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代战机歼20,服役后为何没有大量的生产?需考虑哪些因素?

梁云兴


作为目前中国空军最先进的一款战斗机,歼20战机的量产工作正在有序的推荐当中,至于说没有如题主所说的那种没有大量的生产,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生产线数量的限制,目前歼20战机虽然已经开始进入量产阶段,而且据信也采用了最为高效的脉动生产线,但是总体而言因为是一款全新战机,期生产线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生产速度相对于中国空军旺盛的需求而言,依然显得有点低产。

再一个我觉得就是这款战机的一些关键部件的产能,也是限制这款战机大量生产的一个原因。比如在发动机方面,我们知道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弱项,而目前军迷依然在在争论现役的歼20战机到底采用的是国产发动机还是俄罗斯发动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动机已经成为歼20战机产量的限制之一,只有彻底解决了动力问题,才能真正放开手脚进行大批量产。

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了,很明显,因为目标发动机尚未到位,因此现阶段的歼20战机并非其最强战斗版本,一旦解决动力问题,完全版本的歼20战机的产量将很快上去。比如此前中国研发的歼10战机,先后经历了ABC三个版本,前两个版本的产量都相对较少,而相信歼20将会同样如此。

话说回来,歼20战机到底怎么列装,因为涉及到国家秘密,大家都不会清楚的,但是相信中国空军,为了捍卫我们的领空,他们肯定做出最优的选择,像他们致敬!


墨者善狩


先说说歼20历程吧!歼20的整个历程伴随着国人的兴奋和自豪,还伴随着有笑点也有艰辛,以及自豪!

2011年,某机场的的某片树林里,一个神秘的摄像头记录了歼20的出现,当时天气伴随着大雾,朦朦胧胧,歼20掀开神秘的面纱,被军迷们戏称为“黑丝带”(黑四代),我想这个场景很多人记得吧!(这绝对是歼20的首次亮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歼10才搞出来多少年?怎么一下子就跨越四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局座”还在节目上忽悠这是歼10改,四代机哪有这么快,关键是很多人还信了:

包括2011年访问中国的美国防长盖茨也听进去了,还在随后访问新加坡时说出:“中国要2020前不会有五代机”,这是这位国防部长访华收到"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礼包“!

而之后的几年时间,“黑丝带”歼20进行密集试飞,同时多架战机进行不同项目的同时检测检验,边飞边反馈边修正,比较初版的黑丝带歼20与2015年11月份出现编号为2017的歼20其实修改还是比较大的,歼20也终于在编号2017后修成正果,并公布2017年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由空军部队对歼20进行各项作战性能、飞行包线等进行测评,第一由一线作战部队对歼20提出试飞报告已经修改建议,第二为空军探索隐身战机战法探索和编写教材!之间歼20不断的转战全国各地进行试验,甚至上高原测试、海洋作战环境测试等。

歼20第一次官方首秀是在珠海航展的2分钟,之后又在阅兵式上歼20与歼16的组合,昭告天下这将是未来中国空战的两款脊柱,并宣告中国战斗机首次与世界最强者同步,器不如人的历史终结了!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不但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更是航展谢幕(空军节)展示4机通场,然后居然就飞回来两架,打开内置弹仓展示了4枚PL15+2枚PL10e的空战挂载组合,宣示着歼20已经形成作战能力。

当歼20装备部队,原先的美军F22,F35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威摄恫吓烟消云散。四代机的成军,让我军得以从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与隐身战机对抗;得以研究歼20对预警机,加油机等空战倍增器的重要节点的屠杀与反屠杀;研究"一根针刺破一张网"。

但服役两年时间,为何歼20产量一直很小,服役后为何没有大量的生产?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歼20的量产呢?

第一就是飞行员、地勤人员的培养。战争胜败的第一因素是人,对歼20来说就是飞行员,是地勤,是维修保障队伍等等,这些部队都要培养。歼20代表着我军现役装备最前沿,首先应该增加大量“模拟器”,培养人才,培养队伍,为大量装备做准备,这一步还没完成前盲目扩充容易往往容易出问题!

