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代戰機殲20,服役後為何沒有大量的生產?需考慮哪些因素?

梁雲興


作為目前中國空軍最先進的一款戰鬥機,殲20戰機的量產工作正在有序的推薦當中,至於說沒有如題主所說的那種沒有大量的生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生產線數量的限制,目前殲20戰機雖然已經開始進入量產階段,而且據信也採用了最為高效的脈動生產線,但是總體而言因為是一款全新戰機,期生產線的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生產速度相對於中國空軍旺盛的需求而言,依然顯得有點低產。

再一個我覺得就是這款戰機的一些關鍵部件的產能,也是限制這款戰機大量生產的一個原因。比如在發動機方面,我們知道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弱項,而目前軍迷依然在在爭論現役的殲20戰機到底採用的是國產發動機還是俄羅斯發動機,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發動機已經成為殲20戰機產量的限制之一,只有徹底解決了動力問題,才能真正放開手腳進行大批量產。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了,很明顯,因為目標發動機尚未到位,因此現階段的殲20戰機並非其最強戰鬥版本,一旦解決動力問題,完全版本的殲20戰機的產量將很快上去。比如此前中國研發的殲10戰機,先後經歷了ABC三個版本,前兩個版本的產量都相對較少,而相信殲20將會同樣如此。

話說回來,殲20戰機到底怎麼列裝,因為涉及到國家秘密,大家都不會清楚的,但是相信中國空軍,為了捍衛我們的領空,他們肯定做出最優的選擇,像他們致敬!


墨者善狩


先說說殲20歷程吧!殲20的整個歷程伴隨著國人的興奮和自豪,還伴隨著有笑點也有艱辛,以及自豪!

2011年,某機場的的某片樹林裡,一個神秘的攝像頭記錄了殲20的出現,當時天氣伴隨著大霧,朦朦朧朧,殲20掀開神秘的面紗,被軍迷們戲稱為“黑絲帶”(黑四代),我想這個場景很多人記得吧!(這絕對是殲20的首次亮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殲10才搞出來多少年?怎麼一下子就跨越四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局座”還在節目上忽悠這是殲10改,四代機哪有這麼快,關鍵是很多人還信了:

包括2011年訪問中國的美國防長蓋茨也聽進去了,還在隨後訪問新加坡時說出:“中國要2020前不會有五代機”,這是這位國防部長訪華收到"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禮包“!

而之後的幾年時間,“黑絲帶”殲20進行密集試飛,同時多架戰機進行不同項目的同時檢測檢驗,邊飛邊反饋邊修正,比較初版的黑絲帶殲20與2015年11月份出現編號為2017的殲20其實修改還是比較大的,殲20也終於在編號2017後修成正果,並公佈2017年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由空軍部隊對殲20進行各項作戰性能、飛行包線等進行測評,第一由一線作戰部隊對殲20提出試飛報告已經修改建議,第二為空軍探索隱身戰機戰法探索和編寫教材!之間殲20不斷的轉戰全國各地進行試驗,甚至上高原測試、海洋作戰環境測試等。

殲20第一次官方首秀是在珠海航展的2分鐘,之後又在閱兵式上殲20與殲16的組合,昭告天下這將是未來中國空戰的兩款脊柱,並宣告中國戰鬥機首次與世界最強者同步,器不如人的歷史終結了!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不但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更是航展謝幕(空軍節)展示4機通場,然後居然就飛回來兩架,打開內置彈倉展示了4枚PL15+2枚PL10e的空戰掛載組合,宣示著殲20已經形成作戰能力。

當殲20裝備部隊,原先的美軍F22,F35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威攝恫嚇煙消雲散。四代機的成軍,讓我軍得以從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與隱身戰機對抗;得以研究殲20對預警機,加油機等空戰倍增器的重要節點的屠殺與反屠殺;研究"一根針刺破一張網"。

但服役兩年時間,為何殲20產量一直很小,服役後為何沒有大量的生產?是什麼因素制約了殲20的量產呢?

第一就是飛行員、地勤人員的培養。戰爭勝敗的第一因素是人,對殲20來說就是飛行員,是地勤,是維修保障隊伍等等,這些部隊都要培養。殲20代表著我軍現役裝備最前沿,首先應該增加大量“模擬器”,培養人才,培養隊伍,為大量裝備做準備,這一步還沒完成前盲目擴充容易往往容易出問題!

