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徐庶這個人?

浪淘沙73334059


提起三國的謀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等人,但殊不知,還有一位謀士,他的才情一點也不遜色他們,完全可以躋身超級一統謀士之列。但現實卻陰差陽錯,他在事業和人生剛起步時,便突然選擇了“歸隱”,最終默默無聞地度過了餘生。

他的名字叫徐庶。

徐庶屬於先武后文的典範。他在少年時的理想是想當一名大俠,於是拜師學藝,苦練武功,並且廣交俠友,以期共同行俠仗義。後一類,徐庶的一位俠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庶為朋友兩脅插刀,刺死了惡霸,為其報了仇雪了恨。

結果被官府捉拿後進行嚴審,徐庶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相。官府無奈之下,將徐庶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遊街,要當地的老百姓來辨認他的身份。

百姓感於徐庶行俠仗義,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認。後來,在徐庶的朋友的多方努力下,他才僥倖脫身。

經過這件事後,徐庶為避“禍端”,選擇了逃離故鄉,來到了荊襄之地。從此,他棄武從文,潛心讀書修道。通過不懈努力,很快就達到了滿腹經綸的地步。

當時的荊州牧劉表聽聞他的才氣後,多次邀請他下,結果都被徐庶婉拒了,原因很簡單,徐庶認為劉表不是他想要追隨的“雄主”。他相中的“雄主”是當時依附劉秀暫住新野的劉備。

公元201年,徐庶主動前往新野拜見劉備,劉備立馬對徐庶的才幹所欽服,當即委以重任,拜他為“軍師”。

隨後徐庶多次打敗曹軍的攻擊,曹操最為倚重的大將曹仁也被劉備打的丟盔棄甲,傷亡慘重。而幾試牛刀後,劉備更對徐庶器重有加,想在他的輔佐下,大展宏圖。

然而,這個時候,一個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這個人便是曹操。曹操聽徐庶的神奇和厲害之後,又驚歎又氣憤,他很快找到了對付徐庶的辦法——挖牆角。原來徐庶是一個大孝子,對老母呵愛有加。於是就派人把徐母“請”到了曹營。然後偽造徐母的書信徵召徐庶去許都。徐庶得知消息後悲痛交加,含淚向劉備辭行。

劉備眼見強留不住,只好放任徐庶離去。

徐庶到了曹營,徐母見了兒子對他破口大罵,然後以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錯已鑄,老母已逝,徐庶遭遇重大打擊,從此不為曹操獻一謀一計,誕生了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當然,徐庶因為“愚孝”而棄明主劉備投曹操,這是《三國演義》裡的記載,世人對此也深信不疑。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史學專家近來給出了新的答案。

據悉,劉備的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徐庶離開劉備入曹營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說諸葛亮到了劉備麾下一年,徐庶才離開的,也就根本不存在什麼“走馬薦諸葛”的典故,諸葛亮根本就不是徐庶推薦給劉備。而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很可能是他的師傅司馬徵和岳父黃承彥等,特別是司馬徵打出的驚人宣傳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推薦語還是很有分量的,想必對求賢若渴的劉備是極具吸引力的。

總之,我們可以推斷出,諸葛亮和徐庶其實應該是共事過劉備一年的,之後,徐庶選擇“走人”,除去曹操利用他的孝心挾母相逼外,還有一個原因:徐庶不願和諸葛亮爭寵。徐庶是個有才華的人,同時他也是個自命清高的人,儘管劉備很可能對他和諸葛亮兩人都器重有加,但徐庶失去了獨寵,心裡很可能不平衡,於是借母親被挾持這事選擇了捲鋪蓋閃人。

徐庶要走,劉備當然想留,但他又不能留,為什麼?

有兩個原因:一是徐庶去意已決,劉備即使強留住徐庶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更重要的是,會落得個“不孝”的惡名。劉備是聰明人,他放走徐庶,在成就徐庶厚孝之名時,其實也成全他自己的仁義之名,突出了曹操的陰險之人,為自己刻更高的聲譽。

二是劉備把徐庶當“間諜”使用。劉備知道徐庶即使離開了他,也會心存“知遇”之恩。於是,他充分利用這一點,放徐庶去曹操,其實是想把當他成安插在曹營的一顆棋子,在危急和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果然,日後,徐庶不但不主動為曹操出言獻計,而且還時常暗助劉備。

曹操後來要去攻打劉備之時,曾派徐庶前去勸降,結果徐庶不但沒有去做,反而向劉備透露了曹軍的動向,於是劉備才有足夠的時間做軍事準備。可見徐庶雖然沒有跟隨劉備鞍前馬後,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還是劉備。他在曹操處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反而親近劉備,說到底也是為劉備留有後手。

無獨有偶。長坂坡之戰,趙雲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其中除了趙雲神勇這個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徐庶的暗助。當時,徐庶為了保護趙雲,從不發一言的徐庶對曹操出了個主意:想方設計生擒勇冠三軍的趙雲,然後勸降他。愛才如命的曹操下了生擒趙雲、不得傷害的軍令,結果趙雲得已成功殺出重圍。

當然,不管是真心離開劉備,還是劉備派去曹營當間諜,徐庶的命運是悲催的。畢竟曹操是堤防他的,是不信任他的。而他進入曹營後,寸功未立,只做過右中郎將這類小官,顯然泯然眾人矣。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得知徐庶處境,曾發出這樣的感嘆:“難道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呢?”