第二生产队伍的培养,一架新战机出现,各种零部件、各种新材料、生产线等等总得慢慢建立吧,不可能一下子开10条生产线,然后1个月生产10架,再然后大家都是新手,歼20出技术问题,甚至低级失误找谁去?这些都得慢慢来,这也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

第三价格,想想我们买一架苏35,8300多万美元吧!歼16至少6000万美元一架,而歼20个人觉得恐怕在1.2~1.5亿之间。在满足生产线低速正常运转下,没必要大量生产、装备,在现有基础上研究一下怎么降低价格,提升零部件性能等等才是关键!


第四性能瑕疵,最大的当然是发动机,但不仅限于发动机。发动机确实是歼20不能大量装备的一个最大因素。现在采用的WS-10B作为歼20的动力,此型发动机在三代机上也大量需求,而且还是一款相对较新的发动机,不但产能不足,是否有技术瑕疵和其他问题还得经过时间来检验和修正。还有歼20技术跨越其实是相当大的,而我们的航空工业薄弱,肯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地方,就是美国这么牛,F35不也出现温度应力收缩造成零部件之间涂料拉裂,影响隐身而被全部召回吗?(美国宣布召回的时候就代表已经解决这个难题了)

第五就是世界和平形势大好,压力不大。个人觉得这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备战需求就没有这么大,毕竟如今的世界主体是“和平与发展”,不是冷战时的“战争与和平”,两者相差甚大,你以为俄罗斯是真没钱生产苏57?没钱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俄发生冲突的几率很小,没必要!

而且我国周边大多还是三代及三代半,现有战机完全能够应对周边绝大多数国家。歼20对美国也形成威摄,毕竟F35是攻击机,正面刚恐怕不是歼20对手,而F22隐身涂料对机库环境相当依赖,不能长时间在海外部署,更何况歼20有后发优势,因此不必过多担心。

当我们做着的一切准备,当祖国的天空需要歼20更有担当时,只要开动生产线,源源不断的歼20会天高任"歼20"飞的!


狼烟火燎


歼20的产量虽然目前看来算不上大,但是倒也符合工业规律。要说目前我国急需歼20吗?那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肯定急需,那边美利坚都有500多架五代机了,我们的五代机歼20到现在也就20来架,怎么能不急。


那么歼20的数量如此稀少,是生产线不足吗?显然也不是,成飞本来就有一条歼20脉动生产线,现在又建设了一条新线,每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的话,一年30架都不成问题,可以说,如果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成飞现在最快可以一年交付60架歼20,而且成飞还可以继续扩建一条生产线,这样生产速度会更快,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个事情倒不算啥。


那为什么歼20的生产会如此缓慢呢?对比美国的F35战斗机,人家可是一年生产90多架啊,这可是哗哗的大造,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歼20生产缓慢,和生产线没有进入全状态运行有关系,为什么不让生产线进入大建状态呢?原因有一点可以确定,还有一点可以猜测。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生产线还没有完全进入熟练和流畅阶段,生产工艺的摸索和更新也还在进行。


对比美国的F35,不要看现在F35生产的哗哗的,但是当年F35第一年开造的时候也才制造了10架不到,工业生产的规律就是不可能在生产实践之前,就完全依靠理论和设计解决所有问题,往往是根据生产前计划和设计的机械、程序、机制进行生产时,还需要对原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加以改进,虽然依靠设计的流程能够制造出产品,但是往往磕磕绊绊,甚至影响质量。


作为全新战斗机的歼20就更是如此了,典型的例子还包括英国海军航空母舰的推进系统漏水,当年052型驱逐舰建造中遇到的焊接难等问题,很多问题需要到生产流程才能暴露出来,武器技术和生产工艺永远是在发展的,往往过上几年,几乎所有流程都不一样了,甚至导致飞机的零件批量生产时和设计定型时都不一样呢,典型的例子就是F22和F22A,他们就不一样。


第二个可以猜测的原因就是,我国也许还认为歼20没有进入完整状态,毕竟配套的WS15发动机还没有下线,如果贸然大批量制造,那么这批不完整的歼20今后升级改造也是个事情,倒不如放慢生产脚步,在完整版出来前只留一部分用来进行训练和演习以及战术摸索使用,这样如果有急需的情况,可以快速开动生产线马上制造出来,也不耽误歼20战斗力的生成。所以这也可能是个原因。


海事先锋


据悉,已经有超过五十多架了歼-20了!

