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自縊後,徐庶為什麼不重回新野?

過客129054211


徐庶,也有很多的關於他的小故事,“徐庶走馬薦諸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還有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單單隻說關羽,形容的另一個人就是徐庶,徐庶早年曆經波折,最終來投劉備,得到重用,但是卻被曹操拿其母親威脅,最終不得不離開劉備,可是徐庶的到來,卻害死了自己的母親,之後的徐庶卻一直在曹營待著,徐庶也是非常喜歡與劉備共事,至於為什麼不回去,肯定有自己的無奈之處。

  • 猜想一:曹操根本不放自己

曹操在得知劉備得一能人,第一想法是為何不能為我所用,第二想法是這樣增長了劉備的實力,所以曹操非常重視人才,更加重視徐庶,得到徐庶之後,曹操也發現徐庶並不為自己所用,但是也絕對不能放虎歸山,助長劉備實力,所以寧願讓徐庶白食俸祿也不會放走徐庶的,而且出征在外經常把徐庶帶在身邊,更看得出曹操不想徐庶轉頭劉備。

  • 猜想二:徐庶受當時儒家思想薰陶

漢朝獨尊儒術,很多人士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首先徐庶已經無法在面對劉備,當初為了母親而執意離開,所以徐庶再回去心中也無法釋然,而劉備對自己那是仁至義盡,所以徐庶心中愧疚不敢在回去。

其次,在當時文人志士都比較在意忠臣之士不從二主,很多文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徐庶雖然之前在劉備營中,但是現在在曹操的營中,這已經是被世人有所猜疑,世人不知道他是被騙的,所以徐庶也在乎自己的名聲,再回去投靠劉備,更是讓大家說他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也,徐庶也只得留在曹營,實現自己的諾言“一言不發”。

  • 猜想三:留在曹營,也可幫劉備,做一名“臥底”

徐庶繼續留在曹營,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不用獻計也可食俸祿,不用擔心掉腦袋之事,徐庶也做到未獻一計,但是卻幫了劉備不少。

第一件事:救趙子龍,當陽長坂坡時,趙雲殺了個七進七出,為什麼曹操沒有直接射殺趙雲,原因就是徐庶,因為當時曹操看趙雲如此厲害,想生擒趙雲,卻發現擒不到,這時便有謀士就說用弓箭射殺,徐庶這時說到: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將他說服,歸丞相所用。就這樣曹操才沒有下令殺死趙雲。否則就是趙雲有多大能耐,也離不開長坂坡。

第二件事:赤壁對峙時期,龐統獻連環計,但徐庶早已看出,徐庶出來便抓住龐統說:黃蓋用苦肉計,下詐降書,你又用連環計,你們是唯恐曹營燒不盡啊?龐統發現徐庶已破自己計,但是並沒有告發,深知徐庶並不為曹操所用,便說我教你脫身之計,於是龐統教徐庶:你在軍中散佈流言,說西涼馬騰,韓遂要發兵取長安。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已經發現孫劉聯軍陰謀,但是隻顧逃命,徐庶不是“臥底”又是什麼呢?

  • 猜想四:劉備已得諸葛亮,徐庶也可放心

徐庶在劉備最危急的時候,幫助了他,也讓劉備得到了第一個意義上的軍師,但是他的離開也讓劉備元氣大傷,可以再最後徐庶還是推薦了諸葛亮,並說自己比諸葛亮,“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這樣的比喻也讓劉備大喜,並且在離開劉備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諸葛亮,並說自己是已經將諸葛亮舉薦給了劉備。

而火燒博望坡的消息傳到徐庶耳朵裡,也讓徐庶心裡放心了,因為他知道諸葛亮出山了,有了諸葛亮的劉備,自己就不在重要,自己也可以安心的在曹營,發揮自己最後的一點餘熱,母親的死,也讓徐庶不願在與世相爭。

綜合來看徐庶肯定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但是徐庶實現了自己對劉皇叔的承諾,也盡顯自己的忠義。


