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市中区脱贫攻坚在行动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书记的讲话给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给广大扶贫干部以智慧、信心和力量。在全面奔康的道路上,乐山市中区正全力以赴,以稳健的步伐和过硬的举措,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贫困家庭待帮扶

鞠文富,家住童家镇红旗村,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直靠在本地打短工维持全家基本生活,家里还有94岁高龄的父亲的鞠美金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母亲童银珍,早该颐养天年的老两口,却曾一度还需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担忧。鞠文富家共5口人,除了老两口,还有患病的配偶刘春明和14岁的女儿鞠小红, 2012年,年仅7岁的鞠小红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上白血病(紫癜),多次到华西等各大医院住院治疗,小红的患病对于这个本就经济薄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住着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靠在本地打短工和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2015年家庭总收入 1万余元,人均年收入仅2500元,这就是2015年前鞠文富一家的生活情况。童家镇红旗村,全村共246户,总人口814人,2014年被列为市列贫困村,像鞠文富这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村共有21户54人。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市中区脱贫攻坚在行动

(市中区区长许天毅到红旗村调研)

脱贫攻坚送曙光

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内涵。“两不愁、三保障”是一根“线”,既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也是贫困户脱贫摘帽的下线,更是考量市中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基础线。

2014年起,乐山市中区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开展,逐步落实市中区的脱贫攻坚工作。25个市列贫困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工作队,每个村都有一名第一书记。市中区政府办干部魏语就是这样来到红旗村的,2017年5月,她开始担任红旗村的第一书记,为了做好脱贫工作,从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基础建设,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细化到村民的就业务工,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改造,饮用水改善,入户路硬化等多方面工作,红旗村的广大帮扶干部事无巨细,努力为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帮助。2018年3月,红旗村成立了由市中区区长许天毅为队长的“1+3+N”帮扶工作队,加强组织保障,加大宣传动员和工作落实力度,红旗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两不愁,三保障”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作。针对各个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工作队和乡镇制定了不同的帮扶计划。

鞠文富家的主要贫困原因是缺乏劳动力,最大的困难是女儿鞠小红的看病问题和一家人的住房安全问题。一家五口人所住的房子建于80年代,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女儿鞠小红的病暂时无需手术治疗,但必须长期吃药控制病情,每年仅是吃药的花费就在6000元左右,若是住院则花费更高。针对这两个问题,工作组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2015年,工作组依据政策为鞠文富一家争取了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加上社会捐助,鞠文富家很快新修了住房。同时,童家镇政府加大了鞠小红医疗救助扶持力度,由政府购买一档医疗保险,并提供教育帮扶“三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了孩子的读书看病问题,纳入政策后,医药费可报销95%以上,极大减轻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许天毅区长更是多次拿着新衣服和学习用品上门看望,鼓励她坚持与病魔斗争,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她的每一个人。许天毅还鼓励鞠文富,衣食无忧、看病不愁只是第一步,今后的生活还要靠自己辛勤的双手去创造。解决了看病和住房两个后顾之忧的鞠文富一家,开始一边在外务工,一边在乡镇支持下发展柑橘种植产业,目前全家人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万元,实现了稳定高质量脱贫。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市中区脱贫攻坚在行动

(红旗村组织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红旗村和鞠文富一家只是市中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乐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中区属于插花式贫困地区,辖区(含高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84户,12957人。通过2014年至2018年四年的攻坚,目前25个市列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通过了省市的考核验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区县。但成绩属于过去,“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回头看回头帮,对标补短、防止致贫返贫”等工作还任重道远。为此,市中区紧盯目标任务,发挥自身优势,以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决心,奋力推进返贫攻坚工作。

狠抓产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以童家镇为例,该镇传统农业种植收入很低,难以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市中区立足实际、反复调研,探索出“公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贫困农户”的“肉牛集中代养”产业扶贫新模式,让贫困户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有了固定的收益,解决了因残致贫和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户难以自主脱贫的问题,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依托土主纺织工业园区,采用“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开展“就业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区”创建活动。引导21家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3个、“扶贫产业园”2个,开发就业岗位500余个。加大培训力度,劳动年龄段内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100%,针对家政养老护理、中餐厨师、种养殖、建筑施工等技术开展技能培训,涉及贫困群众1000余人,就业率达78%。

开展励志扶贫,增强 “内生动力”。市中区剑峰乡群乐村村民董云清,10年前打工时遭遇意外,失去右手,一度非常消沉。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启动之后,他通过政府扶持资金修起了猪舍,又享受到产业帮扶,在家里的山地上全部种上优质柑橘。如今,他不但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8年全年,市中区大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广泛运用典型宣传、评先评优、正向激励等手段,组织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典型宣讲活动100余场次,覆盖群众1万余人;对“新发展种养殖业”“务工增收”等自立自强行为进行激励,发放奖励金620万元。

推进社会扶贫,构建扶贫大格局。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要动员社会的力量。2018年,市中区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积极发动各界力量参与结对帮扶;区扶贫“两会”共筹集捐款1185万元,投入700余万元用于贫困户住房改造、奋进计划奖励、对口援彝等项目。3名贫困初中生参加“百工技师工程”培训,中国社会扶贫网5617户贫困户注册成功,发布需求8681条,成功对接7969条,对接成功率91.8%,多元帮扶力量,使扶贫工作开展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