第二生產隊伍的培養,一架新戰機出現,各種零部件、各種新材料、生產線等等總得慢慢建立吧,不可能一下子開10條生產線,然後1個月生產10架,再然後大家都是新手,殲20出技術問題,甚至低級失誤找誰去?這些都得慢慢來,這也是人才隊伍的培養問題。

第三價格,想想我們買一架蘇35,8300多萬美元吧!殲16至少6000萬美元一架,而殲20個人覺得恐怕在1.2~1.5億之間。在滿足生產線低速正常運轉下,沒必要大量生產、裝備,在現有基礎上研究一下怎麼降低價格,提升零部件性能等等才是關鍵!


第四性能瑕疵,最大的當然是發動機,但不僅限於發動機。發動機確實是殲20不能大量裝備的一個最大因素。現在採用的WS-10B作為殲20的動力,此型發動機在三代機上也大量需求,而且還是一款相對較新的發動機,不但產能不足,是否有技術瑕疵和其他問題還得經過時間來檢驗和修正。還有殲20技術跨越其實是相當大的,而我們的航空工業薄弱,肯定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的地方,就是美國這麼牛,F35不也出現溫度應力收縮造成零部件之間塗料拉裂,影響隱身而被全部召回嗎?(美國宣佈召回的時候就代表已經解決這個難題了)

第五就是世界和平形勢大好,壓力不大。個人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一點,備戰需求就沒有這麼大,畢竟如今的世界主體是“和平與發展”,不是冷戰時的“戰爭與和平”,兩者相差甚大,你以為俄羅斯是真沒錢生產蘇57?沒錢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俄發生衝突的幾率很小,沒必要!

而且我國周邊大多還是三代及三代半,現有戰機完全能夠應對周邊絕大多數國家。殲20對美國也形成威攝,畢竟F35是攻擊機,正面剛恐怕不是殲20對手,而F22隱身塗料對機庫環境相當依賴,不能長時間在海外部署,更何況殲20有後發優勢,因此不必過多擔心。

當我們做著的一切準備,當祖國的天空需要殲20更有擔當時,只要開動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殲20會天高任"殲20"飛的!


狼煙火燎


殲20的產量雖然目前看來算不上大,但是倒也符合工業規律。要說目前我國急需殲20嗎?那當然是毫無疑問的,肯定急需,那邊美利堅都有500多架五代機了,我們的五代機殲20到現在也就20來架,怎麼能不急。


那麼殲20的數量如此稀少,是生產線不足嗎?顯然也不是,成飛本來就有一條殲20脈動生產線,現在又建設了一條新線,每條生產線開足馬力的話,一年30架都不成問題,可以說,如果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成飛現在最快可以一年交付60架殲20,而且成飛還可以繼續擴建一條生產線,這樣生產速度會更快,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這個事情倒不算啥。


那為什麼殲20的生產會如此緩慢呢?對比美國的F35戰鬥機,人家可是一年生產90多架啊,這可是嘩嘩的大造,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殲20生產緩慢,和生產線沒有進入全狀態運行有關係,為什麼不讓生產線進入大建狀態呢?原因有一點可以確定,還有一點可以猜測。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生產線還沒有完全進入熟練和流暢階段,生產工藝的摸索和更新也還在進行。


對比美國的F35,不要看現在F35生產的嘩嘩的,但是當年F35第一年開造的時候也才製造了10架不到,工業生產的規律就是不可能在生產實踐之前,就完全依靠理論和設計解決所有問題,往往是根據生產前計劃和設計的機械、程序、機制進行生產時,還需要對原來意想不到的問題加以改進,雖然依靠設計的流程能夠製造出產品,但是往往磕磕絆絆,甚至影響質量。


作為全新戰鬥機的殲20就更是如此了,典型的例子還包括英國海軍航空母艦的推進系統漏水,當年052型驅逐艦建造中遇到的焊接難等問題,很多問題需要到生產流程才能暴露出來,武器技術和生產工藝永遠是在發展的,往往過上幾年,幾乎所有流程都不一樣了,甚至導致飛機的零件批量生產時和設計定型時都不一樣呢,典型的例子就是F22和F22A,他們就不一樣。


第二個可以猜測的原因就是,我國也許還認為殲20沒有進入完整狀態,畢竟配套的WS15發動機還沒有下線,如果貿然大批量製造,那麼這批不完整的殲20今後升級改造也是個事情,倒不如放慢生產腳步,在完整版出來前只留一部分用來進行訓練和演習以及戰術摸索使用,這樣如果有急需的情況,可以快速開動生產線馬上製造出來,也不耽誤殲20戰鬥力的生成。所以這也可能是個原因。


海事先鋒


據悉,已經有超過五十多架了殲-20了!