歷史文武君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有機會回到劉備陣營的,但他並沒有回去,那麼徐庶為何不重回新野輔佐劉備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徐庶想回去但卻回不去

我們都知道徐庶是被曹操用母親威脅而去曹營的,並非心甘情願。曹操的做人原則是“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所以,以曹操的多疑和殘忍,來了就別想走,即使你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我也不會放你回去幫助劉備對付我。也就是說,徐庶在曹營,根本就時刻處於監視之中,想走也走不了。

二、徐庶不想回去

這一點我認為徐庶在思想上有三方面的顧慮。

首先,徐庶無顏面對劉備。他當初為了母親執意離開劉備,不管怎麼說,都算是不忠。相比較對他仁至義盡的劉備,徐庶心裡是有愧疚的,所以他沒臉回去。


其次,即使回去了怎麼安排工作?劉備身邊已經有了軍師諸葛亮輔佐,作為自負驕傲的能人,徐庶自有自己的個性,他和諸葛亮都是做牛頭不做鳳尾的驕傲人物,回去了誰聽誰的啊?所以徐庶顧慮回去的位置不好安排。

最後,忠臣不事二主。這是古代文人志士比較在意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在意名聲。徐庶先是在劉備帳下,然後被曹操給騙到曹營,如果徐庶再找機會回到劉備那裡,這事兒好說不好聽啊!搞得好像徐庶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似的,所以徐庶乾脆就留在曹營做個“一言不發”的鋸嘴葫蘆,也好過再回去留下朝三暮四的罵名。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這麼一來,他反而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美名!

綜上所述,就是《三國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自縊後,徐庶為何不重回新野輔佐劉備的原因。


注:因為題主的問題限於《三國演義》,所以本文只談小說中的徐庶,正史中跟小說不太一致,這裡就不再延伸細說。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墨雪問心


《三國演義》相當於野史,所謂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與《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等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虛構的評書演義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因此《三國演義》有關徐庶母親自殺的故事雖然正史沒有記載,還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還有個頂尖謀士叫徐庶徐元直,關羽張飛趙雲對這個化名“單福”的軍師也很佩服。

可是奸雄曹操為了得到這個人才,就跟程昱定計,綁架了徐庶的母親,然後偽造了徐母的手書,把徐庶騙進了曹營,徐母為了不讓兒子為奸賊曹操助紂為虐而上吊自盡了。


這時候人們就很奇怪了:徐母既然已經自盡,徐庶跟曹操已經有了“殺母之仇”而且了無牽掛,為什麼不像關羽那樣“逃歸劉備”回到新野而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難道他是準備找機會刺殺曹操替母報仇嗎?

其實單福並不是徐庶的化名,他本來就叫單福,徐庶才是化名。徐庶本來是個劍俠,《魏略》記載他

“少好任俠擊劍……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髮而走。”

官府抓到徐庶之後準備當眾凌遲處死,幸虧被同夥劫法場解救

“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

於是徐庶“改邪歸正”,“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這才成了文武雙全的一流謀士。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是百分之百的虛構,這一點從徐庶後來的官職中就能看得出來,他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就是靠發言來吃飯的——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提意見。

徐庶在曹營先後當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隨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參與機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僅次於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領。而更重要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稱呼就是“司空曹操”。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會任命一個“一言不發”的人來當言官二把手。事實上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說這個漢是漢獻帝倒說得過去,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大漢天子,曹操還是大漢丞相,徐庶在他那裡頂多算是“身在漢營心在漢”。

而徐庶對大漢王朝的“忠貞”那也是遠遠比不上荀彧荀攸的,這叔侄二人都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稱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則是在曹丕篡漢之後還當他的御史中丞。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聽說徐庶只是個御史中丞,還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廣元呢?”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謀士們都是打工仔,跳槽換老闆都是正常現象,根本就沒有“一言不發”的事情,因為每個三國梟雄都很知人善任,誰也不肯養一個廢物。

