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自去年起,泛科技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成為業內的焦點。雖然掀起了一股科技潮,但大多節目都收視低迷,叫好卻沒能叫座,科技類節目整體表現不佳。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近一年內的一些泛科技類綜藝

與2017年相比,我們看到2018年的科技類綜藝的形式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播出平臺從電視開始轉向了視頻網站。氣質從高冷轉向接地氣的同時,收視和話題也有了顯著額提高。那麼泛科技類節能否從小眾狂歡引發大眾熱情嗎?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1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繼街舞綜藝、偶像養成綜藝元年之後,2018終於迎來了機器人格鬥元年。不管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都不約而同地推出了機器人格鬥綜藝。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對比會發現,這三檔節目從內容到模式,甚至是中外對抗版塊都極其相似。高度同質化的結果是註定有節目要成炮灰,來看看戰況如何?

浙江衛視《鐵甲雄心》打造“硬漢綜藝”傳遞武道精神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2018年年初,《鐵甲雄心》打響了機器人格鬥第一槍。該檔節目由李連杰擔任節目發起人及全球推廣大使,集結全球48支一流戰隊,分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包括34支中國戰隊和14支國際戰隊。

這檔節目給自己打上的標籤的“熱血”“武道精神”“英雄主義”這些男性審美關鍵詞,嘉賓也清一色為男嘉賓,如何籠絡女性受眾群體成為“硬漢”綜藝共同的難點。

優酷《這!就是鐵甲》:盡顯機器人的科技感和未來感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這!就是鐵甲》是由48支國際頂級格鬥鐵甲戰隊榮耀集結,加盟這檔全球參與國家最多的中國鐵甲格鬥節目。鄭爽、張一山、吳尊、撒貝寧擔任戰隊經理人,用尊嚴與汗水鑄就激烈戰事,用鋼鐵和火花定義英雄的誕生。

作為《這!就是鐵甲》節目中唯一的女生,鄭爽則毫無疑問的成為節目流量擔當。在前期沒有宣傳的情況下,節目硬是被小爽的粉絲連續送上熱搜榜。節目播出後,鄭爽憑藉其流量體制,多次霸佔微博熱搜榜。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鄭爽節目現場情緒爆發

近日,#鄭爽 發飆##鄭爽回應發飆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輿論反響,明星效應的確是非常有效,但節目的熱搜不應該只是集中在鄭爽一人身上,這樣反而忽略了節目內容本身。

愛奇藝《機器人爭霸》:劇情式真人秀打開機器人競技新世界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節目通過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工業風質感、環環相扣的敘事化表達方式,給觀眾營造了一種第一視角的代入感。嘉賓楊穎和李晨的加盟,更是給觀眾一種看《奔跑吧》的感覺,整體節目也更偏娛樂化。

從目前的輿論來看,這三檔節目中,《這!就是鐵甲》似乎還是佔據了上風。

2

泛科技類節目難得天下,如何突破?

從去年起,先後已有超過20檔泛科技類綜藝亮相熒屏。但在以女性觀眾為主、強調娛樂化的綜藝節目中,這種高冷的“理科生”綜藝很難出爆款。儘管娛樂化有助於消除觀眾對科學節目的刻板印象,更符合年輕人崇尚娛樂的心理,但是綜藝性與科學性良好兼容,是綜藝節目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那麼科技元素如何更好的在綜藝節目中應用呢?

以科技為核心,增強互動性,提升娛樂性

最早播出的《鐵甲雄心》沒有幫機器人並沒有獲得大眾過多的關注;但與《鐵甲雄心》不同的是,《機器人爭霸》和《這!就是鐵甲》更注重科技和娛樂的結合。嘉賓都是當紅明星,前者請來了楊穎、李晨、林更新、盛一倫擔任明星團長。後者則請來了鄭爽、張一山、吳尊等擔任戰隊經理人。有明星坐鎮,節目也是未播先火,吸引了大批粉絲。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但凡是都有度,請來大咖嘉賓固然可以通過明星效應吸引年輕觀眾,不過這一模式也抹殺了不少“機器人格鬥”本身的看點。

讓觀眾參與節目互動,不作旁觀者

強互動也將成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的重要趨勢之一。《機器人爭霸》採用第一視角,增強代入感;同樣的《王牌大救星》運用領先的全景技術與浸入式互動科技,觀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與明星關曉彤進行互動並深度遊覽景區;未來架構師》設置了彈幕環節,觀眾可以根據科技工作者的演講內容提問或者抒發感慨……這些都是可以借鑑的點。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打造節目科幻感,造就視聽盛宴

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可以將高科技與舞臺藝術相結合,“技”與“藝”相嫁接,“力”與“美”共呈現,用生動的畫面讓觀眾更好理解科學知識。另外,營造炫酷的舞臺效果,可以給觀眾帶來視聽衝擊。美、炫、科幻感、未來感是接下來泛科技類綜藝節目需要帶給觀眾的直觀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待播出的的泛科技類節目早已跳脫出棚內綜藝的簡單概念,出現了戶外的節目形式。比如湖南衛視《我要上天空》、東方衛視《火星計劃》都將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聽感受,值得期待。

2018,綜藝開啟機器人格鬥元年

讓科技不再高冷 融合綜藝生出溫度

科學的魅力讓眾人為之嚮往,但支撐這個科技背後的原理去很難科普。只有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技,才能善用科技,從而實現“科技將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激發青少年一代對於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才能更好地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

總之,就是要讓科技生出溫度。

寫在最後:

縱觀近一年來的泛科技類綜藝,筆者認為爆款可期。一方面有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大勢所趨,是一個開發空間比較大的節目方向,視頻化的呈現也具有視覺衝擊。還有最重要的是打破了年齡、文化的限制,寓教於樂。科技類綜藝節目想要贏得天下,必須跟大眾娛樂建立起一種連接,讓受眾去感知到這種科技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