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悲傷逆流成河》是一部青春片,自2013年趙薇導演《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後,每年都會有一部青春片爆款:2014年有林更新、周冬雨主演的《同桌的你》以及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改編的《匆匆那年》,2015年有何炅導演的《梔子花開》以及由蘇有朋執導的《左耳》,2016年有《誰的青春不迷茫》。在2016、2017年期間,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僅僅侷限於電影,在電視劇和網劇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拓展。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2016年根據八月長安改編,劉昊然、譚松韻出演的《最好的我們》成為爆款,隨之,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均被改編為影視劇,2017年《你好,舊時光》播出,2018年有“振華前傳”《忽而今夏》播出,《暗戀橘生淮南》於2017年出品,預計於2019年首播。2017年青春校園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開播,瞬間吸粉無數,捧紅了沈月和胡一天。自2013年到現在,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髮展,成熟,至今長盛不衰。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多半以高中時代為背影,講述校園時期的懵懂的愛情、友情,勾起觀眾對青春和初戀的追憶。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受眾極大,畢竟每個人都有過青春,多多少少我們可以從影視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喚醒自己心中最溫暖的回憶。除了以高中時代為背影的影視作品外,也有些以初中為背影,有些以大學為背影(例如2016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2019年網劇《獨家記憶》),更有橫跨初中、高中、大學的青春作品(例如2018網劇《忽而今夏》)。除了國產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外,由臺灣製作的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以及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在內地上映,口碑斐然。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青春題材影視作品發展之初,多半講述少年少女情感懵懂、愛恨糾葛,其中涉及三角戀、墮胎、車禍(例如《匆匆那年》《梔子花開》《同桌的你》),後來青春題材慢慢迴歸真實,但仍然逃不過少年少女談戀愛這個主題(八月長安作品為代表),直到2016、2017年,青春題材作品開始多元化發展。2017年《嘉年華》上映,講述了兩個女孩(旁觀者和當事人)深陷“性侵案”的另類的青春, 同年,泰國電影《天才槍手》以“作弊”為題材,將青春題材拓寬了一個新的領域。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同年,由鮑鯨鯨擔任編劇的《閃光少女》講述了音學院裡民樂與西洋樂的衝突,同年年底,馮小剛導演執導《芳華》上映,譜寫了另一個時代的文工團成員的青春之歌。到了2018年,《狗十三》上映(該片於2013年拍攝完成),讓我們看到了成長中真實的自己,曹保平導演用剋制的、冷靜的敘事尖銳地再現了“中國式教育”中青春的殘酷,同年,《過春天》裡穿梭於兩個城市的少女的青春更加特殊。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2018年9月,《悲傷逆流成河》上映,將青春題材拓展到“校園暴力”。該片由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由作家落落執導,啟用了四位新人演員。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由暢銷文學作品改編的青春題材影視作品不在少數,上文已經提到許多,雖都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但總體換湯不換藥。《悲傷逆流成河》與前者不同的是,不僅講述了“青春疼痛”,更在原作的基礎上將主旨拔高到了“抵制校園欺凌”這個層面。郭敬明原著小說《悲傷逆流成河》雖然描述了很多女主易遙遭受校園暴力的場景,但其核心內容還是講述易遙、齊銘、顧森西、顧森湘四人的情感糾葛,不失為“青春疼痛”文學之代表。落落選擇將電影指向校園暴力,無疑是聰明的,但正是因為改動,顯得《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極其擰巴,情感也沒有講好,校園暴力也沒有講好。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悲傷逆流成河》中有一個角色,是個女孩兒,女主易遙的同班同學,無名無姓,差不多給了三個鏡頭:易遙初次被人欺凌時候,那個女孩眼中閃過同情,但沒有任何作為;易遙在校車上被欺負時,那個女孩欲幫助易遙,被同伴制止;易遙跳河之後,那個女孩給了同伴(欺負易遙的女生)一個巴掌。很明顯,編劇(或導演)設置這個角色的目的是用這個角色影射所有對待校園暴力漠不關心的“旁觀者們”,他們即使沒有欺負“被暴力者”,但無疑是“暴力者們”的幫兇。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這個設置其實是好的,因為大部分人碰到校園暴力時,都是作為“旁觀者”的角色,“被暴力者”和“暴力者們”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可正是因為“旁觀者們”的不作為,導致了校園暴力事件永無止息。“旁觀者們”這一類人,心中的良知告訴他們校園暴力欺辱同學是不對的,但他們又恐懼“暴力者們”,怕自己幫助“被暴力者”後受到牽連,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選擇漠視校園暴力。他們,便是校園暴力事件滋生的溫床。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比之“被暴力者”和“暴力者們”,其實“旁觀者們”更值得被探討。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謂“明哲保身”,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他們的選擇似乎沒有錯(事實上大部分面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們都是這樣選擇的),但反過來講,他們是自私、冷漠、膽小、怕事的,因為他們心裡明知“暴力者們”是不對的,卻沒有勇氣出來制止,任由事態發展。所以,“被暴力者”、“暴力者們”、“旁觀者們”並非是三元對立的關係,可以說,“旁觀者們”是“暴力者們”的幫兇,“旁觀者們”、“暴力者們”為一元,與“被暴力者”對立,形成二元對立的關係。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悲傷逆流成河》中,作為“旁觀者”的女孩兒最後扇了欺負易遙的女孩(即“暴力者”)一巴掌,我覺得是個敗筆。倘若我是“旁觀者”,因為我的不作為,導致了“被暴力者”的自殺,我的心中無疑是愧疚的,但無論如何,我沒有資格扇“暴力者”一巴掌。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責備自己,而不是推卸責任(我認為扇“暴力者”這個動作/第一反應本身便意味著推卸責任)。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悲傷逆流成河》雜糅了青春的情感糾葛與校園暴力,但並沒有將兩者真正融合。倘若以“控訴校園暴力”的角度審視這部電影,無疑它不及格。因為所有關於校園暴力的控訴都是女主易遙跳河之前吼出來的,而不是用鏡頭語言,用細節、用情節、用畫面帶給觀眾心靈的衝擊。(倘若將《悲傷逆流成河》與日劇《非自然死亡》中《殺人遊戲》作對比,高下立現。)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因為電影是基於原著改編的,因此人物的虛假性可怪到原著頭上。易遙這個角色立得住,因為有明確的家庭背景,電影開始,作為主人公的她也有明確的人物困境、人物動機。齊銘和顧森西兩個人物和易遙的關係都很奇怪:按文本,齊銘和易遙的設定是青梅竹馬,但影片中呈現的齊銘和易遙根本沒有呈現出青梅竹馬的關係,反而,他們很陌生。齊銘對易遙、對易遙家庭的瞭解都沒有達到一個“青梅竹馬”的程度,因為前半部分人物關係沒有鋪墊好,導致易遙、齊銘兩人後面的戲(情感糾葛)很奇怪。更奇怪的是顧森西這個暖男,一句話概括,生活中不存在的。

2018都過去了,郭敬明的電影依舊不及格

綜上,只能說《悲傷逆流成河》觸及了青春影視題材中的“校園暴力”,卻沒有真正的做好。看完之後印象最深的,竟是片尾中對路人的採訪,當然,不得不承認,兩個男孩子確實帥,實名被俘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