徐庶在《三國志》裡沒有個人傳記,但是從《諸葛亮》傳裡,卻可以發現端倪:

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意思就是說,徐庶曾經跟諸葛亮一起給劉備打工,曹操也沒有費勁巴力地使什麼計策,甚至可能不太關注徐庶這個人,抓到徐庶的母親,只是個意外收穫。而徐庶能夠主動“詣曹公”,可能是另有隱情的。

眾所周知,當陽長坂一戰,劉備被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曹操還沒來呢)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的一些妻子和兩個女兒都被曹純抓去了(後來也沒歸還),要不是趙雲保護甘夫人和劉禪殺出重圍,劉備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徐庶的母親自然沒有資格得到趙雲的保護,所以也被曹純抓去了。

那麼徐庶為什麼一聽母親被俘就風風火火地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呢?因為劉備集團當時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是沒有孫權集團插了一槓子,曹操集團滅劉備集團那就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劉備集團“破產”,那就是個時間問題。而徐庶作為“擇主而事”的漢末謀士,跳個槽換個主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另外一點就是徐庶在劉備集團已經不是首席謀士(謀主)了,取代徐庶位置的,就是他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當時劉備跟諸葛亮“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連關羽張飛都有點嫉妒(不悅),就更不要說劉備集團曾經的第一謀士徐庶徐元直了。


厚德載物49847


在《三國演義》當中,自從徐庶被曹操的書信騙到了曹營之後,徐庶的母親就因為的兒子不爭氣,直接自縊而亡,自此徐庶在曹營之中一言不發。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徐庶還是有機會回到劉備身邊的,為何沒有回到新野呢?

一般正常人的思維可能就會想到徐庶受了騙,於是立志終身不為曹操效力。

畢竟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可以說一個人才就這樣浪費了。

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來想問題,比如說徐庶其實是自己不想為劉備效力呢?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三國當中的人設是仁義,可以說劉備正是用自己這個優點,直接從一個賣草鞋的二道販子走到了天下三大霸主之一。

不論是徐州的陶謙還是荊州的劉表,都表示要把自己的地盤免費送給劉備,可以說劉備的這個仁義屬性相當的吃香。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仁義其實只有漢室的臣子們才會吃這一套,比如說陶謙與劉表都屬於漢室比較忠心一點的臣子們,所以他們認為把自己的權力送給劉備,其實就是把權勢還給朝廷而已。

說白了就是劉備的名聲看似不錯,可實際上只對於漢室的高層有一些效果,對於百姓來說也就這麼回事。

也許大家一開始會衝著劉備的名頭投奔他,比如說徐庶就是如此。

當時的徐庶就是衝著劉備的好名聲而投奔了他,可是等徐庶真正成為劉備的手下之後,才發現一個問題。

就是劉備的勢力太弱了,幾乎就是一個三無產品,無兵、無糧、無地盤。

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庶很是糾結,這算是上了賊船了嗎?

假如讓徐庶重新選擇一次,打死他也不會投奔劉備。

要知道徐庶可是一個寒門子弟,在漢朝末年這樣的時代,想要學到一身的本領,可比士族子弟要付出數倍的努力才行。

自己用了大半輩子成為了人才,結果上了劉備這個賊船,雖說手下人才很強悍,但是手頭上沒有兵,再強也沒有什麼用呀。

就算關羽再強,他能帶著五百士兵幹趴下敵人五千精兵嗎?並且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到目前為止依然處於半流浪狀態。

於是徐庶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說白了就是不想跟著劉備混了,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前途。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背信棄義是一件很傷人的事情,就算自己有才能,可是讓曹操知道自己是個二五仔,直接就給扔到一邊去了,更有可能會被處於極刑。

