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市中區脫貧攻堅在行動

2019年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統一思想,一鼓作氣,頑強作戰,越戰越勇,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總書記的講話給決勝脫貧攻堅指明瞭方向,給廣大扶貧幹部以智慧、信心和力量。在全面奔康的道路上,樂山市中區正全力以赴,以穩健的步伐和過硬的舉措,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貧困家庭待幫扶

鞠文富,家住童家鎮紅旗村,作為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一直靠在本地打短工維持全家基本生活,家裡還有94歲高齡的父親的鞠美金和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母親童銀珍,早該頤養天年的老兩口,卻曾一度還需為一家人的生活而擔憂。鞠文富家共5口人,除了老兩口,還有患病的配偶劉春明和14歲的女兒鞠小紅, 2012年,年僅7歲的鞠小紅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被確診患上白血病(紫癜),多次到華西等各大醫院住院治療,小紅的患病對於這個本就經濟薄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住著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靠在本地打短工和最低生活保障維持基本生活,2015年家庭總收入 1萬餘元,人均年收入僅2500元,這就是2015年前鞠文富一家的生活情況。童家鎮紅旗村,全村共246戶,總人口814人,2014年被列為市列貧困村,像鞠文富這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村共有21戶54人。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市中區脫貧攻堅在行動

(市中區區長許天毅到紅旗村調研)

脫貧攻堅送曙光

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是脫貧攻堅戰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安全住房”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內涵。“兩不愁、三保障”是一根“線”,既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底線,也是貧困戶脫貧摘帽的下線,更是考量市中區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的基礎線。

2014年起,樂山市中區貫徹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全面開展,逐步落實市中區的脫貧攻堅工作。25個市列貧困村,每個村都有一個工作隊,每個村都有一名第一書記。市中區政府辦幹部魏語就是這樣來到紅旗村的,2017年5月,她開始擔任紅旗村的第一書記,為了做好脫貧工作,從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基礎建設,落實精準幫扶措施,細化到村民的就業務工,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住房改造,飲用水改善,入戶路硬化等多方面工作,紅旗村的廣大幫扶幹部事無鉅細,努力為改善貧困戶生活條件提供更多幫助。2018年3月,紅旗村成立了由市中區區長許天毅為隊長的“1+3+N”幫扶工作隊,加強組織保障,加大宣傳動員和工作落實力度,紅旗村的扶貧工作進入衝刺階段。

“兩不愁,三保障”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作。針對各個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工作隊和鄉鎮制定了不同的幫扶計劃。

鞠文富家的主要貧困原因是缺乏勞動力,最大的困難是女兒鞠小紅的看病問題和一家人的住房安全問題。一家五口人所住的房子建於80年代,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女兒鞠小紅的病暫時無需手術治療,但必須長期吃藥控制病情,每年僅是吃藥的花費就在6000元左右,若是住院則花費更高。針對這兩個問題,工作組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 2015年,工作組依據政策為鞠文富一家爭取了2萬元的危房改造補貼,加上社會捐助,鞠文富家很快新修了住房。同時,童家鎮政府加大了鞠小紅醫療救助扶持力度,由政府購買一檔醫療保險,並提供教育幫扶“三免一補”政策,切實解決了孩子的讀書看病問題,納入政策後,醫藥費可報銷95%以上,極大減輕了一家人的經濟壓力。許天毅區長更是多次拿著新衣服和學習用品上門看望,鼓勵她堅持與病魔鬥爭,努力學習,回報關心她的每一個人。許天毅還鼓勵鞠文富,衣食無憂、看病不愁只是第一步,今後的生活還要靠自己辛勤的雙手去創造。解決了看病和住房兩個後顧之憂的鞠文富一家,開始一邊在外務工,一邊在鄉鎮支持下發展柑橘種植產業,目前全家人的人均年收入已超過1萬元,實現了穩定高質量脫貧。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市中區脫貧攻堅在行動

(紅旗村組織學習習總書記講話精神)

紅旗村和鞠文富一家只是市中區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一個縮影,作為樂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中區屬於插花式貧困地區,轄區(含高新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84戶,12957人。通過2014年至2018年四年的攻堅,目前25個市列貧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貧困戶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通過了省市的考核驗收,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區縣。但成績屬於過去,“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回頭看回頭幫,對標補短、防止致貧返貧”等工作還任重道遠。為此,市中區緊盯目標任務,發揮自身優勢,以不獲全勝誓不收兵的決心,奮力推進返貧攻堅工作。

狠抓產業就業,拓寬增收渠道。以童家鎮為例,該鎮傳統農業種植收入很低,難以讓貧困戶真正脫貧。市中區立足實際、反覆調研,探索出“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貧困農戶”的“肉牛集中代養”產業扶貧新模式,讓貧困戶用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有了固定的收益,解決了因殘致貧和缺乏勞動力、缺技術的貧困戶難以自主脫貧的問題,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同時,積極開展就業扶貧,依託土主紡織工業園區,採用“企業+車間+貧困戶”模式,開展“就業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區”創建活動。引導21家企業創建“就業扶貧車間”3個、“扶貧產業園”2個,開發就業崗位500餘個。加大培訓力度,勞動年齡段內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率達100%,針對家政養老護理、中餐廚師、種養殖、建築施工等技術開展技能培訓,涉及貧困群眾1000餘人,就業率達78%。

開展勵志扶貧,增強 “內生動力”。市中區劍峰鄉群樂村村民董雲清,10年前打工時遭遇意外,失去右手,一度非常消沉。扶貧連片開發項目啟動之後,他通過政府扶持資金修起了豬舍,又享受到產業幫扶,在家裡的山地上全部種上優質柑橘。如今,他不但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2018年全年,市中區大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廣泛運用典型宣傳、評先評優、正向激勵等手段,組織開展“感恩奮進•我的脫貧路”典型宣講活動100餘場次,覆蓋群眾1萬餘人;對“新發展種養殖業”“務工增收”等自立自強行為進行激勵,發放獎勵金620萬元。

推進社會扶貧,構建扶貧大格局。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擔任引導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要動員社會的力量。2018年,市中區組織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積極發動各界力量參與結對幫扶;區扶貧“兩會”共籌集捐款1185萬元,投入700餘萬元用於貧困戶住房改造、奮進計劃獎勵、對口援彝等項目。3名貧困初中生參加“百工技師工程”培訓,中國社會扶貧網5617戶貧困戶註冊成功,發佈需求8681條,成功對接7969條,對接成功率91.8%,多元幫扶力量,使扶貧工作開展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