,当时刚刚开始问世,根本还没有到批量生产的阶段,所以本身就不存在批量采购,因为想批量也批量不了,也是因为当时达不到批量生产的条件,在物以稀为贵的限制下,重机枪的单价自然高的吓人。

当年马克沁重机枪的威力给李鸿章很大的震慑,但当时毕竟还处于实验品,从逐渐仿制到批量生产,中间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过渡,所以当时根本不具备批量引进的条件。



而且引进马克沁重机枪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多,实验初期的专利问题,批量引进成品下的技术保养和维修问题,生产线引进问题,弹药补给问题,尤其是弹药这一块,当时无烟火药还没有发明,传统的黑火药子弹对马克沁重机枪连续射击也有一定的限制,当时的技术条件是不利于重机枪大批量推广的。

事实上即便在20年后的日俄战争,虽然重机枪开始崭露头角,但日俄参战双方军队重机枪的装配比率仍然不高,知道,再过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机枪才开始大批量得到推广,这个时候距离李鸿章接触马克沁重机枪已经是在30年之后。

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军队的重机枪之梦不是从马克沁重机枪开始,而是在十年前,19世纪70年代加特林重机枪问世开始,清朝就已经利用洋务运动开始引进重机枪,而李鸿章观看了马克沁重机枪的表演后,虽然当时不具备批量采购的条件,但还是买了几挺重机枪当做实验品,并带回国内军工厂进行仿制,制作出了中国版马克沁重机枪的“赛电枪”,并仿制出了30多挺。

在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清军装备的加特林重机枪和赛电枪均参加了实战,可惜,由于清军兵源素质太差,上层将官屡屡贪生怕死,本来让日本陆军有所恐慌的两款重机枪均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反倒有大量重机枪在战斗中被日军缴获,清王朝可算得上是近代史的第一个运输大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