而就在此時一封書信來到了徐庶的手上,這是自己的母親所寫的書信,很明顯以徐庶的腦子能看出來這是個騙局。

同時也是個機會,只自己運作的好,有很大的可能直接成為曹操的手下,於是徐庶就開始找藉口。

劉備的口號不是仁義嗎?自己這是為了救母親,他一定會放行的,所以徐庶就這樣大搖大擺的來到了曹營。

而徐庶的母親為何會自縊,明顯就是看出來自己的兒子徐庶不懷好意,明明這麼假的書信,居然還可以騙到徐庶,所以徐庶的母親是真心的失望,才會自縊。

說實話聰明人有很多,不光徐庶的母親看出來了,就連曹操也明白了這其中的問題。

畢竟劉備的處境真心不太好,雖說他是曹操的敵人,但是曹操還是相當佩服劉備這個賣草鞋的二道販子,能給自己找了這麼多的麻煩,這也是個人才呀。

而徐庶這樣的愛慕虛榮之人,曹操一路上不知道見過多少,可以說不是徐庶不為曹操獻策,而是曹操從來沒有重用過他。

自己的手下這麼多的人才不用,非要用一個來歷不明的外人,而且還是變相被自己逼死了母親的徐庶。

假如徐庶連自己這個殺母仇人都可以投奔,這樣的人應該有多可怕呀,所以曹操從一開始就對其敬而遠之。

但是徐庶一直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所以在等待曹操的召見,只可惜等了大半輩子也沒有等到。


虎頭山小妖


很多人,看三國都有一個遺憾疑問,既然劉備與徐庶心心相惜,知道上當受騙後,為何不重回劉備處,我分析有五大原因:

1.母親的死,因他而起,心中愧疚,導致心灰意冷,對出世不再期望!

2.忠臣不事二主,反覆投靠劉備再投曹操,在忠臣不事二主的古代,實為不恥行為!

3.曹操的防備。徐庶作為有能力的謀士,曹操想盡辦法挖開,不會輕易放他走!

4.好馬不吃回頭草。前面劉備反覆挽留卻走了,現在再跑回來,雖然劉備不嫌棄,自身也會嫌棄自己,還有外人說閒話。

5.最重要一點,後來劉備已有能力更強的諸葛亮輔佐,徐庶再回去,已難有以前的地位和發揮空間!







一如既往1231


徐庶自是高人,其謀略和才學並不輸於臥龍鳳雛、郭嘉周瑜。至於為什麼沒有重新輔佐劉備,其一是不能回,曹營焉是誰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場所?再者,徐庶不走是找機會報曹操的殺母之仇,“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但是唯一的一句話,就讓百萬曹軍葬身火海。其二是不用回,山不容二虎,才不可成雙。孔明之智盡人皆知,鳳雛龐統如何,剛一出世,便爭功身死。徐庶深諳此道,赤壁大戰,大仇得報,了卻心願,隨後翩然離去,歸隱山林,無憾無悔!




佐羅310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大才,可以和周瑜、沮授比肩的人物,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受司馬徽指引,投奔劉備,協助劉備擊敗曹仁,奪取樊城,卻被曹操以老母相威脅,不得已辭別了劉備。

但徐庶的離開並沒有保住老母的性命,徐母因為徐庶的棄明投暗之舉自縊,徐庶悲痛不已,既然如此,徐庶為何不重新回新野呢?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1、沒有機會回去

曹操對於徐庶的態度是: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讓他幫劉備。

曹操挺忌憚徐庶的才能,用曹操的原話,徐庶投靠劉備,使劉備“羽翼成矣”。所以曹操不惜用不光彩的手段,也要把徐庶和劉備拆開。

就算徐庶過來不給他獻一計,曹操也無所謂,反正目的已經達到了,曹老闆有錢,養一個大活人還是很容易的。所以,曹操不強求徐庶為自己效力,但也不會輕易讓徐庶離開的。

2、無顏見劉備

徐庶其實有機會回去,《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曹操50萬大軍南下,派徐庶去勸降劉備,本意在於收買人心。