諸葛亮的這句話,是否也道破了徐庶本人的無奈心聲呢?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徐庶為何投靠曹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三國演義》記載,徐庶投靠劉備以後為劉備出謀劃策多次打敗曹操。曹操手下謀士程昱獻計軟禁了徐庶的母親,想讓她勸說徐庶投靠曹操。徐母拒絕以後,又偽造徐母書信,誘騙徐庶離開劉備。臨走之時,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得知被騙以後,發勢不為曹操設一謀。

然而在《三國志》中,徐庶投靠曹操是因為他的母親被曹操追獲,主動離開劉備去投靠曹操的,而且並非臨走才推薦諸葛亮,早在跟隨劉備之時就已經推薦了諸葛亮。

魏國人才太多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北伐,出擊隴右,聽說好友石韜的官位只不過是郡守、典農校尉,徐庶的官位只不過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感嘆道:“魏國難道是謀士太多了麼!為什麼不重用他們兩人呢?”蜀漢人口只有魏國的五分之一,假如人才分佈比例是均勻的,魏國人才出現的幾率是蜀漢的五倍,人才自然遠遠多於蜀漢。曹魏有謀士賈詡,荀彧,荀攸,劉曄,司馬懿,蔣濟,董昭,程昱,楊修,陳群等等。能力與徐庶相當的人比比皆是。以徐庶的才能,如果投靠劉備,或許能夠得到重用。但是跟隨曹操,就只能做御史中丞了。而且當徐庶投靠曹操之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劍指荊州,徐庶已經沒有多少表現的機會了,而且他的陣營已經有不少謀士了,自然不差他一個,論資歷,也遠遠比不上早年跟隨曹操的謀士。而徐庶跟隨劉備之時,劉備恰逢顛沛流離客居荊州之時,手下根本沒有像樣的謀士,徐庶自然得到劉備重用了。

徐庶的真實能力存疑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的不失為一代奇才。跟隨劉備以後,破曹仁八門金鎖陣,獻計奪取樊城,玩弄曹軍於鼓掌之中。離開劉備跟隨曹操以後,又在赤壁之戰識破龐統的“連環計”。然而徐庶在《三國志》中,卻只有三次記載:

第一次是徐庶早年曾為朋友殺人,之後棄武從文。

第二次是徐庶投奔劉備以後,推薦諸葛亮。

第三次是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追獲,離開劉備投靠曹操。

這僅僅這幾次記載並沒有說徐庶有用過任何謀略,甚至翻遍史書,都找不到徐庶獻計的任何記載。徐庶不為曹操獻計,難道也不為劉備獻計麼?

就連徐庶的好友諸葛亮,評價徐庶也只是說,你可以去當刺史郡守。而諸葛亮本人可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物呀,可見在諸葛亮心中,徐庶的才能是遠遠比不上他的,諸葛亮“觀其大略”,徐庶卻是和普通人一樣“務於精熟”這境界差距也是明顯的。

徐庶的出身問題

雖然曹操提出“唯才是舉”,主張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但是曹操這個舉措不過曇花一現,到了魏文帝曹丕時期,魏國的用人舉措已經從“唯才是舉”改成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推行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出身低微的徐庶,自然不會受到重用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不過是美麗的故事。

參考文獻:

《三國志》

《魏略》


亭殿閣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徐庶的評價可能褒貶不-,但我認為徐庶的身上折射出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美,他的為人值得稱道。

一、首先是才。徐庶才華橫溢,他是劉備的第一位軍師。徐庶未到劉備帳下之前,劉備幾乎是屢戰屢敗,被曹操打的到處跑,沒有安身之處。徐庶擔任了劉備的軍師之後,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取得與曹仁作戰的勝利,使得曹操不得不使出下爛的手法,挾徐母逼徐庶進曹營。

二、第二是孝。徐庶的孝,是《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感動的事情。徐庶的孝,在當時天下聞名。正如程昱和曹操講的那樣:“徐庶為人至孝。幼喪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現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侍養,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徐庶必至矣”,如程昱所料,徐庶不得不拜別劉備,進入曹營。

三、第三是誠。徐庶的為人至誠至善,他在《三國演義》當中最偉大的功績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他離開劉備帳營後本來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徐庶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策馬返回,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舉薦之後,為感謝劉備的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遂乘馬至臥龍岡,面見孔明,這足見徐庶的至誠與認真。

四、第四是信。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的一句成語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成語源於徐庶對劉備的承諾,徐庶在泣別備時說:我才微智淺,深受使君使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的緣故。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為設一謀。後來的事實證明,徐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徐庶身上的這些特點,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大儒至誠至孝至信的光輝形象,展示其正確的為人之道和風範。





