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華陽之敗


蔣介石的華陽之敗


圖:黃埔時期的陳賡

1925年10月27日,進軍途中的黃埔第二次東征軍在華陽鎮和陳炯明叛軍激戰,遭到了自討伐陳炯明戰鬥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敗績。事後蔣介石曾說:“華陽一役,為成敗最大關鍵。”

隨著1925年10月惠州之戰的勝利結束,蔣介石率領東征軍總指揮部10月20日由惠州啟程,於下午抵達平山。21日,平山農會及工商學界開會歡迎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十分感動,致謝辭說:“陳、楊殘民以逞,慘無人道。革命軍為人民除害,得力於人民相助。”

正當黃埔東征軍前進之際,盤踞海南的軍閥鄧本殷為策應陳炯明,竭盡全力向廣州進攻。蔣介石與李濟深商議後決定,由李濟深率部分兵力回援廣州,而蔣介石率領一個獨立旅及兩個補充團左右的兵力繼續前進。蔣介石見東征軍第一縱隊、第三縱隊進展順利,調第一縱隊第三師為自己所在的第二縱隊的前鋒。

奉命而來的第三師原屬於粵軍許濟旅,1925年8月26日,廣州國民政府將所屬部隊一律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以黃埔軍校為骨幹的黨軍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軍長。9月20日,由原來的建國粵軍第二軍(軍長許崇智)第四師(師長許濟)整編成立第三師,編入第一軍,由譚曙卿任代理師長。

雖然新成立的第三師訓練時間不過一個月,但在東征的戰鬥中確有上佳表現。如在惠州之戰時,第八團的敢死隊員奮勇進攻,付出了巨大傷亡。10月20日,國民政府發出命令說,第三師代理師長譚曙卿、副師長兼第八團團長陸瑞榮“身先士卒、摧堅破敵,誠不愧忠勇軍人之模範,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獎,以昭激勵”。

佈置妥當後,蔣介石遂跟隨譚曙卿的第三師推進。27日下午,東征軍指揮部到達羊高圩,此地距華陽約20餘里,忽然接到前方譚曙卿派通信兵送來一份急報,內稱第三師被敵軍包圍於距華陽10餘里的塘湖地區,形勢危急。

原來,譚曙卿事先沒有探明敵人虛實,也沒有作周密部署,更沒有開軍事會議,就貿然率3000多人向華陽前進,結果與叛軍林虎部的主力黃任寰、黃業興、王定華三部人馬遭遇。這股叛軍戰鬥力較強,被廣東民眾稱為“三黃散”(由於在廣東話中“王”的發音也讀成“黃”)。“三黃散”發現第三師是孤軍深入後立即展開迂迴攻擊。敵軍火力超過第三師數倍,兵力上也佔據優勢。戰鬥一開始,譚曙卿命令第七團、第八團,搶佔蓮花山的一處高地。但蓮花山的高地早已被敵軍佔領,第八團遭到敵軍的猛烈還擊,官兵死傷甚眾。譚曙卿命令補充團投入戰鬥,很快也陷入敵軍的包圍之中。在向西突圍時,補充團團長、共產黨員周保山及其代理團長車鳴驟(黃埔三期生,時任第三師第四團第八連黨代表)等8名連長、8名連黨代表和1000多名士兵先後陣亡。戰鬥開始兩個小時後,叛軍向第三師合圍。

當第三師即將潰退之際,蔣介石立即派陳賡去向譚曙卿傳達命令,要求第三師無論如何都要堅守陣地。蔣介石也隨後立即馳往華陽督戰,想要激勵官兵阻擋叛軍的猛攻。

譚曙卿得令後,親率部隊據守一高地拼死抵抗。但敵人攻勢很猛,第三師第七團第五連黨代表周玉冠在率部堅守高地時腹部中彈犧牲,年僅25歲。

蔣介石見情況危急,急令陳賡向譚曙卿傳令:凡退卻者,不論官兵,一律軍法從事。但是在優勢敵人的強大沖擊下,第三師已守不住陣地,一些官兵開始向後潰退。在他們的帶動下,連蔣介石的東征軍總指揮部裡的人也開始逃跑。

看到林虎的部隊已經迫近,陳賡一面指揮部屬對追兵進行阻擊,一面背起蔣介石撤退。陳賡一口氣跑出好幾裡,到達一條河邊後,連忙找到了一條船,把蔣介石放在船艙裡,飛速劃到了河對岸,又揹著蔣介石一直退到了羊高圩附近,才在一片凹地裡潛藏起來。叛軍雖然打了一個勝仗,但發現東征軍總指揮部所在其後,反而以為東征軍大隊人馬就在附近,加之東西南三面都有東征軍部隊,所以不敢窮追深入,攜著戰利品向安流方向退去。

天黑後,陳賡往前去偵察道路,恰遇聞訊前來接應的古大存。這位古大存在第一次東征期間曾任國民革命軍張民達師戰地政治宣傳隊負責人,後留在五華縣領導農民運動,擔任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部長,此時正率領農民軍奉命配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見到陳賡後,古大存立即組織力量護送蔣介石等人到東征軍總指揮部會合。對此,蔣介石曾感慨地回憶說:“終夜思慮不能安眠,明知逆敵絕不敢窮追,而心猶不安,敗仗對於精神之影響如此也。”又說:“凡至憂患之時,見有輿情喁響,聊堪自慰。廿七之夕,如無土人前導,其有幸耶?”

安頓下來後,蔣介石馬上將第三師收集潰散的部隊加以整頓,並組織反擊。他寫了一封信,命陳賡火速交給何應欽。陳賡於深夜經過崎嶇的山路,至第二天正午才找到何應欽,報告華陽方面第三師失利的情況,何應欽立即派了第一團去接蔣介石。為此陳賡累得一連睡了兩天兩夜。

有人認為,此次東征軍作戰失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於負責此地區作戰的第二縱隊需要支援南路,導致進攻兵力減弱。二是“因惠州作戰勝利,輕敵冒進”。蔣介石曾對總指揮部的人員講:我軍惠州一役,足使陳逆喪膽,現在我攻擊各路,均呈破竹之勢,掃平東江全境,當在指日之間。而在進軍途中,第三師曾偵察到叛軍在塘湖一帶構築工事,蔣介石卻誤認為這是叛軍在掩護退卻。三是對地圖未加核實。如蔣介石佈置的左右兩翼,地圖所標只距離10裡,實際有40餘里,故無法及時趕來支援。蔣介石自己在總結時認為,此次失敗有兩大教訓:一、兵力須集中,應以萬人以上作一路;二、注意敵軍敗退時其最後抵抗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