在2017年6月,中國建立了第三條殲-20生產線,當年的產量指標是20架。

2018年7月3日,第四條殲-20生產線投入生產,截止到2018年年底保守計算,殲-20已經生產了50多架。

在之前的各種論證中,已經證明了殲-20是一款符合我們國家發展需要的戰鬥機,而對戰機的生產其實也就會有條不紊的進行了。


在空軍的計劃中,到2025年中國將裝備超過200架殲-20戰機,這樣平均一年30架的產量恰好是可以達到計劃目標的。


現在的殲-20,雖然還沒有大面積的換裝WS-15發動機,但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發動機的換裝其實已經是模塊化的設計,即便後期更換髮動機在產能上也不會造成產能的減小現象。

一個國家將一架戰機作為主力戰機的決策如果已經定義下來,除非這個型號的戰機在部署過程中發現有硬傷,那麼都會順利的按節奏大量部署的。


所以說擔心殲-20產量小其實在現在看來是一個偽命題。

之前大家熱議的殲-20五機同框的照片,

其實發出來的時候已經是2017年的事情了,當時的殲-20 就已經不少於20架在部隊服役。今年或明年或許我們就能看到殲-20版的大象漫步了。


軍武數據庫


殲20作為我國戰機中的代表作,自其服役以來卻沒有大規模生產,個人認為原因可能是:

1.成飛的產能不足,不足以批量生產殲20!

2.配套的WS15至今仍然沒有成熟,還未達到裝機要求。導致現有殲20先天動力不足,因此當前也沒有必要大批量生產這種先天不足的殲20

3.我空軍面臨一定的戰機換裝壓力,當前空軍裡還有一大批二代戰機等著換裝,殲20這種工藝要求高,生產難度大的戰機只能先緩緩了,產能優先配給更容易生產的三代機,用於老舊戰機換裝。

4.我國周邊主要對手的空軍裝備技術優勢不在。周邊主要對手國的空軍裝備主要以三代戰機為主,並且部分機體服役超限,機體老化嚴重。僅有的四代機型號為F35這種中型多功能戰機,其對空作戰能力不佔優勢,而美軍F22以我國現有空軍作戰體系可以對付。所以,整體技術層面的壓力不大。

現在,殲20雖然已經服役,並且擔任戰備任務,但我國空軍的戰力仍然由三代和三代半戰機組成。殲20無論是數量還是現在的質量尚不能成為主力機型!殲20的成功,要等到WS15裝機才能論定。




零七零七3


兔哥回答:這個問題很敏感,國家自有考慮,屬於國家的機密,我們也只能從自身的理解做個臆測。殲20是我國研製生產的第一種四代機(西方標準),也是世界上第二個服役四代機的國家,殲20的出現縮小了我們和發達空軍戰機制造強國的技術距離,給我國的先進戰鬥機的研製帶來了活力。然而,自宣佈殲20服役以來通過各種報道顯示數量並不大,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從其母廠成飛的脈動生產線投產來看,並不是產能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放慢了殲20的生產呢?我們從下面幾點探討一下。


發動機的原因:發動機是我國航空工業的短板,所以凡涉及飛機制造的難點首先想到的就是發動機,而發動機卻是飛機性能最重要的體現,飛機首先是要飛行,而飛行就離不開發動機。好的發動機能使飛機發揮出最大的性能,同理,僅管飛機機體結構先進,發動機推力不足,飛機也是落後的。目前殲20使用的是俄製發動機,儘管表現不錯,但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產品,對於一款先進的四代機而言,靠別人的發動機過日子,總不是長久之計。目前我國發動機的投入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


殲20的發動機採取了兩步走的戰略,首先使用的是AL31F發動機,同時也論證性的使用了國產渦扇10“太行”系列發動機。以上兩種自然只是為了應急,首先解決我國四代機的有無問題,必竟一款飛機的飛行論證週期很長,等不起,也不能等。但殲20最終還是渦扇15“峨眉”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是專門為殲20等四代機研製的,推重比達到10,並且具備矢量噴管技術,屬於全向推力噴管。這款發動機將使得殲20的機動性能邁上更高的水平。

現在殲20並不急於大批量生產,一是根據已有機型做好技術論證,飛行訓練,找不足,進行改進,二是等新發動機入役。目前殲10B矢量發動機已經獲得成功,這款產WS-10B發動機正是殲10所需要的,通過擴大殲10的產量,換裝了矢量噴管的殲10自然是我們急需的。