在2017年6月,中国建立了第三条歼-20生产线,当年的产量指标是20架。

2018年7月3日,第四条歼-20生产线投入生产,截止到2018年年底保守计算,歼-20已经生产了50多架。

在之前的各种论证中,已经证明了歼-20是一款符合我们国家发展需要的战斗机,而对战机的生产其实也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了。


在空军的计划中,到2025年中国将装备超过200架歼-20战机,这样平均一年30架的产量恰好是可以达到计划目标的。


现在的歼-20,虽然还没有大面积的换装WS-15发动机,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发动机的换装其实已经是模块化的设计,即便后期更换发动机在产能上也不会造成产能的减小现象。

一个国家将一架战机作为主力战机的决策如果已经定义下来,除非这个型号的战机在部署过程中发现有硬伤,那么都会顺利的按节奏大量部署的。


所以说担心歼-20产量小其实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伪命题。

之前大家热议的歼-20五机同框的照片,

其实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的事情了,当时的歼-20 就已经不少于20架在部队服役。今年或明年或许我们就能看到歼-20版的大象漫步了。


军武数据库


歼20作为我国战机中的代表作,自其服役以来却没有大规模生产,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是:

1.成飞的产能不足,不足以批量生产歼20!

2.配套的WS15至今仍然没有成熟,还未达到装机要求。导致现有歼20先天动力不足,因此当前也没有必要大批量生产这种先天不足的歼20

3.我空军面临一定的战机换装压力,当前空军里还有一大批二代战机等着换装,歼20这种工艺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战机只能先缓缓了,产能优先配给更容易生产的三代机,用于老旧战机换装。

4.我国周边主要对手的空军装备技术优势不在。周边主要对手国的空军装备主要以三代战机为主,并且部分机体服役超限,机体老化严重。仅有的四代机型号为F35这种中型多功能战机,其对空作战能力不占优势,而美军F22以我国现有空军作战体系可以对付。所以,整体技术层面的压力不大。

现在,歼20虽然已经服役,并且担任战备任务,但我国空军的战力仍然由三代和三代半战机组成。歼20无论是数量还是现在的质量尚不能成为主力机型!歼20的成功,要等到WS15装机才能论定。




零七零七3


兔哥回答:这个问题很敏感,国家自有考虑,属于国家的机密,我们也只能从自身的理解做个臆测。歼20是我国研制生产的第一种四代机(西方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二个服役四代机的国家,歼20的出现缩小了我们和发达空军战机制造强国的技术距离,给我国的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带来了活力。然而,自宣布歼20服役以来通过各种报道显示数量并不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其母厂成飞的脉动生产线投产来看,并不是产能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放慢了歼20的生产呢?我们从下面几点探讨一下。


发动机的原因:发动机是我国航空工业的短板,所以凡涉及飞机制造的难点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动机,而发动机却是飞机性能最重要的体现,飞机首先是要飞行,而飞行就离不开发动机。好的发动机能使飞机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同理,仅管飞机机体结构先进,发动机推力不足,飞机也是落后的。目前歼20使用的是俄制发动机,尽管表现不错,但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对于一款先进的四代机而言,靠别人的发动机过日子,总不是长久之计。目前我国发动机的投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歼20的发动机采取了两步走的战略,首先使用的是AL31F发动机,同时也论证性的使用了国产涡扇10“太行”系列发动机。以上两种自然只是为了应急,首先解决我国四代机的有无问题,必竟一款飞机的飞行论证周期很长,等不起,也不能等。但歼20最终还是涡扇15“峨眉”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专门为歼20等四代机研制的,推重比达到10,并且具备矢量喷管技术,属于全向推力喷管。这款发动机将使得歼20的机动性能迈上更高的水平。

现在歼20并不急于大批量生产,一是根据已有机型做好技术论证,飞行训练,找不足,进行改进,二是等新发动机入役。目前歼10B矢量发动机已经获得成功,这款产WS-10B发动机正是歼10所需要的,通过扩大歼10的产量,换装了矢量喷管的歼10自然是我们急需的。