DAILUN


三國時期潁川地人才輩出,出了荀彧荀攸叔侄,也有郭嘉戲志才等人才,也出了徐庶這樣的人物,徐庶原名福,為人任俠使性,好打抱不平,曾為朋友報仇殺人,那時還沒有絲襪,為了不被認出,便用白粉塗在面上,披散著頭髮逃走,不幸被抓獲,官府拷打不招,不知名姓,便把他綁在公眾場所的柱子上,懸賞擊鼓,要民眾前來辨認,雖有識者不敢言,因其任俠的原因,耗到夜裡,徐庶的同黨偷偷過來把他劫走了,完完整整一個俠客的故事。


董卓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關東群雄討董,人民屢遭戰亂流離失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徐庶便與朋友石韜石廣元南遷,來到荊州, 性命關交之間,徐庶想明白了,老這樣持槍弄棒遲早把自己搭進去,便棄武學文,到處尋師訪友,學習經典兵法,東漢時人重名聲,出身靠徵辟察舉,又有各地名士風評,世家望眾粉絲眾多,人脈深厚,以徐庶這樣的出身,求學路上磨折多多,一些學子聽說他是遊俠出身,看都不看他,不願意和他一起學習,徐庶也有辦法,每天早早起床,打掃教室宿舍,為同學們處理些日常雜事,漸漸不被排斥。而學習又刻苦努力,一位高級謀士便產生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遷徙到荊州後,與諸葛亮、石廣元、孟公威結為好友,常在一起縱論天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大家都認為諸葛亮才識在眾人之上,對他極為尊重推崇。劉備在官渡戰後逃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表面歡迎,對他又用又防,讓他屯兵新野,為荊州抵擋北面之敵,填補張繡降曹後的空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徐庶聽說劉玄德仁義愛民,禮賢下士,於是前去投靠,以他的遊學歷程和學識,一舉博得劉備的慧眼相加,重義之人,有好處必不獨享,徐庶便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很感興趣說,那你跟他一塊過來。

徐庶薦諸葛並不是在離開時,而此時聽得劉備這麼說,便回說,此人大才,親自去請恐怕還不行。劉備聽從了,才有三顧茅廬故事,諸葛亮與徐庶一同輔助劉備,修內政練武備,曹操南征,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繼位,不戰而降。等到劉備得知消息,曹軍已到眼前,無奈率軍民南逃,路過襄陽拜祭劉表而走,一路扶老攜幼,欲前往荊州重地江陵,曹操得知劉備已逃,怕江陵被佔,派五千精騎連夜窮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一陣衝殺,劉軍大敗再逃,徐庶的母親也在此役中被曹軍擄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徐庶是孝子,自己雖逃出虎口,得知老母被抓,於是來與劉備辭別說,本想輔助使君以成大事,無奈老母失落,方寸已亂,就此拜別,劉備也不敢強留,二人依依惜別,自此鴻雁渺然,一別已是一生,石廣元見狀,也陪同徐庶前往曹營,被曹操任用,自後不涉軍爭大事,只勤修內政治民,到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後來北伐時,專託人打聽徐庶等故友消息,得知他們並沒有官居顯位,感嘆說,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後人認為徐庶對友仁義,事君盡忠,事母盡孝,是封建社會難得的典範。


南方鵬


徐庶,咱們只討論小說的表現,不談正史。

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大體是,諸葛亮是好月之光,而他不過是一個星星的亮度,以此顯示諸葛亮之能。

但這句話得看環境和作用,在小說中,正式諸葛亮剛出道就大破曹操之際,而徐庶恰恰因為曹操用計得到徐庶不久,母親被逼死,而徐庶因為自身的原因恨著曹操,雖不能說一心求死,但沒事刺撓曹操幾句還是有的,他把曹操一眾謀士說的一文不值。因此這裡並不具備參考價值。

再次出現就是再回劉備,劉備苦留,但徐庶仍然離去迴歸曹操處,為的是顧及自己的名聲。因此判斷這是一個不怕死但愛惜自己羽毛的人,視名聲高於生命,也應了開頭,曹操用計以母相逼,他明知是計仍舊要去,怕揹負不孝之名。而臨走推薦諸葛亮,又繞路去通知諸葛亮,可見是有情有義之人。但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就算終生不獻一計也要留在曹營,免得別人說自己反覆小人,從而埋沒了一身的才華。

最後一次出現,就在赤壁之戰。他一眼看穿諸葛亮的火燒之計,卻不點破,私見諸葛亮卻問保身之道,諸葛亮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對徐庶人品的放心。先是大驚徐庶看破,然後笑著給徐庶指路。自此小說中再無出場,但得善終。

所以,對於徐庶的表現,我認為他不失有情有義但智慧過人的謀士,同時也懂明哲保身。他也利用了曹操更愛惜名聲著一點,雖事業無比肩臥龍鳳雛之能,但強於程昱等曹操謀士。


該死的偽善


能夠名聲在外,多少也有些實力。尚未開始就為人所制,的確不太高明。既決心投劉備,又把老母留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內,這是智商略低,還是經驗不足……


老王174820366


徐庶這個人戰鬥力0,智商90,文采10。


積金積銀不如積德


裝逼的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