費用的原因:目前殲20的發動機採用俄製,這總要比我國自產費用要高,同時殲20本身的價位不菲,在沒有我們滿意的發動機到位前並不適合大批量的生產,這樣等我們自己的發動機到位後,再改進費用低不了,必竟發動機的結構並不會完全一致。用一款並不十分理想的發動機大量製造顯然不是個明致的選擇。利用小步慢跑的形式小批量生產。等新航發到位自然會加大產量,到哪時殲20的其它方面的問題也會徹底解決。而從目前殲10B、C的生產來看明顯加快了進度,這也是我們急需的。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殲20的發動機為時已不遠。



要造就造精品:目前世界航空強國都加大了四代機的研發力度,殲20要改進的地方很多,也有時間,因此,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改進提高是必要的。美國製造出F22後,裝備了100多架後也並不再生產,當然不是停止,而是要蓄勢待發,五代機目前也拼的熱火朝天,因此,徹底吃透四代機的各項功能,對於五代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必竟飛機是屬於代代承傳的東西。正是這些因素,才使得殲20的裝備步伐並不快,等大批量生產時,殲20必是精品。


以上是兔哥個人看法,歡迎探討。歡迎你的關注。(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首先我認為現在我國殲20沒有大量生產,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原因,五代機是集結多種高新科技的新銳戰機,是凝聚著各種先進科技的產物,因而其生產過程複雜性必然要遠遠超過之前的三代機等,且其所需要的生產費用也是巨大的,所以在有限的資金,有限的生產線的前提下,產能不會太大。

第二個原因,我國五代機研發成功僅僅幾年時間,技術上還存在很大改進空間,因而現階段只需要少批量生產,形成人無我有的壓制優勢,保證對潛在敵人的威懾力。所以現在需要在戰機使用過程中,分析不足,不斷改進,最終一步步走向更成熟,然後在成熟的基礎上,進行大批量生產列裝。

第三個原因,作為飛機的心臟,殲20配套發動機產能仍舊不足,因而戰機產能也不會太大。

所以,由以上三個原因來看,殲20產量不會太大。






軍迷阿趙




殲-20是一款單座雙發重型五代隱身戰機,代表著中國航空業的最高工業水準。

近年來,從國內外各權威媒體的報道來看,殲-20的對標機型就是美國的F-22戰機,其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強悍。

殲-20在2017年服役至今約已裝備了一個航空團(約24-28架),按照“中國速度"這個數量遠遠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根本原因有二:

航空發動機技術



殲-20從首飛至今共計換裝過約3款航空發動機,分別是AL-31系、太行WS-10系和WS-15。

AL-31系航發進口於俄羅斯,適用在殲-20初期未定型階段,WS-10系航發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矢量發動機,適用在殲-20中期或過渡期,也就是當前時期,WS-15系航發是官方指配航發,按照最初的計劃,只有在WS-15航發技術全部攻克並換裝之後,殲-20的全部性能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目前,WS-15的小部分技術還未攻克,換裝但殲-20戰機上的WS-15航發仍處於技術驗證階段,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就批量生產這不符合中國空軍的一貫風格,換言之,殲-20當前只是在技術層面具備量產條件,徹底攻克小部分的技術難關尚需時期。

國防預算


按照以往俄官媒公佈的消息,俄羅斯AL-31/AL-41系航發單臺出口價格約為3500-4000萬美元,由此可以大致推出殲-20戰機的整機造價成本約為1-1.2億美元。



以此類推,WS-15航發換裝後,殲-20戰機整機造價成本不會低於2億美元(相對於F-22已經很便宜了),然而,中國國防預算支出並不會想搞霸權的某國那麼財大氣粗,一定程度上國防預算依然是限制殲-20戰機量產的最大阻礙之一。


墨墨觀察



張長老的360


一架戰機從列裝部隊,到完全具備戰鬥力,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人與人之間的磨合,人與飛機的磨合,飛機與飛機的磨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本人是在一家車企上班,每一款新車型的量產都需要經過很多過程,前期規劃,造型設計,整車佈置,試裝,試生產,量產,最後到產能的爬坡,再細分的話,還有各種實驗,耐久性,油耗,NVH,安全性等等。這還沒包括廠房、生產線、設備的安裝與調試。這其中的心酸,只有經過的人才有體會,說偏了。

言歸正傳,飛機,無疑是人類製造的最精密的出行與作戰工具。我覺得目前導致殲20產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飛行員的缺口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