费用的原因:目前歼20的发动机采用俄制,这总要比我国自产费用要高,同时歼20本身的价位不菲,在没有我们满意的发动机到位前并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这样等我们自己的发动机到位后,再改进费用低不了,必竟发动机的结构并不会完全一致。用一款并不十分理想的发动机大量制造显然不是个明致的选择。利用小步慢跑的形式小批量生产。等新航发到位自然会加大产量,到哪时歼20的其它方面的问题也会彻底解决。而从目前歼10B、C的生产来看明显加快了进度,这也是我们急需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歼20的发动机为时已不远。



要造就造精品:目前世界航空强国都加大了四代机的研发力度,歼20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也有时间,因此,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改进提高是必要的。美国制造出F22后,装备了100多架后也并不再生产,当然不是停止,而是要蓄势待发,五代机目前也拼的热火朝天,因此,彻底吃透四代机的各项功能,对于五代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必竟飞机是属于代代承传的东西。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得歼20的装备步伐并不快,等大批量生产时,歼20必是精品。


以上是兔哥个人看法,欢迎探讨。欢迎你的关注。(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首先我认为现在我国歼20没有大量生产,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原因,五代机是集结多种高新科技的新锐战机,是凝聚着各种先进科技的产物,因而其生产过程复杂性必然要远远超过之前的三代机等,且其所需要的生产费用也是巨大的,所以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生产线的前提下,产能不会太大。

第二个原因,我国五代机研发成功仅仅几年时间,技术上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因而现阶段只需要少批量生产,形成人无我有的压制优势,保证对潜在敌人的威慑力。所以现在需要在战机使用过程中,分析不足,不断改进,最终一步步走向更成熟,然后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大批量生产列装。

第三个原因,作为飞机的心脏,歼20配套发动机产能仍旧不足,因而战机产能也不会太大。

所以,由以上三个原因来看,歼20产量不会太大。






军迷阿趙




歼-20是一款单座双发重型五代隐身战机,代表着中国航空业的最高工业水准。

近年来,从国内外各权威媒体的报道来看,歼-20的对标机型就是美国的F-22战机,其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强悍。

歼-20在2017年服役至今约已装备了一个航空团(约24-28架),按照“中国速度"这个数量远远还没有进入量产阶段,根本原因有二:

航空发动机技术



歼-20从首飞至今共计换装过约3款航空发动机,分别是AL-31系、太行WS-10系和WS-15。

AL-31系航发进口于俄罗斯,适用在歼-20初期未定型阶段,WS-10系航发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矢量发动机,适用在歼-20中期或过渡期,也就是当前时期,WS-15系航发是官方指配航发,按照最初的计划,只有在WS-15航发技术全部攻克并换装之后,歼-20的全部性能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目前,WS-15的小部分技术还未攻克,换装但歼-20战机上的WS-15航发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批量生产这不符合中国空军的一贯风格,换言之,歼-20当前只是在技术层面具备量产条件,彻底攻克小部分的技术难关尚需时期。

国防预算


按照以往俄官媒公布的消息,俄罗斯AL-31/AL-41系航发单台出口价格约为3500-4000万美元,由此可以大致推出歼-20战机的整机造价成本约为1-1.2亿美元。



以此类推,WS-15航发换装后,歼-20战机整机造价成本不会低于2亿美元(相对于F-22已经很便宜了),然而,中国国防预算支出并不会想搞霸权的某国那么财大气粗,一定程度上国防预算依然是限制歼-20战机量产的最大阻碍之一。


墨墨观察



张长老的360


一架战机从列装部队,到完全具备战斗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人与飞机的磨合,飞机与飞机的磨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本人是在一家车企上班,每一款新车型的量产都需要经过很多过程,前期规划,造型设计,整车布置,试装,试生产,量产,最后到产能的爬坡,再细分的话,还有各种实验,耐久性,油耗,NVH,安全性等等。这还没包括厂房、生产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这其中的心酸,只有经过的人才有体会,说偏了。

言归正传,飞机,无疑是人类制造的最精密的出行与作战工具。我觉得目前导致歼20产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飞行员的缺口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