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01

若中國皇帝搞個排行榜,漢武帝一定是C位。

作為一位可以呼風喚雨的皇帝,漢武帝最想要的不是美人,卻是一匹馬。

那是怎樣一匹馬呢?司馬相如這樣寫到:

太一貢兮天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

今安匹兮龍為友。

所謂天馬,就是汗血寶馬。這種馬因其流汗時,呈血紅色而聞名於世。殊不知,為了得到這匹馬,漢武帝多次對外用兵,數十萬將士戰死沙場。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02

公元前138年,登基剛兩年的漢武帝,就著手解決匈奴問題。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漢武帝想聯合西域其他國家,給匈奴來個四面楚歌。

這時張騫毛遂自薦出使西域。因路途遙遠,不熟悉路況,張騫被匈奴扣押。十三年後,張騫才回歸。

去時是青年,歸時卻是白髮,漢武帝感念張騫的忠誠,封他為博望侯。張騫此行也並非全無收穫,他帶來了漢武帝此生摯愛——汗血寶馬的消息。

有人曾獻給漢武帝一匹烏孫馬。這匹馬跑得快,耐飢渴,漢武帝奉為至寶。

等漢武帝牽出這匹馬,準備向張騫炫耀一下時,張騫卻不以為然地說,“陛下,還有比這更好的馬,那就是汗血馬。”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汗血馬更卓越,汗血馬可日行千里,耐飢渴,最長可七天不吃不喝。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匈奴對漢族的戰役,均為騎兵作戰,漢族多步兵,機動能力很差。匈奴擅長奇襲,常打漢族部隊一個措手不及,等漢族部隊反應過來,匈奴該搶的搶了,早就騎著馬一溜煙跑掉了。

一匹優良的戰馬對於騎兵的意義,那就是現在飛機坦克對於一個軍隊的意義。

這下,漢武帝心裡癢癢急了,卻不敢貿然用兵。漢初對匈奴作戰多以失敗告終,強悍的呂雉都不得不屈從匈奴的威力,被迫和親。

夜夜思馬而不得,漢武帝快瘋了。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03

公元前129年,前128年,前127年,匈奴連續三年侵擾上古等地,漢武帝忍不可忍決定反擊。

這次戰役中,衛青和霍去病這對西漢雙子星大放光芒,相比之下,老將李廣就顯得存在感極低。此戰,匈奴死傷十萬,西漢死傷約五萬。

但是,汗血馬的故鄉大宛並未參戰,漢武帝離得到一匹汗血馬還遙遙無期。

沒辦法,漢武帝希望張騫能夠協助李廣踏平西域。可惜,李廣時運不濟,出兵不利,“軍多散失”,連累張騫也被貶為庶人。

武力槍馬不行,那就去買吧。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終於學聰明瞭,和西域人做起了買賣,可惜第二年就死去了。張騫的部下繼續向西走,一路走到波斯灣,大漢的威名也一路向西。絲綢之路由此打開。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大宛國君可不是傻子,他能把國家中最精良的戰馬拱手相讓嗎?答案是肯定不會。所以,西漢源源不斷的輸出精美的絲織品,大宛送出的卻是一些品相一般的大宛馬。

同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集結了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衛青與霍去病不愧是天才型的軍事家,打的匈奴找不到北。從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馬”,“聞衛、霍之名而逃”。

一將功成萬骨枯,此次戰役,匈奴損失無法估計,漢軍損失近二十萬戰士和十萬戰馬。

漢朝戰馬損失如此之多,急需要新鮮戰馬的補充。可惜這次戰役,真的是把漢武帝的家底給打沒了,買馬也行不通了。

漢武帝想了一個搞錢的好辦法,那就是賣官。皇帝直接賣官,漢武帝是首創。消息一出,買官的隊伍那叫一個絡繹不絕,終於財政危機緩和了,漢武帝又開始打起汗血馬的主意了。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04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再次用兵,這次的目標是汗血馬的故鄉——大宛。衛青和霍去病都駕鶴西去,漢武帝啟用新人趙破奴為將軍。

新官上任三把火,趙將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河西走廊,結果一路上連個敵人的影子都沒看到。原來,征討西域的消息一傳出,西域諸國都以為衛青、霍去病來了,早嚇得搬家了。

趙將軍覺得不能空手回去,就隨手把西域貿易的兩個中轉站——樓蘭和姑師給平了。漢武帝一高興,就封了趙將軍為萬戶侯。

樓蘭古國覆滅,給了漢武帝極大的信心。這次西漢雖然勝利,但派去的數萬人也死了大半。漢武帝終於醒悟過來,打仗太費錢了,不如和平交易。

韓不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登上史書,便是作為使節出使大宛。為了表示誠意,漢武帝下令打造了一個純金馬。大宛國君倒是看上金馬了,卻不肯同西漢交易。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大宛國君威脅韓不害交出金馬,可以饒他不死。可惜。韓不害也是見過大場面的,痛罵了大宛國君後走了。大宛國君哪能受這種氣,聯合臨近附屬國鬱城國把韓不害給殺了。

漢武帝一聽就怒了,派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去打大宛。李廣利先帶了兩萬兵去攻打鬱城,遭到了鬱城國的頑強抵抗,最後,斷水斷糧的漢軍部隊只剩下幾百人。

此時的李夫人還比較得寵,愛屋及烏的漢武帝也沒怎麼怪罪李廣利。第二年即公元前102年,漢武帝不顧國庫空虛,繼續追討西域大宛國,李廣利為主將。

不同於去年,李廣利這次帶了二十多萬大軍,十萬匹戰馬,另外約有十萬匹牛和駱駝運輸軍用物資。漢武帝怕糧草不夠,大筆一揮,給了李廣利五十萬只肉羊。

吃飽了好打仗,漢軍捷報頻頻傳出——李將軍打下輪臺國了,李將軍打下鬱城國了。最後,李廣利終於到達大宛。

漢軍壓境,大宛國民都很有志氣,寧死不降。兵者,詭道也。李廣利想了個歪招,把大宛城的水源給斷了。不久後,兩位大宛貴族開城門投降了。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05

李廣利帶著幾千匹汗血馬班師回朝。終於,漢武帝看到了心心念唸的天馬,賦《天馬歌》一首: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

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臺。

漢武帝是高興了,李廣利卻高興不起來,二十萬兵將,歸來時卻寥寥無幾。

有人問李廣利,天馬是汗血馬嗎?

為了一匹馬,漢朝犧牲了五十萬將士,到底值不值?

李廣利回答,可不是嗎?這馬是無數將士的汗和血換來的。

這話不假,為了得到一匹汗良種血馬,漢朝至少犧牲了五十萬將士,花費銀錢無法估計。

這麼大的代價值得嗎?當然是值得的。

漢朝版圖進一步增加,豐饒的河西走廊成為漢朝的天然屏障;西漢的威力震懾邊關,直到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西域人仍然懼怕;天馬來到中原以後,漢朝戰馬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絲綢之路打開了東方和西方的交流通道,從此我們不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