徐庶作為使者,和劉備、諸葛亮又見了一面,他本來是可以留下的,但是最終沒有留下。書中給出的原因是:如果留下,會被人笑話。

但迴歸舊主,有啥被笑話的呢?在笑談君看來,更多的是徐庶自己無顏見劉備,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備對徐庶是仁至義盡的,當初徐庶要走時,孫乾等人都不同意放行,因為徐庶身為劉備的軍師,對劉備軍中虛實一清二楚,如果洩露給曹操,豈不是不妙?這種情況下,劉備還是尊重了徐庶的選擇,沒有強留徐庶。

也就是說,劉備對得起徐庶。但反過來,徐庶是對不起劉備的,畢竟捨棄舊主,投靠了敵人,這是“不忠”的表現。

3、心灰意冷

古忠孝難兩全,忠孝之間,徐庶選擇了孝道,放棄了忠誠。

然而,徐庶的母親對徐庶的選擇十分失望,痛罵了徐庶一頓,然後就自縊了。這樣,徐庶一心追求的孝也沒有得到,竹籃打水一場空,忠孝都沒有了……

可想而知,這對徐庶的打擊有多大?

徐庶本寒門子弟,棄武從文,飄蕩江湖,好不容易拜入明君麾下,正要一展才華,卻連遭不幸,對徐庶而言,實在是有點殘忍。在這種打擊下,徐庶估計已經心灰意冷,不願意再折騰了,自然也不會留在新野這個傷心地。


歷史都付笑談中


已經回不去了,因為在我國古代,忠君思想比較濃厚,不問什麼原因,如果背離曹操投降劉備,就會揹負背叛的罵名。再說當初曹操招徐庶,是以徐母名義喚來,師出有名!還有,在那個年代,背叛投敵者都是迫不得已才為之,沒有被逼迫,怎的再反覆與曹劉之間呢?



海悅詩歌


徐庶也算是當世之俊傑,才華橫溢,富有謀略,通過“毛遂自薦”進入劉備陣營,這對當時窮困的劉備來說,當然是如魚得水。然而,到底是處事不密,曹操尋得其母,並利用其母逼迫徐庶來曹營。

徐母看到兒子為了自己棄暗投明,悲憤異常,遂自殺而亡,目的就是不讓自己成為徐庶的拖累,讓別人限制他的發展,但是想法還是太單純,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般容易。

曹操誘召徐庶的目的是看中了徐庶的才華,能為己所用,削弱劉備的實力,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徐母竟如此貞烈。徐母死後,徐庶當然不會為曹操盡心盡力,這個時候雖然想回劉營,也是不可能的,曹操就算得不到你的心,也要把你的人留下。

直到後來徐庶有機會出使劉營,但也沒有就此留下,為何?徐庶這個人跟她母親有一點非常相像,那就是注重名節。如果說剛回到曹營就返回劉營,別人沒話說,但這時已經是多年以後了,這就意味著,你是曹營的人了,這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個朝秦暮楚的人,所以徐庶是註定回不到劉營的。


古典君000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徐元直。在母親自殺後為什麼不投奔劉備?主要原因是因為徐庶的大局觀特別強,是大智慧。

第一、劉備通過三顧茅廬,已經得到了諸葛亮。就知道劉備的大事已成。劉備的智囊團會以諸葛亮為中心,就算徐庶回去也不會得到劉備重用,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第二、曹操雖然是一個奸雄。但是曹操也算是一個明君,手下的謀士眾多。雖然徐庶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謀,但是隻要徐庶徐元直在曹操的身邊,不為劉備所用,曹操的目的就已經達到。另外徐元直也得到一個自由之身。就有更多的時間吟詩作畫,最後也落得一個逍遙自在。

這就是有著大聰明,大智慧的徐庶,也是徐樹高明的地方。自己既不為曹操獻一謀,還有工資可領,並且工資還很高,也有了養老的地方,還保住了自己的名聲,忠臣不保二主。徐庶實在是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